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教育的迅速發展,情景式教學在高中語文閱讀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為語文閱讀教學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會靈活利用多媒體設置教學情景,將情景作為學生的學習支架,用直觀生動的教學情景呈現晦澀難懂的閱讀內容,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重拾閱讀自信心。在語文教師的耐心指導下,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較足,能夠順利進入閱讀情景,實現沉浸式閱讀,逐步從感性認知過渡到理性認知,真正愛上閱讀,以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獨立自主意識出色完成語文學習任務,成為語文課堂中的主人。
一、情景式閱讀教學
情景是一種給人帶來正面情感體驗的場景及環境。情景教學法以情景為核心,教師利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設置與學科知識相關的典型場景,刺激學生多重感官,喚醒學生生活印象和情感動機,促使學生產生正面積極的學習情緒,深入感知學習場景,認真學習知識。在學科教學中教師主動創設真實環境,引導學生靜下心來認真分析事物的來龍去脈,促使學生順利獲取知識并經歷問題提出、分析和解決的全過程。相較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情景式教學更加生動和形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強,學習興趣高漲,學習效率能夠得到保障。
在閱讀教學中情景式教學的優勢較為明顯,教師以閱讀文本為依托科學創設多元閱讀場景,用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閱讀場景拉近學生與閱讀文本的距離,促使學生認真閱讀、自主體會,深入領悟文本的主旨思想,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在將情景式教學引入高中語文閱讀時,語文教師應理性分析高中生的認知期待和思維習慣,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多元閱讀情景,全面開闊學生的視野并主動回歸教學正軌,將課堂交給學生,確保學生深入感知情景,自主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快速獲取知識,出色完成閱讀任務,逐步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
二、高中語文情景式閱讀教學現狀
首先,教師的情景式閱讀素材有限,來源渠道比較單一,素材開發力度不足。在情景式閱讀教學中,情景素材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豐富多樣的情景素材有助于強化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培養學生較強的審美鑒賞能力。但是有的教師沿襲傳統的教育理念,閱讀教學局限于課堂,情景式閱讀素材局限于課本,沒有主動積極開發課外情景閱讀資源。
其次,教師的情境創設手段比較傳統和落后,學生缺乏閱讀興趣和動機。情景式閱讀教學旨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教學質量,教師需要結合學情選擇契合學生閱讀興趣的閱讀情景,嘗試變換視角設置文本情景,全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借助這一時代發展產物渲染情景,活動情景所占的比重偏低,情景較為單一和局限。一部分情景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感知情景、理解情景的意愿及能力不足。
最后,教師沒有站在宏觀視角精心構思情景教學環節,忽略了多個環節的有效銜接,整體的閱讀教學質量不佳。在情景式閱讀教學中,教師過多關注閱讀教學節奏,機械性地利用多媒體整合音頻、視頻及文字,閱讀情景流于形式。學生往往淺嘗輒止,閱讀情感體驗比較淺顯,情景式閱讀教學所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
三、高中語文情景式閱讀教學模式的應用對策
情景式閱讀教學能夠開啟新的語文閱讀教學篇章,這一教學模式符合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要求,有助于轉變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促進學生高效學習、深度閱讀,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并提升閱讀教學的活力及生命力,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審美感知能力。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找準情景式閱讀教學在課堂中的切入點及突破口,聚焦于閱讀這一核心板塊科學創設多樣情境,將多媒體作為教學輔助工具,依托這一教學工具突破時空限制,有效整合豐富多元、優質先進的資源,提升閱讀情景的直觀性及生動性,為學生的沉浸式閱讀鋪路,確保學生能夠重拾語文閱讀的自信心和能動性,深入感知語文閱讀情景,領悟作者的真情實感,認真學習優秀文本的謀篇布局技巧,逐步從閱讀輸入過渡到寫作輸出,實現活學活用和觸類旁通。
(一)適度開發情景資源,拓展學生閱讀視野
語文教材是情景式閱讀素材的來源之一,教師需要在依托教材整合優質情景資源的同時主動跳出教材,著力開發其他情景資源,全面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整體的情景式閱讀教學質量,確保閱讀課堂充滿活力及生命力。
首先,語文教師應以學校資源為依托,主動從校園一草一木以及硬軟件設施中獲取養分,逐步優化學生的閱讀氛圍,確保學生在真實的學習情景中認真閱讀多樣文本。在開發學校資源時,教師可以主動尋求校園情景素材,留心觀察教學樓建筑、校園植物、校紀校規以及各種文化特色,將這些獨具一格的情景素材導入課堂,讓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如在帶領學生閱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時,作者深入淺出、細致直觀地描繪了秋景,如秋蟬、落蕊、秋雨,很多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相關景物,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創設視頻情境,播放完整動聽的音樂,展示秋景圖片,著力打造閱讀情景,引導學生認真聆聽、自主感受。在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細心觀察秋日的校園,深入分析校園美景并與他人分享互動,依托校園情景拉近學生與秋天景物的距離,強化學生對作者筆下的秋景特點的理解及認知,避免學生局限于文本淺層。
其次,教師可以靈活利用網絡資源擴大課堂教學容量,豐富情景式閱讀內容。傳統的閱讀教學局限于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思維比較閉塞,對閱讀不感興趣。在進入信息時代后,多媒體成為高中語文閱讀課堂中的“常客”,教師可靈活利用視頻、音頻、文字等網絡資源創設教學情境。大部分學生是信息時代的“原住民”,對網絡資源比較感興趣,能夠順利進入閱讀狀態。教師可以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著力開發網絡資源,將其作為特殊的情景素材,逐步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確保學生集中注意力認真閱讀、自主品味。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視頻技術越來越先進和成熟,囊括了多元資源,對學生的吸引力非常足。在創設閱讀情境時,教師可以順勢導入視頻資源,直觀生動地呈現閱讀文本的內容,強化學生閱讀感受和審美體驗。如在組織開展《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活動時,文本主題較為復雜,涉及諸多人物關系,文化內涵較為深刻,高中生的學習時間比較緊張,很難集中注意力認真閱讀完文本,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影視劇片段,圖文并茂地呈現《紅樓夢》的精彩故事情節,引導學生認真觀看,自主體會文本主題,深入感受畫面之美。
最后,教師可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多媒體技術挖掘生活資源,喚醒學生的生活記憶,實現語文閱讀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無縫銜接,更新學生的知識庫,確保學生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如在帶領學生閱讀《荷塘月色》時,作者在第五、六段集中描寫了優美的荷塘景色,一部分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很多學生無法感同身受。但是大部分學生有和父母晚飯后散步的經歷,教師則可以主動開發社會生活情景資源,引導學生留意晚飯后散步時遇到的美景,并深入分析這些景物的美,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知識認真賞析文本優美句段,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生活美景的意識和習慣。
(二)創新情境創設手段,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情景式閱讀教學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模式,比較考驗教師的教學功底。教師應顛覆教學傳統,主動創新情境創設手段,高度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用創造性的教學情景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動機,促使學生順利進入閱讀情景,實現理性思考和高效閱讀。
首先,教師可以用語言描繪情景,指導學生深入感受文本形象。作為創設閱讀情境的關鍵方式,語言描述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中比較常見,學生可以結合教師的語言描繪認真思考文本內容,深入領悟文本的核心思想情感,逐步從淺層閱讀過渡到深層閱讀。如在圍繞《沁園春·長沙》《荷塘月色》《春江花月夜》《故都的秋》開展群文閱讀活動時,教師可以圍繞作品描繪的生動畫面以及獨具魅力和文化氣息的語言,利用多媒體直觀生動地呈現優美的文本畫面,創設畫面情境,指導學生自主感知,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在調起學生的興趣后,教師可以利用優美生動的語言直觀描繪作品,組織學生認真感受作品,進行良好的審美體驗,形成較強的閱讀鑒賞能力。美文誦讀的閱讀教學效果較好,有助于再現文本內容,激發學生閱讀共鳴。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重點講解和示范文本朗讀語調、重音、連接、停頓以及節奏,播放契合文本基調的配樂,讓學生在美文誦讀中深入感受文本的抑揚頓挫,產生由內而外的閱讀積極性。如在指導學生閱讀《再別康橋》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經驗靈活運用語言藝術描繪文本,再現文本的美麗畫面,反復品讀“輕輕的”,直觀生動地展現文本美麗輕柔的基調,強化學生對“河畔”“夕陽”“金柳”等景物的理解及認知。
其次,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展現閱讀情景,讓學生在獨具生活氣息的閱讀課堂中深度品讀文本,實現深度閱讀。在正式授課前,教師需要做好摸底工作,了解學生的真實生活狀態、閱讀經驗及學習背景,直觀生動地展現生活情景,讓學生在豐富多樣、主題鮮明的生活情景中認真賞析和感悟文本。其中,知人論世是鑒賞文本的有效方式,作者所傳達的思想情感與個人的生平經歷密切相關,通過對作者生活經歷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文本主旨內容。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呈現與文本作者相關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快速進入閱讀情景。如在指導學生閱讀《裝在套子里的人》時,作者所處的年代距離學生比較遠,學生存在理解障礙。為了促使學生深入感知閱讀情景,教師可以采取知人論世的形式講解主人公別里科夫的生平經歷,展示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時代背景,強化學生對“裝在套子里的人”的理解及認知,從而深入領悟作者對腐朽落寞的專制制度的鞭笞。
(三)設置問題教學情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高度關注知、情、能、行的有效融合,要求教師堅持興趣引導,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確保學生保持強大的學習動力,做到全神貫注、認真閱讀。
首先,在指導學生閱讀多元文本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熱情和閱讀積極性,了解學生的閱讀學習動機,基于問題情景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和學習積極性,逐步激活學生的思維原動力,為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做好準備。
其次,教師應優化設計多元問題,形成問題鏈,用問題驅動學生深度閱讀、認真思考,使學生通過閱讀解決核心問題,形成較強的探索精神和邏輯思維能力。如在指導學生閱讀《孔雀東南飛》時,教師可以圍繞學科教學目標布陣設疑,將問題作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支架,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這一文本的情節安排比較細致,語言描寫生動形象,教師可以從主題理解、人物形象以及細節構思著手,科學設計多元思考題并創設問題情境。在正式授課時,教師可以播放《孔雀東南飛》的歌曲,并展示經典朗誦音頻,然后拋出問題:“在閱讀全詩后,大家認為這是一首寫什么的詩歌呢?”“本詩的原題目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但為什么公眾更傾向于《孔雀東南飛》呢?”用多元問題指導學生深度閱讀。在調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后,教師可以講解比興手法及作用,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和分析,積極鑒賞人物形象,剖析悲劇的來龍去脈,逐步掌握詩歌鑒賞對策,自覺接受情感美、藝術美的熏陶及教化。
最后,教師應以深度挖掘教材內容為先導,多維度剖析教材潛藏的情感價值及能力價值,圍繞核心知識點整合多元情景素材,設計并優化能夠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情景,確保問題情景契合學生的認知結構,能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讀懂、讀透文本,意識到深度閱讀的樂趣和價值。
(四)巧設情景教學環節,提升閱讀教學效果
情景式閱讀教學包含多個教學環節。為了提升整體的閱讀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科學構思情景教學環節,實現穩扎穩打,確保學生靜下心來認真感知文本情景,領悟文本意境,形成較強的閱讀鑒賞能力。
首先,教師應帶領學生初讀文本,精心創設文本教學情境,強化學生對文本情感基調的理解,促使學生認真品讀,體會文本內涵,感悟文本情感,保持高漲的閱讀興趣和動機。如在帶領學生閱讀《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創新課前導入模式,展示優美的荷花畫面,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深入分析荷花的特點。在確保學生各抒己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復習與荷花相關的詩句,強化學生對荷花特點的理解及認知,真正實現融情入境。
其次,教師應逐步強化教學情景,指導學生細讀文本,抓住文本重點。新課改后的高中語文選文更加嚴格,大部分文章選自名家名篇,時代性、經典性較強,主題非常鮮明,囊括了諸多重點知識。教師應理順教學思路,羅列教學重難點,宏觀把握文本主旨,抓住文本主要內容,科學設置文本細讀環節,深入淺出地講解文本精華。在初步感知文本后,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概括性的理解,教師可以貼近文本情景帶領學生深度分析重點字詞句,逐步強化情景,調動學生文本細讀熱情,強化學生學習體驗。這里仍然以《荷塘月色》為例,作者朱自清將荷塘與月色相結合,嘗試利用通感、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展現獨具一格的荷塘美景,表達淡淡的喜悅及憂傷。教師應指導學生認真欣賞寫景技巧以及語言特色,同時鼓勵學生品味寫景的語言特色,領悟情景交融的奇妙之處,圍繞寫作重點指導學生細讀文本,將學生的淺層閱讀引向縱深。
最后,教師應逐步深化情景,增強學生語感,結合文章精妙之處開展閱讀賞析活動,鼓勵學生認真研讀,產生情感共鳴。比較閱讀尤為關鍵,有助于學生深入體會語感。作為學生自主鑒賞語言以及體會語感的關鍵方式,比較閱讀的教學優勢較為明顯,學生可以在對比、增刪、替換文章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文章的一致性、統一性以及形象性,領悟文章用詞的奇妙之處。如在《荷塘月色》中教師可以從初讀和細讀著手,開展精讀活動,引導學生反復品讀、自主揣摩,強化學生對語言美感的理解和認知,嘗試通過替換字詞的形式指導學生深入感知閱讀情景,分析字詞改動之后的情感變化。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組織開展朗讀活動,增強學生的語感,鼓勵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本,并自主變換語調和聲音,深入體會文章的節奏及啟示,讓學生在比一比、讀一讀的過程中體會文章思想情感,進而自覺接受文章主旨思想的熏陶及教化,深層次理解文章潛藏的情感,在自由寬松的閱讀課堂氛圍中自主對比、反復揣摩,始終保持較強的閱讀活力及動機,實現個性化閱讀和個性化發展。與此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閱讀表現,堅持動態教學,協調和平衡教學預設和教學生成,根據學生的閱讀基礎、思維短板以及共性問題靈活優化及調整多元情景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深入剖析文本,使其自覺感知語言美,形成良好的語感,認真完成閱讀任務,自主涉獵多元優質文本,在語文知識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組織開展情景式閱讀教學活動時,高中語文教師應講究方式方法,將這一閱讀教學模式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相對比,主動調整教學重心,將目光聚焦于多元情景,結合高中生的語文學習基礎、閱讀習慣以及學科教學目標著力開發多元情景資源,始終堅持創新導向,逐步豐富情境創設手段及模式,巧妙設計情景教學環節,將語文情景式閱讀教學貫穿始終,實現一以貫之和靈活滲透,最大限度地發揮情景式閱讀教學的優勢及價值,確保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能夠取得新的突破。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第一中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