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學雷鋒是葉家家風的底色,三代傳承做雷鋒是葉家家風的光芒。
2025年1月15日,遼寧省遼陽市白塔區東文化社區的活動室里坐滿了小朋友,他們正聚精會神地聆聽紅軍長征的故事。講故事的人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胸前掛滿了榮譽獎章,背微微有些駝,但目光如炬,精神矍鑠,仿佛歲月從未磨去他的熱情。
這位老人就是“學雷鋒標兵”葉雙民。60多年來,他始終如一地堅持學雷鋒、講雷鋒、做雷鋒,用自己和家人的行動詮釋著什么是真正的奉獻與堅守。他們一家的故事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無數人的心靈。
追尋雷鋒足跡,邁向奉獻的星河
1948年,葉雙民出生于遼陽市首山腳下的一個村子里。他家很窮,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小黑屋僅能遮風避雨。但他家的家風很正,父輩的言傳身教,讓他將“做人一定要厚道”這句話銘記于心、實踐于行。
在生產隊時,葉雙民積極肯干,主動照顧孤寡老人、軍烈屬和五保戶。平時有大事小情,他出錢又出力;逢年過節,他上門打掃庭院、包餃子……他的身影如同一縷陽光,悄然溫暖了那些孤獨的角落。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在 《人民日報》發表。此后,全國廣泛開展學習雷鋒的活動。這股新風吹到葉雙民的家鄉后,他反反復復讀雷鋒的事跡,總結出雷鋒精神的核心就是做人。因為雷鋒是一個有感恩之心的人、善良的人、愛學習的人……從那時起,他將雷鋒視為榜樣,下定決心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得知雷鋒入伍前曾在遼陽工作過,葉雙民便萌生了追隨雷鋒足跡參軍報國的念頭。1968年,葉雙民如愿開啟了軍旅生涯。在進行思想摸底時,連隊干部問葉雙民有什么奮斗目標。他拿出一本幾乎被翻爛的《雷鋒日記》,堅定地說:“我要向雷鋒學習,做一名合格的戰士?!?/p>
大丈夫一諾千金。戰友家里有經濟困難時,葉雙民把自己積攢的津貼拿出來;戰友家里人來部隊探親,他不僅幫忙接送,還犧牲休息時間做家屬飯;每逢休探親假,他總是先去戰友家里探望一圈,然后才回自己家。到地方幫助老百姓時,他不收錢、不吃飯,還自掏腰包給孩子們買學習用品,給家庭困難的孩子出書本費。
1969年,葉雙民所在的連隊奉命前往內蒙古扎蘭屯執行任務。一天,當地一家棉紡織廠突發大火,火勢兇猛。葉雙民和戰友們迅速趕往現場救援。廠子里的棉花垛高達30米,火舌不斷躥升,情況十分危急。葉雙民毫不猶豫地爬到棉花垛的頂部,奮力撲打火焰。他滑下來又爬上去,再滑下來就再爬上去,眉毛、頭發都燒著了,腳上被燎出泡了。但是,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保護人民的財產,絕不能退縮!這一英雄壯舉讓他榮獲了三等功。
1979年,葉雙民轉業到遼陽市聯營公司當政工干部。直至退休,他始終沒有忘記學雷鋒的初心,時時處處踐行奉獻之道。
遼陽當地有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叫陳連榮,長年鰥居,生活困難。了解情況后,葉雙民給予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夏天,送涼席、掛蚊帳;冬天拉煤、劈柴、糊窗戶……陳連榮在彌留之際,拉著陪伴了自己近20年的葉雙民的手說:“我這一輩子無兒無女,是你讓我感受到了兒女親情。”
張杰和王志琴是葉雙民的同事,二人因為生活困難,大年三十還要在醫院做護工。在這個闔家團圓的時刻,葉雙民把熱騰騰的餃子送到了醫院。兩個姐妹邊吃邊哭邊樂,對在場的值班醫生說:“這三鮮餡兒餃子是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美味?!?/p>
有人曾好奇葉雙民怎么能做到一年三百六五天,幾乎天天在幫人。他是這樣回答的:“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我不過是把學雷鋒、做雷鋒,培養成了一輩子都改變不了的習慣。”
傳承雷鋒精神,家風潤澤三代人
“一個人做點兒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葉雙民能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地無私奉獻,與老伴兒黃秀文的支持分不開。用葉雙民自己的話來說,黃秀文是他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侶。
黃秀文退休前是遼陽衛生學校的工會主席。時常有人問她:“你跟著老葉住那么小的房子,他還把家里的錢成千上萬地往外捐,你怎么還對他一心一意?”黃秀文總是淡然一笑:“在我眼中,世界上最傻的人是葉雙民,最好的人也是葉雙民。他正直、善良、無私,助人為樂,遇到社會上不良行為也敢說敢管。正是因為做到了這些,他感覺自己的人生有價值、有意義,也因此快樂得跟孩童一樣。他的快樂足以感染別人,當然也感染了我。既然和老葉在一起是快樂的,我還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呢?”
1973年,葉雙民用一輛自行車把黃秀文迎娶回家。自此,他學雷鋒的道路上就有了一個強有力的幫手和后盾。黃秀文去部隊探親,會幫葉雙民的戰友們縫縫補補;葉雙民給人送的餃子是黃秀文親手包的;葉雙民捐出的15萬元里有黃秀文的工資……
葉雙民做公益時,身旁總有黃秀文的身影。在遼陽一中有個藏族班,葉雙民和黃秀文同4個藏族孩子結對,給他們過生日,一起過傳統節日,還贈送學習用品。3月5日那天,夫妻倆還給孩子們講雷鋒的故事,送雷鋒的書。
幾十年來,葉雙民與黃秀文在風雨中并肩而立,在陽光下攜手同行,他們一起獲得了“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在教育上,葉雙民和黃秀文深信“成才先成人”。他們以身作則,注重培養女兒葉紅的孝心、愛心和真心,經常帶她參與公益活動。葉紅在大學期間便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工作后成了單位的優秀黨員。葉紅的丈夫是管理骨干,愛崗敬業,在岳父一家的影響下也學起了雷鋒。
外孫女史雨桐在家庭的熏陶下,從小熟讀雷鋒的事跡,知道自己要做像雷鋒一樣的人。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她就會在公交車上為老人讓座。與同學相處時,她也總是為他人著想。有一個雨天,史雨桐在放學時見同學沒有傘,便用自己的傘為同學遮風擋雨,結果自己的后背全被淋濕了。葉雙民看見后,特意為外孫女寫下了《雨中的小花傘》這首詩。
目前,葉雙民家中有4名黨員。2021年,他提議成立一個家庭黨小組,全家一共做100件好事,以此向建黨100周年獻禮。全家人積極響應,立刻分頭行動。老兩口慰問生活困難群眾、老黨員、殘疾人、貧困學生;女婿救了一位老人,收到了錦旗;外孫女把500元壓歲錢捐給了首山鎮第一中學的一對孤兒姐弟……
春節時,一家人齊齊整整坐在一起召開紅色家風大會。在得知100件好事都如約完成后,葉雙民提議,此后每一年都要做100件好事,年底時總結各自為社會作了多少貢獻……
常言道,“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因為人品好,葉雙民一家聚到了一起;又因為學雷鋒,一家人緊密團結在一起。這個家庭曾被推選為全國五好文明家庭、全國最美家庭。
弘揚雷鋒精神,照亮眾人前行路
除了學雷鋒、做雷鋒,葉雙民還樂此不疲地“講雷鋒”。在部隊時,他當班長,向班里的戰士講雷鋒精神;他當排長,組織全排的戰士學習雷鋒事跡。他還在部隊食堂的白墻上繪制了雷鋒在汽車駕駛室里學習《毛澤東選集》的畫像。到地方執行任務時,他也給老百姓講雷鋒、畫雷鋒。
轉業后,葉雙民主要在單位搞政工。1982年全國開展文明禮貌月活動,主要內容是“五講四美三熱愛”。葉雙民組織大家學雷鋒日記,給大家講雷鋒在遼陽的故事,還帶著大家去五保戶家做好事。
自從2004年退休后,葉雙民就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講雷鋒”上。他把自己那個只有38平方米的小家打造成了“紅色小屋”。一間房里掛著鮮艷的黨旗、“新時代遼陽學雷鋒葉雙民優秀團隊”和“新時代東興街道學雷鋒葉雙民團隊”隊旗,陳列著學雷鋒活動照片等。另一間房則開辟了“學雷鋒育人墻”,上面留下了參觀者百余篇的觀后感,而“榮譽墻”上貼滿了榮譽證書。
2023年,在白塔區襄平街道的幫助下,葉雙民成立了“葉雙民紅色工作室”。如今,該工作室已經接待了許多單位和家庭。
在進校園、進醫院、進軍營、進社區和進公共場所的“雷鋒精神五進”宣傳中,更是處處留下了葉雙民及家人不知疲倦的身影。葉雙民還組建了由老戰士、老干部、老教師、老專家、老模范組成的宣講團。他讓雷鋒精神浸潤人們心田的同時,也讓“紅色小屋”和“紅色工作室”聲名鵲起,當地很多單位和機構都將思想教育基地設立于此。
葉雙民“講雷鋒”有一個特點,就是針對不同的參觀者準備不同的宣講內容。譬如學生,他會著重講愛學習的雷鋒;對于職工,他講得更多的是如何愛崗敬業。他在“紅色小屋”和“紅色工作室”里專門放置了留言簿,幾乎每位參觀者都會寫下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大二學生李佳儒在參觀“紅色小屋”后,感慨萬分地寫道:“以前總覺得學雷鋒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認識了葉伯伯后,我才發現雷鋒精神是如此具體而真實。他就是我們身邊的‘活雷鋒’,用行動詮釋了什么叫做無私奉獻?!?/p>
2006年,葉雙民和3位退休老黨員帶著雷鋒精神宣傳畫,從雷鋒入伍地遼陽市弓長嶺出發,一直騎行到雷鋒家鄉湖南省望城縣,途經6個省100余處紅色景點。他們走到哪里,就把雷鋒精神宣傳到哪里。
在葉雙民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和他一起把學雷鋒、做雷鋒當成自己的責任。75歲的肖娟就是其中一位。她以雷鋒為榜樣,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積極參加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扶貧幫困、奉獻愛心。
葉雙民學習雷鋒已經60多年了,被問到最多的問題便是為什么要學雷鋒。葉雙民說:“往小了說,是為了個人和家庭的幸福。雷鋒精神講無私奉獻,學了就不會斤斤計較。心胸一旦開闊,煩惱自然會少,人變得健康快樂,家庭也就和諧幸福。往大了說,就是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因為國家需要有人去弘揚紅色精神,而我愿意做這樣的人,雖然力量微薄,但我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p>
(感謝遼寧省遼陽市婦聯對本次采訪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