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不僅強調學科知識,還包括學習能力、團隊協調能力、創新思維等。傳統教學重視學生成績,忽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學習主動性的培養,這與核心素養相悖。因此,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調整教學模式,構建自主課堂,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主動獲取知識,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保證教學效果。
一、小學數學自主課堂構建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新課標指出,高效高質的數學課堂不能只是簡單地灌輸知識,合作探究、實踐操作、生活教學才是數學學習的有效方式。對此,教師必須細研課程標準,轉變傳統教學方式,探索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確保數學課堂與國家教育發展相契合,培養高素養、高技能人才。自主課堂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課堂,課堂中學生自主參與、探究與學習,做到了“學會”“會學”“慧學”。自主課堂與傳統課堂存在一定差異,教師可借助各種教學手段促使學生自主開展學科學習,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數學知識,培養數學思維,提升數學知識應用能力,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構建小學數學自主課堂的具體路徑
(一)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模式
自主課堂構建的前提是教師放手“讓學”,以學生為主體,改變長期以來“被學”狀態。這就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模式,深入解讀教材,細致分析學情,針對內容采取多樣化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1.游戲教學
現階段的數學教學存在多種要求,既要保證教學任務高效完成,又要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成長規律、行為特征等,打造高質量課堂。好奇心可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動力,驅使學生圍繞趣味化的教學內容主動學習探究。因此,教師在構建自主課堂時要牢牢抓住“好奇心”這一要素,設計趣味性教學活動,開展游戲化教學,做到寓教于樂。
以“認識立體圖形”為例。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教室圖形找一找”游戲,看看哪位學生找到的立體圖形最多,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教室所有物體,并對其形狀進行說明。這一游戲可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思考,拿起自己的文具盒、鉛筆、橡皮、書本、紙巾、水杯,甚至椅子向教師與同學展示自己所認識的立體圖形,部分學生將目標投向教室裝飾,包括黑板、空調、燈管、講臺、窗戶等,并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其次,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你能創造出多少立體圖形”游戲。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利用身邊物體創造各種各樣的立體圖形。教師應給予學生思考、討論與實際操作的時間,引導學生擺出大量立體圖形,并在游戲中引導學生思考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不同之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促使學生在游戲中掌握立體圖形的概念知識。最后,教師可以組織游戲活動,給學生發放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積木。學生要使用到不同形狀的積木,利用這些立體積木擺放積木塔,越高越好,并說明使用哪些積木,使用了多少積木。這一游戲需要學生明確各種積木的特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想象力。游戲教學真正實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利用趣味游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動力,使學生在各種游戲中掌握數學知識,積極參與課堂,實現自主學習。
2.小組合作
自主課堂中,教師必須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放在第一位,而小組合作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路徑與重要策略。小組合作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學習任務、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知識探討與學習,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學習能力、合作意識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以“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設計“超市購物”學習活動,給予每個小組不同的金額紙幣(標有數字的卡片),要求學生在購買過程中盡可能將自身擁有的現金消費至10元左右。教師根據學生的數學水平、性格特點科學分組,選擇組長,各小組依次到“超市”購物。購物前,各小組需要結合擁有現金,根據黑板上的標準物品金額進行計算,制訂最佳的購物方案。這一過程中,學生必須使用加法、減法知識進行計算,所有小組成員均參與到交流中,在購物時要展示計算過程與思考過程。教師在小組成員購物過程中可以隨機選擇一名成員進行購物方案總結,闡述已用總金額與剩余現金。所有小組購物完成后,教師選出最接近10元的小組進行獎勵,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小組合作中,學生購物規劃可實現加減法知識的有效應用,促使學生獨立思考、積極交流,實現加減法知識的有效鞏固。
3.創設情境
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學生水平、教學目標等因素創設科學合理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順利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感受數學魅力。在自主課堂中,教師要選擇符合學生認識水平、數學能力的教學策略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因此,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要全面分析學生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與數學能力,創設貼合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以“分數的大小比較”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創設操場散步情境,教師甲認為學校操場可以容納所有學生,足夠大;教師乙認為學校宿舍也很大。這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展示學校操場與宿舍圖片,并告知學生操場與宿舍分別占學校面積的與,向學生提出問題:學校操場與宿舍哪個面積更大?據此,教師可引導學生逐步完成面積比較。教師提問:當兩個分數無法直接比大小時,該怎么辦?學生回答可以進行分數轉化,劃分為同分母進行比較>,得出操場面積大。之后,教師可再創設情境,教師甲還提到我們學校教學樓也大,占學校面積的,向學生提問:教學樓與操場哪個面積更大?并要求學生采取同分母、同分子兩種方式進行比較,同分母比較為:>,同分子比較為:>,得出教學樓面積大于操場面積。教師借助生活場景打造不一樣的數學課堂,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增強其滿足感。教師要求學生使用兩種方法分別進行比較可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其知識應用能力,實現自主課堂的有效構建。
(二)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學生主體地位
教師借助信息技術開展趣味性、靈活化的數學課堂,打破時空限制,將各種生活元素、教學資源直接搬運到課堂中,給學生展示大量數學知識,并利用數學教學在線視頻、數學動畫等形式,把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以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到學生面前,降低學習難度,提升學生主體地位,做到自主學習,構建高質量自主課堂。
以“認識人民幣”一課為例。教師除了展示真實紙幣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各種不同面值的硬幣、紙幣,包括1分、5分、1角、5角等,加深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課件中展示的人民幣,自主探究硬幣與紙幣的差別,要求學生拿出學具人民幣與多媒體上展示的真實人民幣進行對比學習,再次強化學生的認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與主動性。之后,教師可以在課件上放置兩張面值不同的紙幣照片,如1元與2元,50元與100元等。當學生具備一定人民幣認知能力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角與元哪個大?2元大于1元,那么10元與20元如何比較呢?教師在教學課件上展現人民幣換算公式,1元=10角,10元=10個1元等,進而使學生掌握人民幣的相關知識。
教師還可在網絡上搜集與人民幣有關的動畫教學視頻,給學生播放熊大與熊二的動畫片段,熊大有5元,熊二有30角,熊大說他的錢多,熊二說他的錢多,視頻播放完后教師可請學生判斷誰的錢多。動畫視頻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進行5元與30角的大小判斷。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在學生思考完后繼續播放動畫片段,光頭強針對熊大、熊二的問題進行了合理解決,指出:1元=10角,那么2元=20角,以此類推,5元=50角,50角大于30角,說明5元大于30角,熊大錢多。然后,教師可提出類似問題:2元與10角、2元與20角、3元與20角誰大誰小,要求學生利用光頭強的方法進行推演比較,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學生可以正確判斷,掌握人民幣的大小比較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若直接向學生講解知識點,帶領學生辨析問題,可能會存在一定難度,而把數學知識融入動畫中,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主動學習,快速完成學習任務,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三)由淺入深指導,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小學生知識技能、生活經驗較少,在自主課堂中,教師需要進行適當點撥,做到由淺入深指導,幫助學生深入掌握數學知識。這就需要教師重視學生的數學學習獲得,分析學生的數學水平,正確把握學生的理解層次,以學定教,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發展規律進行科學指導,合理把控尺度,既不影響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又能發揮教師的指引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面對不同學生、不同問題,教師應指引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改變學生數學思維認知能力弱、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差、探究意識不強的問題,構建優質數學課堂。
以“圓的周長”一課為例。教師在講解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后,大多數學生學會了運用周長公式進行計算,但在實際應用中,依舊存在問題。以一道數學題為例:手工制作過程中,為了節省材料,需要在長8cm、寬6cm的長方形中裁剪出最大的圓,圓的周長為多少?學生雖然掌握了圓的周長計算公式,但面對這種應用題還存在無法下手的情況,沒有理解怎樣畫出一個最大的圓,進而無法做題。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回顧圓的周長公式C=2πr或C=πd,促使學生思考圓周長計算中唯一需要知曉的數值為圓的半徑或直徑,因此解決這道題的關鍵是怎樣確定圓的直徑或半徑。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如何畫出最大的圓),有學生提到當圓的直徑與長方形的寬一致時圓最大,確定圓的直徑,從而得出圓的周長。這種層層遞進的引導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這道題目,還能使學生重新對圓的概念、圓的周長和面積進行復習鞏固,帶領學生利用逆向思維思考知識、分析問題。之后,教師可以設計類似的數學題目讓學生解答,并邀請學生上臺講解,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確保學生真正掌握此類題目。
在自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有機融合且完美配合,既不過度干預學生的思考探究、分析交流與合作討論,又要合理引導學生正確學習,避免讓學生生硬、枯燥地接受數學知識,保證學生能動性的充分發揮,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四)加強自主教育,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課堂構建中,教師要轉變數學教學模式,利用互聯網、書本、同事交流學習等,自主學習內涵和核心要素,深入研究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依據學情設計針對性、有效性的數學課堂,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動力。
以“軸對稱”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學習軸對稱的相關概念,并根據自身理解尋找生活中存在的軸對稱圖形。授課前,教師可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評估學生對軸對稱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學中,教師可向學生提出生活化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質疑能力與問題分析能力。例如,請同學們尋找教室中的軸對稱圖形,并闡述其對稱軸位置,其他同學需要判斷正誤。教師給予學生觀察教室、思考軸對稱圖形的時間,督促學生獨立思考,分析物品圖形,進行作答。學生在思考探究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軸對稱概念的回顧與鞏固,在其他同學回答時以質疑心態進行思考,分析其物品是否屬于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否正確,形成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學會運用積極性、鼓勵性語言,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信心與興趣。學生在數學自主學習中遇到難題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與指導,分析學生自主學習中的不足之處,進行針對性教學,減少學生自主學習的偏差與錯誤,培養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與核心素養。
(五)優化教學評價,關注數學素養發展
肯定、表揚與鼓勵是提高小學生學習動力的有效途徑。自主課堂中,教師要善用教學評價,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與滿足感,提高學生的自我領悟能力,驅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進行自主學習、自我約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構建高質量、高水平數學自主課堂,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發展。
1.互動評價,激發學生動力
自主課堂需要做到學生互評,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自身數學知識、認知能力科學評判其他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實現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以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二)”為例,學生除了認識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外,還需要精準掌握各類圖形的特點。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手工操作,在紙上繪制出以上三種圖形,或者利用小棒進行搭建,學生之間相互檢查評價,判斷其圖形是否規范標準或存在哪些問題,借助這種方式可以評估學生是否準確掌握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定義。這種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的教學模式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實現師生良好互動,引導學生調動自身數學知識去評價其他學生的學習成果,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及時糾正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認識偏差、理解錯誤,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發展。
2.捕捉契機,實現合理評價
過程性教學評價并非生硬、盲目地給予學生肯定或鼓勵,而是要恰當地對學生的數學能力、自主學習情況進行科學評價,增強學生的獲得感,實現以評促學,提高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愿意進行自主學習,為自主課堂夯實基礎。因此,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捕捉評價契機,實現科學評價。
教師可以借講題、批改作業等時機進行評價。以講題為例,當題目較為新穎、難度較大時,大多數學生無法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得不出正確答案。這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的解題情況進行巧妙評價,首先肯定學生的主動思考,并指出學生解題時出現的典型思維錯誤,在講解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自身錯誤之處,下次做題如何避免此類問題,幫助學生得出正確答案。總之,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評價時機,用科學合理、有效的方式肯定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可取之處,并指出不足之處,給予學生解決策略,以學生易接受的方式提出學習建議,發揮教學評價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3.樹立榜樣,發揮評價作用
在自主課堂中進行教學評價,不可避免會對學生的各項數學能力進行分層,教師可以將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設置為學習榜樣,肯定學優生,鼓勵其他同學向其學習。教師可根據班級學生的情況設置多個學習榜樣,如課堂認真榜樣、自主探究榜樣、回答問題榜樣、作業工整榜樣、學習努力榜樣等,引導學生效仿學習,定期對學習榜樣進行更換,在班級內營造學習攀比、積極學習、努力超過榜樣的良好氛圍,為自主課堂構建提供堅實的基礎。
三、總結
構建自主課堂符合新課改要求,是讓數學教學突破教材、課堂的束縛與禁錮,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成長空間,深入挖掘學生自主學習潛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打造更高效、更優質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狀態,采取多樣化、多元化教學策略,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借助信息技術由淺入深指導、優化教學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構建趣味化、個性化、高效化的小學數學自主課堂,真正使學生融入各種教學活動中,不斷進步,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第四實驗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