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縣(區)農業部門應該積極響應并探索創新思路。甘肅省景泰特色農業發展之路,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堅持問題導向,落實新質生產力要求,形成新業態、新服務、新模式、新機制、新效能對策,這對于西部廣大縣(區)也有一定的相互促進、相互借鑒意義。
關鍵詞 特色農業;新質生產力;甘肅省景泰縣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3.040
當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重視“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重要成果,又要依靠“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1]的有利形勢,在縣(區)特色農業發展中,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大力推廣應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積極探索發展思路,不斷創新發展模式。
甘肅省景泰縣,作為甘肅省中部的一個農業大縣,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土壤條件,在甘肅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該縣位于騰格里沙漠南緣,處于北緯37°的優質農產品黃金種植帶,海拔適中,年無霜期長達198 d,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這獨特的地理位置、差異的氣候條件及豐富的土壤結構,為當地特色農業與優質高效農產品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目前條件下,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以創新機制帶動產業發展,以問題導向補足短板并鍛造長板,是一種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
1" 成績與優勢
近年來,景泰縣認真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政策,積極作為,開拓創新,不僅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玉米制種大縣,而且也成為了甘肅省養殖大縣和特色農產品大縣。景泰縣的特色農業包括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及常規農業中的特色種植品種與特色種養殖方式等方面。通過這些多元化的發展路徑,景泰縣在農業領域的特色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取得了顯著成就。
1.1" 形成 “三駕馬車”大格局
景泰縣依托資源稟賦與設施保障條件,已經成功構建了“大農業”的三大支柱產業,形成了推動農業發展的“三駕馬車”。這三大類分別是“大田灌溉特色農業”“絲路寒旱特色農業”和“現代溫棚特色農業”。其中,以海大集團數字漁業產業園項目為代表的“集約化大棚養魚”,堪稱是景泰縣“現代溫棚特色農業”中的新亮點,也是以新技術推動新發展的重要突破點。
1.2" 形成 “三業并進”總態勢
近年來,景泰縣在特色農業領域實現了“種、養、儲”一體化推進。種植業向“特色品種,多元互補”方向發展。蔬菜園藝種植面積達3 133 hm2,瓜果、堅果作物種植面積達2 533 hm2,中藥材種植面積達4 000 hm2[2]。養殖業向“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方向發展。豬、羊、雞傳統養殖向特色品種發展,肉牛、黑毛驢、奶駱駝等特色養殖填補了市場空白,并形成了一定規模。存儲業向“保鮮儲藏,四季常有”方向發展。目前,景泰縣通過大力實施特色農產品冷鏈設施項目,全縣果蔬保鮮庫貯藏能力達27萬 t以上,果品蔬菜儲存錯峰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顯著提高[2]。
1.3" 形成 “三位多體”新品牌
農業要發展,特色是實力。景泰縣在“三品一標”認證領域(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取得了顯著成就,共有67個安全優質的農產品獲得認證,涉及41家獲證主體[2]。在農產品特色商標品牌的注冊上,景泰縣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后注冊了“黃河石林牌”枸杞、“景卉”蜂蜜等38個特色農產品品牌[2]。在創建地方特色產品方面,景泰縣成功塑造了“菁茂甘草羊”羊肉、“壽鹿源”和尚頭面等12個“甘味”知名企業商標品牌[2]。
2" 問題與不足
景泰縣在農村特色產業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在新質生產力大背景下,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堵點和痛點。
2.1" 從新業態上看,規模較小
景泰縣大多數特色龍頭企業實力有限,產業升級后勁不足。全縣共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4家,其中國家級2家(品高公司、菁茂農業),省級17家(條農集團、西北戈壁農業等),市級35家[2]。雖然其中不乏規模大的全國知名連鎖企業(如品高食品),但大多數特色農業的龍頭企業仍面臨著規模較小、技術力量薄弱的問題,甚至存在產業鏈短、資金運行難等問題,這些因素制約了他們在帶動農民增收和穩定發展方面的能力。
2.2" 從新服務上看,能力偏弱
特色農業合作社多而散亂,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前些年,景泰縣數目眾多的農村合作社“遍地開花”,大多數都是精準扶貧時一哄而起,有的從呱呱落地就處于半死不活的“僵尸”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低效化現象,“多散亂”“弱而僵”的問題較為嚴重。經過3年的整治與淘汰之后,仍有部分特色農業合作社的專業化服務能力不足。
2.3" 從新模式上看,精準不夠
特色農業模式的精準度決定經濟效益的高低。景泰縣地廣人稀,地勢平坦,可開發的土地多。有水便是田,水資源的短缺始終是制約景泰縣發展的永久性瓶頸。盡管如此,農業結構調整的精準度尚顯不足,導致“農業爭水”和大水漫灌的現象沒有完全改變。部分土地因“高耗水、低產出”,削弱了農民對種植業的熱情和積極性。
2.4" 從新理念上看,“綠色”不足
綠色發展是民生保護的長久競爭力。近年來,景泰縣在招商引資方面的力度很大,但是,由于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在引入農業特色企業時,或饑不擇食,或以客戶為上,缺乏對企業后續行為的監管機制,從而可能引發產業環境問題,使得綠色發展存在短板。
在種植業方面,農業特色企業存在對土地要素的掠奪式經營問題。一些企業追求短期利益,導致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居高不下,這不僅損害了生態環境,還可能破壞耕地的良好土壤結構。
在養殖業方面,有的畜禽特色養殖企業缺乏環保治理措施,沒有遵循綠色有機循環發展理念,未配套無害化處理中心,圈舍產生的臭味技術處理不到位。
2.5" 從新效能上看,競爭不強
特色產業的品牌多而小,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就會弱。這些年,景泰縣盡管創建了一大批農業特色品牌,但是總體上特色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程度較低。農特企業資金“撒胡椒面”,特色產品多而不強現象嚴重,收益低。有的農業特色產業因規模小、競爭力弱,其產品銷售范圍不廣,主要集中在本地及周邊地區;有的農業特色品牌培育力度分散,知名品牌總量少,唱響產業牌子的時候,也是同行亂調子的時候。
3" 對策與思路
3.1" 提升新業態
目前,景泰要踐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提升龍頭企業新業態,推動已經形成的農業特色產業向大公司方向發展。特色龍頭企業需發揮“航母戰斗群”般的效應,以增強其綜合實力。
1)強龍頭,換思路。農業特色產業要盡量采用“大龍頭”帶動下的“松散大聯盟”模式。目前,景泰縣擁有54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呈顯出龍頭林立、特色農產品公司“龍多受旱”的局面。要改變傳統模式,讓不同產業的發展各有側重,相同產業的發展則需協同作戰,避免強者相搏相殺、弱者垂死掙扎,共同聚焦于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多元價值。
2)強示范,瞄市場。大型帶動型龍頭企業不在多,而在于精,要讓農特技術標桿企業產生強大帶動力。依托綜合性企業實力,主打市場,在縣內產生前沿技術與服務的示范效應,在縣外產生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尤其是在種植業方面,景泰縣應重點發揮條山農場“規模化特色農業”的優勢,讓農業大公司承擔起全縣“良種技術、耕作技術、滴灌技術、病害技術、信息技術、機械化技術”的“六技助效”龍頭作用,實現強龍頭、樹品牌、興業態、補鏈條、提實力,推動景泰縣鄉村產業的升級換代。
3.2" 加強新服務
為了提升景泰縣農業合作社中農民滿意度與參與度,關鍵在于讓專業合作社專注其專業領域。發展的核心應遵循“精確制導”的原則,發揮其專業化的特長,做實“點對點”的精準服務,提供社會需要的新服務,做到“專而有用、優而實用”。
1)強化農村特色合作社的服務能力,需與特色產業緊密結合。克服部分合作社成立之初目標不明確的問題,避免出現什么都想做卻什么都做不好的局面。比如,某農產品大村,一方面是農業合作社無事可干、名存實亡,另一方面是享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紅富士”枯葉病任意肆虐,缺乏提供農藥與病害防治技術的合作社。為此,應建立強有力的合作社,引入研究院(所)合作,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以科技力量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和效益的提升。
2)針對農業合作社“多而亂”的問題,應建立動態淘汰制度。在項目扶持上需要更加集中資源,同時對那些“存而不優、死而不僵”的合作社進行整頓或關閉,以“是否對接農村服務、是否對接農業增收”的“兩對接”標準來考核合作社,從而提升服務質量,優化特色化服務質量。
3.3" "打造新模式
景泰縣屬于干旱地區,幾十年來,灌溉農業是景泰縣特色農業發展的生命線。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穩步推進特色種植業的發展,景泰縣正致力于構建一種全新的灌溉新模式。
1)增加更多的擴田灌溉“水盆子”工程。已經實施的景電灌區水源保障調蓄水池、蘆陽生態農業供水和景泰中部現代農業供水[2],是景泰縣在建的3個現代化“水盆子”大工程,與之相適應的是帶動開發的三大片區大規模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到2025年底,全縣的水澆地總面積將達到66 667 hm2。未來景泰縣“水盆子”水利工程走到哪里,特色農業的發展鏈條要跟到哪里,形成農業新亮點。
2)形成節水灌溉的“水盆子+水管子”工程。面對水資源短缺的挑戰,景泰縣不僅需要“水盆子”來儲水,更需要“水管子”來高效用水。通過實施“精細滴灌”工程,優化水資源管理,景泰縣的特色種植業將重心放在促轉型上。通過調整結構、提升科技水平、發展節水農業[3],景泰縣將走“水肥一體滴灌”的道路,培育“規模滴灌”產業帶,解決夏秋糧食“爭水”問題,開辟節水高效農業新局面。
3.4" 健全新機制
景泰縣的農業發展與農民利益是該縣整體利益的重要基礎。政府需要建立健全機制,提供持續的監測服務,以“政府補位”的方式激活“綠色服務”,并跟進“綠色發展”的時代步伐。核心策略在于,在農業特色企業落地經營后,依據兌現承諾制原則,實施有效的制衡機制,構建一個政府“掌舵”、企業“劃槳”、農民“協同”、綠色“唱響”的和諧局面。
1)在種植業方面,政府將對土壤肥力進行跟蹤監測,并實施土地保護與監測分級管理備案制度,以規范和引導土地流轉行為,保護土地資源[4]。這項工作可以從寺灘鄉大面積流轉土地的地區開始試點,控制農業環境污染,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健康發展,實現“農企共贏”。
2)在養殖業方面,政府將密切關注企業的責任擔當,解決畜禽養殖在環保治理中的“詬病”問題。企業不應成為不可觸摸的“老虎屁股”,即使是大型企業也應該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這項工作可以從一些有實力的大公司開始,采取實際行動。政府將通過合理規劃養殖業的空間布局和處理設施,引導企業科學利用畜禽糞污制成有機肥,發展循環農業,實現養殖業的綠色發展。同時,確保環保達標,讓農村環境與農民生活環境不受污染[5]。
3.5" 催生新效能
在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中,項目扶持的重點應該聚焦在做大做強業已有的特色產業“品牌”上,以催生新效能為目標。
1)培育大品牌,促進大作為。在景泰縣,特色品牌不在多,而在于精。關鍵在于激活“特色品牌”的優勢,提升特色產業的含金量,避免出現“樹上的果子太多了長不大”的情況。縣內一些比較大的品牌,在已經形成農產品優質品的基礎上,應充分發揮“共享經濟”的品牌效應,重點在于形成“名優新特”的系列產品,而不是另起爐灶,亂費心費力打造品牌。要盡可能地顯示出帶有明顯地域特色的產品優勢。比如,寺灘正路寒旱農業萬畝和尚頭小麥基地,只需打造一張重量級的“大特色品牌”即可,通過形成系列產品,避免品牌間相互競爭和內耗,從而實現“農企共贏”。
2)跳出思維“堵點”,找準市場競爭“強點”。景泰縣在特色農產品發展方面,要實現從“賣農產品”向“賣品質+賣牌子”的轉變。比如,龍灣(自然村)“紅富士”蘋果品牌,不只是龍灣人的品牌,要做成中泉鄉龍灣村周圍“四村一輻射區”的紅富士蘋果共享經濟,構建“大品牌+大農業區”的觀念,打造龍灣紅富士蘋果“核心區+輻射區+儲備區”三位一體的強勢品牌。這樣的策略旨在帶動做大做強儲備區蘋果產業,目的是將來一旦“黑山峽”水庫淹沒了龍灣村之后,提前做好鞏固品牌產品的工作,確保品牌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景泰縣在農業方面積極踐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通過提升新業態,讓特色龍頭企業形成“航母戰斗群”效應,增強產業的綜合實力;通過提供精準的新服務,讓農業合作社的發展立足“精確制導”原則,實現“點對點”服務;通過打造新模式,讓特色種植業步子走穩,做好“精細滴灌”工作;通過健全新機制,讓政府的跟蹤監測服務成為綠色發展的有力補充;通過催生新效能,激活“特色品牌”的優勢,提升農業特色產業的含金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4-8.
[2] 張建偉.全縣部分農業情況統計[Z].景泰縣農業農村局統計資料.2023-4-16.
[3] 朱文翅. 土地管理與發展方式轉變[J]. 資源與人居環境, 2010(13): 36-37.
[4] 張勇. 六安市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研究[D]. 合肥: 安徽農業大學, 2009.
[5] 劉立博. 【高質量發展企業行】甘肅品高:加快生豬屠宰冷鏈一體化 為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品高力量[EB/OL]. 今日頭條.(2024-06-30)[2024-09-10].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86104554711974440/?wid=1735524169087.
(責任編輯:敬廷桃)
作者簡介:周炳成(1996—),本科,副教授,主要從事黨校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研究。E-mail:10574565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