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靡螭燭,若揮錦布繡,望芒兮無幅”,蜀繡工藝的文學描寫,最早見于西漢揚雄《蜀都賦》,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在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的青銅塑像上,距今三千多年的龍形刺繡紋路靜靜訴說著古蜀文明的璀璨。這條紋路不僅印證了蜀繡源起商周的悠久歷史,更成為中華刺繡文明的實物見證。從西漢揚雄筆下“若揮錦布繡”的華美篇章,到今日國際舞臺上的文化名片,蜀繡跨越時空的針腳,正編織著傳統工藝與現代文明交融共生的錦繡畫卷。
一針一線織就文明密碼
蜀繡,又名“川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自東晉以來與蜀錦并稱“蜀中瑰寶”。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蜀繡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在四大名繡中獨樹一幟。
據統計,蜀繡針法有12大類,130余種之多,是四大名繡之最,而70余道衣錦線更是蜀繡所獨具。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各種針法交錯使用,變化多端,或粗細相間,或虛實結合,陰陽遠近表現無遺,暈針的細膩光影、滾針的流暢韻律、沙針的虛實相生,共同構成獨特的藝術語言。這些傳統技藝既長于刺繡花鳥蟲魚等細膩的工筆,又善于表現氣勢磅礴的山水圖景,刻畫人物形象也逼真傳神。近幾十年來,蜀繡針法繡技又有所創新,如表現動物皮毛質感的“交叉針”,表現人物發髻的“螺旋針”,表現鯉魚鱗片的“虛實覆蓋針”等,大大豐富了蜀繡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
蜀繡繡法靈活,適應力強,一般繡品采用綢、緞、絹、紗、縐作為面料,根據繡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線各不相同。蜀繡常用暈針來表現繡物的質感,體現繡物的光、色、形,把繡物繡得惟妙惟肖。如鯉魚的靈動、金絲猴的敏捷、花鳥的多姿、熊貓的憨態、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壯麗等。而“線條繡”是在潔白的軟緞面料上運用暈、紗、滾、藏、切等技法,以針代筆,以線作墨,繡出來的花紋線條流暢、色調柔和,不僅增添了筆墨的濕潤感,還具有光潔透明的質感。
蜀繡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魅力,深受世人喜愛,獲譽頗豐。早在1915年就榮獲巴拿馬博覽會金獎,遠銷西方。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建立成都蜀繡廠,蜀繡工藝的發展步入新階段。1982年,蜀繡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第二屆百花獎銀杯獎。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經緯之間傳承文化基因
時間,是所有手藝人從“徒弟”到“匠人”的必經磨礪,而要從“匠人”成長為“大師”,除了時光的磨礪和個人的勤奮,也與其成長經歷和社會背景息息相關。在四川省現有的31名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中,鄔學強是唯一一名蜀繡技能大師。有著三千年古老歷史的蜀繡,在鄔學強蜀繡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的努力創新和傳承下,煥發出春天般的青春與活力。
工作室里,一幅《雙面荷花鯉魚》見證著工匠精神的永恒魅力。透過四十載光陰,這位從學徒成長為國家級大師的傳承者,親歷了蜀繡從計劃經濟時代的集體創作,到市場經濟沖擊下的艱難轉型,再到非遺保護時代的煥新重生。“工匠精神就是要把事情做到最好”,鄔學強的話語中,既有對傳統針法的堅守,更飽含與時俱進的創新智慧。在一張薄如蟬翼的透明絲絹上,遠遠望去三條金色錦鯉活靈活現呼之欲出,似乎正在水里游來游去,而繡品的另一面,金色錦鯉卻變成黑白色,荷葉的色彩和形狀也發生了變化,這種雙面三異繡,異形、異色、異針法,是蜀繡區別于其他繡種的標志之一。
蜀繡技藝的千年承繼,在師徒相授中生生不息。省級非遺傳承人王章芳的故事,正是這種傳承的鮮活例證。十四歲執針,三十載磨礪,從家庭作坊到大師工作室,她將祖母的民間技法與學院派的系統訓練創新結合。“線分十六絲,針有百種用”,在她手中,實用品與藝術品的界限被重新定義,傳統亂針繡與現代審美趣味達成微妙平衡。這種傳承不是簡單的技藝復制,而是文化基因的創造性轉化。
“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繡成安向春園里,引得黃鶯下柳條。”蜀繡的發展與創新一直備受重視,傳統蜀繡開始轉變為具有現代審美價值的時尚蜀繡,蜀繡文化也發展出新的樣態。為適應新形勢,蜀繡傳人不斷創造著新的刺繡針法,努力將創新型蜀繡作品推向國內外市場。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蜀繡文化,四川各大高校相繼開設蜀繡相關專業,而青年歌手李宇春則將蜀繡寫入歌曲中,開口就是“滾針絞線”的韻律;游戲《王者榮耀》給英雄穿上蜀繡皮膚,游戲里也能看到精致針腳;古裝電視劇《延禧攻略》更是從演員的服裝到劇情的發展,都融入了蜀繡元素,劇中部分服裝運用了蜀繡獨有技法“打籽繡”,用疏密不一的小打籽展現花朵的立體感,既簡潔又雅致,別具一格。

錦繡華章書寫文化自信
從1915年獲得巴拿馬博覽會金獎到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蜀繡的復興之路映照著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覺醒。當下,蜀繡年產值已突破10億元,形成“大師精品+文創產品+體驗旅游”的立體產業格局。在“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蜀繡作為文化使者,正通過國際展覽、跨境電商等渠道,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蜀繡的傳承創新揭示著更深層的文化邏輯:傳統工藝的現代轉型,既要守護“工匠精神”的初心,更需構建與時代共鳴的審美體系。當三千年前的青銅龍紋遇見數字時代的元宇宙,當繡娘手中的絲線連接起全球時尚產業鏈,蜀繡正在書寫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精彩答卷。這卷以時光為經、創新為緯的華章,終將在文明長河中綻放永恒光彩。
(趙婧辰/執筆)
編輯:李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