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分析
以湘教版選擇性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陸地水體間的相互關系”為例,本節內容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詳細闡述了陸地水體的各種形態及其相互關系,并深入探討了河流補給類型、季節性變化及其對河流流量的影響。從課程思政的視角來看,本節課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旨在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陸地水體間的相互關系,并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人地協調觀以及社會責任感。
二、教學目標
1.掌握陸地水體各種形態及分類。
2.理解河流補給類型以及其對河流流量的影響,分析季節性變化與河流汛期的關系。
3.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和歸納,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與地理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與人地協調觀。
4.激發學生對自然環境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社會責任感以及可持續發展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陸地水體的各種形態及其分類。
2.河流補給類型及其對河流流量的影響。
3.季節性變化與河流汛期的關系。
教學難點:
1.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與討論理解陸地水體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其與氣候、地理環境的相互作用。
2.如何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人地協調觀和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探究水體形態,明確分類界定
教師: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四章第一節“陸地水體間的相互關系”。老師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知道地球上的水以哪種形式存在于我們的周圍嗎?
學生1:地球上的水主要有三種形態,分別是液態水、固態水、氣態水。
教師:非常好。的確,液態水如江河湖海,是我們最熟悉的;固態水,如高山冰川和極地冰蓋,是水的重要存在形態;氣態水則是水蒸氣,彌漫在大氣中。這三種不同形態的水共同構成了地球的水圈,那么按照空間劃分,地球上的水又能被分為哪幾類呢?
學生2: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
教師:非常準確。其中海洋水覆蓋地表大部分區域,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其含有大量的鹽分,不能直接飲用,通過水蒸發與降水參與到水循環當中。陸地水囊括了河流、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水等淡水資源,可以為人類提供重要的飲用水、灌溉水以及工業用水,支持陸地生態系統的同時也成為人類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與旅游資源。大氣水占水體總儲量的0.001%,以水蒸氣的形式存在于大氣中,通過蒸發、凝結,實現海洋、陸地以及大氣的連接,維持水循環。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自然環境的興趣與探究欲望,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地球上水體存在的形態以及分類,培養學生的分類思想,為后續學習做鋪墊,同時隱含著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教育價值。)
(二)觀察圖片:分析陸地水體,研討河流補給
教師向學生展示教材圖片(如圖1),并提出問題:同學們,請觀察這張圖片,你們能說出陸地上的水體主要有哪些嗎?河流補給主要涉及哪幾類水體?另外,從圖中你們能否推斷出湖泊的主要補給來源是什么?
學生1:陸地上的水體包括河流、湖泊、冰川、沼澤以及地下水。
教師:很好,這些都是構成陸地水循環的重要元素。哪位同學可以告訴我河流的補給涉及哪些水體呢?
學生2:降水,如雨、雪和冰雹等,這是河流補給的重要來源之一。
學生3:地下水,河流可以通過滲透與泉涌等方式,從地下水中獲取補給。
學生4:冰川融水,我認為一些高山、極地地區的冰川融化后的水可以作為河流的重要補給。
學生5:沼澤地與濕地,這些區域可以儲存水分,通過滲透為河流提供所需要的補給。
教師:大家分析得非常好!接下來,請同學們根據剛才的討論,嘗試填充并完善這張關系圖(如圖2、圖3),表現出各水體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觀察圖片,增強學生的空間認知能力與觀察力,結合地理教材插圖,引導學生識別陸地水體,討論河流補給的來源,加深學生對陸地水體間相互關系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科學探究精神,鼓勵學生觀察、分析,以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
(三)分析類型:關注河流補給,探究季節汛期
教師:好的,大家繪制得都不錯,哪位同學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填寫的?
學生1:大氣中的水蒸氣來自地表水和地下水,或者是凝結成云,以降雨、降雪的方式降落到地面,補給給地下水與地表水;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等,通過降水、融雪、融冰等多種方式得到補給,同時通過蒸發與下滲的方式實現大氣水與地下水的交換;地下水則是通過降水下滲、地表水下滲等方式得到補給,同時通過蒸發、泉涌以及人工抽取等方式與大氣水和地表水進行交換。
教師:解釋得非常好。哪位同學知道我國防洪汛期主要是在哪個季節?在這個季節中河流水位為什么會升高呢?
學生2: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7~8月份,河流水位會升高,猜想原因有雨季降水量增大,水位上漲,形成汛期。
學生3:在高寒地區,因夏季氣溫升高,積雪、冰川融化,河流得到補給,形成洪水,因此,氣溫越高,相對的洪水量也就越大。
學生4:長時間的降水使土壤吸水能力達到飽和,更多的降水直接流向地表徑流,流入河流,水位上升。
教師:非常好。為了更直觀地理解這一概念,我為大家展示一張河流流量過程曲線圖(如圖4),請大家仔細觀察,從這張圖中你們能獲取到哪些關鍵信息呢?
學生5:圖中橫軸表示月份,一共有12個月,覆蓋了全年的時間,右側的縱坐標表示流量,左側的縱坐標表示雨量。
學生6:圖中下面的曲線表示流量變化,可以看出在這一年內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尤其是6月和7月,形成了汛期。
學生7:從圖中我們可以知道汛期主要出現在夏季,此時流量達到了峰值,這表明此期間內的降水量增加或者是冰雪融化,導致其量增大。
教師:以剛才的圖示為例,我們如何判斷河流的補給類型呢?
學生1:可以根據河流所在地區確定氣候類型,初步判斷河流的主要補給類型,如熱帶雨林氣候主要是以雨水補給為主。
學生2:可以觀察河流流量過程曲線圖中的水位變化,如雨水補給水位變化與降水量基本一致,若是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春季氣溫回升時水位快速上升。
學生3:河流所在的地理位置也可以作為判斷補給的重要依據,如河流主要是依靠高山冰雪融化或者少量的山地降水補給。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回答都非常好。其實有一個較為實用的“三看法”,首先看圖名確定地理位置,其次看坐標軸分析降水量的絕對數量,最后就是看流量的高峰期以及是否出現斷流的現象。汛期出現的季節不同,其補給類型也存在差異,如表1所示。
教師:現在,請同學們結合剛才我們所總結的知識,回答一下馬金溪汛期出現的時間以及形成原因。
學生4:馬金溪的汛期主要出現在夏季,受江淮靜止鋒的影響,馬金溪流域出現梅雨天氣,降水量增大,大量的降水使河流水位上升,進而形成汛期,這種季節性的降水模式會對河流流量與水位造成影響。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深入探究河流補給類型與季節汛期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通過詳細分析降水、融雪、地下水等不同補給類型對河流流量的具體影響,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自然現象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同時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并培養學生積極應對自然災害的意識。)
(四)深入討論:對比積雪冰川,洞察氣候地理
教師:除了雨水補給之外,河流還有哪些其他的補給類型呢?
學生1:有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地下水補給以及冰川融水補給等。
教師(出示黑龍江省呼蘭河陳家店站流量變化曲線):同學們,在這幅圖中,你們發現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學生1:我發現這一年呈現出明顯的季節變化特點,尤其是在7月和8月達到了流量的峰值,這意味著夏季是呼蘭河主要的汛期。
學生2:我發現除了在夏季達到峰值,3月和4月也出現了較小的流量增加,這可能是因為春季積雪融化帶來了春汛。
教師:非常準確,確實在這一年中出現了兩個流量峰值。那么,這兩個峰值出現的具體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1(猜測):根據剛才所學,夏季的流量最高峰是因為降水量的增加以及部分冰雪融化,春季流量的增加是因為冬季積雪在春季氣溫回升時融化。
學生2:這與呼蘭河所在地區的氣候特點有關系,春季因氣溫回升,積雪開始融化,形成春汛,因此出現了第一個峰值;夏季受到季風氣候的影響,降水量增加,河流流量增大,出現夏汛,形成第二個峰值。
教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我國東北地區的河流水溫特征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變化,這與地區的氣候條件、地形特點有關。例如,當流域內積雪厚度較大時,隨著春季氣溫的升高,積雪融化的水量也會相應增加,從而導致河流流量的上升。此外,地形的坡度與地貌特征也會影響融雪水的匯集和流動速度,進而影響河流的流量變化。
(接著)教師:同學們,結合剛才的分析,根據塔里木河某支流流量與氣溫對照示意(圖略),分析:此河流與氣溫呈現什么關系?河流汛期出現的季節是什么?其出現汛期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在圖示中,藍色表示徑流,紅色表示氣溫,由此可知,當氣溫開始升高,河流流量有所增加,氣溫達到最高點的夏季,河流流量也達到峰值,因此河流流量與氣溫呈現正相關。
教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塔里木河某支流出現汛期的原因是夏季氣溫較高,冰川融水量大,因此河流流量較大。那么請大家以小組的形式討論一下,類似塔里木河某支流補給類型的補給季節是什么?補給特點是什么?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在我國分布區域是哪里?
小組1:塔里木河某支流補給類型是高山冰雪融化,這種補給通常出現在夏季,因為此時的氣溫較高,冰雪融化量增大,河流流量也隨之增加。
小組2:補給特點表現為明顯的季節變化,夏季流量較大,冬季流量小甚至會出現斷流的現象。
小組3:我們組認為主要的影響因素有氣溫變化、太陽輻射以及冰川和積雪儲量,這種補給類型的河流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如新疆的塔里木河流域、青藏高原地區。
教師(組織討論):同學們分析得非常好,通過剛才一系列的討論,你們知道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與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徑流量季節變化有何異同?為什么?
小組1:相同點是兩者都會導致河流在特定季節出現流量峰值,季節性積雪融水主要出現在春季,形成春汛;冰川融水出現在夏季,形成夏汛。
小組2(補充):我們同意小組1的觀點,但是我們認為,在補給期間這兩種補給類型都會增加河流流量,形成汛期。
小組3: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主要發生在春季,當時氣溫升高,積雪開始融化;冰川融水補給主要發生在夏季,隨著溫度的升高,冰川開始融化。
小組4:我們小組發現流量變化也不同,季節性積雪融水導致的流量增加較為迅速、平緩,因為積雪融化相對均勻,冰川融水補給會因為氣溫的變化和季節變化導致流量出現較大波動,尤其是在夏季高溫期間,冰川融化速度較快,河流流量增加迅速。
教師:同學們分析得非常好。除了上述,其實還有地理分布因素,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主要是中高緯度地區,如我國東北地區;冰川融水補給則是發生在高山、高原地區,如我國青藏高原與西北山區。由此來看,這些異同點的出現是因為這兩種補給類型的物理特性和所處氣候條件不同。
教師:在本節課中我們了解了陸地水體間的相互關系,掌握了河流補給類型以及河流流量的影響因素,討論了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與冰川融水補給的異同。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其他補給類型,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設計意圖:對比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與冰川融水補給的異同點,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以及歸納能力。結合氣候變化與地理分布的特點,引導學生討論不同補給類型對河流流量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背后的氣候、地理因素,通過課程思政強化學生的全球視野與環保意識,鼓勵學生關注全球氣候的變化與生態問題,培養其成為具有責任感和行動力的公民。)
五、教學反思
在“陸地水體間的相互關系”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了觀察圖片、討論分析以及繪制關系圖等多種教學方法,旨在激發學生對自然環境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并培養他們的分類思想、空間認知能力以及環保意識等。教師通過展示圖片與提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了陸地水體的類型,掌握了河流補給的類型及其對河流流量的影響。同時利用所學知識引導學生分析了具體案例(如馬金溪、呼蘭河、塔里木河的某支流),其間學生以小組討論和繪制關系圖的形式積極參與到了課堂中。本次教學內容涵蓋地球水圈的基本構成、陸地水體的分類、河流補給類型及其對河流流量的影響,內容較為全面。但需要注意的是,個別知識點(如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與冰川融水補給的異同)仍有進一步深入挖掘的空間,可以增加對地理分布、氣候影響等方面的討論。此外,教師還在課程中融入了環保意識、全球視野等思政元素,引導學生關注氣候變化和生態問題,以期提升課堂的育人價值。
(作者單位:天水市玉泉中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