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導學系統是引導學生學習和探究文言文的重要工具,教師基于文言文導學系統的應用開展教學活動,能促進學生對文言文內容進行深度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將文言文導學系統作為連接教師與學生、文本與理解的橋梁,探索其在《伯牙鼓琴》《書戴嵩畫牛》文言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將細致分析導學系統中的單元導語、注釋、插圖等多元素材,旨在揭示其在引導學生理解文言文內容、把握文化精髓方面的作用,并探討如何進一步發揮其潛力,促進文言文教學的深化與拓展。
一、教學背景
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小學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文言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教學地位日益凸顯。新課標強調,文言文教學不僅要教授語言文字知識,還要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審美能力。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進行文言文教學,成為每位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在教材編排上,特別注重文言文學習的循序漸進和深入淺出。本冊選編的《伯牙鼓琴》和《書戴嵩畫牛》兩篇文言文,既具有典型的文化意義,又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這兩篇文章通過簡短的故事,分別展現了知音難覓的藝術情懷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既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素材,又是培養其審美鑒賞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有效途徑。
然而,文言文因其語言風格的特殊性,往往成為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注釋的準確解讀、生僻字詞的理解、文化背景的把握等,都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充分的指導和幫助。因此,本次教學活動依托文言文導學系統,借助教學實踐與反思,探索如何有效利用導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同時希望基于本節課的嘗試和探索,為一線教師提供可借鑒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共同推動文言文教學的創新與發展。
二、助讀導學實踐過程
(一)單元概覽,關注單元導語
在進入《伯牙鼓琴》與《書戴嵩畫牛》兩篇文言文的教學之前,我先引導學生對第七單元進行了整體概覽。本單元以“藝術之旅”為主題,通過“一首歌,一幅畫,一件小工藝品……一段美好的藝術之旅”等多元的藝術形式,引領學生踏上探索美的旅程。單元語文要素為“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不僅為本單元的學習指明了方向,還為我接下來的文言文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思想。
在指導學生學習《伯牙鼓琴》與《書戴嵩畫牛》這兩篇文言文時,我深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因此,我特別注重誦讀教學環節。我先是示范朗讀,注意抑揚頓挫、節奏韻律,讓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音韻之美。隨后,我引導學生分段、分角色誦讀,如讓學生分別扮演伯牙、子期和牧童,采用角色代入的方式,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情感和心境。在反復誦讀中,學生逐漸能流暢地讀出文章,這為后續的理解打下了基礎。在品味語言方面,我則注重帶領學生逐字逐句地分析文本,引導他們發現那些看似普通卻蘊含深意的字詞。如,在《伯牙鼓琴》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品味“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等語句,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討論,讓學生感受到伯牙琴藝的高超和子期理解得深刻。在《書戴嵩畫牛》的教學中,我則重點講解牧童指出畫牛錯誤的句子,讓學生思考為何牧童能發現畫家都未察覺的問題,從而體會生活經驗和細心觀察的重要性。
至于藝術之美的展現,我按照“藝術之旅”的單元導學系統,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了能呈現《伯牙鼓琴》與《書戴嵩畫牛》主題藝術特色的相關圖片和視頻資料,幫助學生直觀感受伯牙鼓琴的壯觀場景和戴嵩畫牛的細膩筆觸,還引導學生對比兩篇文章的不同風格,《伯牙鼓琴》的抒情與《書戴嵩畫牛》的敘事相映成趣,讓學生領悟到藝術作品的多樣性和獨特性。
(二)課文注釋與字詞理解,自然關注到生字表
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注釋和生字表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掌握文言字詞的重要工具。對于《伯牙鼓琴》和《書戴嵩畫牛》這兩篇課文,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注釋和生字表,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字詞理解和文本解讀。
在《伯牙鼓琴》中,注釋詳細解釋了文中的關鍵詞匯,如“鼓”意為“彈”,“志”指“心志,情志”,“巍巍”形容“高大的樣子”等。這些注釋不僅幫助學生準確理解了文言詞匯的含義,還為他們構建起了文本情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體會伯牙與子期之間的知音之情。同時,生字表中的“哉”“巍”等字,我也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語境進行理解,如“哉”在文中表示贊嘆,而“巍”則用來形容山的高大,與文中的“巍巍乎若太山”相呼應。
在《書戴嵩畫牛》中,注釋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如“處士”指“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錦囊玉軸”形容畫作的珍貴,“謬”表示“錯誤”等。這些注釋不僅幫助學生掃清了閱讀障礙,還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使他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生字表中的“弦”“錦”等字,我也結合課文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如“弦”指琴弦,與伯牙的琴聲相呼應;“錦”則用來形容畫囊的華美,進一步凸顯了畫作的珍貴。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將注釋和生字表與文本內容相結合,通過反復誦讀、對比分析等方式,加深對文言字詞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我還鼓勵學生運用所學字詞進行造句、仿寫,如我鼓勵學生仿寫“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句子。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嘗試運用自己熟悉的詞匯和意象仿寫,仿寫的句子充滿童趣,如“善哉乎鼓琴,悠悠乎若春風”“善哉乎鼓琴,悠悠乎若云朵”。此類實踐活動鞏固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掌握了文言字詞的基本知識,還提高了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三)自讀要求與閱讀實踐,關注插圖和課后習題
在文言文《伯牙鼓琴》與《書戴嵩畫牛》的教學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自讀要求與閱讀實踐的重要性,尤其是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和課后習題進行引導,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對于《伯牙鼓琴》,教材中的插圖生動展現了伯牙鼓琴、子期聽琴的場景,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想象兩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在自讀要求中,我強調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鼓勵學生嘗試背誦,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課后習題中的“背誦《伯牙鼓琴》”不僅是對學生記憶能力的考驗,還是對文本情感內涵的深入體會。同時,我引導學生分析“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這句話的深層含義,結合“資料袋”中的信息,讓學生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與決絕,從而更加珍視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
在《書戴嵩畫牛》的教學中,插圖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引導學生通過插圖觀察杜處士和牧童一起探討戴嵩所畫《斗牛圖》的場景,以及牧童指出錯誤時的神態,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故事情節。自讀過程中,我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這既是對文本內容的復述,也是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課后習題中的“用自己的話講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正是對這一要求的直接體現。同時,我還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牧童為何能指出戴嵩畫中的錯誤,引導他們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在此過程中,結合插圖和課后習題進行自讀要求與閱讀實踐,我發現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把握故事情節、體會人物情感以及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步。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高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
(四)課文評點與思想理解,關注課后“資料袋”的應用
在《伯牙鼓琴》與《書戴嵩畫牛》的助讀導學實踐中,我特別注重課文評點與思想理解環節,尤其是結合教材中的“資料袋”,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文本解讀和情感體驗。
對于《伯牙鼓琴》,我先引導學生回顧了課文中的故事情節,然后結合“資料袋”中關于伯牙、鍾子期成為知音的傳說,以及這一傳說在后世文化中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評點。我指出,《伯牙鼓琴》不僅是一篇文言文,還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知音故事,它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心靈相通、情感共鳴的美好境界。通過“資料袋”的介紹,學生了解到“知音”概念的由來,以及“高山流水”作為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的象征,在中華文化中意義深遠。接著,我引導學生閱讀了“閱讀鏈接”中的古詩,如孟浩然的《示孟郊》、李白的《月夜聽盧子順彈琴》以及王安石的《伯牙》。這些古詩都提及了伯牙、鍾子期的傳說,表達了詩人對知音難覓的感慨和對伯牙、鍾子期深厚友誼的贊美。通過閱讀這些古詩,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五)課后研討與實踐,關注語言運用
在《伯牙鼓琴》與《書戴嵩畫牛》的助讀導學實踐后,我組織了課后研討與實踐活動,特別關注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基于這兩篇文言文的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文言詞匯和表達方式。我鼓勵他們將這些新知運用到實際的語言實踐中去,如文言句式仿寫,或者與課文主題相關的小故事創作。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還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在研討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的語言特點,如《伯牙鼓琴》中“巍巍乎若太山”“湯湯乎若流水”的排比句式,以及《書戴嵩畫牛》中牧童與處士的對話描寫。在深度分析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言文的語言魅力,也學會了如何在自己的寫作中運用這些技巧。
實踐證明,課后研討與實踐活動對于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非常有效。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
三、教學反思與改進
(一)教學中的收獲
在《伯牙鼓琴》與《書戴嵩畫牛》的文言文助讀導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了導學系統對于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性。在教學活動中,我細致分析單元導語、注釋、插圖、課后習題、閱讀鏈接和資料袋等多元素材,并巧妙地將它們融入教學過程中,收獲了以下幾點寶貴的教學經驗。
1.單元導語引領,明確學習方向
單元導語作為整個單元學習的指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本次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第七單元的導語“一首歌,一幅畫,一件小工藝品……一段美好的藝術之旅”“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等,引導學生將這一理念貫穿于文言文的學習中。基于單元導語的引領,學生明確了學習方向,即在理解文言文內容的基礎上,更要注重想象與情感體驗,從而更深入地體會藝術之美。這種導向性的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為他們后續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注釋與生字表結合,夯實語言基礎
文言文因其語言風格的特殊性,往往成為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注釋和生字表作為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掌握文言字詞的重要工具,在本次教學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我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注釋,理解文言詞匯的含義,并結合生字表進行字詞學習,確保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準確理解。同時,我還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字詞進行造句、寫作等實踐活動,以鞏固學習效果,有效幫助學生掌握了文言字詞的基本知識,還提高了他們對文言文的理解和鑒賞能力,為后續的文言文學習打下了堅實的語言基礎。
3.插圖與課后習題并用,提升綜合素養
插圖和課后習題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在本次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這兩點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和實踐。基于對插圖的利用,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文本所描繪的場景和人物形象,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而課后習題則為學生提供了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的平臺。同時,我重視引導學生分析課后習題中的問題,鼓勵他們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答,不僅加深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基于導學系統的應用開展文言文教學,不僅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高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中的不足與改進
在六年級上冊《文言文二則》(《伯牙鼓琴》《書戴嵩畫牛》)助讀導學實踐中,我雖然依托文言文導學系統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足之處,需要深入反思與改進。首先,導學系統資源整合不夠充分。盡管我利用了單元導語、注釋、插圖等元素,但整合方式較為表面。注釋多停留在字面解釋,未能與文本的文化背景和情感深度結合,導致學生難以深刻領悟文本內涵。插圖雖用于輔助理解,卻未能充分挖掘其引導學生想象和構建情境的能力。其次,插圖與文本解讀存在脫節。插圖作為直觀理解文本的重要資源,在實際教學中卻未能與文本內容緊密融合。在《伯牙鼓琴》和《書戴嵩畫牛》的教學中,我未能充分利用插圖中的細節引導學生揣摩人物內心和探討深層的社會文化內涵,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度理解。再者,導學活動設計缺乏深度互動。雖然注重了學生主體性,但缺乏促進學生間深度互動和合作學習的活動設計。文言文學習需要深度思考和交流,而現有的自學要求和實踐環節多停留在個體層面,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碰撞和啟發。最后,導學反饋與評價機制不完善。對學生的自學成果和學習進展反饋不夠及時、具體,評價方式單一,難以全面反映學習狀態。同時,評價過于側重知識結果,忽視了學習過程和方法的評價,未能充分考量學生的思考能力、創新思維等綜合素養。
在后期實踐中,我對教學活動做出了以下改進:
我進一步加強單元概覽,以“藝術之旅”為主題,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單元內容,明確了學習方向。在文言文教學中,我特別注重誦讀環節,綜合利用示范朗讀、分段誦讀、角色代入等方式,讓學生深入體會文言文的音韻之美和人物情感。同時,我還結合注釋和生字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字詞含義,構建文本情境,為后續的理解打下基礎。
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插圖和課后習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想象情境,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另外,我還利用課后習題對學生加以引導,積極鼓勵學生復述故事、分析情節、體會人物的情感,提升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素養。
此外,我還注重課文評點與思想理解,結合課后“資料袋”中提供的拓展閱讀素材,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文本解讀和情感體驗,讓他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課后研討與實踐環節,我關注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鼓勵他們進行文言句式仿寫和小故事創作,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能力和創造力。
這些改進取得了顯著成果。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和熱情明顯提升,他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字詞含義,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內容。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升。在課后研討與實踐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創作出了許多富有創意和深度的作品,展現出了他們在文言文學習上的進步和成長。
基于本次教學反思,我深刻認識到導學系統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學中,我使用單元導語、注釋、插圖、課后習題等導學工具,并將其有效融入教學過程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夯實了他們的語言基礎,提升了綜合素養。這些教學成果的取得,驗證了導學系統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有效性,也為我今后的教學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我將繼續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以期更好地發揮導學系統的潛力,推動文言文教學的深化與拓展。
(作者單位:方城縣博望鎮中心小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