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消費者行為理論設計問卷,對全國8個省份的2991名職業院校學生進行調查,綜合分析了學生在使用專業課教材過程中的預期目標、過程體驗和使用收獲。結果發現,職業院校學生使用專業課教材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升學、就業、備賽和考證;學生對教材配套資源和內容設計的使用體驗評分較低,部分專業大類教材的編寫規范亟待提高;學生使用教材的總體獲得感較高,專業課教材在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潛在”教育作用。基于此,建議從關注學生需求、提升教材質量以及拓展教材功能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增強教材的育人功能,以期促進職業教育教材向“學材”轉變,更好地發揮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支撐作用。
[關鍵詞]專業課教材;預期目標;過程體驗;學習收獲;消費者行為理論
[作者簡介]麥艷航(1987- ),女,廣西來賓人,南寧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副教授,博士后,碩士生導師。(廣西" 南寧" 530001)陳沛酉(1990- ),男,河南潢川人,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北京" 10002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高職院校專業課教材質量監測體系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GXGZJG2023A058)和2023年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職業院校專業課教材選用及質量保障研究”(項目編號:2023M73144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5)05-0106-07
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在現代教育發展進程中,教材是知識的寶庫和教育理念的載體,承載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抑或是職業教育,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都離不開高質量的教材。2019年12月,教育部印發《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明確規定職業院校要定期進行教材使用情況調查和分析,確保教材選用質量。教師和學生作為教材使用的雙主體,其對教材質量的評價是衡量教材優劣的核心指標。現有關于職業教育教材的研究,有學者專注于職業教育教材建設與管理的政策演變[1]、發展趨勢[2]、類型特點[3]、數字教材[4]、國際比較[5]以及教材高質量建設[6]等宏觀層面的研究;也有學者圍繞職業院校教材開發與編寫[7]、出版與發行[8]、選用與評價[9]等具體的教材管理環節開展系列探討;還有學者以教材使用主體為切入點開展研究,但關注教師主體的教材使用問題[10]較多,而聚焦學生視角的較少。為此,本研究基于消費者行為理論,構建分析框架,設計調查工具,實證分析職業院校學生使用專業課教材的期望、過程體驗和使用收獲,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以期促進職業教育教材向“學材”轉變,更好地發揮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支撐作用。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框架及問題
消費者行為是消費個體或群體為滿足需求或欲望而進行的購買商品或服務的比較、決策和消費過程[11]。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或服務之前首先確定自己的動機或需求,以及希望實現的目標、購買決策、消費產品或體驗服務,最后進行消費后滿意度評價和收益評估,由此構成消費者行為產生和實現的完整過程[12]。消費者行為理論被廣泛運用于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諸多領域,同樣適用于教材研究。教材作為實實在在的“有形”產品,職業院校學生是消費該產品的重要主體。盡管學生通常沒有選擇教材的權利,但依然會經歷消費該產品的期望、體驗和收獲的完整過程,且將這一過程反饋至任課教師,會對教師是否再次選用該本教材產生重要影響。
因此,本研究以學生使用教材的完整過程為研究框架,聚焦于回答以下問題:首先,職業院校學生使用專業課教材前的預期目標,即如果使用專業課教材,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其次,職業院校學生使用專業課教材中的過程體驗,即是否滿意專業課教材的方方面面;最后,職業院校學生使用專業課教材后的學習收獲,即是否提升了職業認知、專業技能等。
(二)問卷設計
本研究參考邁克爾·所羅門(Michael R.Solomon)編制的消費者行為量表,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共包含3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況調查,設計4個問題及選項。第二部分是職業院校學生使用專業課教材的預期目標和過程體驗調查,圍繞內容設計、習作設計、教材配套資源、插圖設計、文字規范、編排結構、教材紙張、印刷質量、教材裝幀、版式設計、教材定價、訂購方式12個方面,設計24個問題及選項。第三部分是職業院校學生使用專業課教材后的學習收獲調查,圍繞專業視野、專業知識結構、技能水平、學習興趣、學業成績、升學、備賽和考證能力、未來就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總體滿意度10個方面,設計10個問題及選項。學生針對每個問題打分,采用5點計分方式,1~5表示非常不贊成至非常贊成。在問卷信效度檢驗方面,預期目標、過程體驗、學習收獲三個維度的Cronbach'sα系數分別為0.984、0.982、0.985,RMSEA=0.078,CFI、TLI、IFI等取值均在0.96以上,說明問卷信效度較好。
此外,采用隨機抽樣調查的方式,選取山東、天津、河南、湖南、甘肅、貴州、四川、廣西8個省份的中等職業學校、高職(專科)學校和本科層次職業學校的在校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發放問卷。調研共發放3000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有效問卷共計2991份,問卷有效率為99.7%。
(三)訪談設計
本研究從參與問卷調查的在校學生中,選取不同層次學校、不同水平學校以及不同專業大類的學生作為訪談對象,采用面對面與在線相結合的方式,主要圍繞學生對專業課教材使用情況的整體感知,即教材在內容更新、形式設計和資源配套等方面的改進意見進行系統調研,旨在了解學生對教材的期望、想法以及使用教材后的收獲。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教材使用期望分析
1.職業院校學生使用專業課教材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升學、就業、備賽和考證。升學和就業是職業教育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職業院校學生最關注的兩個問題。綜合來看,學生期望教材能夠為他們的升學和就業提供支持。其中,期望值得分最高的是“教材內容對升學的幫助”(3.99±0.678)。有學生表示“期望教材更多地涉及升學考試所需的重點內容和形式,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教材更好地進行針對性復習,提升自己的考試成績,以實現升學愿望”。目前,職業教育領域的升學考試制度尚未建立全國統一的考綱,因此教材與考試內容之間的適配性,以及教材在助力升學考試方面的功能亟須進一步增強。得分次之的是“教材內容對就業的用處”(3.97±0.785)。有學生提出“期望教材能涵蓋與行業相關的實用技能,幫助我們掌握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為就業做好準備”。還有“教材內容對備賽和考證的幫助”(3.95±0.768),也是學生最為期待的教材使用目標之一。有學生表示“希望教材中的作業或練習能幫助我們提高備賽和考證的效率”。研究表明,獲得職業類證書對畢業生實現優質就業的幫助最大[13]。另外,近年來各類技能大賽獲獎對于學生的升學、就業乃至未來職業發展也越發重要。
2.不同學生群體使用專業課教材前的預期存在顯著差異。以“不同層次學校”“不同水平學校”“不同專業大類”為自變量,以“教材使用的預期目標”評價得分為因變量,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Scheffe方法進行多重比較(見表1),發現在0.05的顯著水平上,不同層次學校、不同水平學校、不同專業大類的學生對專業課教材的總體期望評分存在顯著差異(Pgt;F=0.000)。
從學校層次差異來看,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生對專業課教材的總體期望高于高職(專科)學校學生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進一步分析發現,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生對“教材助力自學能力提升”“教材文字規范”的期望較高;同時,還有學生表示“希望教材能配備更多的數字資源,以幫助我們自覺進行預習和復習”。由于本科層次職業學校生源質量相對較好,學生通常具備更扎實的知識儲備和更深入的理解能力,因此期待教材能夠為自主學習提供支撐。
從學校水平差異來看,“雙高計劃”學校學生對專業課教材的期望顯著高于非“雙高計劃”學校學生。進一步分析發現,“雙高計劃”學校學生對“習作設計”方面的期望最高,希望“教材中的習作設計對備賽和考證有幫助”,如“作業設計類型適當多樣”“作業數量結構配置合理”。
從專業大類差異來看,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土木建筑大類、裝備制造大類、生物與化工大類、新聞傳播大類和公共管理與服務大類的學生對專業課教材的期望顯著高于其他專業大類的學生。這些專業大類所服務的產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且產業知識更新、技術迭代迅速,對從業者職業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希望通過高質量的教材能夠緊跟行業前沿,掌握最新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好充分準備。
(二)教材使用體驗評價
1.學生對專業課教材配套資源、內容設計的使用體驗評價較低。第一,“教材配套資源”(得分3.39±0.757)。受訪學生認為教材配套資源不足。進一步跟蹤訪談發現,許多學生表示“教材配備的數字資源供給不足或使用不夠便捷”。當前的數字教材或配備數字資源的教材雖然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和體驗,但也帶來了一些不便,如不同科目需安裝不同的APP或小程序,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第二,“內容設計”(得分3.41±0.896)。受訪學生認為教材容量大、難度高。有學生指出“教材內容容量過大,難度超標”“一學期下來老師沒有把教材內容講完”“教材中的技能訓練內容很少”。還有不少學生提到教材中的技能訓練內容設計與實際脫節,這不利于學生對未來職業的適應。可見,專業課教材在反映行業標準、實習實訓標準、技能等級證書等相關要求以及崗位實際需求方面還存在不足。
2.不同學生群體對專業課教材的使用體驗評價存在顯著差異。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在0.05的顯著水平上,不同層次學校、不同水平學校、不同專業大類學生對教材使用體驗評價得分在總體上存在顯著差異(學校層次:Pgt;F=0.011;學校水平、專業大類:Pgt;F=0.000)。
從學校層次差異來看,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生對專業課教材使用體驗評價顯著高于高職(專科)學校學生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其中,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評價最低,有學生反饋“教材容量和難度太大”“中職教材與高職專科教材混用,其內容容量和難度不符合中職生的認知規律”“理論知識過多,實訓操作不足,這對中職生來說難度過大”,這表明中職教材在內容適應性方面存在不足。
從學校水平差異來看,“雙高計劃”學校學生對專業課教材使用體驗評價要顯著高于非“雙高計劃”學校學生。進一步了解發現,非“雙高計劃”學校學生對亟須降低教材的難度和容量的呼聲最大。
從專業大類差異來看,資源環境與安全大類、醫藥衛生大類、財經商貿大類及公共管理與服務大類的學生對專業課教材使用體驗評價顯著低于其他專業大類。其中,學生對教材文字規范出現錯誤容忍度最低,特別是資源環境與安全大類的學生(得分僅為2.812±0.563)。不少學生反映,部分專業課教材中存在低級錯誤,如錯別字、病句或錯誤的標點符號,甚至個別教材出現嚴重的刊印錯誤。
(三)教材使用收獲分析
1.學生使用專業課教材后的學習收獲總體較高。職業院校學生對專業課教材的獲得感評價較高(得分為3.876±0.749),但教材在提升“升學機會”“就業能力”“自學能力”等方面的收獲仍有待提高。在學習收獲方面,學生普遍認為專業課教材有助于提升“專業視野”“專業知識結構”“技能水平”“學習興趣”“學業成績”“備賽和考證效率”,這表明專業課教材的教育潛在作用顯著。前文分析顯示,職業院校學生使用專業課教材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升學、就業及備賽和考證。然而,學習收獲中評價得分排序后三位依次為“提高了我的升學機會(3.715±0.887)”“提高了我的就業能力(3.723±0.965)”“提升了我的自學能力(3.761±0.735)”。這再次表明,教材在提升“升學機會”“就業能力”“自學能力”等方面的效果需要進一步改善。隨著信息的爆炸性增長和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優質的就業能力和靈活的泛自在學習能力已成為新時期學生不可或缺的職業素養,也是他們主動求變、應變的關鍵能力,亟須關注。
2.不同學生群體使用專業課教材后的學習收獲存在顯著差異。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在0.05的顯著水平上,不同層次學校、不同水平學校、不同專業大類學生對專業課教材學習收獲評價得分在總體上存在顯著差異(Pgt;F=0.000)。
從學校層次差異來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使用專業課教材后的學習收獲最少。其中,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對“提高升學機會”“提升備賽和考證效率”兩方面的獲得感評分最低。這可能是由于隨著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國職業教育體系正逐漸向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體的方向轉變,中等職業教育功能定位發生變化,由單一就業功能轉向兼顧升學和就業,但現有的中職教材適宜性不足,既無法滿足學生升學需求,也無法滿足就業、備賽和考證的需要,導致學生獲得感低。
從學校水平差異來看,非“雙高計劃”學校學生使用專業課教材后的學習收獲顯著低于“雙高計劃”學校學生。進一步分析顯示,非“雙高計劃”學校學生在升學機會和自學能力的提高上獲得感較低。
從專業大類差異來看,資源環境與安全大類以及醫藥衛生大類的學生使用專業課教材后的學習收獲明顯低于其他專業大類的學生。這兩個專業大類的學生在升學機會和自學能力的提升上也表現出較低的獲得感。
三、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通過上述研究發現:一是職業院校學生使用專業課教材的主要預期目標是通過教材助力升學、就業、備賽和考證。二是學生對教材配套資源和內容設計的體驗評分較低,尤其是資源環境與安全大類的學生對教材編寫文本的規范性表示不滿。三是盡管學生總體感受到較高的獲得感,但對教材在提高升學機會、就業能力和自學能力等方面的收獲感并不理想。四是不同層次學校、不同水平學校和專業大類的學生在使用專業課教材的預期目標、過程體驗和學習收獲上存在顯著差異。
在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的當下,結合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情況,可剖析出多維度的原因。第一,從教育體系架構層面來看,近年來職業教育升學路徑趨向多元化但缺乏整合性規范。各地區、各院校在升學渠道上“各自為政”,中高職銜接、專升本貫通培養、中高本一體化培養等升學模式在課程標準、考核要點上未能統一,致使難以構建適配全域的升學考綱,教材編寫者只能依據模糊指引或區域經驗來編排內容,自然無法精準對標升學需求,這直接導致學生雖渴望教材助力升學,收獲感卻欠佳。第二,聚焦于教材開發環節,商業利益與教育公益的失衡是一大弊病。部分教材編寫受市場逐利驅動,倉促成書,編寫團隊缺乏深入的一線調研,對各專業大類學生的實踐訴求與學習習慣把握不準。像資源環境與安全大類學生反映的文本規范性問題,根源在于有些編寫人員未扎根專業實際,未邀請行業企業資深人員嚴格審校,使得教材在內容質量與呈現形式上漏洞百出。有些教材配套資源也僅是“錦上添花”的敷衍配置,難以切實輔助學習。第三,院校管理與實施層面同樣存在梗阻。不同層次、性質院校在資源調配、教學理念上存在鴻溝。優質本科層次職業學校、“雙高計劃”學校有能力整合前沿技術、企業案例融入教材,而部分普通中等職業學校囿于資金、師資,教材更新滯后,教學停留在理論灌輸上。在專業大類方面,工科類專業知識迭代迅速,要求教材緊密追蹤產業動態;文科類則側重文化底蘊積淀與實踐場景應用轉換。若教材開發未因“類”制宜,必然造成學生學習體驗與收獲的差異分化。第四,外部產業環境快速變遷也加劇了教材的滯后性。新興職業如人工智能訓練師、區塊鏈工程師、網絡主播、智能制造系統運維員等不斷涌現,對應專業教材卻難以及時供給。傳統教材的知識體系在新職業技能需求的沖擊下顯得陳舊,既無法滿足學生就業適配新崗位的需求,也在升學考核側重實操、創新能力的當下,難以成為學生升學、備賽、考證的得力助手,拉低了學生使用教材的滿意度與獲得感。
(二)建議
消費者行為研究表明,消費者對于產品的滿意度和使用效果往往與其期望目標的達成程度、使用過程中的體驗感受以及最終獲得的實際價值密切相關。當產品能夠精準地滿足消費者的期望目標,提供良好的使用體驗,并帶來顯著的實際收獲時,消費者對該產品的認可度和忠誠度會大大提高。就職業院校專業課教材而言:一方面,作為商品,需要滿足學生需求,提升內容質量;另一方面,作為特殊商品,還需要滿足教師的需求、與教學環境產生良性互動,方可促使教材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和效益,增加學生學習的收獲。
1.關注需求,瞄準期望目標。第一,中高本一體化教材建設。《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22》顯示,全國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8.4年上升到了10.7年[14]。隨著全國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不斷提升,學生對教育需求的層次逐漸加深。職業院校,尤其是中等職業學校,已經從“以就業為導向”轉向“就業與升學并重”。換言之,學生不僅期望掌握一技之長,也希望具備更高的學歷背景。因此,各地探索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急需相應的課程開發與教材建設,特別是專業課程與教材建設。職業教育各層次教材需要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按照7年或8年的時間合理設置教材內容的難度與容量,體現科學性和進階性。
第二,“崗課賽證”綜合教材建設。2021年,《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教材建設也應對接這一要求,細分目標群體,根據不同學校層次、學校性質和專業大類的教材需求,制定針對性的教材編寫目標,注重融入實際案例和項目任務,確保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升學、就業、考證、比賽緊密相關。
2.提升質量,優化過程體驗。第一,提高教材內容適宜性。一方面,利用行業企業組織工程師、技師、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等優秀技術人才的專業優勢,與教育領域高水平專業人員共同建設教材,如在教材編寫前應注重深入調研,了解行業趨勢及勞動市場對專業技能的新需求,確保教材內容緊密對接行業產業發展要求。另一方面,關注生源的現實學習基礎和能力水平,在教材內容體系、教材體例、配套資源等方面適應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同時,以鏈接輔助資源等形式呈現更為寬泛的學習內容,為學習困難學生提供幫助。
第二,加大配套資源供給。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推動教材配套資源和數字教材建設,探索紙質教材的數字化改造,形成更多可聽、可視、可練、可互動的數字化教材”[15]。一方面,鼓勵符合《電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規定》的單位加強虛擬仿真類教學軟件資源開發,推動配套資源和數字教材建設。另一方面,開發統一的數字資源平臺,整合各學科所需的數字資源,學生通過一個平臺即可訪問到相關內容,簡化學生的操作流程。同時,設立統一的登錄機制,避免不同專業科目需要不同APP或小程序的問題,降低學生安裝應用的額外負擔。
第三,加強教材監測與管理工作。首先,健全國家、省、校、出版社四級教材選用監測體系,開發教材選用監測管理平臺,實施教材動態化、常態化監控,及時發現與改進教材的不足之處。其次,建立多重審校機制,設置多層次審校和評估機制,專業編輯團隊對教材內容進行多輪校對,確保教材中不存在錯別字、病句或標點符號錯誤。最后,利用技術手段,引入文本校對軟件,輔助檢查拼寫、語法和格式等錯誤,提高校對效率和準確性。
3.拓展功能,增加學習收獲。第一,“教材+技術”。筆者調研發現,“紙數”結合的教材深受師生歡迎。現階段,受數字教材建設成本高,以及對技術要求較高等因素影響,數字教材數量占比較低。因此,一方面,選擇優先發展學科領域,注重實驗、實訓和實踐環節,開發具有交互、共享、自適應等功能的虛擬仿真實訓軟件系統和融媒體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參與度,以及泛在學習能力[16]。另一方面,成立創新發展聯盟,建立合作交流與資源共享機制,制定行業標準,促進數字教材與各類平臺互聯互通。
第二,“教材+教師”。職業院校教師教材使用能力是教材價值“落地”的關鍵途徑。首先,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教師創造性處理教材的能力、促進教材與學生互動生成的轉化能力以及基于反思的教材優化能力[17]。其次,組織定期的教材解讀研討會,邀請“國規”教材編寫者、全國優秀教材獎獲獎者,以及行業企業專家進行教材解讀和教學策略分享,幫助教師深入理解教材的設計理念和教學要求。最后,推動線上線下校際的教材交流和合作,共享優質的教學資源和經驗,提高教師教材使用能力。
第三,“教材+學生”。學生的素養水平和使用教材的能力對教材的效果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能力進行分層次教學,提供適合不同水平學生的教材和學習資源,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水平上學習。其次,通過跨學科知識的整合,教材設計中融入跨學科知識和實踐,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習和整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跨學科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泛在學習能力,使學生能更好地應對復雜多變的職業環境。最后,通過開展多樣化的課外活動,如學術講座、科技競賽、藝術展覽等,增進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參考文獻]
[1]范竹君.我國職業教育教材政策的演進與展望——基于2000—2020年國家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0):52-58.
[2]王曉軍,趙文平.21世紀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教材研究熱點主題及演進趨勢——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17):71-81.
[3]高建榮,王素霞,高藝恒.類型定位視域下基于協同理念開發職業教育專業教材的路徑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20):49-53.
[4]蔡明,胡新崗,孫志權.職業教育數字教材的內涵特征、價值向度、建設原則與開發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4(21):92-97.
[5]畢丹.比較視野中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6):78-85.
[6]曾天山,劉義國,馬建華.建設中國特色高質量職業教育教材體系——基于“十四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的實證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23,43(7):30-39.
[7]馮朝軍,熊妍茜.新時期構建高職數字化教材的開發與建設機制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14):80-85
[8]施蘭娟.新時代職業教育教材出版專業化模式探析[J].中國編輯,2024(5):61-68.
[9]傅小芳.職業院校教材選用制度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20):65-68.
[10]蘭小云.職業院校專業課教材建設現狀及對策:基于教師的調查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35):87-92.
[11](美)邁克爾·R.所羅門.消費者行為學[M].楊曉燕,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89.
[12]Solomon M G.Consumer Behavior:Buying,having,and being,global edition[M].NJ: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7:89-102.
[13]祝軍,岳昌君,王穎.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3,42(4):101-114.
[14]中央財經大學,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22[R].北京:中央財經大學出版社,2022.
[15]曾天山,荀莉,劉義國.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精品教材的共同特征與建設重點——基于首屆國家優秀教材獎的情況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10):33-41.
[16]付雪凌.論職業教育教師教材使用能力[J].職教論壇,2020(4):38-42.
[17]張海蓉,蔡琦,董光楠.立足數智融匯時代把脈中國教材建設——第二十一屆上海課程論壇述評[J].教育發展研究,2024,44(2):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