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后,塞外懷安縣涌現出了一批創業的新鮮事。翻開懷安縣檔案館保存的中共懷安縣委宣傳部《新聞報道剪貼本》(以下簡稱《剪貼本》),往昔的點滴故事仿佛穿越時空,浮現在眼前。
王成吉:一畝園勝過十畝田
《剪貼本》里有這樣一則刊發在1981年9月19日《張家口日報》上的新聞,題目是《一畝園勝十畝田——農民王成吉向土地投資當年見到效益》,曾在當時引起了轟動。
王成吉是懷安縣西沙城鄉北莊堡村農民,當時是村里為數不多的黨齡超過30年的老黨員。他思想活躍,接受新鮮事物快,經常讀書看報,是村里少有的“學習型”農民。自從實行責任制后,他采取種、養業齊頭并進的方法,堅持種田多打糧、養殖增收入“兩條腿”走路,在勤勞致富路上雙管齊下。
1981年春,他把目光落在村后沙溝河邊一塊5畝大的土地上,這塊地是他承包的30多畝土地中最貧瘠的一塊。地塊坡陡達60度,埂堰殘缺。雖離水源較近,但不能澆灌,而且下雨跑水、跑土、跑肥,是典型的“三跑地”。這塊地一年到頭雜草滿地,正常年景也是基本沒有收成,成了他的心病。恰好,村里組織黨員學習黨中央文件,他頗受啟發,便滋生了整治這塊地的念頭。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家里人,卻遭到老伴的反對。但是,王成吉是個認“死理兒”的人,他開導老伴說:“土地是咱莊戶人的命根,只滿足土里刨食不對,但也不能人人去經商。咱們家的養殖業不能離開土地,只有種好地多打糧,才能促進畜牧業發展。再說黨的政策很明確,一是承包地長期不變,二是向土地投工投資也不白搭,土地要論等折價,你還怕什么。”一席話說得老伴笑了。就這樣,王成吉開始投資整治土地。
王成吉要對土地投資的事情很快傳遍了全村,有些人說三道四,如“……假逞能,白折騰,吃了苦頭沒處告苦情”等等。但王成吉始終認為,投資平地,多打糧食,這就是一項事業,也是黨的政策所鼓勵的,把這塊地整治好了,也是為黨添光彩,為社會和子孫后代造福,值得一干。于是,他雇來了一輛拖拉機,一連干了十多天,動土3千多方,花費750多元,終于鏟平了這塊土地。他帶領兒女修整了埂堰,修了一條200米長的洪水壩,挖了一條80米長的清水渠,還把積攢的20多車農家肥全部施到地里。春播前引水匯地,及時播種了玉米1.5畝,山藥2.5畝,圓白菜1畝。經過精心管護,各種作物長勢良好。
秋后,辛勤的耕耘換來了豐碩的果實。各種作物和蔬菜收入超過940多元,與原先這塊地未平整時種谷黍、雜豆對比,每畝提高經濟效益十倍多。王成吉高興地說:“我這一畝園勝過原來十畝田,搞土地加工,不賠本啊!”王成吉平整土地,當年獲得效益,在北莊堡村引起了很大反響,不少農民準備在秋收以后平整土地,建設高標準園田。由此,王成吉也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帶頭人。
瓦窯口村治理害河
1986年11月24日《張家口日報》第二版刊登了一篇新聞報道,標題為《瓦窯口村治理了四條害溝》(圖2)。
瓦窯口,懷安縣懷安城鎮下轄行政村,在革命戰爭年代曾是游擊區,當地流傳著不少對敵斗爭故事,一直保持著老區人民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由于村子地理條件差,深溝縱橫,全村屬于坡梁旱地,靠天吃飯,收入微薄。改革開放不僅解放了農民個人的思想,而且解放了村“兩委”干部的思想。1986年,村“兩委”干部為使鄉親們增加收入,召開黨員和村民代表會,反復商討興村發展之路。據71歲的村民吳鳳海回憶,當時大家開會討論時說:“昔日鬧革命,這里是游擊區,干群同心,克服了重重困難,迎來了新中國成立。只要拿出當年的勁頭,沒有不成功的。”反映出大家的決心和干勁兒。
為了增加村集體收入,瓦窯口村開始治理害河。當時,吳鳳海他們針對村東500多畝坡耕地被四條溝切割得支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采取“統一規劃,分組作業”的辦法,徹底治理四條“害溝”。村里采取義務工加補助的辦法,組織80多名勞力,分成6個作業組,以組包工作業。經過艱苦奮戰,動土10萬多方,在四條溝的中間修了四條攔洪大壩,鎖住了“蛟龍”。同時還修了2千米長的田間道路,方便群眾行走以及拉莊稼送肥料等;在溝岸修堤堰1萬2千米,溝底筑土谷坊(小土壩)40道,修整農田100畝。大家在地里種上了苜蓿,在堤堰上種植灌木,在大壩上用楊樹嫩枝壓條,種植樹木保護堤壩。
有道是“人努力、天幫忙”。那年雨季,流域內下了一場50多毫米的大雨,雨水就地攔蓄,促進了植物生長,草長得有半尺多高,楊樹壓條成活率達到90%。入秋以來,瓦窯口村將500畝坡地全部修成梯田。就這樣,500畝農田經過改造,瓦窯口村收入翻番,實現了增產增收。
劉茂:讓農民在黃土里生金
1991年8月,《河北日報》刊發了《讓黃土生金——枳兒嶺辦磚廠致富記》(圖3),報道了懷安一個村莊的致富之路。
枳兒嶺村,是懷安縣王虎屯鄉下轄行政村。改革開放初期,土生土長的農民劉茂,當過生產隊隊長、生產隊大隊長、村支書等職。面對改革開放大潮,他鼓勵村民搞煤炭轉運,一部分人很快成為萬元戶。同時,他修建戲臺,擴建教學樓,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幫枳兒嶺村村民安裝了閉路電視和電話。1991年和1992年,劉茂連續兩年帶領村民平整土地400畝,將原來的坡梁地改造成水澆地。劉茂曾幾十次受到張家口市(地區)、縣級的獎勵與表彰,兩次當選河北省勞動模范。
正如報道中所言,祖祖輩輩守在塞外黃土坡上過窮日子的懷安縣枳兒嶺人,一連實現了好幾個“破天荒”:破天荒地進工廠拿工資,破天荒地吃上了自己種的小麥,破天荒地喝上了自來水……這都因為村里有了現代化的制磚廠。
劉茂投入百萬元擴建磚廠,在當時全縣建材業是一件新鮮事。辦磚廠并非易事。最初,時任村支書的劉茂最先把準備翻蓋新房的1千元拿出來,爾后,大伙東借西挪,湊足7萬元。1984年春,磚廠正式破土動工,當年建廠,當年受益,秋后共制磚200萬塊,實現產值9萬元。隨后,他們又投資90多萬元搞技術改造,購置了鍋爐、干燥車等器械,實現了以機械烘干為主的流水線作業。生產能力由原來的200萬塊猛增到1500萬塊,年產值達140萬元,創利稅26萬元。
就這樣,辦磚廠不僅使村里人每年增加工資收入20多萬元,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90年村里投資30萬元在山頭上打機井7眼,建防滲1萬米,還把1400畝“黃土包兒”(黃土丘陵)平整成標準田,實現全村人均一畝水澆地。通過改土治水,村里破天荒地種上了小麥、地膜玉米,全村糧食產量由20世紀70年代的30萬公斤,增長到60萬公斤。
光陰流逝,幾十年過去了,再次品讀這三篇新聞報道,讓人回味無窮。敢為人先謀創業,解放思想有膽識,艱苦奮斗結碩果,這些道理,其實就在實干苦干中。在高質量發展的今天,這三篇新聞報道背后的故事,也很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