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更開放,也相對來說沒那么敏感。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就愿意這么做。當然我們也要遵循一些原則……”此言一出,引起很多網友的關注和爭論。
(摘編自之山《評論|誰說“中國人愿意用隱私換便利”?》)
材料二:隨著技術進步和人們安全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將老式門鎖更換為智能門鎖。但是這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問題:許多智能門鎖內置有攝像頭,如果兩家住戶的房屋大門正對,裝有智能門鎖的一方全天都能看到對方的大門及人員進出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因隱私權問題產生糾紛的案例屢見不鮮。
以上兩則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談談你的看法。
科技的迅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安全感,但與此同時,隱私權遭受侵害的問題也日益凸顯。無論是李彥宏關于“用隱私換取便利”的言論,還是鄰里之間因智能門鎖引發的隱私糾紛,都表明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不越界”是一個亟須明確的原則。
在李彥宏看來,中國人愿意用隱私換取便利和安全,但這種看法顯然過于簡單化。國人是否愿意如此尚且存疑,即便部分人有此意愿,隱私權作為人的基本權利,也是不應輕易放棄的底線。智能門鎖帶來的鄰里糾紛進一步說明,在科技應用的具體場景中,也存在種種“越界”的情形。高速發展的科技確實能夠為人類帶來各種益處,但如果沒有一定的界限和規則,那么個人隱私的邊界就會被逐漸侵蝕。
經濟學中的“邊際效應”同樣揭示了“不越界”的原則:在合適的邊際之內發展才是最好的,一旦超出這個邊際,就有可能帶來巨大的損失。我們在追求技術進步時,也必須始終謹守這一原則:追求便利不能侵犯隱私,科技的發展必須受到倫理和道德的約束。
“不越界”,不僅是一種法律規范,更是一種社會責任。只有在科技發展和隱私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真正實現技術與人文的和諧共進。
文章對材料的分析比較到位,明確提出科技的開發和應用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則,不能越界,以保障公民的隱私權。但是作者對“邊際效應”的理解存在誤差。
邊際效應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連續增加某項投入,投入的最后一單位產生的效用相對于前一單位產生的效用的變動情況。若效用增加,則邊際效用遞增;若效用減少,則邊際效用遞減。這里的“邊際”并不是“邊界”的意思,而是指邊緣、額外、追加之意。
老師,這個概念比較抽象,您可以舉一個有關邊際效應的具體例子加以說明嗎?
以消費領域為例,在這一領域中,邊際效應通常表現為邊際效用遞減,即隨著消費次數的增加,消費者從某種商品中得到的滿足感會逐漸降低。這是因為人的基本需求和欲望是有限的,當某一需求得到較大程度的滿足后,再增加對此商品的消費量,其帶來的額外滿足感就會減少。
比如,市面上新出現了一款中性筆,你很想擁有它。購買第一支時,你會感到無比滿足。但當你購買了很多支后,你還會像買第一支時那樣興奮嗎?當然不會。在最初,你想要擁有那支筆,或是出于對其書寫性能的需求,或是被其外觀所吸引,但當這些需求和欲望得到滿足之后,繼續購買就無法使你的滿足感繼續大幅增加。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商家會不斷改進現有的產品或推出新產品。
老師,我明白了。就以中性筆為例,如果商家對筆芯等關鍵零部件做了大幅優化升級,或者推出了更獨特的筆殼,我們又會產生一個尚未得到滿足的消費需求。
正是如此,這可以看作商家規避邊際效用遞減的手段。實際上,在消費領域,也會出現邊際效應的另一種情況——邊際效用遞增。我們繼續以購買中性筆為例,設想這樣一個場景:商家與某動漫作品進行聯名,推出了一套每支分別印有不同角色圖案的中性筆。如果你是該動漫作品的忠實粉絲,想要集齊所有角色圖案,那么在獲得完整的一套之前,你每購買一支新的中性筆所產生的邊際效用都是不斷遞增的。近些年十分火熱的“盲盒經濟”在一定程度上也利用了邊際效應——在你抽到想要的那一款產品之前,購買盲盒的邊際效用始終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可以看到,無論效用是遞減還是遞增,邊際效應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確實,我現在就能想到一件與邊際效應相關的事情。當我放學回到家,肚子餓得咕咕叫,開始享用晚餐時,第一口食物往往會帶來最強烈的滿足感,仿佛整個世界都因為這一口而變得美好。然而,隨著食物的持續攝入,每一口帶來的滿足感不斷減弱,到最后我已經吃飽了,這時候再多吃一口,幾乎不會帶來任何滿足感,有時反而會因吃得過飽而產生反胃的感覺。
你舉的這個例子完全正確。通過深入探討,我們可以看到,邊際效應是一個既深刻又廣泛的概念。我們要理解并學會應用邊際效應:一方面這有助于我們更有效地進行自我管理,通過合理分配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化的產出;另一方面這也能幫助我們識破消費主義的陷阱,察知一些營銷手段背后的原理,從而做出更加理性的消費選擇。

《燃燒》:“小饑餓”與“大饑餓”
韓國電影《燃燒》講述了底層青年李鐘秀、申惠美與神秘富人本三人之間的一段懸疑故事,影片以豐富的隱喻、象征和開放式的結局為觀眾提供了極大的思考空間。
要想理解《燃燒》的內核,理解其中的一對概念很重要,那就是片中惠美提到的“小饑餓”與“大饑餓”。“小饑餓”指生理、物質層面的匱乏,“大饑餓”則指生命意義、精神層面的空虛。從這對概念出發,我們可以將邊際效應作為解讀這部影片的一個切口。“蓋茨比”式的富人本享受著優渥的生活,他的“小饑餓”已經被填滿了,因而再得到物質上的滿足,其邊際效用對他而言近乎為零。因此,他轉向了對填補“大饑餓”的追求,卻因為選擇了錯誤的方式,誤入犯罪的歧途。反過來,對于惠美而言,她仍需為生存而掙扎,物質滿足的邊際效用仍然有很大的遞增空間,由此她選擇填補“小饑餓”——與富有的本在一起,而離開了在精神上與自己更為契合的鐘秀。更進一步地,影片通過惠美對生命意義的不斷追問、鐘秀對成為作家的夢想的執著追求,展現了植根于人類心中的對填補“大饑餓”的渴望。滿足“小饑餓”的邊際效用是不斷遞減的,而滿足“大饑餓”的邊際效用卻不會如此——對精神世界的探索總是不斷帶給我們喜悅。窮困之人與富足之人皆可在超越物質的精神世界得到滿足。影片中本在死前的那一刻,緊緊地抱住鐘秀,或許正是感受到了他們之間共通的、靈魂中的“大饑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