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獲取知識、提升素養的重要途徑。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背景下,如何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在閱讀教學方面,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與思考,領悟文本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語言的優美和運用的精妙,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升語文素養。同時,新課標還提出了具體的教學建議,如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要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教給學生閱讀方法,積極創造交流閱讀成果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本文將結合新課標要求,以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魯濱遜漂流記(節選)》為例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進行探討。
一、教材分析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一部長篇小說,教材中選取了其中的幾個片段,通過對這些片段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小說的主要內容和主題,也可以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
小說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在一次航海中遭遇風暴,漂流到一個荒島上,在荒島上生活了28年的故事。教材選取了其中的幾個片段,如魯濱遜在荒島上建房定居、馴養野山羊、救星期五等,展現了魯濱遜在荒島上生存和奮斗的過程。
魯濱遜是小說的主人公,他是一個勇敢、堅韌、聰明的人。在荒島上,他沒有放棄生存的希望,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漸構建了自己的生活。教材通過對魯濱遜的描寫,展現了他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質。
小說通過魯濱遜的故事,表達了對人類勇氣、智慧和毅力的贊美,也強調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教材通過對小說主題的分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他們能夠理解較復雜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在學習時,他們可能會對主人公魯濱遜在荒島上的生存經歷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會對小說中所表達的主題和情感產生共鳴。然而,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有限,他們可能難以完全理解魯濱遜在荒島上所面臨的各種困難和挑戰,以及他堅韌不拔的精神。此外,小說中的一些詞匯和句子可能會對學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適當引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小組討論、課堂分享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小說的主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的勇氣、智慧和毅力。
總的來說,六年級學生具備學習《魯濱遜漂流記》的能力,但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幫助,以確保他們能夠充分理解小說的內涵和價值。
三、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理解字義,識記字形。
2.了解《魯濱遜漂流記(節選)》的故事梗概,把握小說的主要內容。
3.學習魯濱遜在困境中頑強生存的精神,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4.引導學生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5.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通過討論和寫作練習,深化對小說主題的理解。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小說的主要內容和主題,學習魯濱遜的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題,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五、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閱讀法、寫作練習。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你被困在一個荒島上,沒有食物,沒有水,沒有住所,你會怎么辦?今天,我們要認識的主人公魯濱遜,他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而且他在荒島上生活了長達28年之久!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字啊!他是如何在荒島上生存下來的呢?他又經歷了哪些艱難險阻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魯濱遜漂流記(節選)》,去尋找答案吧!
(二)作者簡介
教師介紹丹尼爾·笛福的生平和創作背景,讓學生了解他是18世紀英國著名的小說家。《魯濱遜漂流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三)學習故事梗概
教師用簡潔的語言講述《魯濱遜漂流記(節選)》的故事梗概,讓學生了解小說的主要情節和人物關系。
1.閱讀與理解。
(1)讓學生默讀梗概部分,了解故事的大致情節和主要人物。
(2)引導學生思考故事中的關鍵元素,如魯濱遜的漂流經歷、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法。
(3)讓學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以檢查他們的理解程度。
2.分析與討論。
(1)與學生一起討論梗概中的重要情節和事件,如魯濱遜如何被困在荒島上、他如何建立生存基地、他與野人之間的遭遇等。
(2)探討魯濱遜在困境中所展現的品質和應對困難的策略。
(3)引導學生思考故事的主題和意義,如生存的挑戰、勇氣、毅力和希望等。
3.概括與總結。
(1)要求學生再次默讀梗概,找出主要情節和關鍵信息。
(2)幫助學生將這些信息整理成簡潔明了的故事概要,強調故事的重點和關鍵情節。
(3)鼓勵學生提問或分享他們對故事的疑問,并進行討論。
4.拓展與應用。
(1)可以讓學生根據梗概內容,創作一幅思維導圖或故事圖,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故事。
(2)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類似困境中的應對方式,進行小組討論或個人反思。
(3)提供相關的閱讀材料,如閱讀原著的節選或觀看改編的電影,以進一步深入了解故事和主題。
(設計意圖:以上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魯濱遜漂流記(節選)》的梗概部分,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為后續的閱讀和討論奠定基礎。)
(四)學習節選內容
1.對比閱讀。瀏覽“節選”部分內容,對照“梗概”,推斷出“節選”部分的片段大致出現在小說的哪個部分。指名學生簡單說一說。
2.快速瀏覽“節選”部分,說說這部分主要寫了什么,魯濱遜最初流落荒島遇到了哪些困難,他又是怎樣克服這些困難的。從文中提取相關信息,填寫表1。
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答案。
(設計意圖:利用表格,學生能夠清晰直觀地了解課文內容,培養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為感悟人物內心做鋪墊。)
3.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師:通過剛才的初步學習,我們整理出了課文“節選”部分魯濱遜流落荒島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請同學們說一說通過這些事件魯濱遜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概括。
生:魯濱遜是一個聰明機智的人。他用刀在木桿上刻痕記錄時間,說明他很聰明,能夠想出辦法來解決問題。
生:魯濱遜是一個樂觀的人。他記錄遇到的幸與不幸,盡可能安慰自己,說明他樂觀,能夠積極面對困難,自我安慰。
生:魯濱遜是一個有毅力的人。他從船上收羅很多東西,砍木材、加工、打樁,建住所,說明他既聰明能干,又有很強的動手能力,也非常有毅力。
師:同學們說得都有道理。我們從魯濱遜的行為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聰明能干、樂觀、有毅力的人。他能夠對自己所處的環境進行理性的思考,也能夠直面現實,說明他還是一個不屈不撓、堅毅頑強的人,這些品質都是他在荒島上生存下來的關鍵。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后進行交流匯報,以課堂互動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概括能力。)
4.深入探究“節選”部分。
(1)瀏覽“節選”部分,思考這一部分在表達上與“梗概”部分相比有什么不同。
教師總結:首先,“節選”部分用第一人稱描寫“我”遇難流落荒島后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這一部分在表達上與“梗概”部分相比,更加詳細和生動。它通過具體的描寫和對話,展現了魯濱遜在荒島上的生存狀態和心理變化。例如,文中詳細描述了魯濱遜建造房屋的過程,以及他與星期五之間的互動,讓讀者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魯濱遜的堅韌和智慧。此外,文中還增加了一些細節描寫,如魯濱遜對自己處境的思考和對未來的希望,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也讓讀者更容易產生共鳴。
(2)使用第一人稱敘事有何好處?
教師總結:在《魯濱遜漂流記》的“節選”部分,作者通過“我”的視角,讓讀者跟隨魯濱遜一起在荒島上求生,感受他的孤獨、恐懼、絕望和希望。讀者能夠更直接地體驗到魯濱遜的內心掙扎和成長,與他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魯濱遜的內心世界和個人經歷,增強故事的代入感和真實感。
此外,使用第一人稱還可以讓讀者更加貼近故事的敘述者,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說服力。通過“我”的講述,讀者更容易相信故事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也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
總的來說,使用第一人稱“我”敘述可以讓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增強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理解精彩的句子。
師:請同學們讀課文中精彩的句子,說出對它的理解。
在學生討論交流時,教師進行點撥。
師:課文中有很多精彩的句子值得我們深思,比如“總的說來,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盡折磨的處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寬慰的東西”,句子中前后的說法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呢?
生:不矛盾。魯濱遜在荒島上經歷了很多困難和折磨,如孤獨、寂寞、食物和水的缺乏、野獸的威脅等,所以他說這是“叫人受盡折磨的處境”。
生:但是魯濱遜也提到了一些“值得寬慰的東西”,他能夠在險境中迅速調整心態,找出對自己有利的方面,并獲得生存的資源,或者說是他對未來的希望。比如,他相信自己能夠生存下去,并且有可能被救出去。
師:對,這句話反映了魯濱遜在困境中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生:這句話也表達了魯濱遜的一種樂觀態度,即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他也能看到一些積極的方面,這種樂觀的精神是他能夠在荒島上生存下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師:說得非常好。這也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不能只看到消極的一面,還應該學會從困境中尋找希望和機會。
生:從這句話我們還可以看出,魯濱遜是一個善于思考和總結的人,他能夠從自己的經歷中吸取教訓,并且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
師:同學們的理解都很有道理。這句話確實反映了魯濱遜在荒島上的復雜心態。一方面,他經歷了很多苦難和折磨,這是不可否認的;另一方面,他也能看到一些積極的因素,這些因素讓他能夠堅持下去。這種樂觀的態度和堅韌的精神是魯濱遜能夠在荒島上生存下來的關鍵。同時,這句話也提醒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我們應該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尋找其中的積極因素,這樣才能保持積極的心態,克服困難。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能像魯濱遜一樣,保持樂觀的心態,勇敢面對挑戰。
5.感悟精神光輝。
師:學習了《魯濱遜漂流記(節選)》的“梗概”和“節選”部分,同學們對《魯濱遜漂流記》有了初步了解,請大家說一說學習感想。
生:魯濱遜的堅韌和樂觀精神令人欽佩。他在荒島上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危險,如食物短缺、孤獨寂寞、野獸襲擊等,但他從未放棄生存的希望,而是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建造房屋、種植莊稼、馴養動物,逐漸改善了生活條件。
師:這種堅韌和樂觀的精神,讓我們明白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不能輕易放棄,要勇敢地迎接挑戰,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
生:他在荒島上雖然是孤獨一人,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他的責任和擔當讓我明白,我們要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
師:這位同學從魯濱遜身上學到了責任和擔當。
生:我從魯濱遜身上學到了獨立生存的能力。他在荒島上沒有依靠任何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生存下來。
師:魯濱遜教會我們要學會獨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總是依賴別人。
生:魯濱遜的創新和創造精神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荒島上沒有任何工具和資源,但他能夠利用現有的材料制作出各種實用的物品,如陶器、船、工具等。
師:魯濱遜面對如此惡劣的生存環境,卻能夠擺脫困境,也得益于他的創新和創造精神,這也讓我們明白,生活中要善于觀察、勇于嘗試,不斷地探索和創新,才能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生:我從魯濱遜身上學到了適應環境的能力。他在荒島上不斷適應環境的變化,學會了如何生存。他的適應能力讓我明白,我們要學會適應環境的變化,不能一成不變。
生:魯濱遜的毅力和勇氣也值得我們學習。他在荒島上生活了28年,這期間他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和挫折,但他始終堅持不懈地努力著。
師:是的,他的勇氣和毅力讓我們明白,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夢想。
師:同學們的感悟都很深刻。魯濱遜確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的堅韌不拔、勇敢智慧和獨立創新,將激勵我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努力、奮斗,追求自己的夢想,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希望同學們能夠將這些精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不斷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五)總結
教師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強調閱讀小說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勵學生多讀好書,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魯濱遜漂流記》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夠把握小說的主要內容和主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和思考,通過討論、交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針對部分學生對小說的理解不夠深入的問題,教師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指導和引導。
總之,新課標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需要教師從激發學生興趣、培養閱讀習慣、提升閱讀技巧等方面入手,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州康樂縣城東小學)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