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勝利,向我開炮!”一句震撼世界的吶喊,通過電影《英雄兒女》塑造的志愿軍勇士王成的英雄形象,感動和激勵了幾代中國人,至今還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王成”的兩個原型
電影《英雄兒女》家喻戶曉,影片中志愿軍戰士王成的英雄形象并不是虛構的,而是真實存在的。該角色的人物原型有兩個,一位是蔣慶泉,另一位是于樹昌,他們兩人都是戰斗英雄,都曾在1953年的朝鮮戰場上發出了“向我開炮”的怒吼,但于樹昌喊出這句話后英勇犧牲,而蔣慶泉則活了下來。
蔣慶泉,1928年出生于遼寧省錦州市一個偏僻小山村的農民家庭。由于家中貧困,蔣慶泉上不起學,但是他很喜歡讀書,還寫得一手好字。1949年,蔣慶泉參軍入伍,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蔣慶泉十分愛學習,從來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在入伍一年后,他就成為一名步話機員,較好地掌握了步話機的原理、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一個月后,美國糾集西方多國組建“聯合國軍”,出兵干涉朝鮮內政。同年10月將戰火燒至中朝界河鴨綠江邊。在國家安全受到威脅之際,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決策,蔣慶泉所在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首批部隊以雄赳赳,氣昂昂的磅礴氣勢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與朝鮮人民一起共同抗擊侵略者。蔣慶泉積極遞交申請書,要求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保家衛國。
1952年,蔣慶泉如愿隨部隊赴朝鮮作戰,這是他第一次參加戰斗。1953年4月18日,蔣慶泉所在的部隊接到上級命令:攻占石峴洞北山,扼守陣地,組織炮火大量阻擊反擊之敵。
石峴洞北山守衛戰一打響,美軍就派飛機進行第一輪驚人的轟炸,僅第一天就發射了3萬多顆炮彈,第二天更是增加到7萬多顆,志愿軍陣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燃燒、顫抖,變成一片丘墟。爾后,美軍發起了瘋狂沖鋒,戰斗進行得非常慘烈,敵我雙方人數和武器裝備實力懸殊,志愿軍的武器遠遠不如美軍的武器先進,人數也不如美軍多,處于極其劣勢地位,但志愿軍戰士士氣高漲。戰斗打響后,蔣慶泉所在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十三軍六十七師二○一團二營五連成功占領了山頭。戰斗異常激烈殘酷,整整打了3天,代價慘重,連長、排長、班長都已陣亡,彈盡糧絕。五連由一個165人組成的加強連打得只剩下10多名戰士。蔣慶泉是步話機員,是炮兵的耳目,負責為炮兵部隊提供敵人的準確位置,是全連的重點保護對象,因此他在戰火中得以幸存下來。
很快,美軍又瘋狂地向陣地發起反攻。一顆顆炸彈落下來,其中一顆落到了蔣慶泉的身邊,他被炸得昏昏沉沉,感覺腿上火辣辣地疼,他知道自己受傷了。眼看美軍又要開始沖鋒,蔣慶泉艱難地爬起來,不知道從哪里來的勇氣,沖著戰友大喊,讓他們撤退,自己背著步話機朝敵人沖了過去。面對逐漸逼近的美軍,他拿出步話機,對著留守在陣地后方的支援部隊指揮所拼盡全力高喊:“向我碉堡頂上開炮,向我開炮!向我開炮!”之后,一陣轟炸令他失去了知覺。原來蔣慶泉所在的陣地被炮火擊中,彈片飛進他的一只眼睛,鉆心的疼痛令他昏死過去。當蔣慶泉清醒過來睜開眼睛的時候,已經不在陣地上,而是在美軍的卡車上,身邊都是美軍。他知道,自己被俘虜了。
石峴洞北山戰斗結束后,《戰地報》記者洪爐進行實地采訪,聽說了蔣慶泉“向我開炮”的英雄事跡,但到處尋找都沒有找到當事人。洪爐只好采訪了當時和蔣慶泉通過話的指揮所的戰士谷德泰和陸洪坤,然后寫出了一篇反映蔣慶泉事跡的戰地通訊《頑強的聲音》,但因蔣慶泉當時已被俘,這篇通訊并沒有見諸報端。
1953年7月,在另一場戰役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十三軍還有一名步話機員也在戰斗中喊出了“向我開炮”。這名戰士就是《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另一個人物原型——于樹昌。
1950年,于樹昌同樣作為一名通信兵隨部隊參加抗美援朝。不幸的是,1953年,奉命占領281.2高地的于樹昌犧牲在朝鮮戰場上,年僅23歲。在戰斗中,他持續向我志愿軍炮兵部隊發送敵軍的位置信息,就在敵軍位置距離他越來越近的時候,他朝著步話機喊道:“向我開炮!”,反復向戰友發出“向我開炮”的指令……
記者洪爐被蔣慶泉和于樹昌這兩位戰士的壯舉感動得熱淚盈眶、熱血沸騰,他根據兩人的英雄事跡,一氣呵成寫出了一篇題為《向我開炮》的文章,發表后受到廣泛關注。
不為人知的英雄
長春電影制片廠的編劇毛烽和導演武兆堤看到《向我開炮》這篇報道后,被深深地感動,于是他倆結合《志愿軍一日》和《團圓》里的戰場故事,把蔣慶泉、于樹昌的事跡拍成電影《英雄兒女》,于1964年搬上熒幕。電影上映后,迅速紅遍大江南北,感動和震撼了全國廣大觀眾,讓人淚目。一石激起千層浪,從城市到鄉村,大街小巷,一片“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呼叫聲此起彼伏,令那一代人至今記憶猶新。
于樹昌的事跡后來被寫入第二十三軍戰史,所在連隊被譽為“于樹昌英雄連”,但關于于樹昌的原籍在哪里、他在什么地方入伍,卻一直無人知曉。多年來,于樹昌生前所在的部隊一直在尋找英雄的家,幾經波折終于找到了。2020年,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前夕,部隊派出代表來到山東煙臺四真莊村慰問于樹昌烈士的親屬,這才得知關于于樹昌的具體信息。
于樹昌,1930年出生,家里有6個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五。1948年,18歲的于樹昌向家人提出要去參軍,父母都勸說他不要去,但他參軍的意志很堅定。于是,于樹昌在同年8月正式入伍并參加了解放戰爭。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正式赴朝作戰,于樹昌也隨部隊來到了朝鮮戰場。1953年6月28日,持續近3年之久的抗美援朝戰爭即將接近尾聲之際,通信連步話機員于樹昌跟隨第二十三軍七十三師二一八團來到281.2高地前沿,他們部隊很順利消滅了守在這里的敵人,開始轉攻為守。
29日凌晨3點,敵人又發起反攻。戰斗越發激烈,281.2高地的志愿軍傷亡慘重。在敵人的炮火聲中,于樹昌向團指揮所通話報告:“我方同志都已經犧牲了,陣地上就剩下我一個人……”
這時與團指揮所通話的于樹昌并不是求救,也沒有退縮,更沒有放棄,他打算將自己作為攻擊敵人的人體坐標,他拿著步話機開始向團指揮所報告:“天津二號,天津二號,我是8251,快打‘東山腿’。”“打二號和四號目標,有3個排的敵兵向我靠近。”志愿軍炮兵根據于樹昌報告的位置,猛烈發射炮彈。團部只能通過于樹昌從電話里傳過來的聲音判斷到底有沒有打中目標,前沿陣地觀察員也時刻盯著281.2高地。
在炮彈發射一會兒后,于樹昌所在的陣地沒了動靜,只聽到混亂的槍炮聲一片。就在大家猜測于樹昌是否犧牲時,電話那頭終于又傳來他的喘氣聲:“我是8251、我是8251,快向我前方50米開炮!”
就在于樹昌頻繁報告敵情時,有一支敵人已經從陣地側方繞了過來,朝著他所在的堡壘沖來,此時報點發射炮彈已經來不及,他架起一挺機槍朝著敵人掃射,剛打退一波敵人,又有一波敵人沖上來。情況危急之下,于樹昌左找右看,發現只剩下一個手榴彈。于是,他最后一次向團部報告了坐標:“敵人已經包圍了我的堡壘,人很多,打近些!”團部向他詢問距離。“30米,不,20米!”在于樹昌來不及確定距離的時候,敵人已經以很快的速度爬進碉堡。于樹昌的聲音頓時急促起來:“敵人來了,馬上進入堡壘,向我開炮!向我開炮!”喊完這句話,他就狠狠把步話機摔在地上,拿著僅剩的一枚手榴彈沖了出去。
前沿陣地觀察員看到地堡中發出一陣火光,猜到是碉堡里有人拉響了手榴彈,團長怒目圓睜,立刻下令開炮。我軍再次守住了陣地,可是于樹昌犧牲了。我軍再次沖上高地時,只找到一部被摔壞的步話機,上面布滿了鮮紅的血跡。
時隔60多年,到于樹昌家慰問的部隊代表把幾十年收集到的所有證明材料遞到于樹昌的哥哥于云德手里,還拿出一本書說,這是我們部隊今年剛出的《致敬最可愛的人》,封面就是用《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形象,這就是我們的戰斗英雄于樹昌。
于樹昌的哥哥于云德看到部隊帶來的照片時,激動地喊出了70多年沒見到的弟弟的名字。部隊代表對于樹昌的家人說,部隊將永遠紀念于樹昌,繼續發揚他的戰斗作風和精神。
英雄頑強的聲音
看過電影《英雄兒女》的人都不禁流下感動的淚水,有一個人在看到電影中的王成對著步話機高喊“向我開炮”的戰斗場景時,眼淚更是止不住地流,他流下的是常人無法理解的痛苦的淚水,他就是蔣慶泉。
當年,蔣慶泉被俘后,傷勢好轉,美國軍方給他三個選擇:一是去日本讀書,二是去臺灣地區工作,三是成為戰俘被關押。蔣慶泉毅然決定第三個選擇。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訂,蔣慶泉終于等來了回國的機會。8月6日,他隨其他歸國戰友一同獲得遣返,回到了魂牽夢縈的祖國。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蔣慶泉回到老家遼寧錦州大嶺村,默默地開始務農的生活,不再拋頭露面,不聲不響地過著平淡的日子。他在抗美援朝中的英勇事跡也從未向他人提及,仿佛那段崢嶸歲月從未存在過。村民們只知道他是一個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退伍老兵,隨著歲月流逝他的事跡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1964年,電影《英雄兒女》上映后,蔣慶泉看到電影中戰士王成對著步話機高喊“向我開炮”的戰斗場景時號啕大哭,妻子和子女們問他怎么了,他只是說電影太感人了。他從不透露電影中的王成就是當年的自己,也從不向外人公布自己的身份。蔣慶泉一直認為自己那段被俘的經歷給中國人民志愿軍抹了黑,因此一直不肯提及。他把自己的過往深深地埋在心底,仿佛那只是一個遙遠的夢。
1981年12月的一天,當地民政局和組織部來人到大嶺村找到蔣慶泉。至此,塵封多年的歷史終于得以昭示天下,蔣慶泉的英雄身份也得到了官方的確認。
男兒有淚不輕彈。那一天,在戰場上,面對炮火連天、尸橫遍野都未曾流過一滴淚的蔣慶泉,淚如泉涌,把埋藏心中多年對戰友的思念一下子都傾瀉出來。當年的戰地記者洪爐,多年來一直不曾忘記“蔣慶泉”這個名字。2010年,82歲的老英雄蔣慶泉終于和洪爐見了面。洪爐把他于1953年4月寫的戰地通訊《頑強的聲音》手稿交給蔣慶泉。蔣慶泉老淚縱橫地說:“我不是英雄,我是俘虜;我是一個俘虜,但我不是叛徒呀!我當年確實喊了‘向我開炮’!”
蔣慶泉的英雄身份公開后,有記者采訪他:“您后來為什么一直選擇沉默,不為自己辯護呢?”蔣慶泉回答:“銀幕上的英雄王成犧牲了,可我還活著,我有過被俘的經歷,我不想給英雄抹黑。”蔣慶泉不愿意給組織抹黑,他深知自己的經歷可能會給組織帶來麻煩,因此寧可隱姓埋名、默默無聞地度過余生,這正是志愿軍戰士的可貴品質。
這位純樸善良的農村老人,不但從不向人提及自己參加抗美援朝戰爭那段英雄歷史,也從不找組織為自己解釋和申辯,更從不向國家伸手要求獎勵和補償。組織找到蔣慶泉時,發現他的晚年生活并不富裕。中央專門下發文件,為當年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被俘的志愿軍戰士落實政策,當組織千辛萬苦地找到蔣慶泉,把國家補償交給他時,老人謝絕了,他只希望得到一枚抗美援朝紀念章。2010年,蔣慶泉的老首長、第二十三軍原政委裴周玉將一枚特制的抗美援朝參戰紀念章,親手佩戴在蔣慶泉胸前,現場所有人都被這一幕深深打動,淚水模糊了每個人的眼睛。
蔣慶泉的愿望終于實現了,他再次穿上軍裝,戴上紀念章,向他曾經的老首長裴周玉報告:“裴政委,我是志愿軍第二十三軍戰士,我的團長、營長、連長、排長、班長都犧牲了,現在你的戰士蔣慶泉來向你報到!”此時,兩位老人抱頭痛哭……
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93歲高齡的蔣慶泉作為抗美援朝老兵代表受邀出席,獲得了崇高的禮遇。這不僅是對蔣慶泉個人的肯定,更是彰顯了黨和國家對英雄的崇敬。
電影《英雄兒女》中有一句臺詞:“在中國人民志愿軍里有千千萬萬個王成!”沒錯,每一個志愿軍戰士都是王成,都是保家衛國的英雄,正是他們的付出才換來了今天我們和平幸福的生活,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更要銘記那些為國奉獻的英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