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親嘗湯藥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其孝道對當下家風建設意義非凡。
漢文帝劉恒與漢景帝劉啟父子奉行道家思想,推行以德化民、與民休息的政策,締造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漢文帝去世后,謚“孝文”,其“孝”是實至名歸的。“二十四孝”中就有文帝“親嘗湯藥”的典故,天子的榜樣使“孝”的家風成為流傳天下與后世的社會風尚和傳統(tǒng)美德。
兒時,劉恒與母親薄姬在偏遠的代地相依為命生活。薄姬深諳道家清靜、勤儉的思想,教育劉恒逐漸養(yǎng)成了沉穩(wěn)的性格和恭儉的政治素養(yǎng)。當上皇帝后,劉恒深知母親辛苦,侍奉從不懈怠。薄姬臥病三年,他憂心忡忡,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薄姬服湯藥時,他必親口嘗過才放心給她喝。
感念兒子的孝心,薄姬囑咐他要仁政愛民,更是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起到了撥亂反正的作用。功臣周勃被誣謀反,薄姬上朝以頭巾擲向文帝責問:“他當初受命領數(shù)十萬大軍時不謀反,如今身居小縣反倒要謀反嗎?”漢文帝向母親謝罪:“已查清楚,馬上放其出獄。”漢文帝去世后,薄姬又以太皇太后身份陪伴了孫子景帝兩年,才安然離世。
今天看來,文帝嘗藥對家風建設仍有教育意義。
從最樸素的人的本質而言,即使貴為天子,作為人子也與百姓并無區(qū)別。一個社會人不免上有老下有小,要面對自己和家人的生老病死等人生基本問題。在這個層面上,孝是具有普適性的道德標準,也是基本態(tài)度。“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薄拔矣腥龑殻侄V?。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薄白蕴熳右灾劣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比寮遗c道家在慈、孝、修身上是一致的,這也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著眼點,即解決人生基本的問題,且始終要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fā)。
從最具體的行動而言,嘗藥的孝行代表著一種切身的體驗。正如“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能用身體感知到至親的感受是人類共情能力的反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人在某些時候會變得麻木不仁和自私自利。有意識地去嘗苦口的藥無疑是對共情本能的喚起,推而廣之可以延伸為悲憫的情懷和參與的責任。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帶著興趣去感受他人,帶著激情去面對挑戰(zhàn),帶著準備去面對挫折,有助于培養(yǎng)積極的心態(tài)以迎接社會生活的各種變化。
在社會老齡化的趨勢下,種種新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面對并解決。以文帝嘗藥為榜樣,培養(yǎng)服務于父母、服務于他人的理念,有可能成為從內(nèi)開始的新思路,進而開啟新任務,形成新業(yè)態(tài)?!袄衔崂希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社會治理從心出發(fā),從家開始,為人民服務的人才越來越多,社會和諧與進步也會越來越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