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職業本科大學治理能力提升對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現代化與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演進,對職業本科大學治理從治理框架、制度支撐、特色體系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但是,當前法治化視域下職業本科大學在治理主體、治理內容、治理方式、治理目標上仍然面臨一定的困境。法治化是職業本科大學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應構建共治體系,推動職業本科大學多元協同治理;明確培養目標,促進職業本科大學治理精準化;堅持類型定位,彰顯職業本科大學治理類型化特征;創新治理方式,提升職業本科大學治理科學化水平。
[關鍵詞]法治化視域;職業本科大學;治理挑戰;治理變革
[作者簡介]王金玉(1997- ),女,山西運城人,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在讀碩士。(貴州" 貴陽" 550025)韋衛(1982- ),女,貴州金沙人,貴州交通職業大學基礎教學部黨總支書記,副教授。(貴州" 貴陽" 551400)
[基金項目]本文系貴州省2024年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一般課題“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貴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4GZYB50)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5)05-0048-08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作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部署。職業本科大學既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新事物,也是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推進職業本科大學治理法治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在職業教育場域的體現,也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舉措。法治化是現代治理體系的重要向度,更是實現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職業本科大學的發展離不開法治保障,良法善治是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目前,關于職業本科大學法治化治理的研究相對較少:一是通過對職業本科大學的發展樣態進行剖析,考量職業本科大學的合法性,識別出當前職業本科大學在文化—認知方面面臨的合法性失衡危機[1];二是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以下簡稱《學位法》)探究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的法理基礎以及面臨實踐性與理論性難融合、法規適應性滯后、師資力量不足等現實挑戰[2];三是從新制度主義視角出發指出職業本科教育制度化面臨既有教育組織制度的路徑依賴、行動主體之間權力與利益的博弈以及觀念制度的合法性危機等多重制約因素[3]。
教育治理是一種多元、交互、協商共治的模式[4],實現依法治理、科學治理是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集中體現。新形勢下全面依法治校是大學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明確職業本科大學的治理定位與挑戰,解決治理難題并優化治理方式日益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治理的重要任務。基于此,本文結合法治化的時代背景,遵循職業教育類型特征,探討職業本科大學的治理定位、面臨的現實境遇及挑戰,構建適應職業本科大學“治理共同體”的建設路徑,以期提升職業本科大學治理能力,從而更好地推動職業本科大學法治化進程。
一、法治化視域下職業本科大學的治理邏輯
法治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5],職業本科大學治理體系離不開法治的全面推進。我國職業本科大學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并隨著我國法治化與現代化的進程,實現了治理的新突破,取得了顯著的法治建設成效。各項法律法規為職業本科大學治理明晰了框架、確立了地位、提供了支撐、構筑了體系,使職業本科大學的治理有章可循。
(一)明晰職業本科大學的治理框架和治理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以下簡稱《高等教育法》)《學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職業教育法》)為職業本科大學的發展與治理奠定了法律框架和治理地位。
《高等教育法》從宏觀層面為職業本科大學提供法律保障。《高等教育法》第六十八條指出,“本法所稱高等學校是指大學、獨立設置的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其中包括高等職業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確定了職業本科大學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規定了高等教育的任務、目標和發展方向,規定了高等學校的基本條件、組織活動和條件保障。職業本科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機構的組成部分,享有與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同等的法律地位,其性質與任務得到確認和規范。《高等教育法》是高等教育法治建設與實踐的頂層成果[6],為職業本科大學的健康有序發展搭建框架范式、調節教育關系、規范教育活動行為。
《學位法》從學位工作體制、授予資格、條件與程序、質量保障等方面作出規定。《學位法》為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提供了法理基礎,具體表現為學位制度法定性的明確確立、教育公平與公正的學位基本原則、學術自由與規范和諧統一的學位學術要求、人才培養法律要求明晰化的學位培養目標等[7]。其中,第十三條指出“依法實施本科教育且具備本法第十二條規定條件的高等學校,可以申請學士學位授予資格”。《學位法》根據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的不同特點,區分授予條件,學術學位突出學術研究能力,專業學位突出專業實踐能力。職業本科大學在教育培養方案中既要強調學術素養,也要突出專業能力的培養,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和實踐導向,更加注重技術技能與應用能力的培養。總之,《高等教育法》《學位法》《職業教育》為職業本科大學的治理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也為職業本科大學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治理前提。
202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確立了職業本科大學的法理地位,為優化職業本科大學的治理結構、完善治理機制、促進治理創新以及強化保障措施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支持。《職業教育法》第十五條指出,“高等職業學校教育由專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層次的高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實施”。至此,職業本科教育的法律地位正式確立。《職業教育法》在我國職業教育法治建設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8],實現了高位階立法的理性復歸與立法價值理念的革新,并在職業教育法律地位、協調管理機制等方面發生了新突破[9]。《職業教育法》的內容涵蓋職業教育的體系與實施、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職業教育的教師與受教育者、職業教育的保障和法律責任等各個方面,有助于職業本科大學在法律框架內明確自身的職責和權限,實現更加有效的治理。第一,《職業教育法》多次提到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使職業本科大學在治理過程中更加注重與產業界的深度融合,推動學校與企業、行業等利益相關者的協同發展。第二,《職業教育法》規定了職業教育實施過程中各主體的職責劃分,加強了學術系統、黨委系統和行政系統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勾勒出職業本科大學治理結構與治理機制。第三,《職業教育法》鼓勵“創新教學方式和學校管理方式”,促進職業本科大學治理創新,激發辦學活力,探索符合自身特點和發展需求的治理模式。
(二)提供職業本科大學的制度支撐
中央與地方層面出臺的其他相關政策為職業本科大學的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撐,確保了職業本科大學治理的高效運行。近年來,各級政府關于職業本科大學的政策,囊括了發展定位、實施路徑等內容,初步形成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較為系統的職業本科大學政策體系。中央層面通過出臺高位階的政策與法律,為職業本科大學的治理提供指導原則。2014年6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首次提出“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體現出國家層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愿景。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正式啟動“雙高”計劃,提高了高等職業學校的辦學水平,為高等職業學校升格打造職業本科大學提供了基礎條件和重要途徑。同時,該文件首次指出要“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明確了職業本科大學的人才培養定位、招生考試制度、教育實施方式等具體要求。2021年1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關于做好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工作的意見》,規定了職業本科學士學位授權、授予等政策依據及工作范圍,提出職業本科與普通本科的學士學位證書在就業、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樣的效力。地方層面也因地制宜出臺相關政策,創新職業本科大學建設路徑。在新《職業教育法》頒布之后,各地開展積極探索。目前,四川省、山東省、天津市等出臺了專門的職業教育條例,對發展本地區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進行了明確規劃。例如,《四川省職業教育條例》指出“穩步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高等學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并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要求職業學校建立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優先考慮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需求,為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建設提供堅實的保障。另外,2024年1月16日,天津市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天津市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促進條例》,這是全國首部有關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地方性法規。對產教融合的引導實施、服務保障、督促評價、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了規定,這為推動職業本科大學的產教融合提供了地方制度保障。
(三)構筑職業本科大學的特色體系
章程建設是職業本科大學依法治校的關鍵文本,對人才培養定位起著綱領性指引作用[10],也是職業本科大學構筑特色內部治理體系的重要環節。學校章程作為職業本科大學內部治理的基本準則,在制定與實施的過程中遵循依法治校的理念,明確了學校的教育教學、學生管理及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具體規定。章程建設促進了職業本科大學與社會各界的良性互動,在章程的框架下學校能夠更加清晰地界定與政府、企業及社會各組織的合作關系,明確各自的權利與義務,為產學研深度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同時,章程建設也是提升學校品牌形象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它向外界展示了學校的辦學理念、發展目標和文化特色,有助于吸引優質教育資源,增強國際合作與交流。例如,《深圳職業技術大學章程》建立了“政府主導、學校主體、行業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構建了“政府宏觀管理、市場適度調節、社會廣泛參與、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的現代大學制度,清晰地界定了學校黨委、校長、教職工以及學生各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立了民主管理和法治建設的辦學框架。
二、法治化視域下職業本科大學的治理困境
政策法規指明職業本科大學應該實現什么樣的治理,但實然發展與應然狀態存在差距,具體表現在治理主體、治理內容、治理方式和治理目標方面依然面臨挑戰。
(一)誰來參與治理:職業本科大學多元協同治理格局尚未形成
職業本科大學治理主體包含學校、政府、企業、家長等,其中政府與學校是辦學主體,行業企業是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參與者和育人成果的享用者,社會公眾、學生和家長則是監督者與受益者。職業本科大學尚未形成多元協同治理格局,主要表現在:第一,職業本科大學治理需要政府進行統籌管理,促進各主體通力合作,實現多元共治。當前,職業教育管理部門存在條塊分割、協調機制不完善、行政管理思維固化等問題。第二,行業企業未真正融入職業本科大學治理體系中。企業以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職業本科大學以創造社會效益和提升人才培養的治理為目標。二者的目標差異使得行業企業在參與本科職業大學治理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導教學、監督評價、咨詢交流,甚至存在克扣實習工資、損傷學生實習實訓權的現象。第三,社會公眾、學生和家長未有序參與到職業本科大學的治理中。一方面,參與機制失位使得部分學生和家長缺少有效參與職業本科大學治理的機會,部分群體參與意識和意愿不足,導致職業本科大學未形成內外治理的合力。另一方面,我國高職院校在錄取批次、錄取分數、辦學條件、就業質量等方面處于相對劣勢地位,導致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同時,社會公眾在參與職業本科教育的交往互動中未形成穩定的信任關系,使得職業本科教育面臨“社會信任危機”[11]。
(二)參與什么治理:職業本科大學治理內容類型化未充分凸顯
職業本科大學的發展既要體現“職業”特色,又要堅持“類型”屬性,最終形成難以替代的差異化競爭優勢。職業本科大學屬于本科層次的高等職業院校,具有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的雙重屬性。優勢特色學科建設是職業本科大學發展的基礎,但由于職業本科大學建設時間較短,且受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辦學的影響,部分職業本科大學仍然將重點放在專業建設和學生就業率上,忽視了學科建設,導致課程標準、專業教學標準、校企合作標準、頂崗實習標準等教育類型特色指標體系建設不完善的問題。此外,職業本科大學存在輻射面不廣、示范性不強的困境。目前職業本科大學的數量相對較少,仍有部分省份還未建立職業本科大學,且在現有的職業本科大學中民辦高職學校占大多數[12],其影響力與輻射作用較為有限,難以較好地發揮示范與引領作用。這些都限制了職業本科大學在引領職業教育改革、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中的作用。
(三)用什么來治理:職業本科大學治理方式科學化有待加強
第一,治理工具使用不平衡。職業本科大學需要兼顧效率與公平,但在實際治理中缺乏科學治理觀念的引領。地方政府在職業本科大學治理中缺乏靈活度與協調度,傾向運用警告、罰款等強制性政策工具,包容、合作、柔性管理等混合型政策工具使用相對較少,并且在制定職業本科大學辦學規范時,流于過程,或機械復制政策文本,脫離地情、校情,導致學校治理懸浮不落地,最終使辦學方向嚴重偏離理想目標。第二,治理機制建設不完善。目前,存在職業本科制度建設滯后[13]、對其他主體的授權和支持不足[14]等問題。部分行政部門獨攬和包辦職業本科教育,治理方式陳舊落后。另外,下行法與單行法的不足使具體操作捉襟見肘,對職業教育治理行為無法形成有效支持。第三,學校章程建設不重視。首先,學校章程是職業本科大學治理的主要依據。部分職業本科大學不重視學校章程建設,多沿用原來的非營利性民辦高等學校的治理模式或三年制高等職業院校章程,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個性化、特色化、創新化的內容較少[15],并表現出內部治理機制重合[16]、內部治理結構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辦學行為不規范等問題。其次,部分學校章程在課程設置、專業建設、實踐教學等方面的特色不明顯,且在實際的辦學過程中,受經費、辦學條件等限制,部分職業本科大學沒有按照學校章程實施管理,對實踐能力與技術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產生“學術漂移”現象[17]。最后,部分職業本科大學進行決策與管理時缺乏合理性與有序性,未遵循既定的、公正的程序,學校章程沒有及時更新,也未在其中明確保障主體參與學校治理依據的法律與程序,更未指出師生權益遭受損害時應依據什么程序進行保障,使治理過程缺乏程序正義。
(四)為了什么治理:職業本科大學治理目標精準化程度不高
職業本科教育理應在層次定位上致力于培養高層次崗位的高階型人才,在培養定位上立足于培養學生的技術問題解決、技術難題攻關、技術發展創新等能力,在能力定位上注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在面向定位上要立足于省(區)域產業發展需要,在服務定位上要針對有專長的特定領域的高端行業或高端產品與服務[18]。然而,從辦學實踐來看,對于職業本科大學的人才培養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的表述都過于籠統,缺乏精細化的目標定位。第一,辦學定位模糊,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職業本科大學治理要明晰“辦什么”的核心問題。職業本科大學不同于高職專科學校和普通本科學校,筆者根據三者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多個維度表現出的差異性,整理成下頁表1。職業本科大學應堅持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定位,但部分職業本科大學偏離了高層次類型教育的軌道。另外,部分職業本科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沒有從地域產業優勢和學校專業優勢出發,體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性,而是更多地關注學制內的培養,并未將職前職后連接起來。第二,治理體系不明晰,相關者權益難明確。職業本科大學的法律關系是指依法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職業本科大學與內外法律關系主體間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雖然新《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了各方主體的權利與義務,但多為倡導、鼓勵性的表達,對于保障機制和維權機制的設計比較簡單,缺乏操作性與強制性,導致政策落實不力,影響職業本科大學的辦學效果。另外,職業本科大學利益關聯者繁多,在治理過程中涉及資源分配、學術評價等重要事項時并未做到公開透明,存在學生、企業等主體缺失的現實障礙,一定程度上影響結果的公正性。
三、法治化視域下職業本科大學的治理路徑
新時期,法治化視域下審視職業本科大學的治理變革,要以法治推動善治,以法治保障發展,提升職業本科大學的治理水平與治理能力。
(一)構建共治體系,推動職業本科大學多元協同治理
第一,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職業本科大學的發展離不開物質資源的支持,政府不能也不可能包攬職業本科大學發展所需要的各項教育資源,因此,政府要加強統籌規劃,出臺相關政策動員社會力量為職業本科大學的發展提供資源支持。同時,加強“部省聯動”,教育部負責宏觀調控與分類指導,省級政府要在落實國家層面政策的基礎上結合地區職業本科大學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地制定配套政策。第二,各利益相關者要積極參與。首先,行業企業積極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標準建設、師資隊伍培養、實踐教學推進等環節,校企共同研發產學研用一體化綜合服務平臺。其次,行業企業主動走進職業本科大學,鼓勵資深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為學生和教師送去一線的知識與技能。再次,結合新質生產力對行業及人才的要求,行業企業加強與職業本科大學的緊密合作,創新生產要素,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最后,社會公眾、學生和家長要積極建言獻策,通過成立校代會、家代會等主動參與到對職業本科大學教育質量的監督中。
(二)明確培養目標,促進職業本科大學治理精準化
明確培養目標是促進職業本科大學治理精準化的必然要求,職業本科大學要科學制定培養目標,打造特色發展之路。第一,職業本科大學要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首先,在人才培養方面,堅守“職業本色”,尊重職業教育辦學規律,嚴格堅持高標準人才培養要求。根據學生的生源特點、興趣愛好、職業目標、行業發展趨勢、崗位技能要求,綜合考量專業技能、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等關鍵指標,制定出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以確保培養的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高端型技術技能人才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勞動力市場。其次,通過提供靈活的課程選擇、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差異化的教學支持,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適合的教育體驗。再次,鼓勵學生進行發明創造,培養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并不斷監測和評估教育質量,利用學生的反饋來指導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進,以提高教育服務的質量和效果。最后,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終身學習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等綜合素質,使學生真正成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第二,職業本科大學專業設置要主動適應當地產業發展需求,促進專業與產業、課程與職業、教學與生產的有效對接。專業設置要特別關注當地特色產業,打造自身特色優勢專業,避免同質化、脫節化與滯后化。第三,職業本科大學要堅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緊跟崗位(群)能力層次要求,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職業本科大學專業群。例如,2024年民政職業大學根據市場需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設立了我國第一個婚姻類職業本科專業;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首批開設合成生物技術等六個專業。
(三)堅持類型定位,彰顯職業本科大學治理類型化特征
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是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和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第一,堅定辦學定位,發揮辦學優勢。職業本科大學只有先做好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定位的頂層設計,才能突出類型特色和層次特征[19]。教育部印發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職業本科“堅持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定位”的要求。職業本科大學要凝練辦學特色,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適應產業轉型升級,以強化自身的綜合辦學能力不斷提升辦學質量,從而真正彰顯“高等性”與“層次性”的本質屬性。各地可綜合考慮本地的生源與招生計劃,完善職業教育高考制度,如通過“對口單招”制度,在高職專科院校中采取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相結合的方式選拔優秀學生。第二,加強學校治理,打造典型示范。專業建設是連接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供給端與產業發展需求端的橋梁和紐帶[20]。職業本科大學將著力點放在專業建設上,加強專業建設與產業深度融合,以專業提檔升級促進產業轉型發展。例如,廣東科技職業技術大學通過“三個一工程”將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即一個專業群建設一個高水平產業學院,一個專業專研一個及以上的產教融合項目,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對應“1+N”個校企合作內容,以內外聯通治理共同推動職業本科大學治理水平的提升。在產教融合方面,職業本科大學要堅持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定位,打造鮮明的類型教育特色,在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中形成獨有的發展之路。例如,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等職業本科大學在產教融合中形成了特色典范,通過職業本科教育治理模式的不斷創新,在推動本校發展的同時也為其他院校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四)創新治理方式,提升職業本科大學治理科學化水平
創新治理方式是職業本科大學提升治理科學化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基礎。第一,優化治理工具,形成高效“組合拳”。政策制定應更具前瞻性和創新性,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勞動力市場。當地政府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地方特色,綜合使用各項政策工具,制定個性化的辦學規范,避免機械地復制政策文本,確保學校治理接地氣、有實效。學校管理層應增強治理的靈活性與協調性,減少對強制性政策工具的依賴,轉而采用更多包容性和合作性的政策工具,以激發學校的創新潛力。第二,完善法治建設,加強治理監督機制建設。首先,職業本科大學的制度建設要與國家法律法規同步,在實踐中不斷改革與完善。將職業本科大學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相結合,逐步實現中職、專科、本科、研究生層次職業教育有效貫通,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本科大學的制度建設要與職業教育改革緊密相連。職業本科大學在國家資歷框架等方面的政策依然存在不足,相關部門應該加強頂層設計,以制度引領實踐發展,用法治思維構筑職業本科大學的實施機制。其次,要充實職業本科大學法律法規體系中對各主體法律責任與法律程序的規定,明晰多元主體責權利關系與邊界。例如,當學生在實習實訓中與企業產生糾紛時應有具體且明確的法條做支撐。再次,要強化新《職業教育法》的適用性與專業性[21],以新《職業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法律為基石,處理職業本科大學治理中出現的亂象。最后,要加強職業本科大學治理監督機制建設,讓監督主體擁有正式的監督權利,使監督行為成為正式的法律行為。健全主體明確、要求清晰的責任體系,涵蓋各類監督主體、監督職權、監督方式、監督制度等相關內容,將監督形成長效機制貫穿職業本科大學治理的全過程。第三,加強大學章程建設,優化內部治理體系。一方面,不斷完善以大學章程為核心的內部治理體系,在章程中明確規定教學與科研、教師與學生等內容,形成章程與其他規章制度的統一性、銜接性。在依據章程辦學的基礎上,形成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協同治校的模式。另一方面,立足學校的發展特色,積極探索相關制度的建設。例如,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實行教師年薪制,更加注重教師的學科建設貢獻,提升教師參與學科建設的積極性,進而推動了學校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唐柳.職業本科大學:發展樣態與合法性審視[J].高校教育管理,2024,18(2):74-83+114.
[2][7]徐俊生,高羽,鄧旭升.《學位法》視域下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法理基礎、現實挑戰與改革趨向[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27):33-38.
[3]李文華.職業本科教育的制度化困境及突破路徑——基于新制度主義視角的分析[J].教育與職業,2024(19):5-13.
[4]孫霄兵,翟剛學.中國教育法治的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5):4-14.
[5]唐明.以法治建設為引領 推進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N].西北大學報,2023-10-05(3).
[6]陳洪磊.《高等教育法》的司法適用:樣式、功能與應對[J].中國高教研究,2020(9):49-55.
[8]葉衛良,朱狄敏.我國職業教育法治建設的鏡像詮釋與優化策略[J].社會科學家,2024(3):190-196.
[9]劉成杰.我國職業教育法的立法革新與實踐進路論綱[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62(4):182-188.
[10]曾捷,韋衛,李祥.本科職業大學辦什么:人才培養定位再思考——基于16所本科職業大學章程的文本分析[J].成人教育,2021,41(11):55-62.
[11]李天航.職業本科教育社會信任危機的“遮蔽”與“解蔽”[J].職教論壇,2024,40(8):21-30.
[12]梅輝,王建梁.新時代我國職業本科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困境與路徑——基于對全國35所職業本科試點院校的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8):12-17.
[13]鮑東杰,鄭煜煊,呂婷.職業技術大學現代化治理體系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3(4):28-35.
[14]劉六生,牛群會,劉志慶.公共價值視域下職業教育治理的現實困境與推進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24(3):98-106.
[15]謝妮,王青青,高敏.本科職業大學:章程中的共性保障與個性缺失[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4):97-102.
[16]張湘韻,司馬燕,熊建蓉.我國本科職業院校內部治理困境與出路——基于22所本科職業院校大學章程文本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7):24-31.
[17]田杰,周海潮.職業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芻議:邏輯遵循、現實瓶頸與可為路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27):23-27.
[18]劉紅燕,汪治,裴茜.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定位的內在邏輯與規定性[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31):55-61.
[19]李中亮,王孟璐.我國職業教育法治特征、問題及其現代化建構[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3,22(4):36-42.
[20]王博.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怎么辦?——基于不同專業辦學內涵論爭的初步探討[J].職教論壇,2021,37(3):36-42.
[21]汪治.科學把握職業本科定位.[N].中國教育報,2024-0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