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對體能類項目1992—2021年2 912篇經驗性文獻的研究方式、研究領域與調查對象進行分析,以期為今后對該類項目的研究提供參考。結果表明:(1)在研究方式上,文獻研究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式,結構觀察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結構觀察法的典型特征是測試。(2)在研究領域上,體育教育訓練學是最主要的研究領域,運動訓練學與運動生物力學是最主要的兩個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最常用的方法是二次分析,運動生物力學最常用的方法是內容分析,二次分析法的典型特征是數據分析,內容分析法的典型特征是視頻解析。(3)在調查對象上,個人占據了絕對優勢,優秀運動員是最主要的調查對象。(4)在不同期刊中,研究方式、研究領域、調查對象存在極其顯著性差異(Plt;0.01),均以數量最少的變化率最高,分別為組合研究(79.07%)、民族傳統體育學(189.13%)、組織(331.43%);在不同年代中,研究方式存在極其顯著性差異(Plt;0.01),研究領域、調查對象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gt;0.05),均以數量次少的變化率最高,分別為實驗研究(44.80%)、體育人文社會學(100.80%)、社會產品(102.72%)。當前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方法論意識薄弱、混淆概念、研究范圍窄、樣本缺陷等。
關鍵詞:體能;競技項目;研究領域;運動訓練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5)01-0040-08
Mode, Field and Object: Based on 2,912 Essays Related to Physical Fitness-Dominated Competitive Sports
ZHANG Wei
(School of P.E., 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 Rizhao 276826, Shandong, China)
Abstract: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modes, research fields, and respondents of 2,912 empirical essays on physical fitness-dominated sports from 1992 to 2021,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literature resear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mode and structural observ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method, with the typical feature of test. (2) In terms of research field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and sports training and sports biomechanics are the two main research direction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 of sports training is secondary analysis, whil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 of sports biomechanics is content analysis. The typical feature of secondary analysis is data analysis, while the typical feature of content analysis is video analysis. (3) In terms of survey objects, individuals occupy an absolute advantage, elite athlet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urvey objects. (4) Among different journal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search modes, research areas, and respondents (Plt;0.01), and the change rate of the class with the least number was the highest, which was combination research (79.07%),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189.13%) and organization (331.4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search modes of different ages (Plt;0.01),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search areas and the respondents (Pgt;0.05), and the change rate of the class with the second least number was the highest, which was experimental research (44.80%), sports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 (100.80%) and social products (102.72%).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 main problems during these studies include weak awareness of methodology, confused concept, narrow research scope and sample defects.
Key words:fitness; competitive event; research field; sports training
收稿日期:2024-03-13
作者簡介:張偉(1988- ),男,山東煙臺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社會學。
體能類(即體能主導類)項目一直是奧運會的大項,早在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就設置了田徑、游泳、舉重、自行車等比賽。1932年,中國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劉長春,就是參加了田徑比賽。自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有關體能類項目研究的數量一直處于高水平,但之后,對該項群的研究收錄便呈出現斷崖式的下降,較少的專業性學術期刊會發表有關體能類項目的研究內容,體能類項目研究的發展遇到了瓶頸。
回顧以往文獻,未有對整個體能類項目的綜述,但有對某一單項研究的回顧,主要集中在田徑與游泳項目中,且都采用了量化、客觀的分析方式[1-8]。在研究方式上,多種方式交叉使用的較少,一般性描述較多、基礎性與創新性研究較少,定性分析較多、定量分析較少,研究方法運用簡單;在研究主題上,關于訓練學的研究較多,運動人體科學、人文社會及綜合領域的研究較少,未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的特征;在調查對象上,對國外運動員、兒童、青少年、老年人的研究不足。既往研究主要表現出以下特征:(1)缺少對整個體能類項目的概述,也沒有區分經驗性;(2)缺少對研究方式、研究領域與調查對象的全面描述;(3)在部分文獻對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的歸類中,未滿足窮盡性與互斥性的要求。30年來我國體能類項目的研究狀況如何?研究方式、研究領域與調查對象在不同期刊、不同年代中分別呈現出哪些特征?存在哪些不足?回答上述問題,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通過系統回顧1992—2021年我國體能類項目的研究狀況,總結特征,發現問題,為尋找新的研究內容提供思路。
1 研究設計
本研究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即通過選取有代表性的體育類學術期刊,并從中抽取體能類選題內容的研究論文作為樣本,最后經過編碼和統計分析來定量概括的一個過程。
1.1 研究對象與概念界定
本研究以期刊論文為分析對象,以期刊論文的研究方式、研究領域與調查對象為研究對象。由于本研究關注的是近30年體能類項目的經驗性研究狀況,因此,必須明確兩個概念,即體能類項目與經驗性研究。體能類項目是指以身體機能、形態、素質作為競技能力主導因素的項目,即包括田徑、游泳、舉重、自行車、賽艇、皮劃艇、龍舟、鐵人三項、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越野滑雪等在內的項目[9];經驗性研究是指社會研究必須依靠可感知的材料,即能看到、聽到和接觸到的東西,在篩選文獻時將其操作化為采用社會研究方式,包括文獻研究、調查研究、實地研究、實驗研究等收集經驗性資料而開展的研究,依據上述界定,那些理論性的探討、無經驗材料的泛述,則不在本研究的統計范圍內[10]。下文的體能類文獻即指經驗性體能類文獻研究。
1.2 抽樣方法與樣本
本研究涉及到兩個抽樣過程,即存在兩個抽樣單位,首先是期刊抽樣,抽樣單位是具體期刊。其次是論文抽樣,抽樣單位是具體論文。
(1)選取有代表性的期刊。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刊發體能類選題內容的研究論文的期刊浩如煙海,質量也是良莠不齊,為了提升獲取期刊的質量,本研究選取中文核心期刊作為樣本。自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目錄問世以來,至2021年已推出了9版,在這9版核心期刊中,有8種期刊均是9次被選中。在理論上,本研究總體是指所有的體育類期刊,而實際上,“1992—2021年”對研究總體的時間進行了限制,而中文核心期刊又對研究總體的空間進行了限制,此時,樣本的直接母體就成了受限制的研究總體,即調查總體,本次的抽樣框是8種期刊的刊名,由于期刊數較少,且都能獲取,期刊抽樣采取總體取樣,即樣本等于調查總體。研究中對選取期刊進行如下編碼:體育科學=1,中國體育科技=2,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上海體育學院學報=4,天津體育學院學報=5,武漢體育學院學報=6,體育與科學=7,成都體育學院學報=8。
(2)篩選論文樣本。在抽取論文之前實際還包括另一個抽樣,即期號抽樣,它的調查總體是某一期刊全年的12期(或6期)期刊,抽樣框是這些期刊的期號,由于在后續論文獲取過程中不能做到隨機抽樣,而是要進行篩選,因此,為了盡可能擴大論文的樣本量,期號抽樣仍采用總體取樣,即樣本等于調查總體。依據上述抽樣方法,總共獲取不同種類的文獻42 772篇,其中體能類文獻3 867篇,進一步篩選經驗性文獻2 912篇(見表1)。
1.3 變量操作化
根據研究的需要,對與近30年體能類文獻研究這一目標相關的變量進行測量與描述,包括研究方式、研究領域與調查對象。研究方式是比較簡單的概念,前文已有介紹,在實際編碼過程中,有少量文獻直接引用他人的數據資料等經驗材料作為自己的論據,從嚴格意義上講,該方式不屬于上述四種研究方式的任何一種,但為了真實、客觀地反映體能類文獻研究的狀況,本研究將這種“引用”視為“文獻研究”,在研究方法中將其定為“引證法”。研究領域是較研究方式稍顯復雜的概念,為使分類更加準確、客觀,參考其他體育學、社會學領域的分類特點,本研究決定將其操作化為體育學二級學科,包括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學等。研究領域是比較寬泛的概念,因此選取的分類標準也略顯宏觀。調查對象(包括分析對象、調查對象、訪談對象、觀察對象等,此處用調查對象來統稱)是指一項研究所面向的對象,本研究將其操作化為人、群體、組織、社區、社會產品等不同類型[11]。
1.4 信度檢驗
本研究中,信度檢驗包括論文樣本的準確性檢驗與編碼的準確性檢驗。雖然論文篩選與變量編碼均是由研究者本人完成,理論上講結果應當一致,但由于工作量較大、編碼時間較長,為排除環境、疲勞、專注度等因素的影響,需要進行信度檢驗。樣本信度的方法如下:在論文篩選完成后,將結果放置兩周,然后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法,從每一種期刊每一年抽取一期,篩選論文樣本并與前面的結果進行比較;編碼信度的方法如下:在編碼完成后,將結果放置兩周,然后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法,從每一種期刊每個10年中抽取25%的樣本,重新進行編碼并與前面的結果進行比較,以上兩種檢驗均達到了較高的一致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體能類文獻的研究方式
2.1.1 體能類文獻的研究方式分布
對體能類文獻主要研究方式的歸類表明,絕大多數以一種研究方式為主,占到了總比例的93.48%,其中以文獻研究的數量最多,占到了總比例的42.93%,以實驗研究的數量最少,占到了總比例的6.40,少量文獻以組合研究方式為主,其中以文獻研究+實地研究的數量較多,占到了總比例的4.70%,其他組合占比均低于1%,這表明體能類文獻仍是以單一研究方式為主的占據主導,以組合研究為主的偏少;在以文獻研究為主的論文中,有少量(70篇)以兩種研究方法為主(包括內容分析法+二次分析法、二次分析法+現存統計資料分析法、內容分析法+引證法三種)(見表2)。
以上結果表明,無干擾的文獻研究在體能類項目中應用最廣泛,而科學性更強的實驗研究則運用較少,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1)文獻研究的各個方法,不論是內容分析中的視頻、圖像或文字,還是二次分析中的原始數據,或是現存統計資料分析中的統計數據,都可以比較容易的獲??;(2)在實驗研究中,體育教學或運動訓練均是實地實驗,體能類項目通常只能采取實地實驗,而無法進行實驗室實驗,這也增加了實驗的不確定性;(3)體能類項目的特征決定了,它與 “實驗”的聯系不夠緊密,而與“測試”的關系更密切。
2.1.2 不同期刊與年代體能類文獻研究方式分布
在不同期刊中,主要表現出以下特征:(1)不同研究方式在數量上存在較大差別。全距最大的是文獻研究,為251;最小的是組合研究,為37。(2)研究方式分布存在極其顯著性差異(Plt;0.01)。期刊1以實地研究占比最高,文獻研究占比次之,其余則恰好相反;文獻研究在期刊2、期刊7、期刊8中占比均超過了半數,這或許與體能類項目的成績特征有關;期刊3、期刊4中的調查研究,期刊3、期刊4、期刊6中的實驗研究與期刊1、期刊5中的組合研究占比相對較高。(3)研究方式變化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組合研究(79.07%)、實驗研究(65.28%)、調查研究(46.06%)、實地研究(24.37%)與文獻研究(24.14%)。盡管研究方式存在差異,但不同期刊對研究方式并沒有喜惡之分,而是由于對研究領域的偏好造成了對主要研究方式選擇的不同(見表3)。
在不同年代中,主要表現出以下特征:(1)不同研究方式在數量上存在較大差別.全距最大的是文獻研究,為385;最小的是組合研究,為37。(2)研究方式分布存在極其顯著性差異(Plt;0.01)。年代1與年代2以文獻研究占比最高,實地研究占比次之;年代3則恰好相反,年代2中的調查研究、年代3中的組合研究占比相對較高,年代3中的實驗研究占比相對較低,由年代1至年代3,不同研究方式的數量均呈現出上升至最大值,又迅速下降的倒U曲線型,組合研究占比由最末上升至第3位,表明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再次,研究方式變化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實驗研究(44.80%)、組合研究(39.46%)、調查研究(27.70%)、實地研究(16.09%)、文獻研究(9.03%);最后,定量研究占比呈下降趨勢,定性研究占比呈上升趨勢,定量研究已趨于飽和,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轉向定性研究與組合研究,隨著時代的發展,體能類文獻研究的發表將會變得愈發困難,選擇不同的研究方式解決問題也是一個關鍵點(見表3)。
2.1.3 體能類文獻研究方法分布
對體能類文獻主要研究方法的歸類表明,絕大多數以一種研究方法為主,占到了總比例的91.07%,這也與前文主要研究方式的運用相呼應;其中以結構觀察法的數量最多,占到了總比例的33.52%;以現存統計資料分析法的數量最少,占到了總比例的1.99%;少量文獻以組合研究方法為主;其中以結構觀察法+內容分析法的數量最多,占到了總比例的4.84%;占比低于1.00%的組合包括結構觀察法+二次分析法(0.38%)、二次分析法+現存統計資料分析法(0.17%)、內容分析法+問卷調查法(0.14%)、二次分析法+問卷調查法(0.10%)、內容分析法+引證法(0.03%)等(見表4)。
本研究中的文獻,以結構觀察法與內容分析法的描述最佳,以觀察法與訪談法的描述最差,觀察法與訪談法是實地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本研究中僅有的兩種質性研究方法,與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它們沒有固定的程序和系統的方式,研究過程比較靈活,因此,對研究方法的介紹會存在更多不詳細的情況,但是,研究者仍要盡量說明研究方法和具體過程,以使讀者了解。不同研究方法在多個方向都有應用,這表明對研究方法描述的程度與研究方向沒有直接關系,而與研究者的科學素養、研究方法本身的特征有關。
2.2 體能類文獻研究領域
研究領域是指與某一體育現象有關的各種研究的集合[12]。在本研究中,體育人文社會學包括體育社會學、體育管理學、體育經濟學等,運動人體科學包括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理與生化、運動心理學等,體育教育訓練學包括運動訓練學與體育教學。
2.2.1 體能類文獻研究領域分布
對體能類文獻研究領域的歸類表明,以體育教育訓練學的數量最多,占到了總比例的48.66%;運動人體科學次之,占到了總比例的47.84%。二者合計占到了總比例的96.50%,占據了絕對的數量優勢,該兩種研究領域都是緊密圍繞訓練展開,這也與體能類項目的特征相符(見表5)。
研究領域是一種寬泛的范圍,它通常只需要幾個關鍵詞便可以概括自己的內容,在做研究時,我們不可能對研究領域面面俱到,而只能選擇一個特定的內容。當前對體能類項目的研究,不論是數量較多的運動訓練學與運動生物力學方向,還是其他方向,多是以描述性研究為主,它可以豐富人們對體育現象的認識,同時也是解釋性研究的基礎,但它的層次較低、深度不夠,這也是體能類項目文獻收錄減少的一個原因。
2.2.2 不同期刊與年代體能類文獻研究領域分布
在不同期刊中,主要表現出以下特征:(1)不同研究領域在數量上存在較大差別,全距最大的是體育教育訓練學,為314,最小的是民族傳統體育學,為6;(2)研究領域分布存在極其顯著性差異(Plt;0.01),期刊1、期刊2、期刊5以運動人體科學占比最高,體育教育訓練學占比次之,其余則恰好相反。位列首位的研究領域占比均超過了半數,期刊1中體育教育訓練學占比相對較低,這可能與期刊2有關,二者都是由國家體育總局主管。期刊4、期刊5、期刊7未出現對民族傳統體育學體能類項目的研究;(3)研究領域變化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民族傳統體育學(189.13%)、運動人體科學(43.02%)、體育教育訓練學(39.58%)、體育人文社會學(39.28%)(見表6)。
在不同年代中,主要表現出以下特征:(1)不同研究領域在數量上存在較大差別,全距最大的是體育教育訓練學,為445,最小的是民族傳統體育學,為3;(2)研究領域分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gt;0.05),年代1以體育教育訓練學占比最高,運動人體科學占比次之,年代2、年代3則恰好相反,由年代1至年代3,運動人體科學與民族傳統體育學占比呈上升趨勢,體育教育訓練學占比呈下降趨勢,只有體育人文社會學的數量和占比均呈上升趨勢,這表明體能類項目的研究領域正在逐漸改變;(3)研究領域變化率由高到低依次是體育人文社會學(100.80%)、民族傳統體育學(67.14%)、體育教育訓練學(16.40%)、運動人體科學(10.29%);(4)在體能類文獻研究整體數量下降的情況下,與訓練相關的理論研究下降較快,與訓練相關的科學研究下降較緩,體育人文社會學或許將成為今后體能類文獻研究的重點,未來如何加大對該領域的研究,是需要正視的重點(見表6)。
2.2.3 體能類文獻研究方向分布
研究方向是研究者在一定時期內的主導研究領域,研究方向更狹窄、更特殊,它是研究領域的具體化,在本研究中,將研究方向視為一門學科。運動訓練學主要是指對一般訓練理論的分析與應用[9];運動生物力學主要包括人體運動數據采集和處理、動作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等內容[13];運動生理與生化包括兩個學科,由于二者經常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將其看作一個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能量代謝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
系統等內容[14-15];體育教學主要是指對體育系大學生進行的教學實驗[16];運動心理學主要包括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動力來源等內容[17];體育社會學主要包括體育的社會功能、發展規律及其與社會關系等內容[18],該方向的研究雖數量少,但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
對體能類文獻研究方向的歸類表明,以運動訓練學的數量最多,占到了總比例的41.45%;運動生物力學次之,占到了總比例的25.93%;其他占比較低的研究方向包括運動康復學(0.93%)、運動解剖學(0.89%)、運動營養學(0.37%)、體育管理學(0.31%)、體育經濟學(0.07%)等(見表7)。
2.3 體能類文獻調查對象
2.3.1 體能類調查對象分布
對體能類文獻調查對象的歸類表明,以個人的數量最多,占到了總比例的77.75%;群體次之,占到了總比例的16.76%,二者合計占到了總比例的94.51%;組織最少,僅有2個個案,這表明在體能類文獻中,研究多是圍繞人展開,人是最重要的調查對象。在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物力學中,以優秀運動員的數量最多;在運動生理與生化、運動心理學中,除優秀運動員外,大學生運動員、體育系大學生也有較多的數量;在體育教學中,以體育系大學生的數量最多,其他類型的學生(普通大學生、高中生、初中生等)也有一定的數量;在體育社會學中,調查對象的種類比較復雜,包括運動員、教練員、家長、行政人員、觀眾等,還有文獻、馬拉松(項目)、賽事等社會產品(見表8)。
需要注意的是,個人并不是以一個人為調查對象,也可以是多個人或一群人。區分個人與其他集群單位,要看描述的直接對象,如果描述的是每一個人的特征,那么調查對象是個人,如果描述對象是集群特征,那么調查對象就是群體、組織或社區。當然,集群單位也可以通過個人來獲取某些特征。
2.3.2 不同期刊與年代體能類調查對象分布
在不同期刊中,主要表現出以下特征:(1)不同調查對象在數量上存在較大差別,全距最大的是個人,為540,最小的是組織,為1;(2)調查對象分布存在極其顯著性差異(Plt;0.01),均以個人占比最高,且都超過了半數。群體占比次之,二者之和超過了90%。期刊1、期刊2、期刊3、期刊5、期刊7、期刊8中未出現組織,期刊6中社區占比相對較高。不同期刊均有一定比例的未說明出現,論文書寫的規范性有待進一步提高;(3)調查對象變化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組織(331.43%)、社區(129.20%)、社會產品(75.02%)、未說明(63.90%)、群體(32.15%)、個人(9.88%)(見表9)。
在不同年代中,主要表現出以下特征:(1)不同調查對象在數量上存在較大差別,全距最大的是個人,為584,最小的是組織,為1;(2)調查對象分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gt;0.05),仍以個人占比最高,群體占比次之,未說明的數量和占比均呈下降趨勢,表明研究的規范性在逐漸提高;(3)調查對象變化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社會產品(102.72%)、組織(70.59%)、未說明(56.78%)、社區(49.12%)、群體(15.22%)、個人(1.15%),社會產品的數量與占比均呈上升趨勢,表明對體能類項目的研究轉型已在調查對象上有所體現(見表9)。
2.4 體能類文獻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法分布
在運動訓練學中,二次分析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表明對原始資料進行新的分析是該方向的研究重點,主要包括體能指標(身體素質、身體形態)、技戰術指標、負荷指標(負荷量、負荷強度)、運動成績指標(競技水平)、訓練安排與參賽安排指標等;在運動生物力學中,內容分析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表明對視頻或圖片的分析是該方向的研究重點,主要包括運動學指標(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動力學指標(力、力矩等),常用分析軟件包括愛捷錄像解析系統、Simi Motion運動分析軟件、三維測力平臺等;在運動生理與生化中,結構觀察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表明對生理生化指標的結構觀察是該方向的研究重點,主要包括血液指標(血乳酸、血紅蛋白、血睪酮等)、心肺指標(心率、攝氧量等),常用儀器包括YSI2300血乳酸分析儀、Bakman121Mb型血液分析儀、Ergo-Oxygereen自動氣體分析儀等;在體育教學中,結構觀察室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表明對教學的結構觀察是該方向的研究重點,主要包括技評指標、成績指標、其他教學指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反饋等);在運動心理學中,問卷調查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表明對運動員心理的調查是該方向的研究重點,主要包括心理指標(自我效能、人格特質、職業倦怠等)、動力指標(運動動機、競賽焦慮等);在體育社會學,問卷調查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表明對體育社會現象的調查是該方向的研究重點,主要包括運動員社會現象(文化教育、社會流動、社會保障等)、馬拉松社會現象(參與行為、社會效應等)(見表10)。
3 研究評價
3.1 研究的主要結論
(1)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組合研究均有涉獵,不同研究方式的數量差別較大,單一研究方式為主的占據了主導,文獻研究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定量研究、組合研究為主的占比均在上升;(2)結構觀察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結構觀察法的典型特征是測試,二次分析法的典型特征是數據分析,內容分析法的典型特征是視頻解析,研究方法的規范性在逐漸提高;(3)在研究領域上,與訓練相關的文獻占據了主導,體育教育訓練學是最主要的研究領域,運動訓練學與運動生物力學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最常用的方法是二次分析,運動生物力學最常用的方法是內容分析;(4)在調查對象上,個人占據了絕對優勢,優秀運動員是最主要的調查對象,未說明主要出現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中。
3.2 研究的主要問題
(1) 方法論意識薄弱。在研究方法中,一些文獻完全未提及,或在研究方法部分使用了“略”,一些文獻一句話帶過或只在摘要中進行介紹,如“本研究采用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另一些文獻未說明收集資料的具體方式,如,問卷調查法未說明是個別發送或結構訪談,內容分析法與結構觀察法未說明分析軟件與儀器等;在研究內容中,一些文獻提到了某種研究方法,但正文并未體現,而是出現了其他研究方法的結果,一些文獻未提到某種研究方法,但正文中卻出現了該研究方法的結果。另一些文獻的研究方法,并不是最合理、最有效的,而是研究者喜歡的或擅長的,絕大多數文獻未提出研究假設或研究問題;在調查對象中,一些文獻完全未說明,一些文獻描述不完整,如 “第七屆世錦賽的運動員”“運動訓練領域的專家”“北京體育大學的大學生”等,而未說明具體的個人信息。
(2) 混淆概念。在研究方法中,一些文獻出現了研究方式,如,“質化研究”“定量研究”“文獻研究”等,甚至出現“實地調查研究”等不準確的概念;一些文獻出現了“調查法”“實驗法”等,調查與實驗都是研究方式而非研究方法。閱讀發現,“調查法”可能是觀察法或訪談法,“實驗法”應是問卷法或結構觀察法;另一些文獻出現了“現狀調查法”“詢問調查法”“現場訪問法”“調查詢問法”等不準確的概念;還有一些文獻混淆專家訪談法與專家調查法、把專家調查法當作問卷調查法、將測試或現場拍攝當作實驗研究等;在調查對象中,一些文獻將其與研究對象相混,研究對象與調查對象有質的區別,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3) 研究范圍窄。在研究內容中,一些文獻重復研究,如,反復對某一世界大賽的數據二次分析,進行角度相同、層次相同的研究,甚至有研究者為了區別已有研究,故意刪掉某些個案;一些文獻研究深度淺,如,年代久遠的文獻,大都是描述性研究,之后雖然出現了一定數量的解釋性研究,但仍缺乏足夠的深度。數據分析多采用簡單的假設檢驗,高級統計分析方法鮮有;另一些文獻雖然具有較強的現實性,但研究的前瞻性不夠,過多的重復研究也能說明這一點;在調查對象中,一些文獻重復使用,如世界優秀運動員博爾特、劉翔、泰勒等。
(4) 樣本缺陷。一些文獻樣本量過小,如,結構觀察中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樣本量、問卷調查中調查對象的樣本量、二次分析中分析對象的樣本量等;一些文獻樣本結構混亂,如有的以高中生、有的以二級運動員、有的以健將級運動員為調查對象,研究結果之間難以進行比較;另一些文獻對樣本的獲取、變量的測量介紹不完整,如未說明“隨機抽樣”“隨機配對”的具體過程,未說明關鍵變量的測量指標與方法等;還有一些文獻存在層次謬誤與簡化論,如以群體為調查對象,卻用個人來下結論,或以個人為調查對象,卻用群體來下結論。
3.3 討 論
(1) 關于研究方法。逐步規范化,詳細、如實地介紹研究方法既是研究科學性的體現,也是一種創新,需要指出的是收集資料的具體方法,而不是研究方式,盡管多數研究都是采用自填問卷來獲取資料,但仍需要說清楚,以保證科學研究的規范性;研究方法的選擇,首先要看對解決問題的有效程度。選擇哪種研究方法不應由研究者的興趣或能力來決定,也不應由研究方法的優劣來決定,而應由研究問題的具體目標來決定,即研究方法與具體目標的適合性。其次要對可能遇到的困難、障礙及自身的能力、局限有清楚的認識,這也有助于研究方法的選擇;加大對組合研究方法的使用,尤其是將反映整體特征的定量研究與反映局部特征的定性研究相結合,會大大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如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的結合,既可以克服問卷調查法深度淺、效度低的缺點,又可以克服訪談法范圍窄、信度低的不足,從而實現優勢互補;正確區分研究方法,如 “測試法”“錄像解析法”“視頻解析法”等,它們是體育科學特有的方法,而不能將其統稱為實驗法或實驗研究[11]。
研究方法問題看似是書寫不規范,實際上是研究者不重視研究方法,甚至不會合理運用研究方法的問題,這也制約著文章整體寫作質量的提高。本研究認為,研究方法問題的源頭是教學,①一些教科書用語不規范,如把“調查”與“實驗”視為研究方法;②重教學輕實踐,導致掌握不扎實或理解不透徹;③查閱的文獻不規范,閱讀后受“誤導”,也會仿寫。體能類項目的特征決定了,今后或許還會有相當數量的描述性研究,如果無法在深度上取勝,那么可以從研究設計入手,尤其是科學、合理的研究方式與方法,也不失為一篇好文章。
(2) 關于研究內容。注重文獻回顧,不論做任何研究,回顧文獻至關重要,了解不同作者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等,既可以熟悉以往研究,又可以避免重復研究,無論是提出研究問題還是進行研究設計,都必須體現研究者對現存相關理論和實證性工作的充分理解;要有問題意識,所有科學研究都應有研究問題,它是研究的中心,好的研究問題,既可以指出研究對象與調查對象,也能幫助研究者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12];加強與科技的聯系,如采用肌肉活檢、超微量測定、光電等先進技術,擴展體育的認知深度,加強與實踐的聯系,不僅要加強與競技體育,還要加強與大眾體育的聯系,促進市場化與社會化,如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治理等,推動多學科融合發展[19]。
不注重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已有的觀點,造成了重復研究的出現,這種“互不干擾”的方式不利于社會知識的累積,更不利于該研究主題的創新性發展。對于相同或相似的研究問題,不建議做重復研究,但如果是在認真回顧前人的基礎上,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設計來解決相同或相似的問題,也是一種創新。當前人們對體能類項目已經有了較深入的認識,傳統的描述性研究來幫助讀者了解其特征,已不能滿足人們對知識向往的需要,現在更重要的是探索不同體育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的重點應由“是什么”轉向“為什么”,因此,進行相關理論的解釋性研究已勢在必行。
(3) 關于調查對象。逐步細致化,在抽樣設計中,應對抽樣的總體、方法與過程、樣本性質等給予說明,如有可能,要對樣本的準確性進行評估;討論研究的主要變量及信效度,并說明操作化過程,同時注重文獻回顧,避免各自為戰、選取的指標不同,以增加不同結果的可比較性;說明調查對象的基本特征,如等級、性別、年齡等,這既是研究規范性的體現,也是知識累積的需要,同時對調查對象要有清楚的認識,論證時的調查對象與下結論時的調查對象必須一致。層次謬誤與簡化論比較隱蔽,通常不是刻意為之,寫作時稍不注意就會出現,閱讀時不仔細也不容易發現。
參考文獻:
[1]沈建剛,王興.對我院田徑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選題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報,1995(4):73-74.
[2]管繼春,祁淑云,肖林鵬.我國田徑運動科研綜述[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9(2):15-16.
[3]許治平,詹建國.我國體育類核心期刊田徑運動各項目科研論文研究現狀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0):1337-1339.
[4]張瑞華,周海云.我國部分田徑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選題特征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6):817-819.
[5]張大超,翟虎翔.我國田徑運動科學研究進展[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2):3-12.
[6]譚明義.從中國三屆游泳科報會看我國游泳的科研現狀[J].中國體育科技,1994(2):12-15,53.
[7]劉明輝.新中國50年游泳科研狀況剖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0(4):11-13.
[8]劉江山,張慶文,邰崇禧,等.基于知識圖譜的我國速度滑冰研究可視化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43(6):65-72.
[9]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60.
[10]風笑天.社會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11]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編寫組.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3.
[12]風笑天.社會研究—設計與寫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13]陸愛云.運動生物力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1-9.
[14]王瑞元,蘇全生.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3-15.
[15]謝敏豪,林文弢,馮煒權.運動生物化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1-8.
[16]楊文軒,張細謙,鄧星華.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55-67.
[17]張力為,毛志雄.運動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4.
[18]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6.
[19]楊文軒,陳琦.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55-157.
[20]風笑天.我們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可以打幾分?——對87位社會學者的調查分析[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31-36,44.
[21]風笑天.社會學者的方法意識和方法素養[J].社會學研究,1999(2):123-124.
[22]風笑天.結果呈現與方法運用——141項調查研究的解析[J].社會學研究,2003(2):28-35.
[23]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走向規范化與本土化所面臨的任務[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44-48.
[24]風笑天.英克爾斯“現代人研究”的方法論啟示[J].中國社會科學,2004(1):66-77,206.
[25]彭玉生.“洋八股”與社會科學規范[J].社會學研究,2010,25(2):180-210,246.
[26]文軍,蔣逸民.質性研究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3-90.
[27]風笑天.論社會研究中的文獻回顧[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9(4):40-46.
[28]風笑天.三十年來我國青年研究的對象、主題與方法——對四種青年期刊2408篇論文的內容分析[J].青年研究,2012(5).
[29]彭增軍.媒介內容分析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