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演進歷程、角色特征與前景審視

2025-03-20 00:00:00劉明星楊明洪
對外經貿實務 2025年1期

摘要:對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軌跡進行檢視和審視具有特殊的意義。以改革開放、加入世貿組織和提出“一帶一路”等重大歷史事件為分期節點,可以將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演進歷程分成四個階段。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國分別以為民與惠民為底色貢獻全球經濟治理、以開放與包容為配色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以合作與共贏為主色引領全球經濟治理,這使得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進路與其他國家區別開來,彰顯出了獨特的貢獻者、參與者和引領者角色特征。然而,反觀當下,全球經濟治理架構非均衡發展、全球經濟治理主體共識赤字、全球經濟治理環境復雜多變以及國內經濟調整轉型影響外溢等也給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帶來較大現實梗阻。拓展國際經貿合作新平臺與新機制、加快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其認同機制建設、強化風險預警與全球供應鏈管理能力和加強國內經濟改革的國際解釋與接軌是破解這些梗阻進而推進中國未來更好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可行面向。本文一方面有助于促進對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行為的認識,另一方面則為優化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實踐提供學理線索。

關鍵詞:中國;國際經濟治理;演進歷程;角色特征;前景審視

中圖分類號:F114;F12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3-5559-(2025)01-0005-10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1]。在“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指引下,中國始終以開放包容且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面向世界,在借助對外開放平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時,也積極通過對外開放平臺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賦能全球發展。而在此過程中,通過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實踐,是一個無論如何也不能忽視的努力。換言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主要實踐內容之一,甚至極而言之,是中國逐步形成全方位、寬領域、漸進式對外開放格局的主要支撐點。在過去幾十年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實踐中,不同歷史時期中國相繼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和呈現出了不同的特征。厘清和廓清不同歷史時期的這些角色與特征,對于當下及未來把握和探索“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1]之路而言無疑是一種先在性工作。因而,檢視和審視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綜而觀之,學界以回溯式的視角對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行動已然發生的事實關注甚少,更多的是前瞻式的聚焦于探索其未然的發展面向。如波譎云詭的新背景下中國如何通過調適政策制度[2]、優化法制框架[3-4]、創新戰略模式[5-6]和完善基礎設施[7]等措施,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的分工、合作與競爭。無可辯駁,這些研究為當下及未來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行動提供了學理啟示和智力支持。但是,回溯式的梳理總結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來路事實上也必不可少。原因在于基于歷史(事件)發展脈絡剖析而總結出的經驗、規律、特征和邏輯,能為開展面向未來的行動提供主線支撐,亦能為尋繹通往未來的可能提供思索基點。職是之故,本文通過文獻分析法,在梳理呈現了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演進歷程圖式后,進一步總結分析了中國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特征,而后學理性審視了當下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面臨的現實梗阻,并據此尋繹了中國未來更好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面向。

一、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演進歷程

系統性、整體性和時代性地觀照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演進脈絡,是科學認識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行動的前提。以時間序列為主線、以時代發展重大轉換事件——改革開放、加入世貿組織、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分期節點可以將其分成四個演進歷程。這四個歷程一脈相承又各具時代特征,分而顯著地勾勒出了中國在參與國際經濟治理中逐步深化介入與擴大影響力的軌跡。

(一)1949—1978年:艱難探索時期

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行動最早可溯及至新中國成立之初。在20世紀初期,中國經歷了一系列的政治動蕩和戰爭后,國民經濟處于崩潰的邊緣。當時的中國政府對國際經濟治理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和參與度;但也并不代表全然未參與國際經濟治理。1919年中國與多個國家共同參與成立了國際勞工組織(ILO)[8],該努力昭顯出了中國對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渴望,也成為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最早的行動例證。然而,由于在當時的世界格局下中國的影響力仍然相對較小,其在國際經濟治理中的地位也較低,因而并未能充分發揮作用。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國際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進程中中國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力軍之一,這使得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有了一定提升,并為中國在國際經濟治理舞臺上發聲提供了更多機會。1944年,中國代表孔祥熙參與了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布雷頓森林會議)[9],并在會議組織層面擔任大會規章委員會主席,與其他9國代表共同參與大會指導委員會的工作。該事件被認為是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志著中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正式參與。然而,在二戰之后的幾十年時間里,中國由于一直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如內戰、政治運動以及推行封閉型經濟政策等——使得其后來即使逐漸參與了國際經濟治理,但發展進程仍然相對緩慢。中國在國際經濟治理中長期“聲音不足”,因而在國際經濟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地位有限。這也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前的國際經濟治理之路相對較為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時至1971年,中國取得了聯合國代表合法席位,這標志著中國敲開了國際經濟治理舞臺的一扇大門,從此有了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新起點、新平臺。由是不難看出,這一時期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是在艱難探索中前行的。

(二)1979—2001年:主動融入時期

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政治格局的緩和以及中國與美西方國家關系的改善,為當時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加之當時的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緩慢,中國亟需通過對外開放來增加社會主義經濟的活力。在類似的多重要素驅動下,1978年中國采取了一系列經濟改革與開放政策。該舉措的推進,在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提供動力的同時,更是推動了中國走向國際經濟治理舞臺,并在該舞臺上日益獲得更多話語權與影響力;這由此也成為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重要轉折點。以此為起點,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開啟了一段主動融入的歷程:1980年,中國恢復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B)的合法席位,標志著中國由此開始融入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借力于這些組織,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行動有了更多政策指導和金融支持,也有了國際性的平臺向世界發聲和維權。此后,在這些基礎之上,中國開始逐漸參與各種國際經濟會議、論壇和談判等活動,通過平臺展示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政策主張,由此中國在國際經濟治理領域的影響力日益提升。除這兩方面的推進外,這一時期中國還積極主動地加入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開展各項經貿合作。如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正式加入了亞太經合組織(APEC),并在此后一直積極、深入參與APEC各領域合作。不僅如此,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簽訂雙邊和區域貿易協議,也是這一時期中國主動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生動體現,譬如2000年5月19日中國和歐盟就中國入世達成雙邊協議[10];2001年11月經由雙方醞釀中國與東盟共同宣布在未來10年內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意向,并于翌年11月正式簽署《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11]等。由是,通過擴大開放、加入世界經貿組織、參與國際經貿活動和簽訂雙邊/多邊協定等的努力,使得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行動實現了從艱難探索到主動融入參與的轉變,這增強了中國話語權的同時也為其后續深度參與國際經濟治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2002—2012年:深化參與時期

2001年被認為是中國深化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元年。標志性的事件一方面在于2001年10月中國成功主辦了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該會議不僅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實力和態度,也向世界展示了其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在于同年12月中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WTO),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深刻改變了我國與世界經濟體系的關系,使我國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深入參與國際分工體系,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投資大國,為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了更好條件”[12]。兩個標志性的事件,讓中國開始朝著更高層次、更大范圍、更寬領域的國際經濟治理舞臺邁進。其中較為顯性的努力當屬積極參與區域經貿合作和推動多邊貿易發展。前者譬如2002年中國與東盟正式簽訂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CAFTA),內容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經濟合作等多個領域。后者則如2001年啟動的多哈回合談判(也稱“多哈發展議程”,DDA)。在該平臺上,中國在推動談判進程、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等方面扮演了積極性和建設性的角色,不僅全面參與了談判,還在多個議題上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立場、觀點和提出了自己的方案。通過“多哈回合談判”,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上的影響力、作用力和引領力進一步彰顯。而在此基礎之上的后續發展進程,中國開始積極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來捍衛或幫助新興國家捍衛自身的貿易利益,在國際經濟治理領域起到了幫助維護新興國家國際經濟發展權益和示范的作用。如2003年中國與歐盟、日本、韓國、瑞士、挪威、新西蘭和巴西等8個國家一起向WTO申訴美國鋼鐵進口保護案最終獲勝[13],2010年中國向WTO訴美國對銅版紙、鋼鐵制品、太陽能電池板等產品征收的“雙反”稅案獲勝[14],等等。也正是通過上述這些努力,進一步推動了中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提升了中國在世界經濟治理領域的話語權,使其成為重要的國際貿易伙伴和全球經濟治理參與者。

(四)2013年—至今:倡導引領時期

發展至2013年,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角色開始悄然發生變化,即由此前的參與者開始轉向倡導者、引領者。這一轉變的標志性事件當屬2013年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該倡議系由中國發起并連接世界的一個全新國際經濟合作平臺,旨通過該平臺實現沿線國家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目標。該平臺的提出,不僅彰顯了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全新合作理念與合作模式,而且也順應了當時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為全球經濟治理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之后,中國主動提出和倡導的國際經濟治理新主張,以及搭建和完善的國際經濟治理平臺日益豐富起來。前者譬如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了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深刻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15],該事件被譽為是中國在國際經濟治理舞臺發出的最強音;又或如通過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G20峰會)平臺提出了系列破解全球經濟治理“治理赤字”和“民主赤字”的主張與方案[16];后者的代表性事件如2015年12月25日中國發起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以促進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發展[17];2020年11月15日推動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旨在促進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十個成員國間貿易和投資的增長,加強產業鏈合作[18]。不難看到,這些“中國主張”“中國方案”“中國平臺”的新提出或新構建,無疑昭示出中國已然轉換為國際經濟治理的倡導者、引領者。現實中,在這些舉措的推進之下,中國越來越為國際經濟治理貢獻著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而在此之下,中國在國際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也愈發增強,成為國際經濟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角色特征

通過上述演進歷史的梳理總結可以發現,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相繼扮演著貢獻者、參與者和引領者的角色。通過對其角色及其特征的總結和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行動邏輯。

(一)貢獻者:以為民與惠民為底色貢獻全球經濟治理

中國治國理政的行為向來深受中國傳統儒家“仁政”“天下為公”等思想的影響,這因此決定了中國在與他國打交道時格外強調“人民至上”而非“利益至上”。也正是在這些文化根柢的影響和作用下,中國始終堅持把“為民與惠民”理念貫穿于其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全過程。這一論點可以從如下論據中找到依循:首先,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過程中注重通過對欠發達國家的經濟援助以改善其民生,這其中對非洲國家的援助尤甚。例如在2024年9月5日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國宣布對非洲開展“興農惠民伙伴行動”,該行動包含向非洲提供10億元人民幣緊急糧食援助、建設10萬畝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派遣500名農業專家以及實施500個公益項目,力爭為非洲創造不少于100萬個就業崗位[19]。事實上,截至2020年中國已向非洲援助資金高達近1,000億人民幣,且援建了公路鐵路里程超過13,000公里,援建的大型電力設施超過80余個[20]。根據《中國—非洲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發展報告》2024版藍皮書,這一數據邁上新臺階,新建和改建鐵路超過1萬公里,公路近10萬公里。其次,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過程中注重通過帶動周邊國家發展以惠及其民生。這一領域的努力以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最具代表性。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加強了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促進了中國與沿線國家以及沿線國家間的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并據此“有力促進了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為地區經濟復蘇注入強勁動力”[21]。以該倡議框架下的中老鐵路為例,中老鐵路的開通直接帶動了老撾十余萬人次就業,推動其國民年均收入達到最高21%的增長幅度[22]。而從更為宏闊的視閾來考察,“一帶一路”倡議對全球的帶動效應則更為驚人。如根據世界銀行估算,預計到2030年“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投資所創造的大量就業崗位能在全球范圍內幫助至少760萬人口擺脫極度貧困。最后,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過程中注重通過建立公平全球經濟秩序以保障各國民生。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為之的努力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積極參與WTO等多邊貿易體制的完善、改革與建設。例如在2015年內羅畢會議上,中國發揮了促談、促和、促成作用,推動達成了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協議和《信息技術協定》協議,這些協議的達成為各國提供了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將進一步降低各國企業貿易成本,提高競爭力,進而促進涉事國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二是積極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2020年11月15日中國推動東盟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共15國正式簽署了RCEP協定,該協定的簽訂構建起了新型區域經貿合作關系,為區域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注入了強勁動力。誠然,類似上述的行動中國在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實踐中還有非常多,但從上述的案例也足以昭示: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積極以為民與惠民為底色奉獻全球經濟治理,充分扮演著貢獻者的角色。

(二)參與者:以開放與包容為配色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除了積極以貢獻者的角色奉獻于全球經濟治理,中國更以開放與包容的姿態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各項事務,呈現出了較為顯著的參與者角色特征。這一角色立基于中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傳統,形成于中國獨有的“開放與包容”治國理念指導下的實踐,既體現于在參與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過程中主張或堅持開放與包容,更體現于其以“開放與包容”的姿態具身參與全球經貿合作。就前者而言,為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的規則朝著更加開放包容的方向發展,中國為之付出了不少努力。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如在G20杭州峰會上中國基于“開放與包容”理念首創性提出了“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24]的主張,該主張后來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與響應,為后來推動更加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建設起到了助力作用。又或如在RCEP的談判和簽署過程中,中國將“開放與包容”理念貫徹其中,倡導成員國降低關稅、減少非關稅壁壘、促進服務貿易和投資自由化[25]。該倡議最終獲得成員國支持,使得各成員國也因此更具開放態度和包容精神。而就后者而論,中國始終以“開放與包容”的姿態具身參與全球經貿合作,這一努力集中見諸于擴大對外開放、放寬外資準入、優化營商環境等的努力中。如在放寬市場準入方面,中國一直努力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至2020年中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已由2017年的95條減少至33條,減少了65%[26];同時還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進一步確立了對外資的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而在放寬外資準入方面,2024年2月28日中國頒布了《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該方案從擴大市場準入、加大政策力度、優化公平競爭環境、暢通創新要素流動、完善國內規制等方面提出了24條具體措施,進一步方便了外資進入;緊接著,時隔6個月之后中國商務部又繼續發布了新修訂后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其不僅進一步完善了優質外資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投資政策,而且還優化了外資審批流程,提高了市場透明度。除此之外仍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還一直致力于推動消除高技術產品貿易關稅壁壘,如中國積極參與和推動《信息技術協定》(ITA)的擴圍談判,最終實現了免除新一代半導體、GPS導航設備和醫療設備等約200項新增高新技術產品的關稅,等等。凡此種種,無一不體現中國身體力行踐行“開放與包容”理念,助力國際經貿體系朝著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方向邁進。至此也不難看出,基于上述兩個維度以開放與包容為配色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努力,使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實現了從旁觀者、融入者到參與者的華麗轉變。

(三)引領者:以合作與共贏為主色引領全球經濟治理

“義利兼顧”“協和萬邦”等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秉持,使得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行動格外重視人類命運共同體宏偉愿景的擘畫,希冀于以此作為破解全球治理難題、增進普遍福祉的核心路徑。也正是這種行動理念的指引,中國逐漸形成了一系列以“合作與共贏”為主色調的引領全球經濟治理的新思想、新模式和新戰略。申言之,中國以合作與共贏為主色引領全球經濟治理的努力,一方面體現在中國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朝著合作與共贏方向改革與完善。而這其中,改革的努力又主要表現于在全球經濟治理面對困境時中國所提出的合作共贏方案中。如面對國際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等傳統的資金來源日益難以滿足亞洲地區對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的窘境時,中國于2013年首創性提出了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的主張,以此凝聚亞洲國家合力賦能亞洲發展;面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升,但IMF的份額和投票權分配卻無法反映這種變化而影響新興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平等合作時,中國于2010年向IMF提出了份額改革方案并最終成功推動了成員國份額增加50%而使IMF的總份額達到7,157億SDR(約9,600億美元)的變革[23]。完善的努力則可見于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過程中擘畫的新藍圖中。如習近平總書記于2021年9月21日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其后于2013年3月提出并在后期陸續豐富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理念。這些倡議或理念的提出,某種程度上扭轉了世界各國以往“各自為政”的狀態,增進了世界各國共識,從而加快了相互尊重、公平透明、合作共贏新型國際關系的構建。另一方面則體現在中國將“合作與共贏”理念貫穿于其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廣泛實踐中。這種實踐既包含中國自身與世界各國間的經貿合作,亦包含中國促進世界各國間的經貿合作。前者表現為中國除了國內加強對外開放之外,還面向國際發起或加入了系列多邊經貿合作組織,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亞太經合組織(APEC)、上合組織(SCO)以及金磚國家(BRIC)等;同時還積極促進多邊及雙邊經貿合作框架的達成,如中非合作論壇、中巴經濟走廊等。后者的努力則分而從為民間與官方開展經貿合作交流提供平臺鋪陳開來:為民間國際經貿合作交流提供平臺如中國每年都會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及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等;為官方國際經貿合作交流提供平臺的行動則如主辦G20峰會、金磚峰會等。總體來看,通過上述舉措中國業已形成了高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多/雙邊國際經貿合作新格局,同時這些舉措也指示著中國正以合作與共贏為主色引領全球經濟治理,越發成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引領者。

三、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現實梗阻

審視其前景,在變亂交織的全球化現代化背景下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實踐仍然面臨不少現實梗阻。認識這些現實梗阻,是探索中國未來更好參與國際經濟治理、更大程度發揮其角色與作用的前提,亦是思索助推中國更好推進對外開放的關鍵。

(一)全球經濟治理架構非均衡發展

全球經濟治理架構的非均衡性發展,是當前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過程中面臨的根本性梗阻。在這種非均衡架構下,發達國家憑借其資本、技術和市場的優勢,占據了全球經濟治理的制高點,對全球經貿規則的解釋權、制定權以及國際經貿事務的決策權擁有顯著的影響力,進而導致新興市場國家話語權不足。盡管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G20作為全球經濟治理的新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參與度,但并未從根本上改變發達國家主導全球經濟治理的現狀,新興市場國家在決策過程中仍受到既有非均衡治理框架的制約,聲音和利益訴求難以得到充分反映和有效保障。作為新興市場國家首位的中國自然也受到上述非均衡治理框架的影響。這種影響分而從以下兩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是話語權受限。由于全球經濟治理架構的非均衡性,導致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不足,因而使其在全球經貿規則制定或秩序決策過程中難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維護自己的利益,亦無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訴求來推動議程和制定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將限制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作用的發揮。更有甚者,還將給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經貿合作帶來不公平的待遇[27]。二是規則適應性困難。治理框架的非均衡性發展,接踵而至的是導致全球經濟治理架構中的規則不平等,一些規則可能更有利于某些主導國家的利益,而與中國的發展階段和利益訴求不完全一致。這要求中國在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時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適應這些規則,同時也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以更好的適應其非均衡框架下的規則、制度。顯然,這種適應或應對不平等規則的努力,將給中國帶來額外的困難和成本,也可能對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和影響產生負效應。

(二)全球經濟治理主體共識赤字

全球經濟治理主體共識赤字,是當前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過程中面臨的一般性梗阻。全球經濟治理主體共識赤字,表現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各參與國難以達成有效共識或業已達成的共識有限。全球經濟治理主體共識赤字發生的誘因復雜多樣,但主要的有以下四種:一是缺乏排他性公共領導權導致各國基于自身利益廣泛博弈,加之治理主體日趨多元化,進而使得各參與國的主張、利益和訴求難以調和而引發共識裂痕;二是全球經濟治理議題涉及經濟、貿易、貨幣和金融等較為廣泛,針對不同議題各國往往有不同的優先級和立場,因而增加共識形成難度;三是各參與國在理論、理念、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決定下的全球經濟治理實踐往往帶來共識鴻溝;四是如上述的全球經濟治理框架失衡,導致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間缺乏溝通橋梁而引發天然共識赤字。從影響來看,共識赤字給全球帶來的挑戰是顯而易見的,如當下在全球經貿治理領域此起彼伏的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以及全球經濟政策不協調等,均是共識赤字所帶來的后果。共識赤字毫無疑問也將給中國當下及未來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行動帶來重重梗阻。短期來看,將引發貿易摩擦、沖突和爭端。由于各參與國間缺乏共識,中國在與其進行經貿合作或推進全球經濟治理主張時,可能會面臨更多的阻力、分歧,甚至矛盾、抗衡與紛爭,進而增加合作或推行主張的難度。中期來看,將限制中國應對全球經濟問題的能力。這一論點的邏輯在于共識赤字之下當各參與國在應對全球經濟領域的挑戰存在分歧時,意味著中國將難以與其共同制定有效的應對策略和措施,這將限制中國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時的能力和效果。長期來看,將侵蝕中國參與國際治理的信任和信心基礎。由于缺乏共識一些國家可能會對中國的政策、理念和觀點等抱以疑慮而對其缺乏信任和信心,從而削弱中國與其他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合作基礎,也將限制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合作空間,由此影響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長期利益。

(三)全球經濟治理環境復雜多變

全球經濟治理環境的復雜多變,是當前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過程中面臨的普遍性梗阻。當前,世界正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西方國家博弈、意識形態競爭、地緣政治沖突以及技術變革等加劇,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全球經濟波動、全球供應鏈重組等多重因素交織,加之“全球治理體系離散化,美西方國內政治極端化,世界經濟‘再全球化’”[28]等趨勢疊置,使得當前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行動正遭遇全球發展大調整、大分化、大重組,不確定、不穩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等的特殊時期。類似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治理環境,毫無疑問疑將給中國當下及未來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在西方國家博弈、意識形態競爭和霸權主義之下,美西方國家試圖通過外交手段、經濟制裁或技術封鎖等方式,遏制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發展與崛起,削弱其全球經濟治理話語權。此種緊張政治氛圍,無疑會擠壓中國的全球經貿合作空間,增加其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難度。其次,俄烏沖突、巴以/黎以/伊以沖突等地緣政治矛盾的惡化,正在加劇地區不穩定性、供應鏈重組和全球經濟波動,這將影響中國作為世界制造業中心和供應鏈重要環節的經濟增長與對外開放。同時,也不排除引發國際社會對中國是否卷入其中等作出誤解與誤判,進而損害中國形象、聲譽,消解其在全球經濟治理領域的影響力、作用力和引領力。再者,沖突引發的全球經濟波動和供應鏈重組,也悄然在改變著世界原有的生產、貿易和供應格局,增加國際貿易和投資環境不確定性。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全球貿易樞紐和供應鏈節點,勢必在這一過程面臨新的“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困境與壓力。最后仍然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治理體系離散化發展趨勢,將誘發國際合作機制的弱化和碎片化,進而增加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協調成本;而“再全球化”趨勢則可能引發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行為。毋須多言,以上任何一種要素引發的梗阻,都將為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帶來新的困難。

(四)國內經濟調整轉型效應外溢

國內經濟調整轉型效應外溢,是當前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過程中面臨的潛在性梗阻。當前,中國正致力于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出了諸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9]。毋庸置疑,類似的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努力對于國內經濟發展而言大有裨益;但對于其參與國際經濟治理與國際經貿合作來看,則可能引發或遭致一些“意外”的挑戰。這種挑戰發生的邏輯在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往往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乃至精力投入。因此可能引發兩個“波動”及其波動可能給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帶來新的梗阻。一個波動是高度集中精力和資源于國內經濟調整轉型難免減小參與國際經濟治理資源和精力的投入,這將引發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參與度的波動,從而影響其在國際經濟治理體系中的廣度和深度;另一個波動是國內經濟調整轉型難免導致中國經濟政策出現波動以及隨著政策波動又將引發國內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波動。這種波動將容易引發國際社會的誤判與擔憂,誤以為中國的國內經濟和相應的經濟政策不具備穩定性和可預測性,進而消解其與中國開展合作的信任與信心,侵蝕中國長期以來在國際經濟合作中建立形成的基礎和信譽,影響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合作意愿和合作深度。仍須關注的是,中國經濟調整轉型也或引發國內與國外經濟治理規則銜接難題。如中國新出臺的系列——與“一帶一路”倡議、數字經濟、綠色金融、自貿區建設等相關的——經貿發展制度,短期內可能與現有的國際經濟秩序框架存在“水土不服”的情況。一方面,這些新制度可能超前于當前國際規則的制定速度,導致在規則對接和協調上需要更多時間和努力;另一方面,由于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復雜性和多元性,不同國家和利益集團對中國新規則的接受程度存在差異,進而引發一定的摩擦和爭議。顯然,因國內經濟調整轉型效應外溢引發的上述潛在挑戰,也是中國當下及未來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所不可輕視的。

四、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前路探索

面對上述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遭遇的多重現實梗阻,前瞻性、科學性和系統性探索破解上述梗阻的策略是當前最具急迫性和價值性的任務。為此,筆者基于學理視角提出四點應對策略,試圖描摹出中國當下及未來更好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前路。

(一)拓展國際經貿合作新平臺與新機制

針對全球經濟治理框架業已根深蒂固的非均衡發展態勢,中國除了應繼續積極參與或主導現有規則制度完善以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框架均衡發展外,更應致力于突破傳統的全球經濟治理框架,通過構建新的國際經貿合作平臺、形式和機制完成突圍,據此逐步提高自身和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框架內的話語權,從而引領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合理且包容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為此,可資借鑒的努力方向有:傳統的策略仍然是加快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架構的均衡發展。即中國仍須為現有全球經濟治理規則的制定與完善而不懈努力,特別是在IMF和WTO等機構中,中國應繼續努力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框架下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新興的策略則是拓展國際經貿合作的新平臺與新機制,這不僅是對現有合作框架的深化,更是對新興合作模式的探索。如中國可以推動成立“全球南方國家經濟合作論壇”,以此作為發展中國家發聲的新平臺、新渠道,平衡現有治理框架中發達國家“一家獨大”的格局;又或如可以通過提升“南南合作”框架下的集體議價能力,以及在已有國際經貿合作基礎上繼續深化多邊、雙邊經濟對話與合作新機制,主動與不同國家、地區及國際組織建立多元化的合作網絡,據此形成合力抗衡現有全球經濟治理框架的主導格局[30];更具前瞻性的策略則還在于,中國可以發揮在數字貨幣與綠色金融領域的引領作用,加速數字貨幣國際化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利用這一新興金融工具降低跨境交易成本,提升國際貿易效率,減少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依賴,以此打破傳統全球經濟治理框架的不平衡壓制。當然,最關鍵的還在于中國應繼續加強自身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提升在全球經濟治理框架中的感召力和引領力,這是確保上述傳統策略和新興策略得以推進的前提。

(二)加快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其認同機制建設

在全球經濟治理主體共識赤字的梗阻面前,中國應加快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其認同機制建設,這是擺脫共識赤字困境的關鍵路徑。一是要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與闡釋,增進國內外理解。這需要從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入手:在國內,可以通過各層次各領域教育、全媒體等平臺將該理念融入國民教育宣傳體系,切實推動該理念入腦入心;在國際,則可以借助高層交往、各種會議、文化交流、民間往來等渠道,闡釋該理念的內涵與積極意義,增強國際社會的認同與參與,從而推動該理念深入人心。二是要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轉化為具體實踐,強化國內外感知。為此,中國須將該理念落實為具體的政策、項目和行動,通過事件促進人們對該理念價值和力量的感知。如政策方面,可以提出多邊主義2.0版,以此深化各參與國政策溝通、文化交流和利益共享,并就共同關心的議題形成更具包容靈活的應對政策體系,從而實現更寬領域的雙邊或多邊對話,增進互信、理解與合作,化解國際經濟治理分歧。項目和行動方面,則可以通過發起或參與全球共同發展倡議,如“一帶一路”“全球南方”“抗擊饑餓與貧困全球聯盟”等,動員國際社會共同參與全球經濟事項,形成共建共享共生的生動實踐,展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和力量。三是構建多層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認同機制[30],確保國內外理解和感知該理念后轉向認同。這要求加快完善文化交流與互鑒機制,通過人文與教育交流形成共同的文化認知和價值觀念;加快完善經貿互惠與共益機制,促進各國經貿合作與供應鏈融合;加快完善政治互信與互動機制,通過高層斡旋消弭經濟層面的誤判、摩擦和分歧。仍須一提的是,提升中國的公共領導力也至關重要,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獲得更多支持與保障的關鍵。

(三)強化風險預警與全球供應鏈管理能力

科學應對全球經濟治理環境復雜多變帶來的現實梗阻,中國亟需強化風險預警和全球供應鏈管理能力,這是破解這一現實梗阻的先在性工作。一般而言,全球經濟治理環境復雜多變往往隱喻著據此帶來的梗阻不可預測性強、規律性弱。為此須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戰,通過完善和建立風險預警系統和加強應對風險挑戰的一般能力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欲實現這一目標,當前緊要任務是加快完善全球經濟風險預警機制,如可以借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預測大模型等先進技術,構建一個能夠涵蓋國際宏觀經濟、金融市場、地緣政治等多個領域且全面及時準確的風險預警系統,通過該系統實時監測全球經濟的運行狀態,并智能挖掘、分析、捕捉潛在的經濟風險和危機信號,及時提供給政府和企業,從而賦能我國政府和企業于國際經貿合作亂局中謀新局、開新局,變危機為新機。另一個同樣緊要的任務則是加快重構全球產業價值鏈和供應鏈以強化自身全球供應鏈管理能力。對此需要從以下兩個維度展開努力:一是加快中國全球供應鏈的變革與布局。變革在于通過推動供應鏈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降低“信息繭房”導致的對世界單一供應鏈路徑的依賴,進而減少地緣政治沖突和全球經濟波動對供應鏈的影響;布局則在于既需繼續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也需繼續將海外企業“引進來”在國內建立生產基地和供應鏈節點,以此實現我國供應鏈的多元化、全球化,提高供應鏈的靈活性、穩定性和韌性。二是提升我國全球供應鏈管理水平,為此既需要通過物聯網、區塊鏈等先進技術的加持來推動供應鏈數字化轉型,也需要通過加強過程風險管控來完善供應鏈安全機制,更需要通過上下游企業的合作共享、資源整合來提高供應鏈的協同效能。可以說,唯有通過這些努力,才能于變亂交織的全球經濟治理環境中“以不變應萬變”。

(四)加強國內經濟改革的國際解釋與接軌

盡管國內經濟調整轉型效應外溢給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帶來的挑戰較為細微,但這種細微挑戰所引發如前述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也不得不引起重視。本質上來看,多米諾骨牌效應之所以會發生,核心在于信息的不對稱和規則的不接洽。是以,做好國內經濟調整轉型的國際解釋與接軌就成為破解這一梗阻的可行之策。申言之,就做好國內經濟調整轉型的國際解釋而言,需要中國通過國際組織、多邊機制、高層交往、文化交流乃至學術傳播/交流平臺等渠道,積極向國際社會清晰、準確地詮釋清楚國內經濟改革行動的目標、路徑和前景,特別是要詮釋清楚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戰略、新部署和新政策之內涵,同時宣傳好國內經濟改革行動的意圖、成果、機遇和經驗,以此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改革行動的了解與認同、信任與信心。而就加強國內經濟調整轉型的國際接軌而論,面對經濟轉型新出臺的規則難適應和難契合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窘境,這要求中國當下及未來在推動國內經濟調整轉型過程中,一方面要積極推進既有國際經濟治理規則的完善和革新,使之適應于當前我國乃至世界新興產業涌起的需要。如在WTO和IMF框架內積極推動新興領域和新業態相關經貿規則的制定,建立起能夠適應于當前全球數字貨幣發展、綠色金融發展等相關新規則。另一方面也要促進國內經濟調整轉型新規則與國際規則的有機銜接。這要求在深入理解國際經濟體系運作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靈活調整優化國內經濟政策框架,使之激發國內經濟活力的同時,又能有效對接國際高標準。可以預見,通過上述兩重努力,將不僅能有效破解國際社會對國內經濟調整轉型行動誤判而產生的在經貿合作領域信任與信心危機,而且亦能彌合國際場域因國內經濟調整轉型制度革新而產生的在全球經濟治理領域規則與制度張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25.

[2]王志芳,張丹.國際經濟政策協調與中國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J].東北亞論壇,2022,31(4):114-126.

[3]張守文.貿易戰、全球經濟治理與經濟法的完善[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5-15.

[4]陳琪,管傳靖,金峰.規則流動與國際經濟治理——統籌國際國內規則的理論闡釋[J].當代亞太,2016(5):4-32.

[5]徐崇利.變數與前景:中美對國際經濟治理模式選擇之分殊[J].現代法學,2019,41(5):182-194.

[6]汪萬發.協調布局和統籌推進:中國引領全球經濟治理的方略研究[D].上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2017.

[7]潘曉明.中國參與新一輪國際經濟治理的智力基礎設施建設——以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研究院為例[J].國際關系研究,2016(3):39-53.

[8]王霞,張燕婷.國際上“生活工資”理念的實施進展及啟示[J].中國勞動,2024(1):76-86.

[9]楊明真,張發林.制度變遷與權力博弈:國際貨幣體系的雙重困境[J].國際安全研究,2024,42(3):98-125.

[10]王毅.中國入世與歐元流通——評中國入世與歐元正式流通對中歐經貿關系的影響[J].國際問題研究,2002(2):21-24.

[11]汪文正.8大跨越,見證中國外貿鏗鏘步伐[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09-24(6).

[12]隆國強.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年回顧與展望[N].人民日報,2021-12-10(9).

[13]陳儒丹.WTO裁決執行與國家利益實現的潛在背離研究[J].環球法律評論,2017,39(5):177-192.

[14]人民網:WTO裁定美“雙反”措施違規體制性問題漸成訴訟焦點,(2014-03-27)[2024-10-29].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328/c70846-24757894.html.

[15]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17-01-20(2).

[16]郭威,劉曉陽.風險防范視閾下的全球經濟治理變革:變遷歷程、演進邏輯與中國定位[J].經濟家,2021(10):119-128.

[17]舒建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國際金融秩序[J].國際關系研究,2015(4):15-26.

[18]劉衛兵.李克強出席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領導人會議[J].中國發展觀察,2020(22):81.

[19]李學仁.攜手推進現代化,共筑命運共同體——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J].中國新聞發布(實務版),2024(9):3-6.

[2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非合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1]新時代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展望[N].人民日報,2023-10-25(6).

[22]曹松.黃金大通道改變了啥[N].經濟日報,2022-12-30(10).

[23]黎峰.全球經濟治理“雙重困境”下的中國角色及擔當[J].當代經濟研究,2023(7):104-112.

[24]吳綺敏,杜尚澤,王新萍.習近平出席2016年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16-09-04(1).

[25]于津平,印梅.RCEP時代亞太經貿格局重構與中國的戰略選擇[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5-18.

[26]張卓元.中國經濟四十年市場化改革的回顧[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39(3):3-15.

[27]王雅麗,史丁莎.中國國際經濟治理話語權提升策略研究[J].對外經貿實務,2024,42(5):50-55.

[28]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形勢報告(202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

[29]李俊.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J].人民論壇,2021(2):12-15.

[30]朱杰進.中國與全球經濟治理機制變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20.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Governance:Evolution,Rol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 Review

LIU Mingxing,YANG Minghong

(Southwest Frontier Ethnic Minorities Research Center,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091,China)

Abstract:Examining and reviewing the trajectory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governance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Taking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such as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and the proposal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s staging nodes,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govern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China has contributed to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with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benefiting the peo-ple,participated in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and led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with the theme of cooperation and win-win results.This differentiates China's ap-proach to participating in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from that of other countries,highlighting its unique role characteristics as a contributor,participant,and leader.However,at present,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framework,the deficit of consensus among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actors,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environment,and 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domestic econom-ic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pose significant practical obstacles to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Expanding new platforms and mechanisms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its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s,strengthening risk early-warning and 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apabilities,and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interpret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domestic economic reforms are feasible directions to breakthrough these obsta-cles and promote China's better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governance in the future.On the one hand,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behavior in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gover-nance.On the other hand,it provides theoretical clues for optimizing China's practice of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governance.

Key words:China;international economic governance;evolution path;role characteristics;prospect review

(責任編輯:丁曉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资源|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人妖在线|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亚洲高清资源|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av在线人妻熟妇|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午夜三级在线|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三级|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欧美a在线看| 日韩性网站| 国产午夜不卡|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a|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国产亚洲第一页| 精品福利网| 亚洲另类色|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第一页在线| 欧美日本激情|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 黄色福利在线|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男人天堂|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伊人色在线视频| 69综合网|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9在线观看|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91视频国产高清| 亚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性欧美精品xxxx|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av在线手机播放| 综合色88|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