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戶外自然空間融入幼兒園日常教學體系之中,符合現代教育理念關于全面發展觀的要求,且能夠在實踐中更好地實現寓教于樂的目標,為幼兒提供一個既安全又富有啟發性的成長環境。文章圍繞幼兒園戶外自然游戲場的課程化建構展開探討,從巧妙利用自然資源、合理劃分活動空間、提供多樣化材料、制訂靈活規則及加強巡視指導五大層面進行了針對性分析,以期促進幼兒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滿足其活動需求,激發其持續探索興趣,并保障安全有序的游戲體驗。
【關鍵詞】幼兒園;戶外自然游戲場;課程化建構策略
作者簡介:高娟萍(1982—),女,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洛濱幼兒園。
幼兒園戶外自然游戲場作為兒童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課程化建構顯得越來越重要。這不僅關乎幼兒的身體健康發展,還是培養他們探索精神、團隊合作能力以及環保意識的關鍵環節。而將自然元素與教育目標相結合,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既安全又富有啟發性的學習環境,確保活動內容貼近生活實際,并強調體驗式學習,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讓他們通過直接參與來獲得知識和技能。因此,教師要在幼兒活動中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強幼兒與自然的互動,教會他們尊重自然、愛護環境。
一、幼兒園戶外自然游戲場課程化建構的意義
(一)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以及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幼兒通過與環境互動來學習和發展。戶外自然游戲場提供了豐富的感官刺激,如視覺、聽覺、觸覺等,這些直接經驗能夠促進幼兒大腦神經網絡的發展,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感知能力、運動技能及身體協調性[1]。同時,在大自然中自由探索也有助于緩解壓力,增強情緒調節能力,從而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二)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創造力
自然環境往往比室內環境更加開放且充滿不確定性,這為幼兒提供了更多自主發現、嘗試錯誤的機會。在面對復雜多變的情境時,他們需要運用已有知識去分析問題,并創造性地尋找解決方案。例如,在搭建小木屋或者挖掘沙坑的過程中,幼兒會遇到各種挑戰,如如何讓結構更穩固、怎樣合理分配資源等。這一系列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幼兒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技巧,還能激發其想象力與創新意識。
(三)增進幼兒社會交往與合作精神
在戶外游戲中,幼兒經常需要與其他小伙伴共同完成任務或參與集體活動。這種情境下的互動有助于提升幼兒的人際溝通技巧,讓他們學會分享、輪流等待等基本社交規則。此外,協作完成項目還能讓他們體會到共同努力達成目標的樂趣,培養良好的集體歸屬感。正如班杜拉所提出的觀察學習理論所示,同伴之間的正面示范作用對于個體行為模式的形成至關重要。因此,通過精心設計的游戲場景鼓勵幼兒相互學習模仿,可以有效促進其社會化進程。
二、幼兒園戶外自然游戲場課程化建構的原則
(一)以幼兒為中心
這一原則強調在設計和規劃戶外自然游戲場時,應將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發展特點置于核心位置。這意味著教師需深入了解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征,據此來創設符合他們成長階段的游戲環境[2]。例如,對于較小的幼兒來說,安全性和探索性是關鍵考量因素;而對于年齡稍大的幼兒,則可以提供更多挑戰性的活動,如攀爬或探險。此外,該原則還要求給予幼兒足夠的自主權,在選擇游戲內容、方式甚至同伴等方面都應允許他們有較大的自由度。這種做法有助于激發幼兒的積極性與參與感,使他們在享受游戲樂趣的同時也能獲得個人能力的提升。
(二)可持續發展
此原則倡導在構建戶外自然游戲場時要充分考慮環境保護及資源節約的問題。一方面,利用可再生材料或回收物品作為建造材料,比如使用廢舊木材制作長凳、用輪胎搭建秋千等,既經濟又環保;另一方面,設置專門的種植區域,讓幼兒親身體驗播種、照料植物的過程,增加他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培養良好的生態觀念。此外,創建一個能夠隨著季節變化而展現出不同面貌的游戲空間,也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周期規律,從而形成持續學習的態度。總之,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打造的戶外自然游戲場不僅能為幼兒提供優質的成長環境,也有利于保護環境。
三、幼兒園戶外自然游戲場的課程化建構策略
(一)巧用自然資源,促使幼兒融入環境
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毋庸置疑,幼兒園的活動建構要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現狀,結合其認知水平,構建有助于他們快速融入的自然環境。教師可將游戲場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充分利用園內現有的自然資源如樹木、草地等,將其作為游戲場地的一部分,創造一個既安全又富有探索性的空間。這樣能讓幼兒在接觸自然的過程中增強體質,同時激發對周圍世界的興趣和好奇心。
以園藝體驗類的戶外活動為例。教師可以選擇一片陽光充足且排水良好的草地作為種植基地,讓幼兒親手栽種蔬菜、花卉或草本植物,讓他們近距離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還可以設置一些基于自然材料的小型建構項目,如使用樹枝、石頭等搭建小屋或者迷宮,鍛煉幼兒的身體協調性和創造力,同時鍛煉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被激發后,他們會有更加強烈的意愿進行精細化的觀察和探索。為此,教師可以在特定區域設立“自然發現角”,放置放大鏡、顯微鏡等簡單工具,供幼兒自由使用、自主探索,比如觀察螞蟻搬家、樹葉紋理等細微之處等。這樣的探索方式能讓幼兒進一步加深對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理解。
戶外活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開放性和靈活性。教師需根據季節變化調整活動內容,例如春季可以圍繞植樹造林展開主題活動,夏季則可組織夜間觀星派對等活動,這樣不僅能夠充分利用每個季節獨特的自然資源,也使得戶外游戲場成為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平臺。通過將自然環境與戶外活動目標相結合的方式,教師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讓他們在探索欲的驅使下快樂學習。
(二)劃分戶外空間,滿足幼兒活動需求
在幼兒園戶外自然游戲場的課程化建構過程中,對空間進行合理的功能劃分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對戶外空間進行合理的功能劃分,目的在于讓不同類型的活動在適合的區域內開展,從而滿足幼兒多樣化的學習與發展需要[3]。
教師在規劃之初要全面考慮場地的整體布局,包括場地大小、日照情況、風向變化等自然條件,以及如何將這些因素與教育目標相結合等。比如,可以選擇陽光充足但又不會直射的地方設置閱讀角,這樣既能保證充足的光線,又能避免強烈的日曬;可以選擇在樹蔭下或者遮陽設施附近安排一些需要更多體力的活動空間,如攀爬區或平衡木區,這樣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季也能讓幼兒舒適地游戲。
同時,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幼兒之間的差異性,教師還需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身體發展特點來設計相應區域。比如,對于較小的幼兒來說,安全性和趣味性尤為重要,因此可以在他們的活動區域內多布置一些軟質材料制成的小型滑梯、秋千等設施;而對于大一點的幼兒,則可以適當增加挑戰性項目,比如設置高低不同的障礙賽道或是提供搭建積木的機會,以此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和團隊合作精神。
實現上述構想的關鍵在于科學地安排各個功能區的位置,并保持它們之間合理的距離。比如,應該盡量把較為安靜的學習角落如繪畫區、拼圖區等與那些可能產生較大噪音的游戲區域如球類運動區分開設置,以減少相互間的干擾。此外,還可以利用植物作為天然屏障,這樣既能美化環境又能起到一定的隔音效果。教師通過這種方式,確保每位幼兒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場所,從而在享受樂趣的同時得到成長。
(三)提供豐富材料,持續激發幼兒熱情
幼兒的身體協調性發育尚不完全,同時,他們也很難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教師在設計活動材料時,需選擇易于幼兒操作的自然材料,并鼓勵他們使用這些材料進行創造性的活動,這樣做一方面能開發他們的想象力與動手能力,另一方面能夠讓他們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力。此外,教師還應定期更新材料種類,以保持新鮮感,持續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進行戶外繪畫寫生活動時,教師可以通過提供多樣化的繪畫工具來豐富幼兒的體驗。比如,可以準備各種大小不一的畫筆、顏料、彩色粉筆以及用天然材料自制的印章等,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合適的工具表達心中所想。在此期間,教師也可以鼓勵幼兒利用周圍的自然資源作為繪畫素材,如撿拾落葉拼貼成一幅畫,或者直接在地上用彩色粉筆描繪出自己觀察到的小動物的形狀,以提高他們的藝術創造力。
要想讓活動更加有趣且富有挑戰性,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小比賽或設置主題任務,如“尋找最美的花朵”“畫出你最喜歡的樹木”等,以此來激發幼兒的競爭意識及團隊合作精神。這樣,戶外繪畫寫生活動不僅成為一個展示個人才能的平臺,還成了連接幼兒與大自然之間情感紐帶的有效途徑。總的來說,通過巧妙運用豐富的自然材料,并結合創意十足的引導方法,教師可以創造一個既充滿樂趣又能有效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戶外學習空間,讓幼兒持續保持參與熱情。
(四)制訂靈活規則,確保活動有序進行
制訂明確而靈活的游戲規則,能夠保障所有參與者的基本權益,也能為幼兒的個人表達提供充足的空間,使得他們井然有序地進行各項游戲活動。為此,教師可以邀請幼兒一起參與規則制訂,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意見被重視,同時教會他們如何正確處理活動中的沖突[4]。
比如,在進行戶外體育游戲活動時,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與幼兒共同制訂游戲規則。首先,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組織一次簡短的討論會,介紹即將開展的游戲項目,并詢問幼兒對于這個游戲有什么想法或擔憂,通過這種方式收集幼兒的意見,了解幼兒對游戲的理解程度及內心存在的擔憂。接著,基于幼兒提出的建議,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思考如何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學會設定安全距離、輪流參與等基本準則。
其次,針對具體的游戲內容,教師可以進一步細化規則。以接力賽跑為例,教師可以讓幼兒討論起跑線的位置、交接棒的方法等問題,并且決定違反規則時應采取何種措施。這個過程不僅能讓幼兒了解到公平競爭的重要性,也教會他們在遇到分歧時如何通過溝通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設立獎勵機制,比如給表現出色的隊伍頒發小獎品,以此激勵所有幼兒都盡力而為。
最后,當所有的規則都已確定下來后,教師需要再次強調其重要性,并確保每位幼兒都明白自己在整個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教師還應該教授簡單的沖突解決技巧,如使用“我感到……”這樣的句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責對方;如果遇到難以自行處理的情況,則應及時尋求老師的幫助。
通過這種既有原則性又不乏靈活性的規則制訂,戶外體育游戲活動能夠井然有序地進行下去,同時也能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加強現場巡視,適時給予幼兒幫助
幼兒正處于快速學習和發展的階段,需要成人給予適當關注和指導。因此,教師需密切關注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更全面地了解每個幼兒的興趣所在及發展水平,發現潛在的問題,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措施,給予相應的引導等。在具體實踐中,教師應當采用非干預式的觀察方法,盡量不打斷幼兒正在進行的活動。
比如,在沙池游戲中,教師可以站在一旁或在沙池周圍走動,細心觀察幼兒如何使用工具、如何與同伴互動以及他們在構建過程中的創意表現。如果看到某位幼兒正努力嘗試用小鏟子挖一個深坑但似乎遇到了困難,教師不必立即上前幫忙,而是先觀察一段時間,看看該名幼兒是否能夠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確實需要介入時,如發現兩名幼兒因為爭搶同一個玩具而產生矛盾,教師可以通過溫和的語言引導他們學會分享:“看起來你們倆都喜歡這個小桶呢,我們能不能想個辦法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玩到它?”
總之,通過持續不斷的非干預式觀察以及適時適度的幫助,教師能夠在保證游戲自然流暢進行的同時,有效地促進幼兒社會性、情感及認知等多方面能力的發展。這種方法強調教育過程中對個體差異性的尊重,為每位幼兒提供了適合其成長節奏的支持環境。
結語
總而言之,幼兒園戶外自然游戲場的課程化建構,需要教師巧妙運用豐富的自然資源,且合理布局活動空間,從而讓幼兒全面投入游戲當中。這樣便能打造一個充滿探索樂趣的活動環境,極大地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創造力,讓他們在自然中自由成長,并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同時,靈活而明確的活動規則和教師的適時指導也必不可少,能夠確保整個學習過程既安全又有序。這樣的課程化建構方式,能增強幼兒對周圍世界的認知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社會交往技能。
【參考文獻】
[1]賈怡寧.幼兒園開放性戶外游戲環境創設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3(36):80-82.
[2]凌潔.幼兒園大班戶外游戲現狀及改善策略[J].學園,2024,17(3):87-89.
[3]陳丹虹.在幼兒園開展戶外游戲活動的探討[J].考試周刊,2023(52):147-150.
[4]李嵐.創新幼兒游戲教學,探索安吉游戲的開展路徑[J].課堂內外(高中版),2023(4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