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伴隨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視,體育素養已成為衡量教育質量的關鍵指標。本研究旨在構建一個全面的體育素養測評體系,以促進學生體育素養的科學評估和教育實踐的深入發展。研究采用文獻綜述法、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構建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素養的測評體系。該體系由體育知識、身體能力、運動技能、體育行為和體育情感態度5個一級維度,16個二級指標構成,并通過實測得到遵義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素養的評價結果。構建的指標不僅覆蓋了體育素養的內涵,而且通過實際運用,增強了測評體系的實用性和操作性,對推進體育教育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義務教育;體育素養;測評體系;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5)01-0054-07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Measurement System for Student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YONG Liming
(Xuzhou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 Xuzhou 221004, Jiangsu,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national emphasis on the core literacy of student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literacy has become a key indicator of education quality. This study aims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physical education literacy assessment system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literacy and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study used the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Delphi method and hierarchical analysis method to construct an assessment syste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literacy of student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system consists of five first-level dimensions, namely, sports knowledge, physical ability, motor skills, sports behavior and sports emotional attitude, and 16 second-level indicator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tudents' sports literacy in Zunyi City were obtained through actual measurement. The constructed indicators not only cover the connota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but also enhance the practicality and opera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practical application, which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compulsory education; physical literacy; assessment system; teaching evaluation
收稿日期:2024-07-30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編號:2023SJYB1209)。
作者簡介:雍麗明(1997- ),女,四川南充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運動測評、兒童動作發展。
黨和國家始終將教育質量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置于重要位置。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明確指出“要健全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強化體育評價”[1-3]。然而,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育的評價體系仍以體能測試和國民體質監測等較為單一的方式為主,這在全面評估學生綜合身體能力和體育素養方面存在局限。
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并構建一個更為全面、科學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素養評價指標體系,期望能夠更準確地了解學生體育素養發展狀況,并為完善體育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通過知網、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數據庫收集整理國內外有關教育測評、體育測評、體育素養等相關文獻,建立初級指標池。通過專家小組討論初步擬定學生體育素養測評指標。
1.2 德爾菲法
根據初擬的學生體育素養測評指標,形成專家咨詢問卷。邀請教育測評、學校體育學、體育素養與運動技能發展4個領域的專家,對指標的重要性進行評分(采用Likte5點評分法)[4]。共邀請17位專家,進行兩輪不記名投票。投票鏈接通過郵件和微信兩種方式發放。專家積極性采用問卷回收率表示,專家意見協調程度用肯德爾協調系數(Kendall’s W)反映。
1.3 指標遴選
采用均值(M)、變異系數(CV)和標準差(SD)篩選指標。篩選的指標必須同時滿足Mgt;0.3,SDlt;1,CVlt;0.2三個條件[5-6]。未滿足要求的指標綜合專家意見進行修訂和調整。
1.4 層次分析法
采用AHP層次分析法確定測評指標權重。根據指標體系建立目標層次結構模型,以兩兩指標之間的重要程度之比建構判斷矩陣,并進行一致性檢驗(CR≤0.1)[7],最后采用“群決策”和“幾何平均數”方法計算測評指標體系權重。
1.5 數理統計法
采用SPSS20.0處理專家咨詢數據,計算各指標重要性評分均值(M)、變異系數(CV)、標準差(SD)、克隆巴哈系數(Cronbach's α)和肯德爾協調系數(Kendall’s W)。采用YAAHP軟件計算專家評分一致性,使用幾何平均數計算指標權重。
2 結果與分析
2.1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素養測評指標構建
2.1.1 測評指標初擬
在遵循科學性、代表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則上,采用理論篩選和德爾菲法兩種方式選取測評指標。經過文獻梳理分析,界定本研究體育素養的操作性定義。根據我國義務教育特點,參考《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加拿大體育素養測評工具(CAPL)[8-10]、青少年體育素養測評體系(PLAI)[11]、生命護照(PL)[12]、兒童運動評估組合(MABC)[13]、兒童運動技能商評估(CMSQ)[14-15]、加拿大靈敏與動作技能評估(CAMSA)[16]、K12[17]等14種測評工具,初步擬定體育素養測評體系包含5個一級維度和20個二級指標。其中一級維度包括:體育知識、身體能力、運動技能、體育行為和體育情感意識;二級指標包括:體力活動理解、體力活動時間、運動技能提升、奧林匹克知識、立定跳遠、平板支撐、50 米跑、15米折返跑、身高、體重、BMI、動作障礙、15秒左右跳躍、20秒橫向移動、周MVPA的量、日均活動量、內在動機、活動能力、偏好認知、充分認知。
2.1.2 專家法構建測評指標體系
(1)專家咨詢質量分析
研究經過兩輪專家咨詢達成了一致意見,其中,兩輪專家回復有效率分別為71%和81%,咨詢問卷Cronbach'sα系數分別為0.755和0.905。兩輪咨詢過程中專家評分協同程度較高,第一輪咨詢W=0.249(χ2=65.707,df=22,Plt;0.01),第二輪咨詢W=0.175(χ2=45.401,df=20,Plt;0.01),表明專家咨詢結果有效。
(2)專家咨詢結果分析
對專家評分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一級維度的均值、變異系數和標準差均在合理范圍(見表1)。因此,一級指標全部保留。二級指標中體育活動能力的變異系數大于0.2。體育活動能力指標是考察學生活動能力自信的情況,經過與專家小組商討,不予刪除。專家提出體育知識應符合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程標準的目標內容,經過協商,刪除體力活動時間、運動技能提升2個二級指標。此外,專家還表示身體機能就是身高和體重反饋的結果,3個指標間具有重復性,結合專家反饋結果和建議,最終決定保留身體機能指標,刪除身高和體重2個指標。
根據第一輪專家的反饋結果和建議,整理后重新擬定專家咨詢問卷,再次邀請專家對測評指標體系進行評分。第二輪專家評分結果統計分析發現:修訂后的測評指標均滿足均值、變異系數和標準差的臨界值。結合兩輪專家反饋意見,最終確定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素養測評指標體系由5個一級維度16個二級指標構成(見表2)。
2.2 測評指標體系權重確定
2.2.1 建立指標體系梯階結構與判斷矩陣
對最終形成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素養測評指標體系建立梯階層結構。從目標層、準則層和方案層逐步建立三層級五維度16個指標的測評指標體系梯階結構(見圖1)。
根據建立的測評指標梯階結構,結合專家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素養評價指標的重要性評分構建判斷矩陣。以身體能力維度的二級指標為例構建判斷矩陣,身體能力二級指標有立定跳遠、平板支撐、50米、15折返跑、BMI五個指標,分別記為B1、B2、B3、B4、B5,詳見表3。
2.2.2 一致性檢驗與權重計算
為保證所構建的判斷矩陣由之導出的權重系數合理,對構建的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計算一致性比率CR判斷矩陣的一致性程度,CR=CI/RI,CR表示一致性比率,CR越小,判斷矩陣的一致性越高。采用T L Saaty提出的CR0.1標準[18]。
對構建的所有判斷矩陣,采用元決策軟件YAAHP6.0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經檢驗,本研究構建的所有矩陣符合CR≤0.1標準(見表4)。表明構建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素養測評指標權重判斷無邏輯錯誤,可以進行權重計算。
采用幾何平均的方式進行規范化處理,計算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素養指標體系權重。最后,得出測評指標體系五個一級維度體育知識、身體能力、運動技能、體育行為、體育情感意識的權重系數分別為0.226 0、0.226 1、0.196、0.183 9、0.167 9(見表5)。
3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素養測評體系應用
研究選取義務教育階段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作為測試對象。通過隨機抽樣,在遵義市15個區縣中隨機抽取了405個樣本。其中四年級218人,八年級187人,男生207人,女生198人。
3.1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素養總體水平
將測試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四年級和八年級體育素養總體均值分別在56.93、60.00,還處于
發展階段(見表6、表7)。兩個年級在身體能力和體育情感意識上得分都較高,四年級身體能力均值為14.99、體育情感意識為13.51,八年級身體能力為16.56、體育情感意識為12.99。但兩個年級體育知識和體育行為方面得分均較低。四年級體育知識與體育行為均值分別為8.32、9.18,八年級體育知識與體育行為均值分別為8.23、8.98。
3.2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素養組群差異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地域(城鄉)進行分析。發現,四年級僅在運動技能和體育知識兩個指標上存在差異,具體結果見表8、表9。四年級男生在運動技能上存在城鄉差異(F=3.88,P≤0.05),且平均得分鄉鎮略高于城區(城區10.44±2.44,鄉鎮11.41±2.77)。四年級女生僅在體育知識方面存在城鄉差異(F=4.36,Plt;0.05),平均得分城區高于鄉鎮(城區9.31±5.13,鄉鎮7.27±4.89)。八年級男、女生均不存在城鄉差異(見表10、表11)。
4 討 論
構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素養測評體系的主要目標有兩個:一是全面系統評價學生身體綜合能力和體育學科素養;二是通過體育素養提升,建立健全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強化體育學科測評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本研究采用德爾菲法與層次分析法相結合方法,以確保測評指標的科學合理性。在研究過程中,專家的積極系數、協調系數、矩陣的一致性比率等均顯示出良好的信效度和專家一致性,從而驗證了研究內容的可靠性。
在構建的5個一級維度中,體育知識(0.226 0)與身體能力(0.226 1)的權重幾乎相等,這與李濤[19]、鄒亮[20]等人研究的中學生體育素養指標體系結果相反。在一項有關青少年體育知識重要性的研究中,體育知識被強調為促進青少年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關鍵因素,是培養運動技能、體育習慣、態度、意識和能力的基礎[21]。在二級指標中,除體育知識中體力活動理解知識指標外,體育行為指標中的二級指標周MVPA量權重(0.115 5)最高。鑒于近年來我國青少年體質下降和肥胖率上升的現象[22],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可能是導致體系中該項指標權重較高的社會背景因素。體育情感意識維度中的內在動機指標權重(0.775)同樣顯著,這與其作為評估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心理指標密切相關。褚躍德和徐錦鵬等人研究證實了內在動機是評估學生長期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預策因素[23-24]。
通過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素養的測試發現,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素養總體水平不高,還處于發展階段。可能是各方面能力不平衡導致。測試結果發現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體育知識和體育行為兩個方面得分較低,在身體能力得分較高。體育知識得分低,其原因可能是在體育教學中重技術,輕知識導致[25]。受國家教育政策的影響,增強學生體質健康一直是學校體育工作的核心,是體育教學的首要任務,在體育教學中尤為重視學生體質的發展,因此,身體能力得分相對較高。差異分析結果顯示,僅四年級男生的運動技能存在城鄉差異,且鄉鎮平均得分高于城區,與第八次國民體質監測的結果形同 [22]。出現這一現象,可能是城鎮化進程和“精準扶貧”工作的快速推進,通過優質資源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縮減了城鄉差異。這些評價結果有助于針對性提出體育素養發展策略建議,同時也有助于學校等教育部門了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素養的整體情況,更好地滿足學生體育素養高質量發展的需求。
5 結 論
本研究為監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素養發展質量提供了一個初步評價方案思路,并為體育測評模式的多樣化做出了貢獻。然而,必須指出由于客觀研究條件的限制,本研究尚未展示測評體系標準化流程與測評標準,在調研樣本的選取和測評體系的實用性等方面有待進一步的優化。在未來研究中,將致力于測評體系的優化、測評工具的開發、測評流程的標準化建立、測評標準制定和通過大規模數據調研構建義務教育體育素養測評常模和標準等方面的研究,進一步深化應用研究,以期提升評價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3)[2024-07-15].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2]中華人民共和教育部.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EB/OL].(2021-03-18)[2024-06-20].https://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103/t20210317_520238.html.
[3]中華人民共和教育部.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2021年修訂版)[EB/OL].(2021-09-27) [2024-07-07].https://www.moe.gov.cn/srcsite/A11/moe_1789/202109/t20210926_567095.html.
[4]朱曉春.Likert量表在文明指數調查中的作用[D].蘇州:蘇州大學,2013.
[5]張弛.應用統計與計算[M].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274.
[6]王治國,費陽,康鳳鳳.臨床檢驗質量指標[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401.
[7]孟凡玲,康迎賓.系統層次分析灰色優選理論及其應用[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1999(3):5-8.
[8]TREMBLAY MS,LONGMUIR P E,BARNES J D,et al.Physical literacy levels of Canadian children aged 8-12 years:descriptive and normative results from the RBC Learn to Play-CAPL project[J].BMC public health,2018,18(2):1-14.
[9]LONGMUIR PE,BOYER C,LLOYD M,et al.The 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 methods for children in grades 4 to 6 (8 to 12 years) [J].BMC public health,2015,15(1):1-11.
[10]FRANCIS CE,LONGMUIR P E,BOYER C,et al.The 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development of a model of children’s capacity for a healthy, active lifestyle through a delphi process[J].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2016,13(2):214-222.
[11]TREMBLAY MS,COLLEY R C,SAUNDERS T J,et al.Physiological and health implications of a sedentary lifestyle[J].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2010,35(6):725-740.
[12]WHITEHEADM.Physical Literacy: throughout the life course[M].London and York:Rout-ledg,2013.
[13]BONNEYE,SMITS-ENGELSMAN B.Movement skill assessment in children:over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J].Current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Reports,2019(6):67-77.
[14]CHANGJ,LI Y,SONG H,et al.Assessment of validity of children's movement skill quotient (CMSQ) based 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environment[J].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0(1):8938763.
[15]常金棟.6-9歲兒童動商測評模型構建與應用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1.
[16]JINDONGC,LIMING Y,HAI Y,et al.Measurement properties of canadian agility and movement skill assessment for children aged 9-12 years using research analysis[J].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2021,9(6):745449.
[17]ROETERT EP,MACDONALD L C.Unpacking the physical literacy concept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what should we expect the learner to master? [J].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5,4(2):108-112.
[18]杜之韓,汪懋明.判斷矩陣一致性的統計檢驗法[J].系統工程,1997(3):46-49.
[19]李濤.中小學生體育素養測評工具的探索性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8.
[20]鄒良,劉先發.中學生體育素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其應用——基于A市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大數據[J].教育測量與評價,2023(6):33-47.
[21]方雯藝.體教融合背景下加強青少年體育與健康知識學習的重要性——第十二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墻報交流[C].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22:2.
[22]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發布[J].中國學校衛生,2021,42(9):1281-1282.
[23]褚躍德,靳文豪,王英春.大學生鍛煉動機及其與鍛煉堅持性的關系[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3):85-86,97.
[24]徐錦鵬,王玲.大學生鍛煉動機對鍛煉堅持性的影響:基于標準曲線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4,32(7):1115-1120.
[25]郭楊.中學生體育健康知識需求現狀及獲取途經研究——以曲師大附屬中學為例[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14):129-131.
[26]陳思同,劉陽,唐炎,等.體育素養測量與評價的現狀、挑戰及未來[J].體育學刊,2019,26(5):110-117.
[27]丁力,鄭智巍.制度變遷視域下學生體育素養評價體系的公共政策歷史邏輯和實踐意義[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7):67-75.
[28]于秀,孫夕鷺,劉海燕.城市學生體育素養評價指標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31(5):1-5.
[29]吳文峰,王鑫,肖謀文.大學生體育素養培養體系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33(1):68-72.
[30]CHENA.Operationalizing physical literacy for learners: embodying the motivation to move[J].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5,4(2):125-131.
[31]CHARLESB.Corbin Implications of physical literacy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a commentary[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16,87(1):14-27.
[32]FERGUSSON D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in developmental research[J].Child Psychology amp; Psychiatry amp; Allied Disciplines,1997,38(8):877-887.
[33]FRANCIS CE,LONGMUIR P E,BOYER C,et al.The 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 development of a model of children’s capacity for a healthy, active lifestyle through a Delphi process[J].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2016,13(2):214-222.
[34]GIBLINS,COLLINS D,BUTTON C.Physical literacy: importance assessm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J].Sports Medicine,2014,44(9):1177-1184.
[35]HARVEYL,GREEN D.Defining quality[J].Assessment amp;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1993,18(1):9-34.
[36]MANDIGOJ,FRANCIS N,LODEWYK K,et al.Physical literacy for educators[J].Physical and Health Education Journal,2009,75(3):27-30.
[37]ROETERT EP,MACDONALD L C.Unpacking the physical literacy concept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what should we expect the learner to master?[J].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5,4(2):108-112.
[38]SHAVELSON RJ,BAXTER G P,PINE J.Performance assessments:political rhetoric and measurement reality[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92,21(4):22-27.
[39]PHECANADA.Passport for Life[EB/OL].(2017-09-01)[2022-03-30].http://passportforlife.ca /physical-literacy-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