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浙江省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統籌部署、多措并舉,秉承“規劃引領、適應地情、生態優先、科學修復”的原則,實施了一系列的濕地保護與修復措施。本期特別策劃刊發省內10個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濕地生態修復優秀案例,供各地學習借鑒。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部,總面積1038公頃,橫跨西湖區與余杭區,距離西湖名勝風景區約5千米。西溪濕地地勢略呈南高北低、西高東低狀,自然地形為低洼的水網平原,河道縱橫、魚塘與渚島密布、植被豐茂。濕地類型以庫塘濕地為主,具體包括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輸水河、池塘,水面面積約占總面積的54%。濕地內,水系主要河道構成了四縱兩橫的格局,南北向河道主要為五常港、朝天暮港、十字港、千金漾;東西向河道主要為新開河及沿山河。西溪濕地內土壤有紅壤、巖性土和水稻土三個土類,其中紅壤與水稻土面積占總面積90%以上。
西溪濕地是中國首個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2009年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作為罕見的城中濕地,西溪既是杭州城市的“綠腎”和水資源涵養地,也是旅游觀光的著名風景區,濕地中各溪流、魚塘皆有著凈化水質、滯洪抗旱的功能。西溪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動植物種類多樣,截至2024年底,共記錄維管束植物971種、昆蟲918種、鳥類224種。西溪地處中國候鳥重要遷徙通道,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飛路線上的“中轉補給站”之一,也是鳥類重要的越冬地和繁殖地。
蓮花灘位于西溪濕地東南方向,總面積約35公頃,核心區面積5.11萬平方米,區域內地貌豐富,植物群落多樣,可為鳥類提供豐富多樣的棲息環境,是西溪濕地鳥類特別是水鳥的主要棲息地及觀賞地之一,也是觀鳥愛好者的集聚地。
深入調研,精準分析需求。在西溪濕地和蓮花灘區域鳥類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基礎上,經廣泛征求西溪濕地觀鳥愛好者及多方咨詢鳥類專家的意見,聽取省、市林業部門的指導意見,梳理不同鳥類的棲息需求,找準項目目標。
科研助力,確保方案科學。針對淺灘低洼地帶及露灘面積不足、區域水位波動較大導致的水鳥棲息環境不穩定問題,聯合水動力科研強勢單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開展專項研究,通過聲吶式探測儀器加密掃描水下地形,構建蓮花灘地形和水位變化數字模型。基于水動力算法模擬分析不同方案的預期結果,果斷放棄了建閘調控水位的傳統方案,科學優選的技術方案經專家論證后,再細化編制實施方案。
精準施策,措施系統全面。一是微地形改造,包括局部清淤、調整水下地形,讓坡度變化更加平緩,優化適宜不同水鳥棲息的緩坡淺水岸灘,同時還營造生態安全島、合理控制過度擴繁的水生植物;二是局部以松木樁加固堤岸維持水岸線形態,減少水土流失;三是恢復原缺損圩堤,確保區域內流場更均勻,水體更新更充分;四是在專項清理外來入侵植物基礎上,恢復沉水植被,優化水生植物群落結構,增加鄉土種水生植物(黑藻、金魚藻、芡實、睡蓮)等。
雙管齊下,跟蹤評估效果。對提升區域進行持續跟蹤監測,除了采用無人機拍攝確認地形地貌穩定性,還通過人工觀察及鳥類聲紋監測設備記錄鳥類物種,對修復效果跟蹤評估,過程中及時相應調整管護措施,如臨時攔網確保沉水植物的定植、及時割除淺灘區域過高禾草、適時補種漿果類植物豐富食源。
成果展示,優化科普體驗。以蓮花灘水鳥棲息地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展示區和體驗點,完善飛羽課堂及觀鳥小徑等室內外科普設施,進一步打造科研科普基地。已相繼開展“飛羽尋蹤”自然教育課程以及送課入校科普活動;舉辦2024年西溪濕地親子趣味觀鳥賽,傳播濕地鳥類知識及生態保護理念;以蓮花灘觀鳥愛好者為基礎,組建西溪“飛羽”志愿隊,持續觀察記錄濕地鳥種并進行愛鳥護鳥活動。
項目的成功實施,使西溪積累了濕地修復實踐的成功經驗,且因生態修復成效顯著,蓮花灘區域已成為西溪生物多樣性保護體驗基地,社會公眾在此共享濕地生態修復成果。
在工程效果上,成功實現生境提升。修復后,區域水生植物種類更為多樣、流場更加優化,岸坡水土流失得到更好控制;正常水位下大小不一的島嶼為鳥類提供了相對最小干預的安全棲息地,露灘及不同水深范圍的地形分布更加均勻,水位波動情況下0—0.3米淺水淺灘區域面積比例得到保證。提升后的蓮花灘生境滿足了各水鳥覓食、停棲、游泳或行走、營巢、繁育等多種行為需求。
在多樣性提升上,有效吸引目標鳥種。項目完工后從持續的跟蹤監測效果來看,達到了針對性吸引目標鳥種(鷺類、鸻類、鷸類、鷗類、雁鴨類等)的目的,且生態效益顯著,鳥類多樣性得到有效提升。2023年,蓮花灘年度新增須浮鷗、小天鵝、白琵鷺等水鳥觀測記錄13種;截至2024年,先后增加青腳鷸、林鷸、鶴鷸等水鳥觀測記錄,國家二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水雉也于蓮花灘成功繁殖。同時黑鳽、黃葦鳽、草鷺等不常見鷺科鳥類也多次出現,成群的鴛鴦及灰頭麥雞、上百只白鷺及牛背鷺等水鳥集群的壯觀景觀重現。
在示范引領上,推介分享實踐經驗。2023年3月底,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組織的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管理和濕地監管培訓中,本項目作為生境修復典型案例進行經驗分享;項目經浙江省林業局專家評審后,成功獲選全省第一批濕地生態修復優秀案例。項目顯著的成效,也獲中央、省、市等媒體的多次宣傳報道。同時蓮花灘提升項目前后監測數據的積累和技術分析支撐,為西溪濕地智治中心的建成助力,現項目地被設置為典型水鳥棲息地保護示范點位。
在科普宣教上,提升濕地保護意識。蓮花灘項目的實施,成功助力西溪濕地成為省級生物多樣性體驗地及浙江省觀鳥勝地。作為鳥類多樣性保護成果展示區和體驗點,西溪濕地積極研發自然教育課程、成立愛鳥護鳥志愿服務隊伍、開展趣味觀鳥賽等,宣傳鳥類多樣性保護及生態文明理念,讓公眾近距離感受鳥類靈動及濕地生態的無窮魅力,提升獲得感同時充分發揮濕地保護主人翁意識,促進生態修復成果共享。
汾口武強溪生態濕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汾口鎮,西至汾口二橋,東至橫沿橋,南北分別以鄭鳩線、淳楊線為界,面積200公頃。武強溪生態濕地地勢略呈南高北低、西高東低狀,自然地形為低洼的水網平原,東西向河道主要為武強溪。濕地類型以河流濕地為主,具體濕地類型包括河流濕地、內陸灘涂。
武強溪源于安徽省休寧縣璜尖,主流長39.35千米,集雨面積350平方千米,是新安江河流外千島湖第二大河流,水量充足,每年水量相當于千島湖的十分之一。武強溪是淳安縣水量最大,溪灘最寬、最富有文化情調的一條溪流,其水質好壞對千島湖水生態安全影響重大。
突出“林”主題,打造水上杉林。科學規劃利用現有的灘涂地,在水位103—108米高程范圍內的千島湖消落帶種植耐水性較強的池杉500畝,并在下層種植千屈菜、花葉蘆竹、鳶尾等水生植物,建成杉林漫流凈化系統,打造出呈帶狀的沿岸特色景觀林帶。同時,在池杉林內部建設1.2千米長的杉林小徑,并在沿溪處建設杉林灘地,實現既可路上遠觀,亦可入林體驗“人在水中走,景在身邊游”漫步水上杉林的奇特體驗。
念好“草”字經,營造濕地野趣。精確分析千島湖水文運行條件,在灘涂及臨湖地帶以抗季節性淹水的方式配置蘆葦等植物生態系統,為鳥類、魚類、昆蟲類、甲殼類、兩棲類、爬行類以及小型哺乳動物等生物營造適宜的環境。以“親近自然,樂享童趣”為準則,建設水處理研學基地,通過種植陸生花草及水生植物,打造浮游生物凈化功能區,成為游客和學生第二課堂的網紅打卡處。
繪好“田”園畫,塑造濱水綠廊。有機融合周邊的萬畝生態農田觀光園景觀,在灘涂及臨湖地帶配植柳樹、紫薇、千鳥花、柳葉馬鞭草、大花金雞菊、天鵝絨紫薇等花卉苗木150畝。通過滾回壩、管道引水等方式,將農業面源污染水源引入濕地,通過植物吸收、底泥吸附、微生物降解等綜合作用,對入湖水體進行有效凈化,形成了一幅綠色的濱水田園畫。
做好“水”文章,打造濕地樂園。配套引進“玖玖花海”、水上森林度假公園等農旅融合項目,打造集休閑觀光、婚紗攝影、觀鳥研學多功能于一體的濕地景觀帶,促進“美麗資源”向“美麗經濟”轉變。開發濕地水上森林觀光等游覽項目,統籌開發“田園汾口”農事體驗項目,整合利用周邊資源,讓濕地成為大眾的樂園。
通過重構武強溪入湖口生態濕地,攔截氮磷等污染物入湖量,汾口武強溪入湖口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及鳥類棲息地喪失等問題逐步解決,并產生了新興效益。
生態效益。汾口濕地水上森林公園進行生態修復,喬灌草、水陸植物搭配合理,魚鳥等生物棲息良好,濕地內的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濕地內可見成群的白鷺、野鴨肆意棲息,并吸引松雀鷹、灰背椋鳥等130種珍貴水鳥穩定棲息。走進池杉林,一派“池杉直聳向云端,氣勢軒昂非等閑”的壯景,已成為淳楊沿線靚麗的風景線。濕地的建設同時也增強了入湖口調蓄水量的能力,延緩了入湖口灘涂地的泥沙堆積速度,有效減少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對周邊耕地的影響。污水處理廠尾水、農業面源污水和農村生活污水經濕地多重凈化再提升后,武強溪水質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
經濟效益。汾口濕地水上森林公園有效帶動周邊民宿、餐飲、休閑旅游等產業發展,成功吸引“渡文化研學基地”“馬小奇驛站”“開元仁里美宿”等優質企業入駐,并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汾口草龍、淳安三角戲等特色文化項目,先后舉辦“西湖—千島湖”兩湖花展、月季花展等活動,年吸引游客達8萬人次。一幅水清、岸綠、城美、人和、景旺的生態田園畫卷正在汾口緩緩展開。
社會效益。汾口水上森林是千島湖沿湖環線上最西端的景觀節點,免費向居民和游客開放,是一項普惠的生態公共產品。目前已建成草灘、泥灘、灌叢、林地等多種濕地生境,既豐富了生物多樣性,又為游人提供了近距離觀察、探索和認知濕地動物,體驗濕地生境,了解濕地植物的科普課堂。該區域已成為當地群眾和外來游客散步、短跑、騎行的文體旅游景點,社會效益逐漸凸顯,是千島湖的一大重要窗口,并直接帶動了周邊村落的發展。
建成后的汾口武強溪生態濕地,景觀風貌煥然一新,徹底改變原先臟亂差現象,成為集水質保障、生態修復、休閑觀光、科普教學于一體的千島湖上游綜合保護示范區。
浙江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浙江省寧波市前灣新區,地處杭州灣跨海大橋西側,總面積63.8平方千米,區域上屬于中國八大鹽堿濕地之一的庵東灘涂。杭州灣濕地屬于典型的海岸濕地生態系統,其中濕地面積6261.58公頃,濕地率98.19%,自然濕地占濕地面積的65.45%;人工濕地占34.55%。自然濕地包括近海與海岸濕地(淤泥質海灘、潮間鹽水沼澤、淺海水域)和沼澤濕地(草本沼澤、森林沼澤);人工濕地包括水產養殖場、運河輸水河、庫塘等。杭州灣濕地既有沿海灘涂、離岸沙洲,也有圍墾而成的陸地和水塘,其庵東灘涂被列為全國重要濕地名錄。杭州灣濕地公園隸屬姚江流域北排水系西河區、西北河區,納水水源來自公園區南側的三八江、十塘江和建塘江。北瀕杭州灣,海面居于杭州灣水流主流的隱蔽區,水層淺薄,含沙量大。潮流為主要水動力,潮差大,進潮量大。杭州灣濕地公園所在區域的表層土壤主要為粉質黏土,屬濱海鹽土帶。自然灘涂主要土壤類型為鹽土類的濱海鹽土亞類,圍墾區主要為潮土化鹽土。
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位于中國濱海濕地的南北分界線上,屬于典型的近海與海岸濕地生態系統。由于地處河流與海洋的交匯區,是中國東部大陸海岸冬季水鳥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中的重要驛站和世界瀕危物種黑嘴鷗、黑臉琵鷺和卷羽鵜鶘的重要越冬地與遷徙停歇地。
科學修復濕地,發揮濕地生態功能。依托科研監測,在評估杭州灣濱海濕地主導服務功能基礎上,科學開展水鳥棲息地、人工濕地等修復項目。一是針對圍墾堤壩建設導致水鳥高潮停歇地散失等問題,研究鸻鷸類和雁鴨類在自然潮間帶和圍墾生境的空間分布、棲息生境特征、棲息地選擇和分布模式,針對性地在公園的東北部設計41公頃涉禽和游禽活動區,通過調控水位和水文節律,調整植被類型、裸地規模等生境結構,改善底棲動物生存環境,控制人為活動強度等干擾因子,構建了鸻鷸類高潮停歇地。為杭州灣遷徙和越冬的鸻鷸類提供高潮時期的覓食補充地和休憩場所。在公園的東南部,布置面積約53公頃的有林濕地區域,主要作為鷺鳥繁殖棲息區域。二是針對濕地公園上游來水水質較差(2005年之前地表水V類或劣V類)等問題,濕地公園規劃設計了75公頃、外觀為“腎”之模樣的人工濕地系統,來自上游三八江水首先輸送至人工濕地,經凈化后流入濕地公園,進一步經濕地公園不同類型濕地的處理后,穩定在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然后北排進入杭州灣,有效削減濱海陸源污染,發揮濕地“地球之腎”功能。
強化科研監測,推進濱海濕地保護。合作共建浙江杭州灣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定期開展年度杭州灣濕地生態監測“白皮書”制作,制定杭州灣濕地生態管理計劃,實現濕地水質、土壤、鳥類、植物等底數清、動態明,為濕地保護、濕地研究提供依據。依托寧波市濕地研究中心,強化濕地科研功能,通過和專業院校、研究機構定期開展相應濕地科研工作(包括“濱海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及其恢復技術”“珍稀鳥類的生境需求、評價及保護對策”“鸻鷸類對高潮停歇地的選擇機制及保護對策”等),已成為中國海岸濕地觀測、研究與科研的重要平臺。
挖掘生態潛力,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挖掘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鳥類、植物資源特色,打造“觀鳥節”“蘆花節”品牌活動,傳導“生態濕地、文化濕地”理念,形成了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特色的“五區十景”,營造生態旅游氛圍。立足自然資源優勢,構建了“1+2+3”自然教育體系,依托生態設施基礎(候鳥博物館、魚類展示館、鸻鷸類高潮停歇地、農耕園等場所),形成了6大自然教育場域。開發出具有濕地特色的“濕地、鳥類、植物”自然研學課程,編制《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鳥類觀察手冊》《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植物觀察手冊》《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昆蟲觀察手冊》,并通過“濕地+教育”模式,將濕地打造成“校外第二課堂”,逐步形成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特色的自然教育。
杭州灣濕地公園通過建設人工濕地、恢復自然濕地,以及開展旅游、自然教育項目,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使濱海濕地在恢復“候鳥天堂”和“地球之腎”功能的基礎上生成更多效益。
生態效益。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以其科學的生態修復、有效的生態保護,充分發揮了濕地維護生物多樣性、改善水質等生態功能。截至目前,杭州灣濕地已發現鳥類303種(實施前為169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鳥類62種(實施前為13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中國受威脅鳥類名錄的鳥類21種(實施前為9種)。記錄有維管束植物281種、浮游植物192種、潮間帶大型底棲動物121種,生物群落類型日趨豐富;公園內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空氣質量優,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顯著高于周邊生活及工業區域;水質改善明顯,通過75公頃的人工處理濕地恢復重建,經凈化后來水基本達到Ⅲ類水流入濕地公園,進一步處理后,穩定在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
社會效益。生態旅游與自然教育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杭州灣濕地陸續獲得國家級濕地公園、全國自然教育基地、國家重要濕地、中國生態保護最佳濕地、浙江省觀鳥勝地、浙江省生物多樣性體驗地、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等榮譽60余項。
經濟效益。2024年累計接待游客52.83萬人次,經營收入2200萬元,實現游客量、生態營收效益雙提升。自然研學營逐步興起,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經濟效益提升,再反哺濕地保護,為濕地綠色發展賦能,實現濕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良性循環。
溫州三垟濕地位于溫州大都市核心,北至甌海大道,西至溫瑞大道,東至中興大道,南隔高速公路與大羅山相鄰,距市政府行政中心2.5千米,屬沿海淤積平原,地勢平坦,平均海拔在10米以下。濕地規劃總面積10.67平方千米,有161座島嶼和138條河道,是溫州市內保存最完整的水網濕地,以“垟漂海面,云游水中”的特殊水網地貌而聞名。
溫州三垟濕地生態修復涉及生態建設示范片區與小微濕地2個項目,總用地面積約416.55畝,靠近三垟濕地公園北入口處的區域,是濕地公園的重點展示區。
科學的生態空間規劃。生態示范片區植物與景觀以原生態、鄉土味為本底,結合“借山、理水、營林、疏田、清湖、豐草”六大策略,抓住“水”和“土”兩個核心要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優價值生命共同體。小微濕地利用“小微濕地群—小微生命景觀”為核心的總體技術框架,實現“溝—塘—林—草”小微生命景觀。三垟濕地生態修復項目從濕地生境恢復、水環境質量提升、鄉土植被保育及濕地文化挖掘等多角度進行修復。
精準的濕地類型修復。恢復河流型濕地,結合生態活水系統,挖淺灘,種植具有水質凈化功能的濕生植物,改善從外河流入的水質,配合淺灘淺水區域設計,設置景觀綠島、棧道、平臺等。營造沼澤型濕地,結合現狀地形進行深潭、淺灘、綠島等微地形改造,種植吸引鳥類的植物,恢復漫灘、林下濕塘等利于生境恢復的空間。小微濕地以系列淺塘、洼地和生物溝為核心要素,將地形起伏設計、底質重構、水文循環、植物群落配置與動物生境構建耦合,建設三垟小微濕地群,形成多樣化的生境類型。
自然的生態結構改造。生態示范片區整體設計地形、水文及植物群落,對現有地形豎向的多變調整,內側淺灘以濕生(或水生)禾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為主進行自然風貌構建;外側淺灘以濕生(或水生)大喬木為主進行自然風貌構建。水底設計水下微地形,在淺水區設計自然起伏的微地形過渡帶;水岸線設計不規則、凹凸有致的自然形駁岸,模仿自然界濕地原本的風貌。
完整的水文系統設計。生態示范修復區域內采用人工濕地凈化工藝,模擬自然界天然濕地的凈化能力,將河水引入濕地過濾區進行凈化,以地形處理設計線性水系,種植一系列具有水質凈化功能的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對水質進行層層過濾凈化,經垂直潛流濕地與多級表流濕地凈化后,流入水體展示區,形成水質凈化系統。小微濕地修復區域創新綠地系統雨洪管控的“蓄—削—滯—緩—滲”多目標多途徑方法,以生物溝連接各種類型的小微濕地塘、濕洼地等,并與三垟濕地河道水系相連通,形成微水文網絡。
本土的濕地文化拓展。將濕地原有的農耕、榕亭、建筑和地名等本土文化植入修復設計。一是保留和優選現有的本土甌柑林景觀,進行地形的變化及調整,引入水系,將濕地植物及其他農業植物引入甌柑林,沿水岸種植適量的果樹和水生植物,強化水陸交接帶,呈現出甌柑與濕地景觀相結合的農耕文化展示區。二是以散布在濕地內的沙灘頭橋、景觀亭、老門臺和百年古榕樹等為載體,將三垟的建筑文化、榕亭文化和農耕文化加以擴展,增添濕地文化內涵。
構建“小微濕地群—小微生命景觀”。以提升生物多樣性、凈化地表徑流污染、呈現優美濕地景觀為主導功能,將缺乏自然野趣的綠地草坪區域進行微地形塑造和微地貌組合,營建淺塘、洼地和生物溝等為核心要素的小微濕地群;通過小微濕地群的水系連通,構建流動水系,從而確保水中溶氧充足,進而抑制藻類及細菌的繁殖,保持水質潔凈;輔以地形—植物耦合設計,植入生物多樣性小品、蜜源植物、生態景觀小品等設計,形成多物種協同的小微生命景觀。
修復項目完成后,生態示范片區與小微濕地區成為三垟濕地集生態恢復、景觀展示與自然體驗于一體的標志性生態示范園,生態修復成果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項目建成后,修復示范區水質明顯改善,水域流動性增強,為動植物生長、繁衍提供適宜的棲息空間場所,三垟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得到了顯著增強。調查表明,修復區域內生境類型多樣,南天竹、苦楝、烏桕等蜜源植物和結實植物種類的增加以及水質的有效改善,吸引了眾多鳥類。
完善濕地生態結構。修復區域的生態結構明顯改善,植物種類更為多樣且生長良好,構成“濕生喬灌木—濕生草本—挺水植被—浮水植被—沉水植被”濕地植物群,形成森林生境、漫灘生境、水體生境共生的濕地生態結構,為兩棲生物、淺水動物、水生植物提供合適的棲息空間。
推動自然教育發展。濕地景觀效果良好,目前呈現的景觀和自然野趣不僅為各種生物提供了棲息生境,也為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景觀資源,同時是市民休閑游憩的良好場所。此外,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在此觀察及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目前已開發榕樹自然課堂、濕地觀鳥等自然教育課程,進一步推動生態產業化建設。
創新小微濕地生態修復。三垟小微濕地修復是在傳統的城市綠地草坪的基礎上進行修復活化,具有明顯的創新性,首次系統地提出以小微濕地為核心的“小微生命景觀系統”理念,實現“溝—塘—林—草”小微生命景觀、綠地系統耦合小微濕地等方面的小微濕地修復技術方法創新。
浙江紹興鑒湖國家濕地公園地處紹興市越城區,西起東湖風景區,沿浙東古運河東至越城區、上虞區交界處,涉及皋埠、陶堰2個街道。主要以“一帶三心”為主框架,“一帶”即浙東古運河,“三心”分別是洋湖泊、百家湖、白塔洋三個大湖泊。規劃總面積723.67公頃,其中各類濕地面積527.23公頃,濕地率72.86%,濕地類型多樣,包括湖泊水面、河流水面、坑塘水面、溝渠四種類型。
鑒湖濕地東北側近鄰曹娥江與錢塘江交匯口,是浙北平原水網區“湖泊—河流—稻田”復合型濕地的典范,也是蕭紹平原上重要的生態屏障,對維護紹興市及錢塘江流域水生態安全意義重大。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現有植物351種,動物250種,其中鳥類146種,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19種。濕地地處中國候鳥重要遷徙通道,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飛路線上的“中轉補給站”之一,也是鳥類重要的越冬地和繁殖地。
水域綜合治理。圍繞濕地公園主要水域,累計清淤超50萬立方米,清理箔樁約1.5萬米、水葫蘆1000余畝、福壽螺螺卵及成螺1.5萬千克,全面完成650個入河排污(水)口銷號整治,舉行增殖放流活動10次,共投放魚苗5000萬尾以上。深入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僅百家湖東邊的民樂原鄉田園綜合體,運用數字化灌溉系統,通過深水滅蛹、秧苗帶藥下田、種植顯花作物等方式,每年減少化學農藥使用3次,減少約2噸農藥使用量;通過測土配方,精準施肥,每年減少施肥2次,減少化肥用量約50噸;通過設置生態攔截溝、蓄水池塘等設施,大大減少稻田廢水對環境的污染。
湖岸生態修復。推進重點水利項目建設,完成浙東運河濕地公園段綜合整治,實施馬山閘強排配套水利工程,累計河道砌坎護岸58千米。建設環湖生態緩沖帶,圍繞濕地公園三湖區域,通過湖岸修復、沿岸景觀提升等,構建豐富的駁岸生態系統,建設環湖綠色步道10千米,湖濱景觀顯著提升。完成濕地公園沿線步道兩側、島嶼綠化及濕地植物種植,累計種植水杉、烏桕等喬木5000余株,栽種花葉蘆竹、黃菖蒲等水生植物,播撒野花組合等地被植物500余畝。在百家湖通往洋湖泊的水道實施水系連通工程,通過清淤疏浚、松木樁護岸、湖岸植被種植、兩岸景觀提升等措施,打造濕地最美水道。
環境綜合整治。圍繞濕地公園周邊村莊,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共清理堆積物超4000噸、拆除私搭亂建106處,道路整修25千米。推進綠色發展,整治“低散亂”企業95家,關停化工企業11家,淘汰落后產能企業408家。投資10億元,對濕地公園運河段北側紹興旗濱玻璃有限公司進行了回購搬遷。
管護長效落實。全面推行林長制,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市級“林長”。建立多部門聯動協作機制,越城區法院、檢察院分別在濕地公園設立共享法庭服務站和檢察官聯絡站。打造鑒湖國家濕地公園數字化場景應用,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服務+監管+執法”濕地管理新模式。與周邊村簽訂共管共建協議書,成立濕地公園巡護隊,開展最美濕地人家、最美護濕人評選等共管共建活動,共同維護濕地生態環境。
通過實施一系列保護修復措施,濕地生態系統和動植物棲息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濕地公園保護與恢復取得扎實進展。
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濕地公園內水域7個主要監測斷面水質從2017年Ⅳ、Ⅲ類水標準提升至Ⅲ類水、Ⅱ類水標準。其中王家涇一國控斷面氨氮(NH3-N)、總磷(P)、化學需氧量(COD)等六項主要監測指標從2017年最差時的Ⅴ類水標準提升至目前的Ⅱ類水標準。
濕地生態功能日益凸顯。一是蓄洪防旱功能。鑒湖濕地區域常年蓄水量超3200萬立方米,對周邊地區防汛抗旱有著重要作用。二是調節氣候功能。根據氣象部門有關數據顯示,2024年紹興市區平均氣溫為19.3℃,而鑒湖濕地區域同期平均氣溫為18.7℃,形成了濕地區域的小氣候。三是固碳減碳功能。根據調查顯示,鑒湖濕地及周邊有5600畝泥煤層,泥炭儲量達3.73萬噸,年固碳能力達8430噸。
水禽棲息生境明顯恢復。通過開展河道整治、生態緩沖帶建設等活動,為濕地野生動物提供了優質的水資源;定期聯合區級部門開展增殖放流直接增加湖泊濕地水生生物多樣性,也為赤腹鷹、紅隼等鳥類提供了優質的食物。創建以來,新增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1種(黃胸鹀)、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10種(日本松雀鷹、東方草鸮、領角鸮、黑翅鳶、黑鳶、畫眉、紅嘴相思鳥、水雉、小鴉鵑、虎紋蛙)。
入侵生物得以有效防控。通過配備專人、設置監控設施等,加強對鳳眼蓮、空心蓮子草、加拿大一枝黃花和福壽螺有效防治。濕地公園內外來入侵生物的擴散和蔓延得到了有效遏制,自試點建成以來,濕地公園內未發生過重大外來入侵生物爆發事件,全面開創濕地生態系統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新局面。
五峙山列島位于舟山市本島西北部,距本島7千米的灰鱉洋海域上,北距大魚山12千米,東南離馬目山9.7千米,隸屬舟山市定海區岑港街道。保護區總面積500公頃,五峙山列島由9個無人島嶼組成,包括北饅頭山嶼、無毛山嶼、馬目龍洞嶼、龍北礁和馬目龍礁、丫鵲山嶼、大五峙島、馬目半邊嶼、小五嶼及周圍部分海域,還包括本島岑港街道所屬的部分沿海陸地和灘涂區域。濕地類型為沿海灘涂、淺海水域2類濕地,以淺海水域為主。五峙山列島海域屬浙北水文區,潮波傳向為SE—NW向,以前進波為主,潮差小,一般在2—3米,最大潮差5—9米;五峙山列島屬懸水小島,終年受風浪沖刷侵蝕,且多云霧、溫度高、濕度低,為小島特定氣候地形等因素所形成的土壤,土壤母質為凝灰巖的殘坡積物。
五峙山列島是鳥類棲息繁殖的良好場所。保護區內大片灘涂更是水鳥,尤其是遷徙性水鳥理想的取食地和停棲地。共觀察到水鳥51種,分屬7目11科,其中留鳥7種、夏候鳥24種、冬候鳥18種、過境鳥2種。夏季的數量優勢種群為黑尾鷗和中白鷺,它們在五峙列島形成了龐大的繁殖種群,數量多時超1.4萬只。冬季的數量優勢種為環頸鸻、蒼鷺和斑嘴鴨,它們主要活動在灘涂和海灣中。
舟山市定海區五峙山省級重要濕地生態修復項目地處舟山群島新區中西部,是“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核心地帶,是中國沿海南北海運和遠東國際航線的咽喉要沖,是長江流域對外開放的海上門戶和重要通道,生態地位十分突出。
認真做好頂層設計。邀請浙江大學對《浙江省舟山五峙山列島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21—2035年)》進行編寫,做好生態修復頂層設計。對“智慧鳥島”建設項目先行進行研究,并于2021年獲得浙江省林業局批準。抓好《舟山五峙山列島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智慧鳥島”建設實施方案》制訂,為五峙山省級重要濕地生態修復項目提供制度保證。
周密組織方案實施。分步開展基礎設施、綜合管理平臺等建設,建造了科研管理用房、風光柴儲發電系統、舟山五峙山鳥類自然保護區數字化管理平臺、微波傳輸系統、海洋鳥類科普展示館和丫鵲山生態修復工程建設,認真組織方案設計,精心組織施工。通過數字化手段對核心保護區的近90個攝像頭進行整合,實現了鳥類監測全覆蓋,并引入數字孿生、邊緣計算等,智慧化程度不斷提高。做好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在海鳥來臨前進行核心保護區生境修復工作,清除影響海鳥棲息繁殖的雜草和鼠蛇等不利因素,為鳥類棲息繁殖提供生態屏障。并對中華鳳頭燕鷗繁殖棲息地丫鵲山進行了生境改造,使其更符合繁殖習性,增強繁殖成功率。
精心組織日常監測。攜手技術支撐團隊浙江自然博物院,2023年實現了首次駐島監測,充分運用“智慧鳥島”建設成果開展燕鷗繁殖棲息監測。駐島4個月,其間完成了120天的燕鷗繁殖監測,對燕鷗求偶、筑巢、產卵等生物學特征進行持續跟蹤和詳細記錄,為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積極組織科普宣傳。充分利用世界濕地日、野生動植物保護月、愛鳥周和世界生物多樣性日等節點,開展濕地科普宣傳,通過倡議書、科普進校園和慢直播等多種形式宣傳濕地的重要性。
生態修復項目的開展獲得了顯著的成功,也為日后的濕地修復實踐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中華鳳頭燕鷗種群數量得到恢復性增長。通過對核心保護區進行生態修復,清除影響海鳥棲息繁殖的雜草和鼠蛇等不利因素,為鳥類棲息繁殖提供生態屏障。2023年,共觀測到大鳳頭燕鷗1.16萬只,幼鳥4000只,中華鳳頭燕鷗74只,幼鳥16只。繼2022年之后,2023年在保護區饅頭山和丫鵲山僅相隔700米再次同時成功繁育。舟山的種群從零星幾只恢復到了2023年的74只,占全球數量的40%,五峙山列島成為全球已知的5處繁殖地中第二大繁殖地。同時在監測中也記錄到多項新發現,對中華鳳頭燕鷗的種群恢復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和經驗。
智慧化成果不斷顯現。打造全國第一個鳥類保護區風光柴儲微電網系統。打開微電網管理平臺,發電量、碳排放量、設備運行情況一目了然,目前系統已安全運行1000多天,共發電6.85萬千瓦時,累計減少碳排放63.75噸。舟山五峙山鳥類自然保護區數字化管理平臺充分運用前沿數字技術,通過模型訓練和視頻實時識別技術,借助邊緣計算機對繁殖棲息的鳥類進行抓拍計數識別,正確率超95%。為燕鷗的種群恢復提供了寶貴的數據。
科普宣傳不斷深入。連續多年舉辦中華鳳頭燕鷗慢直播并吸引1.3億人次觀看,《人民日報》、央視頻、學習強國和潮新聞媒體平臺客戶端同時上線,觀看量達7318萬人次,微博熱搜話題參與人數1.2億人次。慢直播提升了中華鳳頭燕鷗這一極度瀕危物種的知名度,激發社會各界用實際行動參與保護珍稀瀕危物種的積極性,提高了全社會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意識,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鑒洋湖是臺州市最大的內陸濕地,地處黃巖、路橋、溫嶺二區一市接壤地帶。鑒洋湖屬溫黃平原金清水系,毗鄰永寧江西江水系,由古海灣變成的西東走向潟湖形成,為源于太湖山的金清港水系山水涇組成河段,河水自西向東常年流淌,現存水面約1000畝。
鑒洋湖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1773毫米,全年季節變化明顯。鑒洋湖地形獨特,湖區河道彎曲、沙洲眾多,湖內有島、島上有湖,東西向窄長,上游集雨面積廣闊,能夠保持常年不斷水。鑒洋湖被雞籠山、馬山等小山丘環抱,山體植被狀況良好,以楊梅林、橘林以及天然次生林為主。鑒洋湖自然地形為低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現有維管束植物139科389屬538種,其中蕨類植物17科22屬33種,種子植物122科367屬505種(裸子植物9科17屬21種、被子植物113科350屬484種)。鑒洋湖現有脊椎動物共計197種,其中魚類有5目13科40種、兩棲類有1目6科14種、爬行類有1目6科16種、鳥類有14目40科111種、哺乳動物有5目9科16種。
鑒洋湖濕地占據五峰山—鑒洋湖生態綠脈的南源關鍵區域,擔當臺州南部生態門戶的重要角色,并在城市綠色生態廊道網絡中充當關鍵生態節點。區內濕地類型典型、生態功能全面、原生態濕地特征明顯,生物多樣性豐富、景觀資源多樣,生態區位尤為突出。
建設生態護岸,保持水土。在上湖島外圍,調整岸線坡度至1∶4—1∶5,降低水流對岸線的沖刷力度,為水生生物提供更多樣化的棲息地,增強岸線的自然穩定性。在關鍵區域采用天然材料(如石籠、木樁或生態帶等),構建生態護底,提升堤岸的抗洪性和生態兼容性。同時按駁岸原有生態位的植被模式進行補植,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多層次植被配置,固定土壤,減少水土流失,增強堤岸的穩定性;植被的多層次配置能夠發揮地表截流的作用,減緩徑流速度,增加雨水入滲,從而調節洪水;同時植被通過其根系和葉片過濾污染物,減少水體污染;植被還能夠吸引鳥類、昆蟲和其他野生動物,增加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穩定性。
改善水系連通,優化水質。在上湖島西側設置水源凈化與分配系統,利用上游濕地植物的過濾作用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自然凈化水體,使潔凈水源流經場地內水塘,再匯集排出。對鑒洋湖水系中的支流堵點及上湖島現狀坑塘進行連通,恢復河道的自然連通性;同時,通過精確控制主河道與支河的底高程,優化水流速度和方向,提高水流動力和自凈能力。采用管道連通和自然連通兩種方式,實現水塘之間的有效連接,保證水流的連續性和均勻性,恢復河道的自然形態和功能。
改造微地形,修復水禽棲息地。以自然恢復為主,輔以人工修復,結合濕地指示物種生活特性,利用清淤土方回填,島內水系連通、濕地植被恢復、適度增殖放流等措施,修復陸地密林、疏林草地、淺水灘地和水域沼澤4種生境,共同形成包圍式組團結構;通過生態種養與食源補給,為水鳥提供適宜的營巢地、豐富的食物和寬裕的活動空間,豐富濕地生物多樣性,穩定濕地生態系統。同時減少人類活動對鳥類的影響,為朱鹮野化繁育營造棲息條件。
開展動態監測,建立反饋機制。利用攝像機、無人機和紅外相機等物聯設備,建立和完善水質及生態資源監測系統;開展動態評估,科學測算濕地的環境容納量,減少污染;結合聲音識別、視頻識別等先進技術,接入專業的AI智能識別算法,監測不同類型鳥類的種群活動,開展朱鹮等鳥類及棲息生境的監測,及時監測防控鳥類疫源疫病和救治受傷鳥類,實現濕地資源數字化管理。
生態修復的開展獲得了顯著的成功,也為日后的濕地修復實踐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自然岸線保存狀況極大改善。成功構建了16千米的生態護岸,通過調整岸線坡度和使用天然材料,顯著提升了岸線的抗沖刷能力和自然穩定性;多層次植被配置的實施,增強了岸線的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水系連通性與水質得到有效改善。通過設置水源凈化與分配系統,以及對水系堵點的連通工程,實現了水系的優化連通,提高了水流動力和水體自凈能力。據市控斷面監測,水質由項目實施前的Ⅳ類水改善為Ⅲ類水。
水禽棲息地質量顯著提升。項目實施后,鑒洋湖濕地新增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黃胸鹀以及白眉姬鹟、虎紋伯勞、灰紋鹟,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斑頭鵂鹠以及三有保護動物樹鷚、雉雞、山斑鳩等,鳥類種群及數量增多,有效提升區域生物多樣性。
玉環漩門灣國家濕地公園位于臺州玉環市西北,地處浙東南沿海、樂清灣之東,與雁蕩山隔海相望,北與溫嶺市南界相接。濕地公園總面積為3148.14公頃,其中濕地面積2119.65公頃,濕地率67.33%。濕地公園周邊為低山丘陵和濱海平原,海灣灘涂坡度較平緩,涂面穩定,屬典型的海灣地貌。漩門灣濕地公園由原來漩門灣海域的水利圍墾公園工程演變而來。
2020年,玉環漩門灣濕地被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同時,中國林科院鳥類環志中心與國家林草局濕地司、動植物司研究,綜合考慮生態區位重要性、主要保護鳥類、建設基礎、專家意見等,在全國選取了20條候鳥遷飛通道,并擬建全國環志示范站。其中選取位于西太平洋候鳥遷飛通道為5條,玉環漩門灣濕地是5條候鳥遷飛通道之一,被列入全國環志示范站建設計劃。
水鳥棲息地的修復原則上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但是漩門灣濕地公園內的濕地原先為海涂濕地,因海潮的漲落、海水的浸潤而擁有自然淺灘、光灘、淺水區、潮溝、深水區以及人工養殖塘、高潮位的停歇區等多種適合鸻鷸類、雁鴨類棲息覓食的生境。圍墾后濕地公園內的玉環湖水位受人工調節,使灘涂長期干涸而導致產生濕地陸地化的退化現象。為此,必須通過人工修復,同時還要根據不同區域、不同高程分區筑塘進行分別修復、保護。
科學指導,專業設計。根據濕地公園多年的生物本底調查數據,掌握鳥類、植物、底棲生物及其他生物分布狀況,先委托浙江大學鳥類專家做出科學、合理的濕地修復的具有針對性、原則性的規劃指導方案。比如,水鳥棲息地的修復,最近點宜離林帶林緣100—150米;每個修復區需要有一定面積的淺灘、光灘、淺水區、深水區及休憩小島、避風灣等。然后,再委托水工等專業的規劃設計單位進行工程施工(擴初)設計,明確提水泵站、排水管道布點、塘壩高寬、各個區域水深等技術標準。
統一規劃,分區實施。對退化濕地區域先統一進行總體規劃、方案設計,然后按照年度資金籌集規模,分年度分區塊推進修復。修復區內的鳥類監測設施、河岸防護、河道疏浚、水生植物種植等項目也一并納入規劃。根據漩門灣濕地的地形、地勢、地質等特點,退化濕地修復的水塘規模一般在20公頃左右,一期規劃實施時間跨度大約為三年。
一次建設,持續管護。對已經修復的棲息地年年維護。在雜草生長的4—9月,對水塘灌水,使淺水區水深達到1米、淺灘水深達到0.5米,以抑制雜草生長;在10月候鳥遷飛之前,放水露出光灘淺灘,恢復自然濕地狀態,淺灘水位保持在0米,淺水區水位保持在0.2—0.5米,給鷺類和鸻鷸類水鳥提供適宜的覓食地。
利用地形,減少投資。對于毗鄰湖泊區域的棲息地深水區,可以充分兼用湖泊作為深水區,以減少投資又可滿足雁鴨類潛水、覓食需要。對于修復地塊較大、地勢高程自然有坡降的區域,可以規劃為中間塘壩合用的多塘毗連的修復區,既可以實現多塘水位整體調節,又能節約投資。
生態修復的開展獲得了顯著的成功,也為日后的濕地修復實踐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實現多種濕地生境。近幾年來實施濕地修復和保護工作,目前漩門灣濕地完成以黃嘴白鷺及其他鷺類棲息、繁殖的小島與半島組成的以墨西哥落羽杉等水生植物為主的濕地修復區1500余畝;完成擁有淺灘、光灘、淺水區、深水區及休憩小島、避風灣復合生境,以鸻鷸類棲息覓食為主的退化濕地修復約2500畝;完成小島、半島及河湖邊岸維護長度達到35千米;完成庫區河道港汊疏浚清淤約39千米,方量約110萬立方米;完成庫區淺水水域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及礫石凈化區域400余畝。退化濕地修復為多種棲息地生境,為水鳥林鳥的棲息繁衍提供了基礎。
鳥類數量連年增加。一是棲息地修復以來,鳥類數量成倍增加。經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等單位連續十余年的監測統計,濕地公園鳥類由2010年的125種增加到2024年的310余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從0種增加到12種,國家二級保護種達到54種,省級重點保護28種。二是珍稀鳥類駐留繁殖。2013年10月,第一次零星觀察到黑臉琵鷺后,建設全天候監測設備,基本掌握了黑臉琵鷺在漩門灣濕地的活動規律。2022年,首次發現黃嘴白鷺在墨杉林小島上營巢繁育,打破該鳥只在無人島繁育的傳統認知。2022年,觀察到黃嘴白鷺筑巢17對、成鳥36只。2023年,筑巢30余對、成鳥60余只。2024年,發現筑巢12余對、成鳥20余只。三是發現新的珍稀鳥種。2024年4月12—14日觀鳥賽中,在29小時內記錄到有效鳥種215種。其中包括臺州市、玉環市和漩門灣各個區域的鳥類新記錄,并首次記錄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為全球易危(VU)物種的“棕頸鴨”,為浙江省鳥類新記錄,也是中國除港臺地區之外的首次發現。
為同類濱海濕地修復提供參考。中國海岸線綿長,濱海濕地類型眾多,漩門灣濱海濕地的退化是圍海工程和農業生產與農田保護等諸多因素所致。漩門灣退化濕地修復的實踐,為同類濱海退化濕地的修復提供了可借鑒的一種技術路線。
麗水九龍國家濕地公園坐落于麗水市城區西偏南,范圍涉及大港頭鎮、碧湖鎮、聯城街道和南明山街道境內的28個行政村以及蓮都林場,包括大溪干流兩岸的防護林帶、泛洪濕地、水體及少量沿江自然山體,濕地內生態防護林帶約有160公頃,泛洪濕地約有360公頃。九龍濕地類型多樣,物種資源豐富,濕地景觀及生態系統基本保存完整。
九龍國家濕地公園以打造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為統領,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爭當展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要求。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創新運用“問海借力”金鑰匙,打開獨具九龍濕地特色的“生態之窗”。
提升濕地生態基流保證率,改善濕地內部水體流態和水生態環境質量。根據枯水期九龍濕地生態基流保證率需求,按照九龍濕地核心生物資源分布,分別以螢火蟲為代表的昆蟲類,以綠頭鴨、赤麻鴨等雁鴨類為代表的游禽類,以白鷺、池鷺、夜鷺等為代表的涉禽類生態基流流速要求,計算各個區域的生態需水量(流量),結合各區域蒸發下滲損失水量,明確區域的生態補水規模為0.5立方米/秒。通過生態補水泵站對濕地公園進行生態補水,保障公園平、枯水期生態基流;連通公園水系,確保配水合理,水系通暢,改善濕地水環境,修復因斷流造成的生態退化,增強水系生態連通性,提升濕地公園生態環境質量。
強化濕地防洪排澇結構功能,提升濕地防沖不防淹能力。構建九龍濕地“疏堵結合、引洪溢洪”的總體布局,生態修復工程沿著大溪易被沖毀段的駁岸,構建可承受5米/秒流速沖刷的生態岸坡,確保濕地堤防穩固。格賓籠石籠網在施工現場經石頭填充,構成具有柔性、透水性及整體性的特點,護岸時,適應性強,能很好地適應地基的變形,柔韌性高,不易斷裂,可以承受大范圍的變形而仍不坍塌,耐腐蝕抗沖刷,有很強抵御自然破壞、惡劣氣候及地震沖擊力的能力。其具透水性或不透水性,可防止由流體靜力造成的損害,不僅可以防止水流反沖,保持水土和堤壩穩固。在保障沿大溪駁岸安全的同時,根據歷史洪水入園路徑,設置引洪通道,在洪水期間引洪水入園,減少堤防內外水位差,避免洪水瞬時進入對濕地基礎設施造成巨大沖擊。此外在濕地內部構建快速排水通道,確保上游洪水和通濟堰澇水能夠快速通過公園水系排出公園,減緩洪、澇水對公園核心區域的影響。
開展本底資源調查,助力生物多樣性科學保護。濕地內依托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守望螢火蟲研究中心等科研力量,開展九龍國家濕地公園本底資源調查項目與螢火蟲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工作,以全面、翔實地掌握九龍國家濕地公園生物資源的現狀、特點、空間分布特征以及變化情況。同時,通過專項監測與長期監測相結合、小樣地監測與人工監測相結合的方式,逐步構建具有九龍國家濕地公園特色的生態監測網絡,及時掌握九龍國家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本底和變化趨勢。
針對性修建岸坡防護措施,全面增強土壤水土保持能力。對于非直接受水流沖擊段駁岸,但有一定水土流失的,采用生態性駁岸柔性加固,在結合西溪濕地、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松木樁施工工藝的技術上,結合九龍濕地地質、生態等特征進行充分考慮。首先,充分考慮動物上坡入水需求,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與中科院動物所溝通,在鳥類、水生動物集中區域,不進行改造,便于動物上坡入水;其次,采用多種措施最大化提高松木樁抗洪性、牢固性。在實際情況下最大化加大松木樁入土深度,采用高于超西溪濕地入土深度是出土部分2.5倍的做法;對所有松木樁進行抓釘聯排固定,背面填充碎石種植土加鋼絲牽引繩固定,水底增設大拋石,并在駁岸覆土側增補白茅草、菖蒲、鳶尾等深根系植被,進一步固土護岸。根據10年、20年、50年洪水淹沒范圍,種植不同的植被。在10年一遇淹沒范圍內,經中科院專家研究針對性地進行補種香根草、白茅草、甜根子草等易于快速恢復改良土壤的植物;在20年、50年一遇淹沒范圍內,增加耐澇耐沖植被,種植石蒜、魚腥草、大吳風草等頑強植被,強化土壤水分保蓄調節。
生態修復的開展獲得了顯著的成功,也為日后的濕地修復實踐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水安全保障顯成效,生態棲息地環境取得明顯改善。九龍濕地范圍內的防洪抗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2024年6月12日,上游玉溪水庫總出庫流量2350立方米/秒,石賓籠護坡有效地抵御了洪水對濕地的沖擊,大大降低了基礎設施與生物棲息地被沖毀的風險。此外,枯水期濕地生態基流保證率達到100%,枯水期上游下泄水量減少而導致的斷流問題得到解決,恢復基本水面率和水體流態,水體流動性不斷加強,水環境容量及自凈能力顯著提升。進一步降低水體中的富營養化程度,減少藍藻水華的發生率。濕地內水質持續改善,基本達到Ⅲ類水質標準。
生態質量穩步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通過項目實施前后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監測,項目實施范圍內發現植物421種、鳥類220種、兩棲爬行類21種、昆蟲350余種,新增發現鳥類記錄14種,昆蟲及無脊椎百種以上,其中全球新物種昆蟲4種,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種,二級保護動物30種。開展推進螢火蟲種群種苗科研項目,成功恢復了近1000平方米的螢火蟲棲息地。
科普宣教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理念深入人心。通過項目實施,九龍濕地已成為全國自然教育基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科普教育基地及浙江省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進一步豐富區域內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研學活動成效明顯,九龍濕地已累計開展“遷鳥千尋”觀鳥一日營、濕地公園自然探索、尋找暗夜精靈生態研學活動等各類研學活動32期,達6000余人次。
景寧望東垟高山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的南部,總面積1194.8公頃,距景寧縣城65千米,海拔1300—1352米。保護區以內陸特有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為保護對象,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97%,是浙江省難得的生物多樣性富集區之一,保留著200公頃的天然次生闊葉林和豐富的珍稀瀕危植物,國家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和伯樂樹等43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有金雕、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等39種。
保護區是麗水市最大的水系飛云江和甌江水系的發源地之一,屬兩江分水嶺。分布著望東垟、見頭垟、茭白塘、雙橋圩、白云坪、畚斗團等省內罕見的典型高山沼澤濕地。其中,望東垟濕地生長著以江南榿木為主要樹種的獨特的山地濕地生態系統,是浙江省乃至華東地區最大的喬木生態系統類型的高山濕地。濕地范圍內地形復雜,小氣候環境多樣,為眾多古老珍稀動植物的生存、繁衍和孑遺提供了良好場所。
現狀水系改善。通過“破、攔、蓄、疊”等措施對現有水系進行改善:破—缺口,溪流分流,調整水網,增加流域面積;攔—溝壩,提高水位,逐級形成漫水堰,增加蓄水能力;蓄—塘堤,因地制宜設置土堤,增加蓄水量,增加區域水量滯留時間。
濕地基底修復。通過“疊、防、消”等措施,對退化、消失的濕地基底進行修復或重建:疊—圍堰,分區置平,層層疊水,增加區域濕地生境面積和延長年度持續時間;防—黏土,針對滲漏嚴重及攔蓄區域局部防滲,減少滲漏及水土流失;消—地表物消能,阻滯水流,減緩流速,減少沖刷,降低水土流失。
濕地植被恢復。以望東垟高山濕地原生境及濕地植物、群落為模板,清除旱生植被,特別是濕地范圍內的竹類,為濕地植被生長提供空間。利用濕地生態系統、自我維持能力,逐漸演替形成高山濕地退化前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相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
科學規劃。為科學地做好望東垟濕地修復,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功能作用,在濕地修復前,委托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編制了《景寧望東垟高山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濕地修復設計方案》(簡稱《方案》),同時編制了《景寧畬族自治縣望東垟高山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修復項目對景寧畬族自治縣望東垟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影響評價報告》(簡稱《評價報告》)。《方案》和《評價報告》均在杭州通過了專家評審,《方案》還以景寧縣政府名義報經浙江省林業局審批。
措施精準。根據望東垟濕地的形成、變化歷史與現狀,生態恢復以地形恢復與水文調節為核心,對保護區通過移土平溝、溪流攔蓄、增加蓄水、加強監測、森林撫育等措施,恢復濕地水文,促進濕地自我更新。在上游區域利用分流攔水壩,將主溪流部分水源引入到西側缺水區域,增加水網的覆蓋面積。在溪流上合理布置,使明水水位在原有水位基礎上提高,增加水體滯留時間。針對原有低洼水塘,通過圍堰等措施,使其常年蓄水水位較原來上升,增大容量,為表層地下水提供更多水源。區域周邊可能利用的水源,都盡可能引入到濕地區域。
強化管理。通過招標方式,確定麗水宏運建筑有限公司為施工單位。通過網上競價方式,確定浙江航帆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為項目監理單位。在具體實施中,項目監理單位代表項目建設單位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全面監督,項目建設單位的項目負責人帶領項目組成員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不定期檢查監督,確保了項目實施進度和質量。
有效評估。在濕地修復前及修復后,利用無人機對濕地現狀情況和濕地修復后情況進行了拍攝,兩次拍攝年份不同但拍攝月日基本相同。此外,還開展了濕地植物等的修復前后對比調查。通過對修復前后同一時間節點的相關情況進行對比,有效評估了濕地修復成效。
經過一系列的修復措施,發生了以下變化。
水系形態明顯變化。原呈“豐”字形排水網(水系),實施后,“豐”字形排水網消失在水面下,中下游及東側以淺水面、水潭為主;原水流由直線型改變為曲折型。
明水面區域明顯增加。原明水面面積約4095.73平方米,主要以溝渠及低洼處積水為主;實施后,現明水水域面積約2.47萬平方米,較原來增加了5倍,主要以淺水漫流為主。
潮濕區域明顯增加。原潮濕區域(土壤含水率>50%)面積約1.53萬平方米,現潮濕區域面積約2.34萬平方米,較原來增加了0.5倍。
區域水源涵養能力明顯增加。原水源涵養能力為3167.15立方米(地表水),現水源涵養能力約為1.47萬立方米,較原來增加了3.6倍,持續時間明顯延長。
高山沼澤型植被恢復增加。清除原來的雜竹和藤灌等,清除面積約2.36萬平方米。下游江南榿木林生長勢強,高山沼澤型植被如沼原草、燈芯草、華東藨草等數量和面積逐步恢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