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績效審計是一種重要的經濟監督活動,旨在通過獨立的審計機構或審計人員,利用專門的審計方法,依據一定的審計標準,對國家財政支出或資助項目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進行獨立的檢查和評價,并提出改進意見,以改善公共責任,為有關方面決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政府績效審計的內涵
政府績效審計在國家審計架構中占據核心地位,其主要聚焦于審查被審計單位在履行職責時所利用資源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有效性。通過審計,旨在發現并反映潛在問題,提出改進建議。政府績效審計的目標,主要包括一般目標和總體目標,其中一般目標由績效審計的本質決定,是所有的績效審計所共有的,主要宗旨在于確認政府所使用的資源在實際操作中遵循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規范。具體目標是指財政資金使用的審計,評價財政資金的真實性、合法性,包括財政資金的分配情況、投資建設資金的規范使用以及工程項目的結算和決算。
政府績效審計的意義
制約和監督權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政府績效審計的核心在于對政府行為的監督與評價,這有助于制約和監督權力的行使。通過對政府決策、項目執行、資金使用等方面的審計,可以揭示因權力制約和監督不力導致的決策失誤、資源浪費等問題。例如,盲目上馬“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等行為,不僅違背了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還可能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和社會資源浪費;績效審計能夠及時發現并糾正這些問題,提升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而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公眾滿意度。
適應審計環境變化,推動審計事業創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政府審計面臨著新的環境和挑戰。傳統的財務收支審計已經難以滿足當前的需求,績效審計應運而生,成為審計事業創新的重要方向。績效審計不僅關注資金的合規性和合法性,更重視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這有助于推動政府審計適應審計大環境的變革。同時,績效審計的開展還能夠促進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確保公共資金合法、高效地運轉,提高投資績效,保障國家職能的正常發揮。
促進審計目標定位的發展變化 我國政府審計已經經歷了從檢查財務收支和經濟行為合規性、合法性,到合規、合法、效益綜合審計的轉變。績效審計作為這一階段的主要內容,對于審計目標定位的發展變化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績效審計,可以全面評價政府部門的績效狀況,包括對人、財、物資源的消耗利用狀況、公共事業規劃能力、監管能力等方面,從而推動政府部門加強自身管理,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
揭示問題,提出改進建議,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 政府績效審計在揭示問題的同時,還能夠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幫助政府部門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例如,通過審計發現政府部門在項目管理、資金使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可以推動政府部門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工作效率。此外,績效審計還能夠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持,通過審計結果的反饋和應用,推動政府部門的政策調整和優化,促進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提升公眾參與度,增強政府透明度 政府績效審計的開展還能夠提升公眾的參與度,增強政府的透明度。通過公開審計結果和相關信息,讓公眾了解政府部門的績效狀況和工作成效,有助于增強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公眾的參與和監督也能夠推動政府部門不斷改進工作,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此外,績效審計還能夠為公眾提供客觀、公正的信息,幫助公眾更好地了解政府部門的履職情況和公共資源的利用狀況,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和持續發展。
政府績效審計存在的問題
政府績效評價體系不完善 首先,評價標準不夠合理。缺乏公眾意見和專家學者的廣泛參與,評價標準的制定往往由政府部門主導,缺乏公眾和專家學者的深度參與,導致標準難以全面反映社會需求和公眾期望。其次,評價指標不夠科學和準確,現有的評價指標往往過于籠統,難以準確反映政府各項工作的實際情況。例如,一些指標可能側重于經濟增長,而忽視了環境保護、社會公平等關鍵領域。最后,標準更新滯后,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政府績效審計的標準也需要不斷更新。然而,當前標準的更新速度往往滯后于實際需求,導致評價結果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
評價依據不夠科學 首先,政府部門績效自評流于形式,未能給予客觀評價。如在自評過程中,有時會為了避免下一年預算被縮減或其他不利的影響,可能會刻意美化一些數據,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和深度,導致自評報告缺乏真實性和客觀性。其次,數據獲取和共享困難。一些數據質量不高,一些數據又缺乏透明度,導致評價所需的數據難以獲取,從而影響了評價的全面性。最后,財政評價滯后,難以及時發現問題。政府先自評后財政評價的方式存在著滯后性,這種滯后性會導致財政評價難以及時發現和糾正自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錯過改進和提升的機會。
審計監管和問責力度不夠 績效評價有時會以第三方審計機構為主,其具有客觀性、公正性以及專業性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審計結構的公信力,也能為政府績效評價提供有力支持。但是在具體的審計中,由于缺乏對被審計對象足夠的了解,導致審計資源有限。政府績效審計的監管機制尚不完善,沒有明確的審計監督權力,導致審計人員在調查取證、收集資料過程中遇到阻礙,所出示的審計報告可能在效益性、周期性等方面存在著漏洞。對于評價結果中發現的問題,問責機制往往不夠嚴格,一些違規行為可能只是受到口頭警告或輕微處罰,缺乏足夠的威懾力。而且,公眾在政府績效審計中的參與度較低,缺乏有效的參與渠道和反饋機制,這使得公眾難以對評價過程和結果進行監督,影響了評價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績效審計資源和技術手段有限 首先,審計資源不足。政府績效審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然而,由于審計資源有限,一些關鍵領域和環節可能無法得到充分的審計和評價。其次,技術手段落后。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政府績效審計需要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來提高效率和準確性。然而,當前一些地區的審計技術手段仍然相對落后,無法滿足實際需求。最后,審計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審計人員是政府績效審計的主體,其素質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質量和效果。然而,當前審計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部分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影響了評價的準確性和公正性。
如何發揮政府績效審計的建設性作用
建立和完善政府績效指標體系 首先,政府績效指標是績效審計的基礎,也是推動政府績效審計標準化的核心,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構建全面、科學、合理的政府績效指標體系,該體系應涵蓋經濟、效率、效果、公平和滿意度等多個維度,以全面反映政府部門的績效水平。
其次,制定統一的政府績效審計標準和方法。制定統一的政府績效審計標準和方法,有助于確保審計工作的規范性和可比性,應參照國際審計準則,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制定政府績效審計的具體標準和操作指南。
最后,設置合理的權重。政府績效評價指標應在原有經濟指標、財政指標等基礎上,增添公共服務質量、環境保護,以及社會滿意度等多元目標的指標。在設置權重時,充分考慮公眾的實際需求,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政府工作重點的轉移等,動態地調整指標體系,確保其合理性,確保其與時俱進。
健全評價依據 首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明確政府績效審計評價依據的規定和要求。明確自評的內容和要求,確保自評過程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加強對自評結果的審核和反饋,確保自評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其次,加強數據共享和信息化建設,如利用互聯網構建政府績效信息化平臺,建立政府績效公開平臺,將政府績效審計的結果和相關信息進行公開和透明化,通過公開平臺的建立,增強政府績效管理的公信力和透明度,促進政府績效的持續改進和提升。最后,完善財政評價流程,提高評價及時性。可以將其提前至自評之前或者與其并行進行,確保財政評價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
加大監督和問責力度 首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被審計對象的范圍和內容,加強對效益性、周期性等方面的規范,為審計人員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和保障。其次,加強內部審核和監督。定期對審計項目進行質量檢查,及時發現和糾正存在的問題。同時,引入外部質量評價機制,接受第三方的監督和評價,不斷改進審計質量。再次,建立審計結果的追責機制,對審計結果使用效果差的情況進行追究和問責,通過推動追責機制的有效實施,保證政府審計工作的質量,促進政府績效管理的持續改進和提升。最后,建立激勵機制,將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政策調整等實際工作緊密銜接,確保評價結果的落地實施。對于表現優秀的部門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激發部門和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運用先進的審計技術和工具 首先,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審計,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海量的政府數據進行快速處理和分析,發現潛在的風險和問題,通過數據挖掘和可視化工具,提高審計結果的可讀性和說服力。其次,利用審計軟件進行審計,利用審計軟件,實現審計流程的自動化和標準化,通過減少人工操作的錯誤和重復勞動,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同時,利用云審計平臺,實現審計數據的實時共享和遠程協作,為績效審計評價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最后,加強對審計人員的培訓。培訓其審計自評意識、最新的審計法規、準則和技術方法,通過不斷地更新其知識結構,提高業務水平,確保績效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政府績效審計是一項有效的監督模式,通過政府人員的監管,制約和監督權力,提升政府公信力,同時加大公眾對于審計活動的參與,發揮社會監督的能力。為了更好地發揮政府績效審計的作用,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內容:首先,完善政府績效審計標準化建設,明確審計的標準。其次,運用先進的審計技術和工具,優化審計方法。再次,加強審計團隊建設,做好審計人才培養。最后,強化審計質量控制,做好審計工作的監督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