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一:“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是澳門繁榮穩定的基石。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澳門積極推進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以下簡稱“中葡平臺”)建設,這是澳門發揮獨特制度文化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舉措?!爸衅掀脚_”不僅助力澳門經濟多元升級,還促進了內地與葡語國家在經貿、科技、文化等多領域的深度合作,實現了互利共贏。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何敬麟指出,未來,澳門應將“一國兩制”制度優勢轉為經貿增長動力,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完善營商環境及法律體系、激發市場活力;結合橫琴合作區粵澳資源稟賦優勢,共同吸引國際資源;貫徹國家戰略部署,積極引進國際高端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支撐,為大灣區的人才建設貢獻力量;利用多元文化優勢,舉辦文化及經貿活動吸引游客、客商,參與國際文化事務提升影響力;同時,強化“中葡平臺”作用,加強與葡語國家商貿聯系,依托僑鄉文化構建多元合作格局,增強國際傳播力,提升國際知名度。
澳區全國政協常委劉雅煌表示,澳門作為我國“一國兩制”的成功典范,未來應繼續發揮制度優勢,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他聚焦畫出海內外支持“一國兩制”事業最大同心圓、發展港澳與“黃金內灣”經濟、“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拓展等方面,提出多項建議:
一是強化“內聯外通”,發揮“三向六位”獨特作用,為內地企業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及拓展海外市場提供服務,將澳門打造成國際大通道。
二是善用惠澳政策,以“五個世界級一流”為目標,拓展國際客源,加快澳門“世旅中心”建設,構建大灣區旅游大格局。
三是推動琴澳一體化,形成一站式創新協同模式,構建綜合交通網絡,借助大灣區產業優勢帶動澳門及合作區產業發展。
四是凝聚知華友華力量,用西方熟悉的語言講好澳門“一國兩制”故事,透過多語種叢書等載體,積極傳播澳門發展成就,推動孔子學院等增設相關課程,畫出支持“一國兩制”事業的最大同心圓。
關鍵詞二:橫琴合作
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自2021年9月成立以來,合作區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持續為澳門產業轉型注入澎湃動力,有力推動了澳門開辟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新路徑。目前,合作區正處于發展建設第二階段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
澳區全國政協委員陳明金表示,就目前來看,盡管琴澳差異正在縮小,但力度和進度仍然比較緩慢,人流、物流等方面也與社會期望存在落差。在產業發展層面,當前仍存在機制梗阻問題,如部分中醫藥產品因跨境流通壁壘而難以返銷,跨境電商業態因路徑迂回而未能有效帶動橫琴物流體系的發展等。
他建議,橫琴合作區第二階段建設思維要更加創新和開放,用好用足中央的優惠政策,解決體制、機制問題,講績效重落實。合作區政府應該更加積極主動傾聽企業主體心聲,全面摸排企業需求,打通政策和路徑的難點堵點,積極為企業發展鋪路搭橋。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施家倫今年關注的重點是琴澳兩地法律銜接工作,他建議圍繞探索干細胞應用、跨境金融等前沿產業發展,動態優化產業扶持等普惠政策,降低市場主體參與門檻,提高政策的精準度與覆蓋面。
施家倫認為,推進澳琴深度融合發展,需以“硬聯通”為發展基石、以“軟聯通”破除壁壘、以“心聯通”促進深度融合,實現澳門與橫琴全方位、深層次的協同共進。同時,特區政府和執委會合力,深化澳琴協同治理與社會參與機制,用好澳門社團社會的特色優勢和經驗做法,打造載體、出臺政策、建立保障,加強指導和支持落地合作區設立辦事處的澳門團體,并推動公務員雙向掛職及聯合培訓。
隨著越來越多澳門居民和企業在合作區生活、創業、就業、置業和投資,琴澳兩地的經濟和人員交流將更加頻繁,亦可能產生各類糾紛,有需要提供適切的糾紛解決機制,《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已要求加強法治保障。
為此,澳區全國人大代表黃顯輝認為,琴澳兩地規則深度銜接和融合成為當前的迫切需求。加強合作區法治保障,包括琴澳協同立法、制定共同的基本法律準則、加強協同合作和交流等,不僅能提高法律的穩定性和一致性,還能為合作區的澳門企業和居民提供更加穩定的法律環境,推動橫琴實現更高水平的法治化保障。

同時,為促進更多法律人才參與大灣區整體發展,他也建議實施一些新的鼓勵措施,比如減少澳門律師在大灣區服務的障礙、對澳門律師在大灣區執業期間提供稅收優惠或設立執業補貼、鼓勵其長期在大灣區執業及安家等,促進大灣區內法律服務的深度融合。此外,他還建議澳門法律界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強化澳門“平臺”功能,助力國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澳區全國政協委員馬志毅今年關注的重點是合作區的產業發展。他表示,橫琴和澳門兩地的資源疊加,有助于更好帶動兩地共謀發展,共同推動更多產業落戶橫琴。
在跨境電商方面,澳門國際機場橫琴前置貨站即將啟建。他希望,未來能利用澳門國際空港的優勢,把高增值的電子元件產品通過澳門、橫琴的跨境電商出口到更多國家和地區。
此外,馬志毅還提到“一會展兩地”。他認為,會展業作為澳門重點發展產業之一,對于拉動澳門經濟、促進產業融合與提升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應利用好澳門與橫琴兩地的會展資源,借助“團進團出”多次往返澳琴等便利措施,將“一會展兩地”的工作做得更精準,特別是吸引一些重大的國際性展覽同時落地澳門和橫琴,為澳琴兩地帶來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機遇。
澳區全國政協委員李從正認為,在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方面,合作區與澳門之間仍存在障礙,須強化規則銜接,創新機制,促進人員流動。他期望相關部門系統總結政策實施經驗,在現有制度下積極探索更高水平的開放舉措,包括加快探索構建基于人臉識別技術的無感化通關場景等,切實提升居民跨境往來的便利性。

針對合作區跨境就學及養老人群的特殊需求,李從正期望有關部門優化橫琴口岸隨車人員政策,建議進一步放寬隨車人員限制,允許符合隨車人員資格者及其親屬隨車通行,并將隨車人員年齡條件調整為六十周歲及以上年長者和十五周歲及以下未成年人士。
針對當前澳門居民仍以公共交通系統為主要出行方式的現狀,李從正期望中央相關部門統籌研究開通澳門公共巴士直達合作區的可行性方案,以顯著增強澳門居民赴橫琴生活就業的意愿。
關鍵詞三:人才培養
人才是澳門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多年來,澳門特區政府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策略,在加強培育本地人才的同時,實施更加開放和科學的人才引進政策,充足的人才資源,為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注入源源活力。
今年兩會,澳區全國政協委員羅奕龍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助力青年在大灣區和合作區更好發展。他表示,澳門市場小、培訓機會有限,難以滿足行業多樣性需求,而大灣區和合作區的發展為澳門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帶來了良機。他期望政府能夠出臺相關政策助力澳門青年赴內地實習培訓,提升技能,參與當地發展并實現長期就業。在科研產業方面,大灣區和合作區要與內地共同創造條件,給予澳門青年更多機會,幫助他們開拓視野,挖掘發展賽道,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作為長期關注科技創新創業的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崔世平今年關注的重點議題之一是青年人才培養。他指出,在澳門青年參與合作區創新創業方面,可借助國家重點實驗室,為青年打造優質的產學研結合創新創業平臺,助力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推動創新發展,特別是在中醫藥領域取得顯著成果。在政策方面,應更具包容性,鼓勵更多有潛力的人參與到研發制造及測試過程中,以此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
崔世平表示,當下,澳門青年創新創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澳門需要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才,這不僅包括本地新生力量,也需要引入外部專業人才,澳門完全有能力成為促進國際與內地人才交流合作的平臺。在政府扶持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未來將會有更多青年投身科技創新與創業,為澳門經濟發展注入全新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先后賦予澳門“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三個發展定位。“一中心”,即將澳門建設成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一平臺”,即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一基地”,即把澳門建設成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澳區全國政協委員高錦輝表示,澳門特區政府積極推動中葡雙語人才培養,目前澳門高校已培養超過五千名精通中葡雙語的專業人才,為深化中國與葡語國家合作提供了人才支撐。他建議,在“一基地”建設中,澳門可利用其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舉辦各類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例如澳門國際音樂節、澳門藝術節等,吸引全球藝術家參與,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碰撞,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澳門還可以從政策協同、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入手,健全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的機制。在政策層面,加強與內地及國際的政策對接,形成區域協同開放格局;在人才培養上,培育既懂國際規則又熟悉澳門特色的復合型人才,為澳門對外開放提供智力支持。通過這些舉措,澳門將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自身新質生產力的大發展。

澳區全國政協常委何潤生表示,當前正值國家“十四五”規劃收官之際和粵港澳大灣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全面深化的關鍵階段,澳門作為“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戰略定位更加清晰。作為全國政協常委和澳門立法議員,他一直鼓勵澳門青年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自身價值,亦將努力推動政府與社會各界搶抓機遇,以“青年賦能”與“灣區協同”為雙擎驅動,助力澳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獨特優勢。
何潤生建議,應構建人才發展生態圈。青年是澳門未來的棟梁,更是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要紐帶。澳門應創新教育協作機制,推動本澳高校與大灣區內地高校建立“學分互認+課程共建”體系,加大資源投入引領更多高校團隊參與產學研合作。同時,繼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面向重點領域緊缺人才推出更多支持保障措施及便利跨境流動政策,研究高端人才共聘共享機制及稅收優惠等舉措,進一步放寬澳門青年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執業資格互認范圍。
他認為,目前澳門正處于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攻堅期,通過青年成長與灣區建設的深度鏈接,澳門必將在人才、科技、產業協同中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為建設世界級灣區貢獻獨特力量。
關鍵詞四:中醫藥發展
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澳門中醫藥產業蓬勃發展。2021—2022年,中藥制造業產值與增加值逆勢上揚,零售規模顯著增長,進出口額穩步提升。其發展意義重大,既契合了國家戰略,有利于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又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開拓了新路徑,帶動了大健康等新興產業,推動了經濟復蘇。
澳區全國政協委員黃潔貞高度關注合作區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去年在兩會中也曾提交過相關提案,并獲得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回復。然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對“澳門研制符合規定的新藥實施優先審評審批”尚未有相應的實施細則,難以加快本澳中醫藥產品上市審批流程。
對此,她建議制定相對應的實施細則,為在合作區研發的中醫藥產品設置綠色審批通道,優先審評審批,優化“澳門注冊+橫琴生產”模式,進一步縮短審批時間和降低成本,聚焦保健食品、藥食同源產品等優勢領域,聯合打造獨具特色的澳門中醫藥品牌。同時,依托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資源,吸引國內外醫藥研發中心、檢測中心、貿易商、藥企等落戶園區,帶動新一批同名同方藥、傳統外用中藥制劑等產品來園區,幫助企業和項目拓展市場。黃潔貞認為,加快發展以中醫藥研發制造為切入點的大健康,更要發揮“中葡平臺”作用,助力中醫藥產業更好推廣到葡語國家和“一帶一路”國家,把“1+4”產業與國際接軌,共同發展醫療+旅游大健康產業。
特邀編輯:《紅刊》黃光宇
責任編輯:夏謳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