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教學是每個教師追求的目標,尤其在小學中年級的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首先要了解小學生的心理成長規律,結合他們的學習需求,選擇小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知識、理解知識,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熱情,促進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實現數學有效教學的目的。下面筆者就以小學四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為例,探討如何做好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
一、教材分析
本課程選自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屬于“圖形的運動(二)”這一單元,是起始部分,也是基礎知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過關于平面圖形及對稱性的初步知識或運用。在本課中,教師將帶學生更深入地學習軸對稱現象,讓他們進一步領略圖形的對稱美。四年級學生具備基本的觀察和動手制作能力,這兩項技能將為他們學習和理解軸對稱圖形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以風箏、樹葉等常見的物品為引子,以及教學過程中剪紙活動的實踐,學生將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并逐漸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這一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軸對稱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而且為未來深入學習幾何圖形的特性和更多相關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審美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所以,為了確保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制作能力,結合生活中的案例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軸對稱圖形的相關知識。
二、學情分析
關于“軸對稱圖形”這一概念,學生在幼兒園的手工課和二年級的美術課中已通過折紙、剪紙等活動積累了的相關經驗。許多學生能夠使用“對稱”這個詞來描述這一現象。然而,學生對“對稱”的理解主要停留在靜態層面,即兩邊看起來一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一系列靜態的軸對稱圖形,以便提升學生的認知。在這一過程,教師應鼓勵學生動手操作,積累豐富的表象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展開想象,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本質特征。這樣,學生將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這一概念。同時,這樣的教學方法容易吸引學生,能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持久的興趣。
三、課前綜合思考
數學經驗的形成離不開數學活動,因為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活動中可以獲得來自感官、知覺的感受和體驗。對于軸對稱圖形的認知,我們需要通過數學活動來幫助學生發現和認識“對折后完全重合”的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并用多種方法激活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多方面思考與總結。
首先,教師需要讓學生領悟到“對稱”的概念不僅涵蓋“對折完全重合”,也包括看似“非對稱”的“對折不重合”。除了正面例證,變式例子的引入同樣關鍵,這能打破學生原有經驗中“兩邊一樣即對稱”的認知。這也可使他們在疑惑中探索,從而通過“折一折”認識到軸對稱圖形的特性是“對折后完全重合”,而非僅憑“兩邊相似”就判斷為對稱。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本質特征。
為了讓學生展開想象,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動手操作機會,如,動手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等。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可以獲得更直觀的感受和體驗,從而更好地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本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有趣的數學活動,如剪紙、折疊紙張、制作軸對稱圖形等,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積累表象認識,展開豐富想象,進而幫助學生將生活經驗上升為數學經驗,為其更好地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本質創造條件。
四、教學過程
(一)需求引發操作
心理需求是驅動學生深入學習的動力,也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引導,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在“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筆者為了激活學生動手操作的需求和愿望,為學生設計了一系列豐富、多樣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直觀地認識概念、理解概念、掌握基礎。如:
教師:同學們知道什么叫做軸對稱圖形嗎?
學生:一個圓或者一個正方形或其他圖形,沿直線對折后圖形重合,就是軸對稱圖形。
教師:那么,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同學們想不想畫一畫、驗一驗呢?
學生思考,并動手畫平行四邊形,觀察(如圖1)。
學生發現平行四邊不是軸對稱圖形。實踐證明,無論把平行四邊形沿著任意一條直線對折,兩邊的圖形都無法完全重合。
教師:那同學們想不想用同樣的方法,檢驗一下正形方是不是對稱圖形呢?
學生動手畫正方形,然后觀察正方形。有的學生在正方形上下的中間位置畫了一條直線把正方形分成兩半,然后用尺子量了量,發現上下兩個正方形是一樣的;有的學生在正方形中間豎著畫了一條直線,也是量了一下兩邊的圖形,發現兩邊的圖形大小一樣;有的學生先從正方形的一對角處畫了一條直線,量了量兩邊的三角形,發現兩邊的三角形一樣,又從另一對角畫了一條線,量了量發現還是一樣。所以,他們很肯定地回答:正方形是軸對稱圖形。
教師:那么,同學們數一數,看正方形有幾條對稱軸?
學生數了數,又和旁邊的同學交流了一下,回答道:正方形有4條對稱軸。
教師通過問題的引導、激發,激起學生動手操作的熱情,使他們在動手操作中既驗證了軸對稱圖形的定義,獲得了新的認知,突破思維上的局限,拓展了思維。
(二)操作建構思維
上一環節通過畫一畫、量一量的方式已經對“軸對稱圖形”這一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思維,更深入地認識軸對稱圖形,可以鼓勵學生剪一剪、折一折,幫助學生內化概念,讓學生發現對稱的美。
教師:同學們,我們知道軸對稱圖形就是沿著一線直線把它們折疊,兩部分完全重合。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動手剪一剪、折一折呢?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紙、剪刀、鉛筆等,他們先在紙上畫出要剪的圖形,然后再剪出來(如圖2)。
教師:同學們可以動手折一折自己剪的圖形,看看它們兩邊是否完全重合。
學生1動手折了自己剪的花朵,發現兩朵花從中間折一下兩邊能完全重合。
學生2折了折自己剪的玉米棒子,也發現兩邊能完全重合。
學生3動手折了折自己剪的鵝,也發現兩只鵝能完全重合。
……
教師:同學們,你們畫、剪、折了軸對稱圖形,現在能不能告訴老師,軸對稱圖形有什么特征?
學生1:翻折后左右兩邊能完全重合。
學生2:對稱軸是對應點的連線的垂直平分線,即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學生3:對稱軸兩側的圖形全等或完全相等。
學生4:對稱軸垂直平分對稱點所連線段,并以此線段為對稱軸。
通過這些操作活動,學生真正經歷了觀察、想象、操作、思辨的過程,形成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發現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建構了軸對稱圖形的思維。
(三)用語言引導節奏
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準確、簡練的教學語言起著關鍵的引導和掌控作用,同時也可保證課堂教學進度和教學效率。如,當學生操作或者認真觀察時,教師要顧及學生的學習情緒,調動所有學生一起思考反饋。如,發現有的學生在觀察自己手中的對稱圖或者課本上的軸對稱圖形,并若有所思時,教師要及時配合,并用語言引導他們。
教師:同學們,我們發現對稱圖形不但對折后能完全重合,而且很美、很協調,是不是?
學生認真觀察、欣賞:是,看上去都很美。
教師:正因為它漂亮,而且穩定、協調,所以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軸對稱圖形。請同學們欣賞。(用多媒體展示,如圖3)
教師用簡短的幾句話來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同時也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這樣的方式既能夠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氣氛,又能讓他們有效思考,讓活動有序進行,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四)用練習內化知識
經過動手操作與問答,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已經有了全面的認識,也有了較深入的理解。為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內化知識,使學生把所學運用到生活中,教師要為學生設計相關的練習。
1.請同學們想想生活中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并說明理由。
學生1的答案:正方形是軸對稱圖形。因為正方形有四條對稱軸,沿其對稱軸折疊后兩邊完全重合,所以它是對稱圖形。
學生2的答案:長方形也是軸對稱圖形。長方形有兩條對稱軸,一條是長邊中點與長邊中點的連線,另一條是短邊中點與短邊中點的連線。
2.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可以是任意一條直線嗎?為什么?
學生思考后,給出的答案:不是。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通常是特定的一條直線或幾條軸線,并非任意一條直線。這是因為在軸對稱圖形中,形狀的一部分經過翻轉、滑動或反轉,能精確地與另一部分重合,而這種翻轉過程是在特定軸線上進行的。因此,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并非任意一條直線。
3.在軸對稱圖形中,我們可以通過找到一個點或一條線,使圖形沿這條線或點折疊后兩邊完全重合。這個點或線我們稱之為什么?
學生:“中心點”或“中垂線”,如,在正方形中,我們可以通過找到它的“中心點”或“中垂線”來確定它是一個軸對稱圖形。
4.請同學們自己動手畫出一些軸對稱圖形,并標出它們的對稱軸。
學生思考后動手繪畫(如圖4)。
學生通過動手繪畫,加深了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以及對相關知識的鞏固。
5.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品是軸對稱的?
有的學生找出了黑板、門、窗;有的學生找到了桌子、登子、書本等。
6.請同學們判斷下面的圖形(如圖5)哪些是對稱圖形?
經過思考,大部分學生能給出準確的答案,有部分學生還有些猶豫。
……
講練結合是保證教學效率的關鍵。為了保證練習的有效性,教師在為學生設計練習時需要尊重一定的原則,如操作性、生活性、多樣性等,這樣才能使練習與課堂講授結合,并延伸到生活,實現以練促學的目的,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五、課后反思與分析
一節好的課程,離不開動手實踐。在這節課中,教師巧妙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恰到好處地推動了教學的進程,并突出了概念的本質。如,當學生認為“兩邊重合是對稱”時,教師讓他們動手畫一畫,去驗證自己的認識,并給出一些對稱圖形觀察,打破了學生原先的認知局限,引發了他們主動探索的欲望。最后筆者還給學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素材,不僅讓學生明白了“軸對稱圖形兩邊必須完全重合”,還理解了兩邊一樣的圖形不一定是軸對稱圖形。這不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增強了他們的理解深度,內化了知識。
另外,這節課的起點很低,從每個學生都會的畫方、畫圓開始,但并不意味著教學目標低。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判斷一個平面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進而讓他們用多個平面圖形創造軸對稱圖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拓寬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拓寬了學生的想象空間。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還提升了他們的數學素養。值得注意的是,本節課中難易結合不太合理,以后在教學中教師要科學運用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教學節奏弱化知識難度,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和掌握知識,從而保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成長,同時,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六、總結
做好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教師需要從學生出發,結合小學生好動、貪玩的性格特點和學習需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多為學生創造動手的機會,并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不斷深入學習,從而達到有效教學。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伏羲路逸夫小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