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養目標
1.通過《雪夜訪普圖》《遼、北宋、西夏形勢圖》《金、南宋、西夏形勢圖》等圖片和相關史料,理解北宋的政治形勢。(時空觀念)
2.通過《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和課本史料閱讀、學思之窗和探究與拓展,引導學生分析北宋初期加強專制集權措施的影響、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從而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地分析歷史問題。(唯物史觀)
3.通過小組合作、史料分析、討論辯論,梳理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及南宋的偏安等必備知識;讓學生學會運用史料進行問題探究,從而培養學生史料搜集、批判性思維、客觀認識歷史的能力。(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4.通過對兩宋歷史的學習和岳飛等歷史人物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憂患意識,升華家國情懷。(家國情懷)
二、教學準備
1.史料搜集:精選《宋史》、宋代文人筆記、碑刻資料等原始文獻及現代學者研究成果,確保史料多樣性。
2.教學設計:設計“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宋遼夏金對峙”“岳飛抗金”三個子主題,每個主題設置具體史料分析任務。
3.技術工具:利用多媒體教室、在線史料數據庫等資源,便于學生查閱研究成果。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開場:同學們,歷史是一面鏡子,它不僅映照出過去的輝煌與滄桑,更蘊含著對未來的啟示。今天,我們將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那個文人墨客輩出、科技文化繁榮,卻又飽受外患侵擾的時代——兩宋。在正式開始我們的探索之前,請大家先跟隨我,通過一幅畫作的細節,揭開那段歷史的神秘面紗。
(多媒體展示《雪夜訪普圖》,畫面緩緩展開。)
教師旁白:這是《雪夜訪普圖》,描繪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秘密造訪重臣趙普家的情景。你們注意到了什么細節?這幅畫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學生觀察與討論,隨后教師邀請幾位學生分享他們的觀察結果。
學生A:我看到趙匡胤和趙普坐在桌旁,似乎正在密談。
學生B:畫中的雪景給人一種冷清、緊張的感覺,可能暗示著當時政治氛圍的不平靜。
教師引導:很好,你們的觀察很細致。這幅畫實際上反映了北宋建立初期,趙匡胤為了鞏固皇權,頻繁與親信大臣密謀,策劃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那么,這些措施具體是什么?它們對北宋乃至整個兩宋時期的政治、軍事產生了哪些深遠的影響?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主題——“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引入核心概念: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將通過《遼、北宋、西夏形勢圖》《金、南宋、西夏形勢圖》等圖片,以及《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等圖表,結合豐富的史料,一起探究兩宋時期的政治格局、軍事挑戰以及社會變遷。同時,我們還將運用唯物史觀,全面、客觀地分析歷史事件,培養大家的史料實證素養。
教師提問:為什么北宋建立后,趙匡胤會如此急于加強中央集權?
學生C嘗試回答:可能是因為他自己是通過兵變上臺的,害怕別人也效仿他,所以要加強皇權,防止武將專權。
教師點評:非常棒,你的回答觸及了核心。確實,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就是出于這樣的考慮。那么,這樣的政策對北宋的軍事力量又產生了什么影響呢?這是我們接下來要深入探討的問題之一。
情感鋪墊:在兩宋的歷史長河中,不僅有政治的波譎云詭,還有無數英雄人物的悲歡離合。比如,我們熟知的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至今仍激勵著后人。通過學習這段歷史,我們能從中汲取智慧,培養家國情懷。
明確學習目標:本節課,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史料實證,理解北宋的政治形勢;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北宋初期加強專制集權措施的影響及王安石變法的評價;通過小組合作、史料分析,培養史料搜集、批判性思維及客觀認識歷史的能力;最終,通過對兩宋歷史的學習,激發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升華家國情懷。
(二)新知探究
★活動一:時空觀念的培養
教師引導:首先,讓我們從宏觀的角度,通過幾幅關鍵的歷史地圖來構建一個關于兩宋時期政治格局的時空框架。
(多媒體展示《遼、北宋、西夏形勢圖》)
教師: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張地圖,注意遼、北宋、西夏三國的地理位置關系。誰能告訴我,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邊界大致在哪里?這些邊界的變化背后,隱藏著哪些歷史事件?
學生D:北宋與遼的邊界大致在今天的河北、山西一線,這里是“澶淵之盟”后劃定的。而西夏則位于北宋的西北,兩國之間經常發生沖突。
教師點評:非常準確,那么,這些邊界的形成,對北宋的內政外交產生了哪些影響呢?這是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
(多媒體展示《金、南宋、西夏形勢圖》)
教師:接下來,我們來看這張地圖,它展示了金朝興起后,南宋、金、西夏三國的對峙局面。請大家對比前一張地圖,思考金朝的崛起對南宋的政治和軍事造成了哪些沖擊?
學生E:金朝攻占了北宋的都城開封,俘虜了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南宋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的,它的疆域比北宋小了很多,而且一直面臨著金的威脅。
教師:很好,你的分析很到位。通過這兩張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兩宋時期政治格局的演變,以及這種演變對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影響。
★活動二:唯物史觀的應用
教師: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分組學習,深入探討北宋初期的政治制度改革和王安石變法。每組將分配到不同的學習任務,包括研究《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和《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以及閱讀課本中的相關史料。
第一組(研究中央權力分配)
學生F:通過研究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我發現北宋的中央權力被分為多個部門,如樞密院負責軍事、三司負責財政,這樣的設計是為了防止權力過于集中。
教師(參與討論):你的觀察很細致。那么,這種權力分散的制度設計,對北宋的政治穩定有哪些積極和消極的影響呢?
第二組(研究地方權力分配)
學生G:從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中,我看到北宋實行的是路、州、縣三級管理,而且地方長官多由文官擔任,這是為了削弱武將的權力。
教師:很好,你的分析很到位。那么,這種地方管理制度對北宋的軍事防御和經濟發展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全班交流。
教師:現在請兩組同學分別派代表向全班匯報你們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你們對北宋初期政治制度改革和王安石變法的看法。
第一組代表:我們組認為,北宋初期的政治制度改革有效地防止了權力集中,維護了皇權的穩定。但這也導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和官僚機構的膨脹。
第二組代表:我們組發現,地方管理制度的改革確實削弱了武將的權力,減少了地方割據的風險。但這也使北宋在面對外敵入侵時,缺乏有力的軍事應對能力。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討論非常深入,你們的分析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的應用。北宋初期的政治制度改革和王安石變法都是歷史的產物。它們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我們在評價這些歷史事件時,需要全面、客觀地看待它們的影響。
(三)交流分享
★活動三: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
教師導入:同學們,歷史學習不只是記憶事實,更重要的是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們背后的深層原因。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小組合作、史料分析、討論辯論等方式,深入探究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及南宋的偏安等關鍵議題。希望大家能夠積極參與,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教師:現在,我將大家分為三個小組,每組負責一個議題。第一組負責“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第二組負責“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第三組負責“南宋的偏安”。每組將獲得相關的史料和參考文獻,請仔細閱讀,并準備一份分析報告。
各小組內部展開討論,成員間分工合作,有的負責查找史料,有的負責整理分析,有的負責撰寫報告。教師巡視指導,適時提供幫助。
第一組匯報:我們組通過研讀《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料,發現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主要體現在削弱節度使權力、設立通判監督地方官以及實行更戍法等方面。這些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據,但也導致了軍隊戰斗力下降和官僚機構膨脹。
教師點評:你們的分析很到位,特別是提到了更戍法對軍隊戰斗力的影響,這是一個很容易被忽視但非常重要的點。那么,其他組對這個問題有什么看法嗎?
第二組補充:我們組認為,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是緊密相連的。北宋在與遼、西夏的戰爭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導致財政緊張。為了緩解財政壓力,北宋政府不得不增加賦稅,這又加劇了社會矛盾。
第三組匯報:我們組重點研究了南宋的偏安政策。通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史料,我們發現南宋在面對金朝的威脅時,采取了求和為主、防守為輔的策略。這種政策雖然暫時保住了半壁江山,但也導致了軍事實力的進一步削弱和民眾的不滿。
教師:現在,我們來進行一場小型的辯論。正方認為南宋的偏安政策是必要的,因為它為南宋贏得了寶貴的和平時間,發展了經濟和文化;反方則認為偏安政策是短視的,它犧牲了國家的長遠利益,導致了最終的滅亡。請雙方各派一名代表發言。
正方代表:我方認為南宋的偏安政策是必要的。在當時的情況下,南宋剛剛建立,國力衰弱,無法與金朝正面抗衡。通過求和,南宋贏得了時間,發展了經濟和文化,為后來的抗金斗爭奠定了基礎。
反方代表:我不同意正方的觀點。南宋的偏安政策雖然暫時保住了政權,但也助長了金朝的囂張氣焰,使南宋在軍事上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而且,長期的求和也導致了民眾的不滿和士氣的低落,最終加速了南宋的滅亡。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辯論非常精彩,你們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史料實證素養。無論是正方還是反方,都有自己的合理之處。歷史的發展是復雜的,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對或錯來評價。重要的是,我們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為現在和未來的發展提供借鑒。
(四)總結提升
★活動四:歷史反思與現實啟示
教師導入:經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對兩宋時期的政治與軍事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但歷史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了解過去,更重要的是通過歷史反思,獲得啟示。接下來,我們將一起探討兩宋歷史對我們的啟示,以及如何將這些啟示應用于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
教師:請各小組圍繞以下兩個問題進行討論:(1)兩宋歷史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2)我們如何將這些啟示應用于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請每組推選一名代表,準備發言。
第一組代表:我們組認為,兩宋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必須注重內政的穩定和軍事的建設。同時,面對外部威脅時,既要有勇氣抗爭,又要有智慧求和。這對我們來說,就是要在學習和生活中保持平衡,既要努力提升自己,又要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
第二組代表:我們組認為,兩宋時期的科技發展和文化繁榮得益于政府對教育和文化的重視。這啟示我們,要想在未來的社會中立足,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同時,我們要像兩宋時期的文人一樣,對文化保持熱愛和追求。
第三組代表:我們組覺得,兩宋歷史告訴我們,歷史的發展是曲折的,但只要我們堅定信念,勇于面對挑戰,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實現目標。這對我們來說,就是要在學習和生活中保持積極的心態,不畏艱難,勇往直前。
教師點評與引導:同學們的發言都非常精彩,你們從兩宋歷史中汲取智慧,提出很多有見地的觀點。確實,歷史教會我們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那么,除了你們提到的這些啟示外,我還想補充一點:兩宋時期的開放與包容也是它文化繁榮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啟示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尊重不同的觀點和文化,學會包容和理解他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多元化的社會中不斷成長和進步。
學生H:老師,我覺得兩宋歷史還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僅取決于經濟和軍事的力量,還取決于文化的軟實力。就像兩宋時期,雖然軍事上不如遼、金等國,但文化上的影響力卻遠遠超過了它們。
教師:非常好的觀點!你提到了文化的軟實力,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不僅體現在它的文化遺產和藝術作品上,還體現在它的價值觀、精神風貌和民族精神上。這些軟實力是一個國家長期發展的基石。所以,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也要注重培養自己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
教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僅了解了兩宋時期的政治與軍事,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獲得對現實和未來的啟示。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繼續發揚這種歷史學習的精神,不斷探索、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同時,我希望同學們能夠將今天學到的知識和啟示應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去,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意義。
四、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主要圍繞兩宋的政治與軍事展開,通過新知探究、交流分享和總結提升等環節,旨在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兩宋時期的政治與軍事,培養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從課堂反饋來看,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討論,對知識點有較好的掌握,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在教學內容的取舍上,重點突出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南宋偏安與宋金對峙,對于王安石變法主要以學生自學為主。
新知探究:采用了史料閱讀和小組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歷史信息,培養他們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這種方法雖然有效,但在時間分配上略顯緊張,部分學生未能展開充分討論。
交流分享:邀請學生上臺分享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自信心,還促進了班級內的知識交流和思想碰撞。然而,由于時間限制,部分學生未能有機會發言。未來可考慮增加分享環節的時間或采用其他形式(如書面報告)來彌補。
總結提升:回顧知識點、提出思考問題和引導學生討論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并拓展思維。這一環節得到了學生的積極響應,但部分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仍顯得不夠深入,未來可加強對學生思維的深度引導。
(作者單位:云南省新平縣第一中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