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我國17歲的羽毛球運動員在印度尼西亞比賽時突然暈倒,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初步判斷為心源性猝死。這一事件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人們既對年輕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也對心源性猝死的突發性感到無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1年歐洲杯比賽中,丹麥球員埃里克森在賽場上突然倒地,心搏驟停。現場醫療團隊迅速采取心肺復蘇(CPR)措施,最終他得以生還并重返賽場。兩個案例對比突顯了及時施救的重要性。心肺復蘇是一項簡單而有效的急救措施,但在我國的普及率較低。掌握這一技能,不僅能在關鍵時刻挽救他人生命,更能為社會帶來更多的安全感。
猝死事件通常發生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尤其是在醫院外的環境中。心源性猝死發生后,患者的心搏和呼吸會突然停止,大腦和心臟等重要器官迅速陷入缺氧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每一秒都至關重要。研究表明,心外按壓每延遲1分鐘,患者的生存率就會下降約10%;超過10分鐘后,搶救成功率幾乎為零。而在“黃金4分鐘”內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不僅可以提高存活率,還可以降低腦損傷的風險。
盡管心肺復蘇術的重要性已經被廣泛認可,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仍然缺乏相關知識和技能。調查顯示,我國公眾對CPR的認知率和施救意愿都不高,主要原因是急救培訓的覆蓋面不足以及對施救過程的恐懼心理。尤其在緊急情況下,施救者往往會因擔心操作不當而猶豫不決,錯失了搶救的最佳時機。此外,部分施救者還擔心胸外按壓可能會對患者造成進一步傷害,如肋骨骨折等。但實際上,肋骨骨折的風險遠低于心搏驟停帶來的致命威脅。通常情況下即使出現肋骨骨折,也可以通過非手術治療痊愈。因此,在關鍵時刻,施救者應當果斷采取行動,盡可能進行有效的CPR。為了克服施救時的恐懼,施救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參加急救培訓,熟悉操作流程,增強自信心。隨著對CPR技術的熟練掌握,施救者在面對突發情況時能更加冷靜和從容,迅速展開施救。
在進行任何急救操作前,首先要確保周圍環境對施救者和患者是安全的。若遇到火災、溺水、電擊、自然災害及交通事故等情況,應首先脫離危險環境,避免施救者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確認環境安全后再檢查患者的反應,拍打患者肩膀并大聲呼叫,觀察有無回應。如患者無言語、眨眼、肢體活動等,則判定為意識喪失,此時應該撥打急救電話,交代現場情況及事發地點。如果患者存在意識,則詢問患者是否需要幫助。
沒有意識并不一定是猝死,還有可能是低血糖、急性腦血管病等疾病,這時需要我們進一步通過判斷呼吸來明確是否發生了呼吸、心搏驟停。在醫院外環境中,我們認為呼吸與心搏緊密聯系,存在規律的呼吸運動代表患者心臟存在心搏;沒有呼吸運動往往心搏已經停止或即將停止。因此,對非醫務工作者來說,判斷呼吸運動就可以判定患者是否發生了猝死,不需要施救者進一步判斷脈搏。一般站在患者身側,必要時解開胸前衣物,觀察患者胸廓是否起伏,觀察時間為5~10秒。如有規律的呼吸運動則可等待急救車到來,如無呼吸運動或僅有嘆息樣不規則呼吸則需要立即進行CPR。
CPR的基本步驟可以總結為“CAB”,即胸外按壓(Compressions)、氣道開放(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
C-胸外按壓。使患者仰臥在平坦堅硬的平面上,如地面、硬板床等,救援者跪在患者一側。將一只手的掌根置于患者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另一只手疊放其上,雙手十指交叉。用身體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壓,使胸骨下陷5~6厘米,按壓頻率為每分鐘100~120次;放松時胸廓充分回彈。按壓與放松的時間應相等,保持連續且有力的節奏。A-氣道開放。通過仰頭抬頦法(將一只手放在患者額頭上,另一只手指尖放在下巴處,輕輕向后傾斜頭部)打開氣道。B-人工呼吸。捏住患者鼻子,口對口吹氣,使胸部明顯上升。吹氣2次,每次持續約1秒鐘,注意觀察胸部的起伏。
CAB要連續循環操作。按照持續進行30次胸外按壓和2次人工呼吸的循環,盡量減少按壓中斷的時間,人員疲憊時應在5秒鐘內完成輪換。一直進行胸外按壓及人工呼吸,直到專業醫療人員到達或患者恢復呼吸和意識。
多數成人非創傷的呼吸、心搏驟停早期心臟為室顫節律,早期除顫可明顯提高搶救成功率。自動體外除顫器(簡稱AED)是一種便攜式醫療設備,專門用于心搏驟停時通過電擊來恢復心臟正常節律。AED設計操作簡單,即使非專業人士也可以在緊急情況下使用。它通過分析患者的心律來判斷是否需要電擊,并在需要時自動指示用戶進行電擊操作。目前我國在一些大型公共場所放置了AED供緊急搶救時使用,如機場、地鐵、車站、學校等。AED可大大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因此在進行CPR的過程中,如果現場有AED設備,應盡快使用。使用流程一般貼于急救箱或AED設備上,也可打開AED并按照語音提示操作。將電極片貼在患者裸露的胸部(通常一個在右上側胸部,另一個在左下側胸部)。確保無人接觸患者,按下“分析”按鈕,等待設備分析心律。如果AED提示需要電擊,確保無人接觸患者后按下“電擊”按鈕。電擊后立即繼續CPR,直到AED再次提示“分析”或專業醫療人員到達。
心肺復蘇技術的普及不僅是一項技術推廣的問題,更是社會公共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人都有責任學習和傳播這一關鍵技能,以確保在關鍵時刻能夠救助他人生命。全面推廣CPR技術,盡早使用AED除顫,可以為更多的患者帶來生的希望,使生命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