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分析
《觀潮》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寫景散文,描寫了錢塘江大潮的壯麗景象。課文通過生動的語言,依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展現了大潮的氣勢磅礴與獨特的自然美景。這篇課文不僅具有豐富的寫景元素,還充盈著濃厚的情感表達,旨在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從內容結構來看,課文條理清晰,按照時間順序描述大潮的變化,具有較強的邏輯性,非常適合作為小學生學習寫景散文的范例。
《觀潮》作為小學語文四年級的精讀課文,既符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又具有較強的文學性。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學生能夠掌握描寫自然景物的基本方法,同時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這也是本單元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正處于認知能力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對周圍的自然現象和景觀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在表達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寫景散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說,既是拓寬認知的機會,也是一次語言表達能力的挑戰。
學生對《觀潮》這種描寫自然景象的課文,普遍具有較高的興趣。學生通過課外讀物或生活經驗對潮水、江河等自然現象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像錢塘江大潮這樣氣勢磅礴的自然奇觀,還缺乏直觀感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借助圖像、視頻等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另外,四年級學生在思維上逐漸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但他們的條理性和邏輯思維能力尚在發展中。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可以使用思維導圖等工具,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掌握寫景文章的結構特點。這種直觀的學習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并初步掌握按時間順序描寫景物的基本方法。
2.通過多次朗讀和詞語分析,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并能夠運用于自己的語言表達中。
3.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錢塘江大潮的獨特魅力,通過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方法,學會如何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節——激發興趣,構建思維框架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描寫自然景觀的文章——《觀潮》。你們知道什么是“潮”嗎?誰來說說看?
生A:潮就是海水漲起來的時候。
師:沒錯,潮水是海水隨著月亮的引力而漲落的自然現象。那么,大家聽說過錢塘江大潮嗎?
生B:聽說過,但不知道具體是什么樣的。
師:錢塘江大潮可不是一般的潮水,它被稱為“天下奇觀”。那么為什么它如此壯觀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寫這壯麗景象的。大家先猜一猜潮水是如何逐漸變化的。
生C:我覺得剛開始潮水應該是慢慢變大,然后越來越急。
生D:可能到后來會有很大的浪,感覺特別震撼。
師: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其實錢塘江大潮有一個明顯的變化過程。我們可以通過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這三個階段來了解它的全過程。接下來,老師帶領大家一起構建一個思維導圖(見圖1),看看這三大階段中潮水的變化和特點。這個思維導圖會幫助我們理清課文的結構和順序,等一會兒你們也要在自己的本子上動手試試。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大潮的聲音,感受一下這股自然力量。(播放大潮聲音)
生(全班):哇,真的好震撼啊!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對話,利用學生已有的自然現象知識,引導其進入學習狀態。討論潮水的變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續的思維導圖構建做好準備。借助音頻資料,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為課文的深入學習奠定情感基礎。)
(二)教學環節——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文本結構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聽潮聲和簡單的討論,已經對錢塘江大潮有了一些了解。接下來,我們要詳細學習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按照時間順序描述這一壯觀景象的。大家打開課本,默讀課文,找出每個部分對應的描述。
(學生默讀課文)
師:好,誰能告訴我,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
生A:按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寫的。
師:非常好!這就是課文的基本結構。現在我們要借助思維導圖把課文的結構清晰地梳理出來。大家看黑板,老師先畫一個簡單的框架(見圖2)。
■
圖2 課文思維導圖
師:現在,我們一起看看“潮來前”是怎樣描寫的。誰來說說?
生B:課文中寫到“天邊的水像線一樣,若隱若現”。
師:很好,這句話形象地描寫了潮水遠遠出現
的樣子。(教師在思維導圖的“潮來前”分支下填入“江面平靜,人山人海”)
師:接下來,“潮來時”是怎樣描寫的?誰來繼續?
生C:“白浪翻滾,像一堵高墻,風號浪吼而來”。
師:太棒了!這句描寫了潮水來臨時的氣勢磅礴。(教師在思維導圖的“潮來時”分支下填入“聲音、形態”)
師:最后,潮過后是什么樣的景象呢?
生D:潮水慢慢退去,海面又恢復了平靜。
師:對,潮水退去標志著大潮的結束。(教師完成思維導圖)
師:現在,我們一起回顧這幅思維導圖,大家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上畫出這張思維導圖,把自己找到的詞語和內容補充上去。
(設計意圖:通過使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課文結構,可以將復雜的課文內容形象化、直觀化,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記憶。學生通過分段學習,逐步建立起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時間順序,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將關鍵的描寫句子填入思維導圖中。這樣不僅幫助學生理清了課文思路,還鍛煉了他們的邏輯思維和總結能力。)
(三)關鍵段落細讀——深化理解,強化表達
師:接下來,我們要深入學習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這兩段是文章的核心,詳細描寫了錢塘江大潮來臨時的壯麗景象。請大家先一起朗讀這兩段。
(學生齊讀第三、四自然段)
師:大家讀得很認真。現在,我們來細讀這兩段,看看其中有哪些生動的描寫。
生A:“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
師:是的,這句話用了“高墻”來形容潮水的高度和氣勢。大家想象一下,浪真的像一堵墻一樣壓過來,你們會有什么感受?
生B:我會覺得很震撼,甚至有點害怕。
師:對,正是這種震撼和驚人的氣勢,讓錢塘江大潮被稱為“天下奇觀”。
師:那“風號浪吼”這四個字又給你們怎樣的感覺?
生C:我覺得“風號浪吼”說明風在咆哮、浪在怒吼,風浪很大。
師:非常好!“風號浪吼”不僅描寫了浪潮的寬廣,還讓我們感受到潮水來時的氣勢磅礴和無所不包。
師:接下來請大家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潮水來時的壯觀景象。
(學生討論并嘗試用自己的話描述潮水的景象)
師:誰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描述?
生D:潮水像高墻一樣翻滾著向我們沖來,整個天地都被白浪覆蓋,聲音震耳欲聾,令人震撼不已。
師:非常棒!你通過細讀課文,已經能用自己的話生動地描寫大潮了。
(設計意圖:在細讀關鍵段落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喻和詞語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的描寫手法和情感表達。通過分步提問和討論,學生不僅理解了“白浪翻滾”“風號浪吼”等重點詞語的含義,還將這些描寫運用于自己的語言表達中。)
(四)總結與延伸——運用思維導圖鞏固知識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通過思維導圖梳理了《觀潮》的主要內容,特別是了解了潮水在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變化過程。現在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堂課所學的內容,看看我們在思維導圖上填的詞語和句子,是否已經幫助我們理清了整個課文的脈絡。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黑板上的思維導圖)
師:大家來看看,這些詞語和短句是我們從課文中提取的。如“若隱若現”“風號浪吼”,它們是怎樣幫助我們理解大潮的壯觀景象的呢?誰來說說?
生A:我覺得這些詞語形象地描寫了潮水的變化過程,能讓我更清楚地想象出潮水來時的樣子。
師:你說得很好!這些詞語讓我們能用生動的語言去描述大潮。接下來,我們要利用思維導圖進行知識的鞏固與延伸。大家可以看著自己的思維導圖,嘗試復述課文內容。
(學生根據思維導圖進行復述練習)
師:現在,誰愿意上來試試,把自己思維導圖上的內容向大家復述一遍?
生B:潮來前,天邊的水像一條細線,若隱若現;潮來時,天崩地裂而來,聲勢浩大;潮過后,江面又恢復了平靜。
師:很好,你已經能夠根據思維導圖有條理地復述課文了!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課文,還能應用到其他的寫景文章中。接下來,我們延伸一下,大家有沒有在生活中見過大海、河流的景象,你們能不能用今天學到的詞語去描述呢?
生C:我去過海邊,海浪打過來時像有巨大的力量,特別震撼。
師:很好!其實大自然的很多現象都可以通過觀察來抓住特點,像我們今天學習的《觀潮》一樣進行生動的描寫。
(設計意圖:在總結與延伸環節中,通過回顧思維導圖,學生能再次梳理課文內容,并借助圖示化的知識框架進行復述,強化他們對課文的理解與記憶。)
五、教學反思
(一)思維導圖在課堂中的應用效果顯著,但需更加靈活
本節課的核心在于通過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觀潮》的結構,從而提升他們對寫景散文的理解。通過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三個分支,學生能夠清晰地掌握課文的時間順序,尤其是在“潮來時”這一段落,學生對“山崩地裂”“浩浩蕩蕩”等詞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能通過思維導圖進行有效的記憶與表達。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對這種可視化的學習工具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課堂參與度較高,復述課文的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然而,反思整個過程,我意識到思維導圖的使用雖然在梳理結構上效果明顯,但在某些環節仍顯得有些機械化。比如,在制作思維導圖時,有些學生只是在模仿教師的框架,而沒有真正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個性化的總結。為此,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更靈活地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理解進行更具創造性的構建,而不是簡單地復制教師的模板。
(二)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較為明顯,但仍需加強個性化引導
在課堂中,通過對課文重點詞句的細讀分析,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尤其是在“潮來時”的描述部分,學生能夠利用“風號浪吼”“若隱若現”等詞語進行生動的復述,很多學生還能通過聯想和想象,結合自身生活經歷進行更具個性化的表達。在課堂的最后,我通過引導學生將錢塘江大潮與自己見過的自然景象進行比較,進一步鍛煉了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
然而,我也發現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上的差異較大。有些學生能通過思維導圖進行較為流暢的復述與創作,但也有一些學生對課文語言的掌握不夠靈活,復述時顯得較為生硬,甚至照搬思維導圖中的關鍵詞,缺乏流暢性和個性化。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學中,除了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外,還需加強對個性化表達的引導,特別是針對那些語言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通過課前預習、課堂上小組合作等形式,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表達機會。同時,我也可以設計一些語言表達的延伸任務,如讓學生觀察大自然中的景象,并仿照課文中的詞句進行描寫,以此來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三)課堂節奏控制有待優化,學生的思維拓展需要更多空間
在這節課的實施過程中,整體教學流程較為順暢,學生參與度較高,但在反思時發現,課堂節奏的把握上仍有改進空間。思維導圖作為一種較為直觀的學習工具,雖然能幫助學生梳理課文脈絡,但也有可能使課堂節奏變得較為固定化。在本課中,部分環節的講解與思維導圖的制作占用了較多時間,導致后期的延伸拓展環節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與表達。
在課堂討論中,我發現學生對錢塘江大潮的描寫充滿了興趣,許多學生愿意分享自己關于大自然的觀察與感受,但由于時間限制,我無法給予每個學生充分的發言機會,尤其是在“總結與延伸”環節,學生的討論與創作時間被壓縮。因此,在今后的教學設計中,我需要更加靈活地調整教學時間,合理安排各個環節,尤其是要留出更多時間給學生進行思維的拓展和表達。思維導圖雖然能有效幫助學生梳理內容,但過度依賴這種工具也可能限制學生思維的發散。因此,在教學中,我應鼓勵學生在掌握基礎內容的基礎上,更多地進行聯想和創造,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與創新意識。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段家集九年制學校)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