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創作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推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民族的精品力作。近年來,我國文藝事業欣欣向榮,行業市場不斷發展壯大,以“國”字頭領隊的文化藝術機構團體發揮了突出作用,推出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積極參與到行業整體建設中,堅守“藝術為民”的初心。
在今年兩會期間,本刊記者采訪了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他們以“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人民的優秀作品”為己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觀”。回顧2024年,無論是婉約與豪放并重的話劇《蘇堤春曉》,震撼與感動并存的經典歌劇《茶花女》,還是韻味悠長的傳統劇目《白蛇傳》,一部部精心雕琢的文藝作品,都彰顯了政協委員們恪盡職守、傾力實踐的豐碩成果。

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堅持用藝術反哺大眾
1200余場惠民演出,超萬場公益藝術活動,惠及觀眾逾200萬人次……這是2024年度國家大劇院開展文化惠民活動的成績單。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表示,“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用藝術反哺大眾。”在112部國家大劇院制作劇目中,既有傳承經典的歌劇《茶花女》,也有聚焦時代主題的原創話劇《林則徐》。“藝術不應束之高閣,要讓每個普通人都能觸摸到文化的溫度。”王寧透露,未來,國家大劇院將推出更多沉浸式、互動性強的惠民活動,讓藝術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2024年,對于國家大劇院的發展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王寧表示,劇院創新形成了“一院三址”的多元發展格局——位于北京西長安街2號的國家大劇院總部聚焦綜合藝術;位于北京通州大運河畔的北京藝術中心深耕現代表達;位于通州區的臺湖舞美中心強化專業支撐。這種“藝術+科技”“藝術+文博”的融合模式,不僅拓展了劇院功能,更激活了文化消費新動能。
今年全國兩會,王寧關注的重點是“創建文明觀演規范機制”和“推進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前者針對觀演禮儀建設,后者旨在激發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文化創新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既要‘輸血’,更要‘造血’,這樣才能使文化之樹常青。”

展望未來,王寧強調青少年美育的重要性,表示大劇院將通過樹立青少年文明觀、制定標準和規范等方式,在年輕一代的心中播下文化的種子。“當孩子們在《天鵝湖》中感受到優雅,在《牡丹亭》里領悟到東方美學的魅力時,我們的文化自信便打下了堅實根基。”
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以藝術為橋,讓中國故事走向世界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圖景中,文藝作品始終是傳遞民族精神、溝通世界文明的紐帶。2025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的建議——《加強藝術交流,深化新時代文化外交》,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如何發揮文藝的作用和力量這一命題注入新思路。田沁鑫認為,需要構建對外藝術交流長效協同機制,把藝術交流納入國家外交長期戰略規劃,打造全球藝術品牌矩陣,通過多樣藝術項目和組合、藝術數字化傳播渠道,建設形成政府、民間、個人多重組合的對外藝術交流網絡,讓中國故事以更富生命力的姿態融入世界文明長河。田沁鑫表示,“藝術交流不應止步于淺層輸出,而需形成機制創新、科技賦能、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系統性突破,讓中國藝術成為世界語言。”

從《抗戰中的文藝》首開12家互聯網平臺同期線上演播的先河,到《蘇堤春曉》以“六城聯動第二現場”實現“同時共在、千里共賞”,這種線上演播與線下演出“雙演融合”的模式,不僅拓展了受眾覆蓋面,也通過付費點播探索了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走進中國國家話劇院的排練廳,科技創新與藝術創意正不斷發生“化學反應”。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采用60米高色階大屏,運用“AI+3D+即時影像+二維動畫融合”等技術,打破了傳統觀演模式和舞臺空間;《直播開國大典》則通過“即時拍攝、瞬時剪輯、現場投屏”技術,讓歷史場景在話劇舞臺上重生……
面對人工智能(AI)技術浪潮,中國國家話劇院的掌舵人田沁鑫展現出謹慎與開放并重的態度:“AI如同初學者的筆墨,需先掌握橫豎撇捺的章法,方能寫出錦繡文章。”她以吳道子“不認真則假,一認真則亂”的藝術哲思作類比,強調人機協同需把握“相敬如賓”的分寸。在中國國家話劇院,工作人員雖然也會使用DeepSeek等AI軟件,完成大綱、演示文稿甚至視頻剪輯,但AI本質是輔助藝術家開展創作的工具,作品蘊含的情感與思想始終把控在創作者手中。這種對技術邊界的清醒認知,恰與中國國家話劇院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形成呼應。
在故宮博物院建院百年之際籌備精品話劇演出,打磨提高改編自《牡丹亭》的話劇《三生路》,復排《死無葬身之地》《物理學家》……展望2025年中國國家話劇院的創作計劃,“守正創新”理念貫穿始終。“話劇是裝著中國精神的‘國際容器’,就好比洋酒瓶子里裝上二鍋頭。”田沁鑫坦言,中國話劇雖為舶來品,經過一百余年的藝術實踐,已經成為反映中國現實生活的重要藝術形式,其表現方式也日漸民族化、本土化。“如今,中國話劇有責任面向國際,讓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國語言的魅力。”田沁鑫表示,“文藝工作者要自信于漢字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
文化傳承的使命,必將落在當代青年的肩上。“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作為國內培養優秀青年人才的“蓄水池”和激活人才的“強引擎”,三年來已累計培養多名優秀青年導演。張肖的《薊州疑云》、高蕾蕾執導的《三生路》,以及以深圳無人機產業為背景的《破空》等,均引發熱烈反響。對于青年創作,田沁鑫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面對經典,“需如臨碑帖,敬畏原著”;創作現實題材,“要找到真實原型,讓故事扎根泥土”。
“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我們,要‘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田沁鑫回憶起2021年收到總書記給中國國家話劇院藝術家回信時的情景,眼中仍有光芒閃動。在她看來,要講好中國故事,藝術家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能深刻理解厚重的中華文明,并從中汲取精神營養和創作靈感。田沁鑫繼續補充道,“文藝工作者要講品味、講格調、講責任,不可高高在上,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才能創作出有力量的好作品。”
這些日子,中國國家話劇院排練廳里又熱鬧了起來。在這里,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永不停歇,科技與人文的融合持續升級,中國故事的世界表達,正書寫著新的篇章。
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創造實踐機會,助力青年演員成角兒
“牡丹競放笑春風,喜滿華堂壽燭紅……”一陣開場鑼鼓響起,京劇表演藝術家身著精美戲服,魚貫而出。舞臺上,燈光如晝,韻味十足的京劇唱段悠揚入耳;舞臺下,高朋滿座,男女老少戲迷齊聚一堂,共賞名家表演。
這是國家京劇院在梅蘭芳大劇院推出的“國家京劇院建院70周年”系列演出暨“迎新春”演出季的開幕現場,熱鬧非凡的場景彰顯著京劇魅力。
京劇,作為一門擁有200余年發展歷史的傳統藝術,從誕生之初便扎根于生活、活躍于民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表示,“今年是京劇院建院70周年,院里將選擇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劇種合作演出。希望通過演出,向為京劇發展作出貢獻的藝術家致敬,展示青年京劇人才的發展潛力。”
今年全國兩會,王勇將目光聚焦于戲曲事業的傳承與發展。面對當下京劇人才青黃不接的現狀,他坦言:“人才培養是當務之急。”據統計,京劇院現有演員、編劇等專業人員380余名,其中一多半年齡不到35周歲,占比超過60%。近年來,隨著一批領軍藝術家陸續退休,年輕一代演員在成長速度與舞臺實力上仍顯不足,這讓王勇深感責任重大。“京劇的根脈需要年輕一代守護。唯有聚光燈下的反復磨礪,方能讓梨園精粹在青年演員身上煥發時代光彩。”

每當與青年京劇演員交流成長心得,王勇總會想起自己的學戲之路。
12歲那年,一次偶然,王勇與江西采茶戲結緣。此后,京劇電影《白蛇傳》的上映,徹底燃起了這位少年對于戲曲的熱愛——田漢筆下的斷橋煙雨,白素貞“墳邊栽起相思樹苗”的凄婉吟唱,以及意蘊深長的詩詞,不僅讓王勇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也令他產生了投入編劇生涯的想法。從大學戲劇文學系學生到國家京劇院專職編劇,從案頭筆耕到行政歷練,30年輾轉如戲折翻頁,王勇始終攥緊一支筆:創作了30多部劇作,其中京劇和地方戲10余部。王勇說:“如果說,一出戲是種在我心底的種子,那么我對文字的喜歡就像澗水,種子在清泉的澆灌下,孕育著一個編劇的夢。”
經過多年戲曲行業的浸潤與歷練,王勇深知,“經典需要活態傳承,演員只有在舞臺上‘跌打滾爬’,才能真正掌握技藝。”回顧歷史,京劇界曾通過“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與“中國京劇像音像集萃”兩大工程,搶救、傳留了700余部經典劇目。這些作品凝聚了兩百多年京劇藝術的精髓,但在王勇看來,目前許多院團仍難以將這些珍貴劇目完整搬上舞臺。為此,他呼吁成立“京劇傳習所”,選擇合適的、有基礎的劇目,找到合適的院團、老師和青年演員進行復排,避免讓傳統精粹封存于碟片中,被人遺忘。
同時,國家京劇院也堅持為青年演員增加演出場次,創造實踐機會。“‘角兒’是舞臺上摔打出來的。”王勇表示,院團將通過復排經典、新創劇目等多種形式,讓青年演員在聚光燈下磨礪技藝,逐步挑起大梁。未來,京劇院也將積極與全國各地院團聯動,搭建交流平臺,通過“以戲帶功”的方式,幫助青年演員突破成長瓶頸。
“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以開放姿態講好中國故事。”王勇告訴記者,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京劇的國際傳播始終是國家京劇院的重要使命。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國家京劇院已走遍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京劇獨特的程式化表演與寫意美學,使其在國際舞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近年來,在海外演出中,國家京劇院嘗試加入多語種字幕與導賞環節,既保持藝術本體,又通過創新表達幫助外國觀眾理解。
展望京劇的未來十年,王勇將文化傳承比作“守護精神家園”。“當前京劇面臨的最大挑戰并非外部沖擊,而是如何激發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王勇表示,國家京劇院正探索跨界合作、沉浸式演出等新形式,吸引更多年輕人走近京劇。
“支持京劇沒有門檻,一張戲票、一次駐足,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守護。”王勇堅信,只要堅守藝術本體、擁抱時代創新,京劇必將在傳承中煥發新生。“現在,需要我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拾級而上,砥礪前行。”
(受訪者/供圖)
責任編輯: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