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發展冰雪經濟的殷殷囑托。
早在申辦冬奧會之初,中國便正式向世界作出“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莊嚴承諾。近年來,以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為契機,我國冰雪運動蓬勃開展,帶動區域文旅不斷升溫:在東北,游客乘坐“馬拉爬犁”,穿越林海雪原,體驗滿族獨特的民俗文化;在西北,來自全國的滑雪愛好者齊聚天山腳下,感受高速滑雪的快感;在西南,冰雪體育盛事如繁花綻放,成都第五屆冰雪運動季,讓冰雪與旅游攜手共舞;在南方城市如廣州、深圳等地,相繼建成的室內冰雪運動設施,為南方居民提供了滑雪新體驗……
我國冰雪經濟發展呈現怎樣的趨勢?如何助推冰雪旅游從“季節頂流”變成“四季長紅”?近日,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他表示,2024—2025冰雪季、亞冬會和春節假日的疊加,讓中國冰雪旅游城市的市場熱度再創新高,南下避寒和北上感受冰雪魅力成為了春節假日旅游的重要項目。
2025年3月,全國兩會如期而至,“如何推動中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是戴斌重點關注的議題。他建議通過建設入境旅游首站城市、建設散客友好型服務體系的方式,讓國內外游客收獲更加豐富的旅游體驗。
冰雪政策有力度,消費呈現新趨勢
“頭號玩家們,準備好馳騁雪場了嗎?”
打開微信朋友圈,一名酷愛滑雪的好友更新了實時動態,視頻中,她英姿颯爽地穿梭在銀裝素裹的世界里,定位由過往的北京延慶改成了黑龍江亞布力。
冬奧會、冬殘奧會閉幕兩年,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已于2月14日圓滿閉幕。在國際賽事的“加持”下,冰雪運動參與人數不斷增長,中國冰雪產業呈現井噴式發展。
據《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4年我國冰雪產業規模已達9700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萬億大關。
“火熱”的數據彰顯了冰雪經濟的溫度,而政策的暖心支持更是培育了市場信心。
2024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旨在通過八方面24條舉措,助力冰雪運動帶動冰雪旅游、競賽表演、運動培訓、冰雪裝備制造等業態快速發展。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此次出臺的《若干意見》,首次明確了冰雪經濟的市場規模,即到2027年達到1.2萬億,到2030年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特別提出,“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龐大的市場規模不僅提振了冰雪經濟發展的信心,也穩住了冰雪旅游消費的預期。
在政策引領下,2024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全國十大冰雪旅游精品線路,包括“冬奧之城·冰雪長城”“相約北疆·樂享雪原”“夢幻冰雪·‘吉’致世界”等優質旅游產品,讓喜愛冰雪的游客有了更多選擇。
政策利好同樣為冰雪經濟發展添了一把火。1月5日,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5)》,《報告》顯示,2023—2024冰雪季是“后冬奧”時期首個完整的冰雪旅游季,單個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數實現新突破,冰雪休閑旅游人數達4.3億人次,冰雪休閑旅游收入為5247億元。據某旅行平臺發布的冬季旅游趨勢報告顯示,“冰雪游”是2024年冬季最熱門的出游主題,自11月以來,平臺“冰雪游”相關搜索熱度環比增長超過3倍。
據戴斌介紹,2024—2025年度冰雪旅游呈現出諸多新特點,令人眼前一亮。比如,各大滑雪場紛紛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統,通過大數據來精準營銷、智能調度和安全監控,實現了科技與冰雪的深度融合;再比如,冰雪旅游的社交屬性愈發凸顯,不管是與朋友還是偕家人,越來越多的人們不懼嚴寒,走入“白色世界”體驗冰雪的激情與美好;此外,特色冰雪文化不斷豐富冰雪旅游內涵——毛皮板滑雪、冰嬉、冰燈、冰雕、冰爬犁、滾冰燈、冬捕等傳統冰雪文化煥發了生機和活力,雪雕藝術、高山滑雪、冰雪康養、雪國列車、冰雪音樂會等現代冰雪產品,為冰雪旅游營造了新場景。傳統與現代冰雪文化交相輝映的局面,讓冰雪旅游迅速走向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爾濱”再度出圈 冰雪經濟如何長紅?
中國天壇、柬埔寨巴戎寺、日本大阪城、蒙古國國家宮……走進第26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園區,來自廣州的游客黃女士被眼前的冰雪景觀所震撼:“這幾天看到了很多亞冬會元素,那些著名的地標建筑,都被一層層冰雕覆蓋,晶瑩剔透,宛若冰雪里的仙境,令人十分驚訝!”
這個冰雪季,火爆出圈的“爾濱”再度迎來令人艷羨的“潑天富貴”。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開園僅半個月,全市累計接待游客同比增長21.3%;2024年全市累計接待游客1.79億人次,實現旅游總花費2314.2億元,數據見證了冰雪旅游熱度。
發展冰雪經濟,哈爾濱做對了什么?戴斌告訴記者,哈爾濱能夠脫穎而出,其“寵客”模式功不可沒。在服務升級方面,哈爾濱可謂做到了極致。從游客踏入這座城市起,便能感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機場設有迎賓小樂隊,歡快音樂為游客接風洗塵,免費接泊車輛更是為游客出行提供了便利。
在景區內,各項服務設施也在不斷完善。以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為例,為了讓游客在排隊乘坐超級冰滑梯時免受寒冷之苦,景區搭建了近300米長的防風暖棚,從細節處滿足游客需求。景區內隨處可見熱情洋溢的志愿者,他們為游客提供咨詢指引服務,讓游客在陌生的環境中依然感受到家的溫暖,獲得了滿滿的情緒價值。

在文化融合方面,哈爾濱巧妙地將冰雪與影視相結合,創造出了獨特的旅游體驗?!氨恻S玫瑰”這一創意項目,其設計靈感來源于2024年熱播的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作品將浪漫的愛情元素與冰雪完美融合,吸引了諸多游客前來打卡留念。冰雪節期間,各種充滿東北特色的民俗活動亦是精彩紛呈,讓游客在欣賞冰雪美景的同時,領略到東北文化的魅力。
戴斌進一步介紹,哈爾濱十分擅長借助社交媒體的力量,傳播上以小事為切入點,如凍梨切盤、紅薯配勺、糖葫蘆大串變小串等,用小事引爆話題。同時,哈爾濱官方以優質的服務和情緒價值,讓當地老百姓和KOL(關鍵意見領袖)為其發聲。
寒地冰雪旅游快速發展,如何讓“一季游”變成“四季游”?戴斌表示,無論是冰雪旅游還是冰雪休閑,從消費側而言,它都具有季節性的特點。在非雪季期間,如何維持冰雪設施的利用率、拓展相關服務,以及提升全年游客的參與度,是未來冰雪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哈爾濱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除了冬季的冰雪旅游,還推出了夏季的“冰雪小世界”項目,讓游客在炎炎夏日也能感受到冰雪的清涼。
加強宣傳推廣,將冬季旅游目的地延展為四季旅游目的地,也是實現冰雪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應加大對四季旅游資源的宣傳力度,讓更多人了解到哈爾濱不僅有冬季的冰雪美景,還有春季的繁花似錦、夏季的涼爽宜人、秋季的層林盡染。哈爾濱的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每年舉辦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音樂愛好者;哈爾濱的美食文化獨具特色,鍋包肉、紅腸等美食讓人垂涎欲滴;哈爾濱的洗浴文化十分發達,游客可以在享受舒適的洗浴服務的同時,放松身心,緩解疲勞。通過宣傳這些四季特色資源,吸引游客在不同季節前來旅游,從而實現冰雪經濟聚集區的全年發展。
因地制宜促消費,旅游形成新格局
回望過去,冰雪運動多限于中國北方少數地區,滑雪場數量有限,大眾參與度較低。
然而,隨著冰雪運動蓬勃開展,冰雪賽事密集舉行,賽事流量不斷轉化為消費增量,人們對于冰天雪地的認知不再局限于物質匱乏帶來的寒冷記憶。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臺滑雪、短道滑冰、花樣滑冰、冰球、冰壺、雪車等運動項目逐漸闖入大眾視野,溫泉度假、冰雪樂園、極地觀光等旅游項目也成為了令人向往的休閑生活。
冰雪經濟呈現出令人矚目的發展態勢,吸引了眾多主體積極參與。戴斌表示,近年來,各地政府紛紛圍繞冰雪經濟開展戰略布局,冰雪旅游的勢頭一路南下,打破了“冰雪不進山海關”的資源舊空間,形成了“南展西擴東進”發展新格局。

戴斌告訴記者,傳統意義上的冰雪旅游,主要是圍繞自然資源展開的觀光體驗,目的地集中在東北地區。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太陽島雪博會、漠河北極村、長春冰雪新天地、吉林霧凇、呼倫貝爾冰雪那達慕等,都是游客樂于到訪的旅游目的地。而當代的冰雪旅游,已然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投資、科技進步、產品研發和冰雪消費的耦合,有效拓展了冰雪旅游項目的空間布局。同處于高緯度的新疆、青海、甘肅、寧夏等西北地區,北京、河北、內蒙古、山西等華北地區,與東北地區共同構成了冰雪旅游從東到西的“三北成弧”基礎格局。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等西南地區結合當地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加快布局特色冰雪旅游項目,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華東和華南地區則利用靠近客源市場的優勢,發揮投資機構和市場主體的力量,重點布局冰雪主題樂園,進而形成冰雪經濟由北到南的“三線并發”的空間布局。
“只有當更多游客愛上冰雪,把冰雪變成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冰雪旅游才能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贝鞅蟊硎荆诒┞糜蔚摹盁岢薄毕拢珖鞯貞龊锰厣l展、錯位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三篇“文章”,注重發掘地方冰雪的獨特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比如吉林省地處“冰雪黃金緯度帶”,近年來,當地抓住冰雪運動熱潮,建成了一批優質冰雪場地,并通過賞凇觀雪、溫泉康養、吉林過大年、冬捕冬釣、雪雕冰燈等當地特色的旅游活動,持續提升關注度、人氣值。又如新疆阿勒泰,曾被譽為“人類滑雪起源地”,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老皮毛滑雪板制作技藝”,堪稱阿勒泰地區“冰雪+文化”的活名片。當地應發揮冬季滑雪旅游雪期漫長、自然冰雪獨特以及新疆地廣人稀的特征,把冰雪與自駕旅游結合起來。再比如南方的廣州、深圳等地,應當充分發揮靠近客源市場、當地資本以及技術密集的優勢,投資開發大型的冰雪主題公園,讓身處亞熱帶地區的市民也能盡享滑雪樂趣。
責任編輯:夏謳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