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簡稱“課程標準”)對小學四年級學生的閱讀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學會默讀、略讀以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并結合閱讀技巧深入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勇于表達個人的疑惑。因此,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引領學生深入研讀文本,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深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感受,激發學生的進一步思考與感悟,從而使其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在思想上獲得啟迪,享受審美帶來的愉悅。閱讀教學的目的不僅是教會學生如何閱讀,還要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實現個人素養的提升。為此,在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不斷地探索與實踐,找到更切合學生實際需求的閱讀教學方法,實現做中學、學中思,以全面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提高。
一、知人論世,把握閱讀情感基調
課程標準作為語文教學改革的“指路燈”,讓課堂教學行為更符合課程改革發展的要求,助力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教學中,教師遵循課程標準的育人導向性原則,高度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包括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及實踐技能等)的培養。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需準確把握文本內容,捕捉文本所要傳達的情感基調。此外,課程標準鼓勵教師在具體教學活動中融入與文本作者相關的背景知識,以更寬廣的視角去體會和感受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從而更好地把握文本內容及其所蘊含的情感,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同時熏陶和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作者會將自己的真實經歷與個人的情感體驗巧妙地融合在作品中,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客觀物象都有作者個性化的印記,當我們在閱讀文本時,需要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個人經歷,才能深刻地領會文本所承載的主題思想。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需要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探索其個人經歷,挖掘創作背后的故事,從而更加清晰地了解作者的創作風格與習慣,準確地把握文章所傳遞的情感基調。
以四年級語文(下冊)《母雞》教學為例,本篇文章是由現代文學巨匠老舍先生所作。老舍先生人生經歷豐富,擁有卓越的藝術造詣,但是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老舍這一名字較為陌生,這就需要教師借助課前導讀的方式,針對性地布置相關作業任務,激發學生對老舍先生的好奇心,探索其生平事跡。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從文學創作之旅以及個人經歷兩個維度著手設置課前導學任務,讓學生搜集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分析其創作風格以及主題偏好,鼓勵學生積極探索老舍先生的成長環境與重要經歷,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與思想內涵。通過課前準備的方式,學生將全面地認識老舍先生,體會其在《母雞》中所要表達的情感。
在《母雞》中,老舍形象地描繪出母雞的形象,寄托了自身的主觀情感。老舍先生以獨特的寫法,將自己對母雞的觀察轉化為文字,讓讀者感受到其對生活的熱愛與對生命的敬畏。在老舍先生的創作中,以動物為主題的作品數量較多,如《貓》《小麻雀》和《小動物們》等,為此在課前導學部分,教師可結合老舍先生的創作經歷,從情感遷移的視角,為學生布置帶有啟發性的教學任務,通過對比閱讀的方式,探究其描寫的異同點,進而體會老舍先生是如何利用動物這一載體實現個人情感表達的,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的創作風格,產生情感共鳴。
【課前導學任務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作品《貓》《小麻雀》和《小動物們》,完成下面的閱讀訓練。
在《貓》中,老舍先生_________地描繪了貓的_________特點,從中表達出他對貓的_________情感。
在《小麻雀》中,老舍先生_________描繪出小麻雀_________的形象,展現出他對小麻雀的_________情感。
在《小動物們》中,老舍先生_________敘述出小動物_________的場景,傳達出他對小動物的_________情感。
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前學習中梳理老舍先生創作的與動物有關的文學作品,在快速閱讀中體會作者對不同小動物的別樣感情,分析其中的異同,感受作者老舍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除了了解老舍先生的創作經歷,其個人經歷也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便于閱讀,為此我特別創設了“走近老舍”的教學情境,在此情境中,引導學生像偵探一樣,搜集老舍先生的相關資料,并總結。
【課前導學任務2】老舍先生作為我國的文學巨匠,其文學作品影響深遠,但是老舍先生的一生精彩且曲折,現在請同學們查找相關的資料,深入了解老舍先生的人生歷程,簡要撰寫人物介紹。
上述導學任務可以拉近學生與老舍先生的距離,引導學生更好地開展閱讀學習,深刻地理解《母雞》的主題,同時在課堂導入環節,可以與課前導學任務相關聯,豐富教學活動。
教師:同學們,本節課我們將學習老舍先生的經典作品《母雞》。在正式學習之前,我想聽聽同學們對老舍先生有哪些了解。誰來分享一下,你眼中的老舍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老舍先生的代表作有哪些?其創作風格是什么?除了我們今天學習的《母雞》,他還創作過哪些與動物有關的作品呢?
這種提問的方式不僅可以有效激活學生對老舍先生的認知,還能進一步檢驗學生的導學任務完成情況,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對老舍先生作品的理解與感受,逐步走進老舍先生的文學世界,加深對老舍人生經歷、創作理念以及創作風格的了解,同時為后續閱讀《母雞》奠定基礎。閱讀教學的第一步就是知人論世,通過對老舍及其作品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體會文學、生活、情感間的關系,以更好地在閱讀中感悟,在討論中提升。
二、情景思辨,提升閱讀興趣與理解
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學生的閱讀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可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本所傳達的情感,對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敢于質疑。教師要引入具體情境,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情境是在特定時間內各種情況相互交織所形成的一種環境或者是背景狀態,教學情境是教師在教學中為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而營造的一種情感與認知并重的教學氛圍。以語文閱讀教學為例,在教學中利用多種情境(問題情境、生活情境以及圖文情境等),可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與生動性,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在《母雞》閱讀教學中,教師創設了一個辯論情境,讓持有“母雞是令人討厭的”和“母雞是惹人喜愛的”兩種觀點的學生進行辯論。這種方式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圍繞文本深入領悟作者的情感。
教師:同學們,在閱讀《母雞》一文后,大家對母雞產生了不同的情緒,有些同學認為母雞是令人討厭的,有些則認為母雞是惹人喜愛的。對此你持什么觀點呢?你可以從文章中找到對應的文本、段落,支持自己的觀點嗎?
學生1:我認為母雞是令人討厭的,文章中作者說它“亂叫”“扯長了聲如怨如訴”,還會“欺侮最忠厚的鴨子”……
學生2: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認為母雞是惹人喜愛的,因為它每次都“挺著身兒預備作戰”“保護自己的孩子”……
學生為了更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仔細研讀文章,找到對應的語段,并作出批注,然后開展辯論,闡述自己的觀點。同時,辯論情境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視角辯證地審視母雞這一形象,進而引出對老舍先生關于母雞看法的探討。
教師:非常好,同學們采用批注法找到了文章中關鍵的信息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那么,我們再思考一下,老舍先生對母雞的態度是什么樣呢?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什么改變了其看法呢?
學生:在母雞孵出一群小雞雛后,為了保護孩子們,無論是在院子里還是在院子外,白天到深夜,都在努力做一個好母親,正是這樣的母愛改變了老舍先生對其的看法。
教師:非常棒,你找到了文章中的關鍵詞,正是因為母雞身上展現出的母愛觸動了作者的內心,其情感與態度發生了轉變。那么本篇文章的主題思想又是什么呢?
學生:我認為這篇文章最想要表達的是母愛的偉大與無私。母雞為了保護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這一點令作者所敬佩和感動。
在閱讀、思辨與思考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深刻體會到了母愛的內涵與價值。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不僅有效鍛煉了學生的理解力和思辨力,還使他們學會了運用批注法進行文本閱讀。批注法作為一種有效的閱讀方式,需要學生在閱讀中主動地進行標注、解釋與評價。通過批注,學生可以更清晰、準確地把握文本主題、情節以及人物形象等,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與表達方式。
三、細讀文本,領略作品藝術特色
在老舍先生關于動物的作品中,都表現出一種清新、樸實的特質,起源于生活的原生態氣息,學生在閱讀中感覺老舍先生的作品選材貼近實際生活,文筆平易近人,但內容主題意味深遠。從閱讀教學來看,老舍先生對口語化的表達方式運用嫻熟(閱讀教學的重點)。老舍先生的文字如清泉,自然、質樸,不故弄玄虛,也沒有任何花哨的表現手法,但卻能讓讀者沉浸在對生活細節的觀察與描寫中,這種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使其作品閱讀起來更通俗易懂,但回味無窮。鑒于此,教師需要帶領學生細讀文本,體會老舍先生《母雞》作品中的藝術特色。
教師:同學們,你們對老舍先生在《母雞》中的表達方式有什么看法或者想法嗎?
學生:老舍先生在《母雞》中采用了生動的語言與細膩的筆觸,使母雞的形象更生動、立體。
教師:在《母雞》中,作者通過簡潔、樸素的語言表達母雞的特征與行為。如在文章中為了表達母雞的兇狠,作者用“下毒手、趁其不備、狠狠地”等詞語,雖未使用各種華麗的辭藻,但精準地刻畫出事物的特點。
學生(總結白描的特點):白描是一種直接且簡潔地描繪事物特征的方法,強調對事物本質的直觀呈現。
教師:對。現在,你們還能從文章中找到使用白描手法的例子嗎?
學生: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描述了母雞警戒時的狀態,如“歪著頭、挺著身兒、咕咕地警告”等,以此來表現出母雞的勇敢與慈愛。
教師:你分析得非常好。等本節課結束,請同學們嘗試使用白描的方法描寫自己喜歡的動物或者是植物。
除了白描的手法,在具有生活氣息的內容中,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使其作品更加鮮明、更具特色。《母雞》中充分地展現出了老舍先生對北京方言的嫻熟應用,使其作品充滿了京味,這種口語化的表達方式會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親切以及濃郁的生活氣息。“拉家常”似的表達,仿佛在與學生嘮家常,分享著自己的所見所聞,這種接地氣的方式,讓學生在閱讀時自然地流露出會心微笑。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仔細品味其獨特的語言特色。
教師:同學們,我們細讀文章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老舍先生表達了對母雞什么樣的情感?你是如何判斷出來的?
學生1:作者很討厭母雞,因為作者直接使用了“討厭”一詞。
教師:沒錯,那作者是如何描述其對母雞的厭惡呢?
學生2:通過描寫母雞的叫聲“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表現出自己對這種聲音的厭煩。
教師:很好,通過老舍先生對母雞叫聲的描寫,我們仿佛也聽到了母雞那煩人的嘎嘎聲。這種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就像是作者在和我們閑聊,讓我們更容易理解作者為什么會討厭母雞。那作者是如何描述母雞下蛋后的場景呢?
學生:作者采用了夸張的手法,說“讓全世界都知道”,還用“聾人也會被它吵得受不了”。
教師:你分析得非常具體,這種夸張的手法可以表現出母雞好大喜功的特點,還進一步地展現出作者對母雞的討厭。正是這種生動、有趣的表達方式引發我們的想象,從而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與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群文閱讀,促進深入思考與表達
在課程標準背景下,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強調閱讀多篇相關聯的文本,引導學生在比較、分析和綜合思考中提升對文本的閱讀理解能力、鑒賞評價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群文閱讀在關注文本內容的同時,注重文本間的聯系、差異以及深層意蘊的挖掘,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合作討論,師生共同探索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掌握文本寫作技巧以及情感表達方法。
在《母雞》的教學中,教師設置了“如何展現動物間的‘愛’”的議題,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母雞》及其他相關文本,理解作者是如何表達動物間的情感的,并掌握不同文本中展現動物間“愛”的方法。這一教學設計旨在培養學生關愛自然和生命的品質,同時提升他們的閱讀鑒賞與表達能力。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通過回顧單元內《貓》《母雞》《白鵝》等課文,引導學生回憶作者是通過什么方法展現動物間的情感的(情感表達和寫作方法),并由此引入具體議題“如何展現動物間的‘愛’”。教師分發《柱子上的母雞》《小麻雀》等多篇文本,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分篇閱讀,找出文本中描寫動物情感的語句。在學生對下發的文本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后,教師組織開展了任務閱讀活動,具體如表1所示。
教師組織小組上臺演示閱讀學習單,引導其他小組對內容進行評價與補充,并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思考在生活中有沒有觀察到動物之間的“愛”的例子,鼓勵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的方法,描寫自己觀察到的動物之間“愛”的場景。通過開展群文議題教學,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生活情境、滿足學生興趣學習傾向的議題,學生在群文閱讀中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掌握展現動物之間“愛”的寫作方法,提升個人閱讀能力、鑒賞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實現個人素養的提升。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第一小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