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異性交往的邊界常常引發矛盾,提前設置很關鍵。我們一起來看看怎么做。
來訪者小梅坐下來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先生離家出走了”。我挺驚訝的,因為據我了解,她先生特別愛家,怎么突然離家出走了呢?原來,小梅正在備戰雅思考試,找了一個比自己小幾歲的男性學習搭子。先生知道后非常不滿,要求他們立刻拆伙。為了照顧先生的情緒,小梅和搭子散了伙,并請對方吃了個簡餐。沒想到,先生竟然氣得離家出走了。
有人可能覺得這位先生太敏感,不就是伴侶和異性一起學習、吃飯嘛,至于反應這么激烈嗎?我倒是一點兒也不驚訝。在教學和咨詢中,我看到過比這更為敏感、反應更為激烈的情形。有先生要求太太非必要不和異性說話,有太太要求先生不許和異性有任何肢體接觸,因公握手也不行。當然,我也聽到過有太太說不在乎先生有紅顏知己,只要他不拋棄家庭就行。
異性交往的邊界不應該在婚后出現爭議時才討論,而應該前置到婚前。因為與其他異性交往的越界行為,對婚姻影響很大。很多時候,這個問題在戀愛時就會遇到。有人為了維系戀情會壓抑自己的真實看法,有人則認為登記結婚前,自己沒有資格干涉對方與異性交往。所以,問題會被潛藏下來。正因為有時兩個人對于界限設在哪里的認知差異很大,按自己的理解去行動時,就很容易給對方造成沖擊。
異性交往的邊界到底應該怎么設置才合理呢?首先應該有一個公共的邊界,即任何已婚人士與其他異性交往都要在法律框架內進行。不能有欺騙,不能違背夫妻忠誠義務,這是最基本的邊界。
更為具體的邊界設置要由夫妻共同討論,并且要實施對等原則,即對彼此具有同樣的約束力。有的夫妻比較傳統,會把邊界設置得嚴格一些。比如非必要不與異性單獨相處,如果需要單獨會面,要安排在公共空間。有的夫妻更信任彼此,一般制定一些大原則,等有了越界的苗頭,再討論具體的邊界設置。
其實,不必太過糾結怎樣提前設置最精準的邊界,因為人和環境都在變化,過于僵化的設置很難與時俱進。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兩個人應不斷覺察自己對彼此的情感。如果發現自己對愛人有不滿情緒或者愛人被其他異性所吸引,要仔細思考如何應對,而不是被情緒主導,作出非理性選擇。
當然,如果兩個人對彼此都心懷滿滿的愛,自然就會感覺心里沒有什么地方容納其他異性,這樣的愛意可能比設置邊界更有助于婚姻的健康發展。所以,在婚前可以設置一個最基本的異性交往邊界,然后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彼此相愛上,才更容易擁有幸福穩定的婚姻生活。
關梅林博士
積極心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心理所校友會副秘書長,國家級精品課主講教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青少年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林業大學應用心理專業研究生副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