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指出,要深入推進檔案資源體系建設,優化館藏檔案結構。我國少數民族眾多,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形成的民族特色檔案資源具有重要價值,因而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檔案搶救、保護及利用工作迫在眉睫。以清水江文書檔案為例,明、清時期貴州省黔東南清水江流域,以農林生產實踐活動為主的苗族、侗族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直接形成的分家契、賬簿、土地契約等歷史文書[1],是我國現今保存體系較完整的少數民族文書檔案,是貴州省黔東南地區清水江流域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記錄,具體呈現了我國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珍貴的少數民族特色檔案文化遺產。
一、清水江文書檔案概述
(一)清水江文書檔案的內容
清水江文書檔案數量達40萬至50萬件,現貴州省各級檔案館征集館藏20多萬件[2]。清水江文書檔案從內容來看主要包括:1.買賣契約。這是清水江文書檔案中所占比例最高、最為常見的一類,內容包括土地、山林、房屋買賣等。2.租佃契約。內容有房屋、土地、山林等,契約中對租佃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行了嚴格的規定。3.合同,包括財產分割、生產經營合同等。4.財產捐贈契約。5.典當契約。6.借貸契約。7.法律文書及其他文書等。從載體形式來看,主要包括紙質文書、土布、石碑、木刻等。
(二)清水江文書檔案的特點
清水江文書檔案特點鮮明,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1.時間連續性。最早發現的清水江文書檔案是1466年的山林買賣契約“粟文海、粟文江等人耕種拋荒屯田合同”[3],由天柱縣檔案館保存管理,至今556年。最晚發現的時間是1992年,與最早發現的時間相隔526年。目前已經征集到的檔案以清代、民國時期的為主,較為系統地保存了清水江流域的文化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脈絡。2.檔案內容具有豐富性、典型性。我國社會發展初期重農輕商,土地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各地發現的明清契約文書主要集中于土地的買賣、租賃、典當等,與之比較,清水江文書則涉及魚塘、房屋、山林、土地等買賣、租賃,經濟收益、財產的分配,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糾紛訴訟等。3.檔案管理歸戶性。清水江文書大都以戶為單位進行整理,能夠快速獲取檔案時間、空間信息等,便于檔案開發利用。4.民族色彩性。清水江文書檔案集中分布在錦屏縣,這里少數民族人口眾多,作為檔案載體之一的土布,充分彰顯了少數民族色彩。5.地域性。清水江文書主要分布在清水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區。6.價值性。清水江文書檔案為研究貴州少數民族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二、清水江文書檔案保護現狀
貴州省黔東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豐厚,檔案資源分布廣,檔案保護工程實施后,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諸多不足。
(一)檔案保護主體責任未得到有效實施
目前,除了古籍辦、少數民族文化研究機構外,涉及檔案資源搶救保護的相關部門及組織較少,部分機構關于檔案保護相關的規章制度體系的制定不完善,專業人員配備不足,資金投入有限,這些因素都不利于檔案保護工作的開展。以清水江文書為例,目前涉及保護清水江文書檔案資源的機構,除了各級檔案館外,圖書館、文化館、民族古籍辦、博物館等也有涉及,但是其中的一些機構缺乏專業的檔案保管設施,庫房面積不足,并且出于種種考慮,不愿將所收集的檔案移交給保管條件較為成熟的機構或部門。同時,不同的單位、部門在檔案管理方式、分類方法等方面不盡相同,給檔案的移交、接收、歸檔等工作帶來不便。此外,目前大多數部門對清水江文書檔案的管理大都是對檔案的修復及編研,對檔案現狀相關的調查研究較少涉及。這些因素導致作為檔案保護主體的機構、部門主體責任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不利于清水江文書檔案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
(二)檔案普查及征集工作開展存在困難
西南部分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為謀取經濟利益,民間私自收購、販賣清水江文書檔案的現象比較普遍,嚴重破壞了清水江文書檔案資源的完整性及系統性。同時,目前清水江文書檔案民間持有者眾多,分布較零散,部分檔案因保存不當遭受不可逆的損壞,部分珍貴檔案甚至流失海外。此外,在民間有的檔案持有者將檔案作為私人財富家族傳承,有的作為秘密不對外公開,這些因素導致清水江文書檔案普查、征集工作的開展面臨諸多挑戰。
(三)檔案數字化尚未得到有效落實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文化斷層,絕大多數的年輕人不會說且聽不懂本民族的語言,導致大量的檔案文獻不能得到準確解讀。此外,檔案保管條件也會極大影響檔案數字化進程。由于建筑空間不足,保管機構庫房面積有限、建設規范達不到要求,有的檔案直接裸露放置在架子上,檔案安全得不到保障。而散落于民間的部分檔案,保管條件更是簡陋,檔案損壞的情況比較普遍。再者,清水江文書檔案涉及少數民族語言,目前少數民族常用字詞庫、專用術語規范、數據庫建設規范等尚未完善,要建立一個少數民族文字識別及信息處理系統難度較大。在法律條文、規范方面,目前僅出臺了地方性的保護政策,在國家法律法規中涉及少數民族檔案保護的條款較少,在行業標準中關于少數民族檔案保護的權責劃分還不很明確。這些因素都不利于檔案數字化工作的開展。
三、清水江文書檔案保護的必要性
(一)構建民族社會記憶
民族社會記憶是一個民族在社會生產實踐過程中所形成并得以凝聚、強化的物質精神財富[4]。檔案是民族的記憶和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證據,清水江文書檔案主要涉及明清以來清水江流域少數民族經濟、政治、社會事務、宗教文化等內容,形成了包含民族主要價值的檔案文獻資料,充分體現了少數民族鄉土文化特色。根據清水江文書檔案管理歸戶性的特點,能夠清楚定位族群歸屬特點及所在地域分布形態,再現華夏豐富的地域面貌及民族生存狀態。由此,清水江文書檔案資源體系建設可以有效保護民族特色檔案文化,對于認同少數民族身份、傳承少數民族記憶以及延續少數民族傳統具有重要意義。
(二)宣傳民族特色文化
民族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我國經濟發展史上,尚無反映少數民族區域農林生產關系的歷史文獻,清水江文書的發現、研究填補了這一空白[5]。苗族、侗族作為少數民族,有著優秀燦爛的歷史文化,如苗族飛歌、侗族大歌等,但是目前尚沒有民族文字能將這些珍貴的資源進行記錄、傳承。清水江文書檔案的發現為破解這一難題帶來了契機,它真實記錄了苗族、侗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研究其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在清水江文書檔案記載中,我們不難發現該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己少數民族的語言,并用漢字來記錄生活,兩種不同文化現象的交融,形成了豐富的檔案資源。這些檔案資源將珍貴的民族情感和生命力最大程度地傳承下來,通過檔案,民族情感得以增強,民族思想內核得以彰顯,民族文化自信得以提升。
(三)促進多門學科發展
清水江文書檔案是體現我國西南地區民族契約的珍貴歷史史料,它的存在擴大了我國明清、民國時期檔案分布范圍及分布區域,為研究明清時期少數民族歷史文化提供豐富的史料,有利于我國民族學的研究。其次,清水江文書檔案記錄了明清以來,清水江流域少數民族的經濟產業發展變遷的歷程,涉及較多林業交易,對其開展研究,拓寬了我國林業經濟發展可研究的范圍。再次,清水江文書檔案中的契約性檔案資料,真實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清水江流域約定俗成的民事規范及民法秩序的地緣學特征,對于法學研究也具有積極意義。
四、清水江文書檔案保護策略
清水江文書檔案的特殊性及其保護的內在需求,決定了需要對其實施針對性的保護策略。
(一)加強部門協作,建立保護機制
民間檔案的保護需要政府相關行政部門的支持。根據清水江文書檔案保管機構的特點,需要加強保護主體層面的協作性。清水江文書檔案保護主體涉及多個文化行政部門,如文化廳、博物館、檔案部門、旅游部門等,檔案保護機構負責組織協調,各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政府也要重視對參與檔案保護的重要民間個體進行培訓、認定、建檔等,通過建立多元協同保護模式,實施統一性的保護,從而最大化地實現檔案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
(二)開展檔案普查,建立保護網點
清水江文書檔案有一定的分散性,開展檔案的全面普查極為必要。通過普查,在檔案所在村落建立網絡式保護網點,根據檔案信息價值、信息豐富程度等,對網點內的檔案進行保護優先級別的劃分后,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性保護措施及搶救性修復工作,并制定詳細的修復、搶救方案。對保護網點檔案保護優先級別的劃分可以依據檔案的時間、檔案的價值、檔案的稀缺性三個方面,參考《文物藏品定級標準》將檔案保護的級別劃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其中一級是最重要級別,二級為次重要級別,三級為一般級別。同時,根據保護網點檔案的數量、檔案的現狀、檔案的稀缺性、檔案的價值、檔案的級別等因素,對保護網點進行級別劃分,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一級為最高級別,三級為最低級別。保護網點現存有一級檔案的可以定為一級保護網點,現存有二級檔案的可以定為二級保護網點,現存有三級檔案的可以定為三級保護網點,以此在保護網點中開展有層次的檔案保護及修復工作。
(三)加強預防保護,倡導檔案寄存
加強清水江文書檔案的預防性保護,做好清水江文書檔案價值宣傳,可以在各個區域設立清水江文書檔案保護小組,由各個區域村寨主任擔任組長,配備檔案專業人員,定期到區域村寨中開展清水江文書檔案保護宣傳工作,提升民眾的檔案保護意識。同時,優化檔案保管環境,改造提升庫房及設備,使檔案處于一個良好的保管環境之中。考慮到民間清水江文書檔案數量大,各個村落及區域保存環境不一,可以在檔案相對集中的區域建立較為專業規范的檔案室,并配備檔案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管理。號召民間收藏者采取寄存方式,將檔案寄存在就近的檔案室,由檔案專業技術人員管理。檔案室出具相關寄存證明,明確寄存檔案數量、檔案載體類型、寄存時間等,約定好雙方所屬權利義務,從而使檔案得到更好地保護。
(四)建立運行機制,形成保護框架
實施清水江文書檔案保護戰略,結合檔案保護、利用及開發,建立一個以區域保護中心為基礎的運行機制。首先需要做好檔案的征集工作,完成檔案數字化,建成檔案專題數據庫,以便于查閱和利用。加強檔案編研利用,加大宣傳力度,完善清水江文書檔案文化名片建設,利用國際檔案日活動、日常民族紀念日活動等對公眾進行檔案知識的普及。此外,建立完整的清水江文書檔案保護制度體系,包含經費管理制度、人才管理制度等。同時建立檔案工作督查機制,劃定責任,設立工作目標,嚴格落實督查制度,為檔案保護工作的開展保駕護航。
清水江文書檔案是我國少數民族寶貴的特色歷史檔案,是少數民族特色檔案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搶救保護,深入挖掘其價值,是推動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檔案文化建設工作更上新臺階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我國少數民族特色檔案保護與傳承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杜昕. 黔東南國家綜合檔案館清水江文書搶救保護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學, 2016.
[2]周耀林, 劉晗, 陳晉雯, 等. 民族記憶視域下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現狀與推進策略:基于云貴地區的調查[J]. 檔案學研究, 2020 (5):101-109.
[3]張新民. 走進清水江與清水江文明的世界:再論建構清水江學的題域旨趣與研究發展方向[J].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1): 40-47.
[4]姬興江. 云南散存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集中保護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學, 2017.
[5]張異蓮. 論錦屏文書的特點與價值[J]. 檔案學研究, 2011 (6): 90-93.
基金項目:貴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 “貴州大學校園景觀文化內涵挖掘與研究”(GDYB20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