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是古人筆下一種常見的應用文體,其起源可上溯至先秦時期的外交辭令。隨著寫作群體的變化及文體自身的演進,書信不斷朝著表達私人化、內容豐富化的方向發展,逐漸成為古人抒發心聲、寄托思想的重要載體,也成為一種展現藝術追求的文學樣式。高考文言文閱讀曾多次選取書信作為文本進行考查,如2021年高考浙江卷的《答謝景山書》等。閱讀書信類文本,可以幫助我們深入古人的內心世界,并從文本包羅萬象的內容中,建立起對古代社會生活的認知。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3分)
A.自十年來/行不益進業/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說復于知己之前/為進拜之資乎/
B.自十年來行/不益進業/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說復于知己之前為進拜之資乎/
C.自十年來/行不益進/業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說復于知己之前為進拜之資乎/
D.自十年來行/不益進業/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說復于知己之前/為進拜之資乎/
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開篇以孔子、柱厲叔、豫讓三人為例,提出“知”與“不知”的問題,引起下文的論述。
B.作者參加進士考試時受到推譽、被眾人引為知己,之后十年間轉徙江湖,行文中不無對人情冷暖的感慨。
C.作者在文中提到“藏縮退避”“默默藏縮”,反映了他在被人任用之后不敢積極作為的退縮心態。
D.文章是作者寫給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崔鄲的書信,表達了感激之意,但態度不卑不亢,言辭得體。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唯恐知之深,蓋自度無可以為報效也。
(2)其他望于古人,責不以及,非小生之所堪任。
5.作者與眾人“知”與“不知”的區別在哪里?請用自己的話概述。(3分)



書信的寫作特點
在種類豐富的古代應用文體中,相較于碑銘、奏表這類功能較為單一的文體,書信的內容更為廣泛,大可以論及家國大事,小可以敘說日常生活,專可以涉及學術討論,散可以漫談所思所想,可以說包羅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其可容納內容的多樣性,書信在寫法上也具有相對的靈活性。雖然書信主要是以散體行文,但我們熟悉的《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等,均是流傳千古的駢體名篇,可見書信并不在體式上有所拘束。在具體行文上,敘事、論理、抒情、繪景,都可以作為書信的表述內容;在篇幅上,書信沒有長短的限制,完全依作者的表達需求而定;在文字上,既可以通篇用典,語詞豐贍,又可以不事雕飾,平白曉暢。這種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是由書信的性質決定的。劉勰在《文心雕龍·書記》中指出,書信“本在盡言”,正是因為書信創作的目的在于“盡言”,在于傾吐自己的心聲,陳說自己的想法,所以寫作者性情不同,處境各異,其所敘寫的內容自然存在差別,表達方式也因之各不相同。
書信具有強烈的抒情性,但這種抒情性通常會為謙遜的語句所掩蔽。閱讀時要注意作者在表達觀點或期望時,往往會先降低姿態,如杜牧在提及可能被“閣下”賞識時,不斷強調自己能力有限,擔心無法回報對方的知遇之恩。這種謙遜的表達是古代書信在內容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我們需要從這種謙遜的背后讀出作者更深層次的用意。
此外,書信作為一種“通彼而達己意”的文本,有著明確的書寫者和致書對象,這也使得書信產生了兩方面的特點。一是強調語言的得體,要根據致書對象的不同而對措辭、格式、內容等進行調整,展現出古人對于尊卑上下的等級關系的重視。二是表述有方向,或陳述自我心跡,如司馬遷《報任安書》,或表達對對方的期許,如李固《遺黃瓊書》等。前一特點決定了書信中言語的婉轉度和套語的使用比例,后一特點則對我們辨明作者觀點表達的指向提出了要求。
最后,書信雖然沒有固定的體例,但是一般信末都含有祝頌語,這些結語雖然多為套話,但對我們了解寫信者與致書對象之間的關系以及書信的情感傾向有重要意義,因此也不容忽視。
答案解析
1.D (D項句意為“我擔心您聽說的情況太過分”,句中“過”應指過分,超過實情。故選D)
2.C (“自十年來”是時間狀語,一般獨立成句,排除BD;“行不益進”和“業不益修”同為主謂句,句子結構一致,各自獨立,排除ABD;“中夜”即“半夜”,是下一句的時間狀語,不可斷開,也可排除ABD。故選C)
3.C(C項“反映了他在被人任用之后不敢積極作為的退縮心態”錯誤,結合“唯審己求知也”“自十年來,行不益進,業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是以自承命已來,審己愈切,撫心獨驚”等信息可知,作者的“藏縮退避”“默默藏縮”應是表現他的小心謹慎以及自我省察反思的精神。故選C)
4.(1)只怕賞識太過,自忖沒有可以用來報答效力的地方。(“唯恐”,只怕;“知”,賞識;“自度”,自忖,自我揣度;“報效”,報答效力)(2)別的期望像古人一樣,這樣的要求難以達到,不是我所能承受的。(“望”,期望,企望;“責”,要求;“及”,達到;“堪”,能夠)
5.眾人:“知”則無以為報,“不知”則惱怒怨恨。作者:“知”則竭力報答,“不知”則省察自己,不會怨天尤人。
(山東省濟南師大附中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上范待制①書(節選)
李覯②
覯,建昌南城人也,生二十有九年矣。齠齔喜事,以進士自業。摘花蕊,寫云煙,為世俗辭語,頗甚可取。愚不惟道之隆替,時之向背,輒游心于圣人之蘊志,將以堯吾君,羲吾民。視闕政如己之疾,視惡吏如己之仇,恨無斗水以洗濯瑕穢。然而命薄計拙,動成顛仆。鄉書之不錄,況爵命乎?孤貧無依,載其空文走南北。楫焉而川澤竭,蹄焉而道路窮。嘗游京邑,凡時之所謂文宗儒師者,多請謁焉。但伏執事之名,時最久矣。謀之于儒林,則又謂執事表知樂之士,有自褐衣而得召者。如覯等輩,庶可依歸。不幸未及弛擔而執事以言左遷。時異事變,卒無所遇。彷徨而歸,又黜鄉舉。身病矣,力窮矣,仰喜朝車,適留茲土,故不遠五百里,犯風雨寒苦,來拜于廡下。
古之君子居易以俟命,不患人之不己知。今覯也,踽踽而來,若行賈之為者,其故何哉?伏念家世貧乏,幼孤無兄弟,老母年近六十,饑焉而無田,寒焉而無桑,每朝夕近側,則見發斑體臞而食淡衣粗。烏鳥之情,痛劈骨髓。王城百舍,天門九關,銖銅不畜,何路自達?遐方小郡,知己斷絕。身無油脂,日就干臘。往時多事,勤苦成疾。今茲憂愁,益復發作。長恐醫餌不繼,忽沉溝壑。內孤慈母,上負明時;所懷不伸,抱恨泉壤。以此計校,不宜默默。是以來也。
伏惟執事以文學名家,以公忠許國。封書言事,及于母子夫婦間無所隱諱,庭辯宰相而辭不可屈,此其心將大有為者也。不日祗奉明詔,歸于帝右,持衡制事,當不因循。然則仕籍未甚清,俗化未甚修,賦役未甚等,兵守未甚完。異方之法亂中國,夷狄之君抗天子。長驅大割③,用工非一。肘腋咨議,豈宜少人?漸而收之,盍自今日。覯雖不才,以備一人之數,顧不可乎?
(選自《四庫全書·盱江集》,有刪改)
業:①事業,功業。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②職業。晉武陵人捕魚為業。(陶淵明《桃花源記》)③學業。術業有專攻。(韓愈《師說》)④產業。能守其業,用財自衛。(《史記·貨殖列傳》)⑤已經。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史記·留侯世家》)
恨:①遺憾,后悔。恨晨光之熹微。(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②不滿,引申為怨恨,仇恨。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歸:①出嫁。后五年,吾妻來歸。(歸有光《項脊軒志》)②返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③歸還。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④歸向,歸附。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⑤歸屬,屬于。不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庶人。(《荀子·王制》)
負:①以背載物。帝感其誠,命夸蛾氏二子負二山。(《列子·湯問》)②承受,擔負。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杜牧《阿房宮賦》)③依恃,憑仗。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史記·趙世家》)④背棄,違背。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史記·高祖本紀》)⑤辜負。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方苞《左忠毅公逸事》)⑥敗,與“勝”相對。勝負之數,存亡之理。(蘇洵《六國論》)⑦抱有,享有。仆少負不羈之行,長無鄉曲之譽。(司馬遷《報任安書》)
[注]①范待制:指范仲淹,時任天章閣待制。待制,為侍從顧問之職。②李覯:字泰伯,人稱盱江先生,北宋著名學者。③大割:指古時殺割群牲以祭祀。
1.范仲淹后多次向朝廷舉薦李覯,這篇“求薦信”打動范仲淹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答案解析
1.①李覯不僅有遠大而堅定的志向,而且才華出眾。②李覯孝心可嘉,令人感動。③李覯前來拜謁的態度真誠懇切。④李覯有毛遂自薦的勇氣和自信。
【解析】①由文章第一段“摘花蕊……將以堯吾君,羲吾民”可知,李覯有文采,有遠大志向,之后雖然仕途坎坷,但是他的志向未改;最后一段“然則仕籍未甚清……夷狄之君抗天子”是他對現實政治的分析,可見他認識清晰,有政治才華。②由第二段“老母年近六十……痛劈骨髓”可見其孝心,令人動容。③李覯知道范仲淹被貶,但“身病矣,力窮矣,仰喜朝車,適留茲土,故不遠五百里,犯風雨寒苦,來拜于廡下”,可見其真誠。④“覯雖不才,以備一人之數,顧不可乎”,李覯大膽提出求薦的想法,能看出他有毛遂自薦的自信、勇氣。
(編輯: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