







摘要: 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對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數字經濟對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數字經濟對“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耦合協調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選取20132022年全國30省份數據, 運用熵值法、耦合協調模型等方法計算數字經濟和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度, 并運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中介效應模型以及空間杜賓模型等模型, 實證分析檢驗數字經濟推動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的邏輯機制與影響效應。結果顯示, 數字經濟既可以直接推動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 也可以通過創造就業間接促進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發展, 同時數字經濟發展對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存在空間溢出效應?;诖?, 提出促進三者之間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數字經濟;共同富裕;鄉村振興;耦合協調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1217 (2025) 01007211
收稿日期: 20241111
基金項目: 山東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24ZSMS196): 山東省農業數字化轉型水平測度與實施路徑研究。
作者簡介: 冷功業(1970), 男, 山東臨清人, 聊城大學商學院副教授, 經濟學博士;
趙浩辰(2001), 男, 山東濰坊人, 聊城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中需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 一方面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另一方面也要“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 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運用“千萬工程”經驗, 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因此, 推進鄉村振興與實現共同富裕是緊密聯系、共同協調發展的。通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我們可以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為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 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約束、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境遇, 實現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和最艱巨任務仍然在農村。因此, 鄉村振興不僅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也是推動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舉措。
數字經濟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與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稊底纸洕捌浜诵漠a業統計分類(2021)》(國家統計局令第33號),國家統計局:https://www.stats.gov.cn/sj/tjbz/gjtjbz/202302/t20230213_1902784.html。數字經濟的出現和發展引導生產方式的變革, 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其作為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與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數字經濟通過促進農業現代化、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等方面, 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機遇。因此, 研究數字經濟對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對于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之間的有效銜接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一、文獻綜述
基于研究對象是數字經濟對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影響, 本文從數字經濟和鄉村振興的關系、數字經濟和共同富裕的關系、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關系三方面進行相關文獻回顧。
數字經濟和鄉村振興的關系方面, 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研究數字經濟對鄉村振興的影響機制, 主要觀點包括數字經濟通過綠色技術創新、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人力資本流動等促進鄉村振興。尹夢瑤和仇喜雪構建指標體系分析綠色技術創新是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尹夢瑤、仇喜雪:《數字經濟、綠色技術創新與鄉村振興——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商業經濟研究》2023年第12期。任曉聰和王疏影發現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夠促進鄉村產業多元化、高質量發展, 加快實現數字賦能鄉村振興與鄉村產業升級。任曉聰、王疏影:《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與鄉村產業升級研究》,《農業經濟》2023年第4期。張芬芬和鄧博華指出數字化道路是鄉村振興的新方向, 強調了人力資本流動在其過程中的作用。張芬芬、鄧博華:《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影響機制與空間效應》,《金融與經濟》2023年第3期。此外, 也有部分研究, 依據目前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難點和制約因素, 提出相應的路徑和建議。張蘊萍和欒菁認為, 薄弱的信息基礎設施、短缺的數字人才以及不充分的數據共享等因素制約了數字經濟對鄉村振興賦能作用的有效發揮。張蘊萍、欒菁:《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 理論機制、制約因素與推進路徑》,《改革》2022年第5期。董志勇等人研究當前數字經濟經濟背景下鄉村振興面臨的挑戰, 提出了相應的優化路徑和建議。董志勇、李大銘、李成明:《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 關鍵問題與優化路徑》,《行政管理改革》2022年第6期。這些研究表明, 數字經濟對鄉村振興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數字經濟和共同富裕的關系方面, 研究者分別從數字經濟推動經濟增長的視角、數字經濟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視角, 探討了數字經濟對共同富裕的影響。茹慧超和鄧峰通過準自然實驗, 研究驗證了數字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因果效應。茹慧超、鄧峰: 《數字消費的經濟增長效應: 機制探索與中國經驗—來自國家信息消費試點的準自然實驗》, 《中國流通經濟》2023年第11期。謝婷婷和李曉琴基于金融可得性視角,探討了數字經濟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 研究發現數字經濟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呈倒“U”型關系。謝婷婷、李曉琴:《數字經濟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基于金融可得性視角》,《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3年第11期。此外, 部分學者也探索了數字經濟通過高等教育張玉鵬、王茜:《數字經濟如何調節高等教育對共同富裕的影響?》,《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年第10期。、要素流動靳媚、蔡延澤、王艷:《數字經濟、要素流動與共同富?!罚督y計與決策》2023年第16期。和產業數字化楊望、魏志恒、徐慧琳:《數字經濟與共同富裕:基于產業數字化的路徑分析》,《西南金融》2022年第10期。等途徑促進共同富裕。已有研究發現數字經濟對于促進共同富裕和縮小收入差距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研究較為完善。
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之間的關系方面,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層面都有廣泛的探討。理論研究方面, 鄉村振興被視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和內在要求。王亞飛等指出, 發展是硬道理, 鄉村振興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舉措, 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王亞飛、黃歡歡、石銘:《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共同富裕的影響機理及實證檢驗》,《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3年第9期。。唐任伍和許傳通認為, 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存在密切的邏輯關系, 鄉村振興可以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前提、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 而共同富裕則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方向指引。唐任伍、許傳通:《鄉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實現的理論邏輯、內在機理和實施路徑》,《中國流通經濟》2022年第6期。實證分析方面, 數字經濟和城鄉融合發展是探索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聯系的重要視角。張靜坤和張旺將數字經濟、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納入統一框架, 實證檢驗數字經濟、鄉村振興對共同富裕的影響機制。張靜坤、張旺:《數字經濟、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統計與決策》2023年第20期。程明等人廓清了城鄉融合發展與共同富裕目標的邏輯關聯, 提出城鄉融合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的實踐進路。程明、方青、吳波:《城鄉融合賦能共同富裕: 邏輯關聯、理論闡釋與實踐進路》, 《西南金融》2023年第11期。已有研究, 還鮮有從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協調發展視角出發, 探索如何實現二者協調共同發展。
綜觀數字經濟對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影響的實證分析研究, 已有研究只是單獨的研究其中的某兩個方面, 鮮有將三者協同有效的結合起來開展整體性研究。本文可能的創新點在于: 第一, 基于更加完善的指標體系分析, 探索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關系。第二, 實證分析數字經濟對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協調發展之間的關系, 補充現有研究的不足。第三, 探索數字經濟通過創造就業機會推動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機制路徑。第四, 通過空間計量模型, 分析數字經濟對于耦合協調發展的空間溢出效應。本文努力補充現有文獻中缺乏的整體性研究, 為數字經濟背景下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提供經驗借鑒和參考。
二、研究假設
數字經濟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提供物質基礎。數字經濟的出現顯著提高勞動生產率, 通過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 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附加值, 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帶來生產成本降低并減少不必要的資源耗費, 更好地優化農業資源配置, 直接推動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整體上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和社會發展。同時, 它還拓寬了農民的就業和增收渠道, 通過網絡銷售、遠程服務等新型業態, 促進了農民的收入增長, 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數字經濟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提供共享條件。數字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村電商的興起, 為農產品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通過電商平臺, 農民可以直接將產品銷售給消費者, 減少了中間環節, 提高了利潤空間。使得信息充分流動, 緩解和克服市場長期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降低交易成本, 解決供需不匹配造成的資源錯配。同時, 基于數字經濟的平臺經濟的蓬勃發展為區域之間以及城鄉之間的貿易創造條件, 實現優勢互補, 協調發展。數字經濟的發展促進數字基礎設施的均等化, 特別是在落后地區和農村, 現代化、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得到充分的享受和應用。數字經濟通過其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深度融合, 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 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提供物質基礎和共享條件, 推動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數字經濟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奠定基礎。數字經濟的發展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協調提供途徑橋梁, 數字經濟的發展使得城鄉融合發展深入推進, 加快鄉村地區經濟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的推進, 提高鄉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 縮小共同富裕中的城鄉差距, 為鄉村振興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新的路徑?;诖?, 本文提出假說H1。
H1:數字經濟有利于提升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度。
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為社會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和崗位, 還極大地促進了就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應用, 農業生產變得更加高效智能, 吸引了大量年輕人返鄉創業, 投身于現代農業之中。這一趨勢不僅顯著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還促進了農產品加工及銷售環節的發展, 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條, 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水平。此外, 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壯大, 相關領域如旅游服務、文化創意產業也隨之興起, 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元的就業崗位選擇。特別是在鄉村旅游資源推廣方面, 數字化手段的應用使得這些地區能夠更好地展示自身特色, 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 進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助力實現城鄉共同富裕的目標。數字經濟已成為創造高質量就業機會的重要引擎, 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 也為解決就業問題開辟了新路徑。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說H2。
H2:數字經濟通過創造就業機會促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發展。
數字經濟突破了生產要素轉移的空間約束?;诨ヂ摶ネā⒐蚕淼奶匦裕?數字經濟打破區域間地理距離的限制和地域壁壘, 使各區域間的經濟活動更為密切, 產生空間外溢效應, 進而對周邊地區也產生潛在的空間外溢效應。數字經濟發達地區擁有完善的信息服務及更健全的數字基礎設施, 吸引更多的勞動力流入, 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從而提升鄰近地區的人均收入并產生“溢出效應”?;诖耍?本文提出假說H3。
H3:數字經濟發展對周邊省份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存在空間溢出效應。
三、研究設計
(一)變量選擇
1.被解釋變量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耦合協調度(D)。根據科學性、合理性、時代性原則, 結合鄉村振興戰略“20字方針”, 并參考李蘇李蘇、郭遠通、司寶靜: 《綠色金融助推鄉村振興的實現機制研究——基于空間溢出效應與門檻效應的經驗分析》,《林業經濟》2023年第5期。等人研究成果, 選取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個維度和相對應的10個三級指標, 構建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 如表1所示。
2.核心解釋變量
為更全面衡量數字經濟(dig)發展狀況, 本文借鑒劉軍劉軍、楊淵鋆、張三峰: 《中國數字經濟測度與驅動因素研究》, 《上海經濟研究》2020年第6期。、孫小強孫小強、王燕妮、王玉梅: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 指標體系、區域差距、時空演化》,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6期。等人研究成果, 從數字化基礎、數字化環境、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四個維度進行指標體系的構建。數字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如表3所示。為避免因主觀賦權而產生偏差, 在權重賦予上, 本文采用熵值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
4.控制變量
本文借鑒付濱付濱、矯麗洋: 《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內在機制及影響效應——基于產業結構升級視角》,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23年第6期。等人的相關研究, 選取政府干預(gov)、金融發展水平(loan)、教育水平(edu)、城鎮化水平(urbl)、創新程度(inn)、外商投資程度(fdi)、固定資產投資水平(fai)等作為控制變量。政府干預(gov)用政府公共財政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衡量;金融發展水平(loan)用金融業增加值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衡量;教育水平(edu)用每萬人中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來衡量;城鎮化水平(urbl)用城鎮化率來衡量;創新程度(inn)用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的對數表示;外商投資程度(fdi)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占GDP比重衡量;固定資產投資水平(fai)用固定資產投資額占GDP比重衡量。
(二)模型構建
1.回歸模型構建
(三)數據來源
基于數據科學性、有效性選取原則, 剔除港澳臺以及西藏自治區, 選取20132022年中國30個省(市、區)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以及數字經濟相關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和各省統計年鑒, 普惠金融數據來自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 PM2.5濃度數據來源于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大氣成分分析組。中介以及控制變量數據主要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市區的統計年鑒。數據缺失值采取插值法補齊。
四、實證分析
(一)基準回歸
經過豪斯曼檢驗, 本文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實證分析數字經濟對于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關系。表4展示了數字經濟發展對耦合協調(為行文簡化, 本文中將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簡稱為耦合協調, 下同)的基準回歸結果。列(1)表示在不加入控制變量以及不控制時間和個體效應的情況下, 回歸系數為0.6492且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列(2)表示不加入控制變量但控制時間和個體效應的情況下, 回歸系數為0.0617且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列(3)表示加入控制變量以及控制時間和個體效應的情況下, 回歸系數為0.0911且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即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每提高1個單位, 耦合協調度提高0.0911個單位。綜上可以看出, 數字經濟對耦合協調的影響呈現出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 即數字經濟能促進耦合協調發展。由此上述實證結果驗證了假說H1。
(二)穩健性檢驗
1. 替換核心解釋變量
借鑒向云向云、陸倩、李芷萱: 《數字經濟發展賦能共同富裕: 影響效應與作用機制》, 《證券市場導報》2022年第5期。等人的做法, 采用北京大學測算的普惠金融指數替換核心解釋變量。回歸結果見表5列(1)。結果顯示, 數字經濟變量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 因而認為數字經濟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的結果較為穩健。
2.縮尾處理
為避免極端異常值對回歸結果穩健性的影響, 本文對數據核心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進行上下1%縮尾處理, 并進行重新回歸。剔除極端值后的回歸結果見表5列(2), 得出的結論與前文一致。
3.剔除直轄市
四大直轄市是我國重要的行政區域, 相較于其他省在經濟發展以及地理位置具有明顯優勢, 在樣本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特殊性。因此, 將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重慶四直轄市樣本數據剔除, 重新進行回歸, 具體結果見表5列(3), 數字經濟對共同富裕的影響系數估計值仍顯著為正。
總之, 通過上述穩健性檢驗分析, 證明了回歸結果的穩健性。
(三)內生性檢驗
內生性問題可能導致基準回歸結果有偏。數字經濟與耦合協調發展之間可能存在雙向因果問題, 即數據要素會自然地向耦合協調發展好的地區流動, 而耦合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則難以吸引這些數據要素, 從而導致耦合協調發展越好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本文實證結果顯示, 存在內生問題。需要相應的內生性處理手段, 以檢驗基準回歸的穩健性。
由于數字經濟對農村經濟韌性的影響可能具有時滯性, 從而導致內生性問題。本文借鑒李丹等李丹、劉瑤: 《數字經濟、知識產權保護與區域創新能力——基于數據要素市場化調節效應的實證分析》, 《科技管理研究》2023年15期。(2023)將數字經濟的滯后一項作為工具變量, 進行穩健性分析。因為上一期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能影響當期耦合協調發展水平, 但當期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卻較難影響上一期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下文采用工具變量法(IV)對模型進行參數估計和檢驗分析。工具變量結果見表6, 數字經濟的滯后一期對農村經濟韌性的促進作用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 在控制潛在內生性之后, 回歸結果依然支持本文的假說1。
(四)作用機制分析
本文運用三步法探索數字經濟對耦合協調度的影響機制。表7報告了就業狀況作為數字經濟與共同富裕間中介變量的檢驗結果。表7中列(1)為基準回歸結果, 數據表明數字經濟能夠促進耦合協調發展。表7中列(2)可知, 數字經濟對就業狀況的影響系數估計值為0.4530, 并通過1%水平上顯著性檢驗, 表明數字經濟可顯著促進就業狀況的改善。由列(3)數據可知, 就業狀況的回歸系數為0.0603, 并通過1%顯著性水平檢驗。綜上可知, 就業狀況在數字經濟與耦合協調之間起到部分中介效應。上述實證結果驗證了假說H2。
(五)異質性檢驗
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會影響數字經濟賦能耦合協調。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 數字基礎設施完善, 更有利于賦能, 能夠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鑒于此, 本研究以數字經濟的中位數(0.095392)為基準將樣本分為兩組(低水平數字經濟發展地區、高水平數字經濟發展地區), 并重新進行回歸。表8列(1)、列(2)分別展示各自的回歸結果。在低水平地區, 數字經濟對耦合協調并不顯著, 這說明數字經濟在數字經濟低水平地區無法充分發揮作用, 甚至會拉大區域差距;在高水平地區, 核心解釋變量系數為0.0466且在10%的水平上顯著, 說明數字經濟對耦合協調具有正向促進作用??赡艿脑蚴?, 數字經濟高水平地區大多為經濟發達省份, 具有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 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覆蓋范圍較廣。而數字經濟低水平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數字經濟的發展會拉大省份之間的差距, 進而對于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的耦合協調發展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六)空間溢出效應分析
隨著經濟發展, 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 一個省份的耦合協調不僅會受到自己發展水平的影響, 也會受到其它省份的影響, 即產生空間關系。與此同時, 數字經濟的發展是以網絡為基礎的, 從而使其本身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接下來本文對這一問題采用空間計量的方法來檢驗。
為了檢測數字經濟和耦合協調水平是否具有空間相關性, 本文對變量進行了全局莫蘭指數檢驗, 結果表明, 數字經濟在經濟地理權重矩陣下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 系數都顯著為正。為了檢驗何種模型適合空間估計的要求, 本文對回歸結果進行了LM檢驗和RLM檢驗, 檢驗結果顯示, 空間杜賓模型相比于空間自回歸模型和空間誤差模型更加顯著, 空間杜賓模型更加適合本研究, 所以本文采用空間杜賓模型來檢驗相關問題。通過檢驗, 采用空間杜賓模型中的雙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效應分析。
本文利用空間杜賓模型對空間計量模型中數字經濟對耦合協調的影響進行測算。直接效應表示某省份自身數字經濟對耦合協調的影響;而間接效應分為空間溢出效應和空間集聚效應, 表示其他省份對自身耦合協調的影響結果;總效應為直接效應結果和間接效應結果的總和。詳細測算結果見表9。數字經濟對耦合協調間接效應顯著為負, 表明耦合協調的發展不僅會受到本省自身數字經濟的發展水平而且還會受到周圍省份數字經濟的發展水平的影響, 即數字經濟的發展會促進本省的耦合協調, 也會抑制周圍省份的耦合協調??赡艿脑蚴鞘菙底纸洕嬖诳臻g虹吸效應導致發展差距拉大。數字經濟對耦合協調的直接效應的回歸結果顯著為正, 表明數字經濟可以促進耦合協調發展, 這和前文的基準回歸結果相一致。總體而言, 數字經濟對耦合協調的總效應為正, 表明數字經濟可以促進耦合協調發展。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基于2013-2022年我國30個省級面板數據, 構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以及數字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 并測度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度, 實證檢驗數字經濟對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度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
1.隨著時間的推移, 數字經濟、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數字經濟對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
2.數字經濟通過創造就業崗位, 帶動勞動力流動, 從而實現要素流通, 進而推動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
3.數字經濟對不同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地區耦合協調影響具有顯著差異, 對于數字經濟高水平地區的耦合協調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而對于數字經濟低水平地區耦合協調呈現出不顯著。
4.數字經濟對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存在空間溢出效應。數字經濟既能推動本省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程度, 又能對周邊省份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耦合協調起到促進作用。
(二)政策建議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 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的發展, 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發展打下物質基礎。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打造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特別是在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推動數字化轉型, 提質增效。培育新動能, 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探索數據生產要素高效配置、安全流通和應用機制。
2.利用數字經濟推動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發展。通過數字經濟激活數據要素, 探索建立與數據要素價值和貢獻相適應的收入分配機制, 激發市場主體創新活力,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實現城鄉共同富裕。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 推動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戰略和共同富裕緊密銜接,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防止規模性返貧, 而且還要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奠定堅實的基礎。
3.通過數字經濟鼓勵、支持和拓展平臺就業。數字化技術的使用, 不僅能夠降低企業尋找合適人力資源的成本, 也降低了就業者的求職成本, 從根本上提高了就業市場的運行效率。通過數字經濟構建生產服務、生活服務平臺或者科技創新平臺, 實現崗位與勞動者的銜接, 創新職業實踐, 豐富多元化用工方式, 同時還降低了對勞動力技能培養成本, 成功將數字經濟的優勢更好地激發出來。
4.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因地制宜促進區域協調。鑒于不同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對于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協調發展影響不同, 應采取不同的區域發展策略。數字經濟發展低水平地區要注重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建設;數字經濟發展高水平地區要加大對數字經濟低水平地區的扶持力度, 利用高水平地區數字技術領先優勢, 重點突破核心關鍵數字技術研發, 實現數字經濟高質高效發展。堅持效率與公平相統一的原則, 充分利用數字經濟的空間溢出效應, 充分發揮高水平地區經濟引領的帶動作用。同時, 也要重視低水平地區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對共同富裕的正向空間溢出效應, 從而帶動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協調發展。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digital econ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and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impact of digital economy o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Based on the data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22,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digital economy,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and the twoway fixed effect model, intermediary effect model and spatial Durbin model were used to empirically analyze and test the logical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effect of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digital economy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gital economy can not only directly promote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but also indirectly promote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job creation, and there is a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o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Based on thi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Key words: digital economy; common prosper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責任編輯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