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時代,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我們要抓住先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秉h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數字經濟是一種革命型的新型經濟形態,其核心在于將前沿數字化技術與傳統的經濟業務緊密結合,形成一種相互交織疊加融合而成的創新領域。數據產業是加快發展動能轉換、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抓手。常州作為傳統工業明星城市,正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光伏、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等行業基礎雄厚,工業體系覆蓋90%以上門類,為布局發展數據產業提供了豐厚土壤。在新一輪的發展中,數字經濟將成為轉型發展關鍵增量,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一、準確把握發展數字經濟的戰略機遇
準確把握國家對數字經濟建設的戰略性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多次強調數字經濟的重要性,提出要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政策體系。數字經濟可以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通、各類經營主體加速融合,幫助經營主體重構組織模式,打破時空限制,實現跨界發展,在提升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準確把握數字經濟對經濟結構轉型的基礎性作用。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領域,數字經濟助力關鍵性技術實現突破,催生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可以成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引擎。數字經濟的發展,能夠推動傳統產業實現生產流程智能化、管理模式信息化、產品服務個性化轉型,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如電子商務、數字金融、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大大豐富經濟業態和商業模式,推動經濟結構邁向多元化和高級化;能夠推動產業鏈向網絡化、平臺化方向發展,幫助企業加強與上下游企業緊密合作和協同創新,提高產業鏈整體運行效率和競爭力。
準確把握數字經濟對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性意義。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智慧化發展,是面向未來構筑城市競爭新優勢的關鍵之舉,也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催生了大量新業態、新模式,而且使創新不再局限于某個領域或行業,呈現出跨界融合、協同創新的趨勢,進一步增強了創新的整體效能。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力量,在培育壯大產業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的同時,以數字產品和服務全面賦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因此,國家多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深化智慧城市發展、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中強調了以城市為關鍵載體平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技術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促進城市數字化轉型與大中小企業融合創新協同發展。
二、常州市發展數字經濟的成效
數據制度體系不斷健全?!笆奈濉逼陂g,制定常州市智慧城市建設、數字經濟發展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出臺兩輪《常州市大數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發布《關于全面提升常州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化數字政府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部署一網統管建設、數字化轉型工作任務清單,制定數據開放目錄體系及數據標準。建立首席數據官制度,目前共有首席數據官43名,數據專員70名。重視緊缺人才培養,推動全市11所高校全部開設數字領域直接相關專業。
數據要素市場日益活躍。建設集數據歸集、數據清洗、數據治理、數據編目、資源掛載、共享交換于一體的公共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建立健全數據治理體系,明確數據管理職責和權限,加強數據質量管理和數據安全防護。建設各類專題庫,落地“數醫賠”“常個貸”“市民貸”等一批場景。建成公共數據融合開放(開發)創新平臺,授權常州市數據集團為公共數據一級運營主體。建設公共數據產品交易平臺,常州企業征信服務有限公司“常州地區企業融資特征數據”獲得由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頒發的首張數據產品登記證書。
數字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以上企業1445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1%。截至2023年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總營業收入超4500億元,其中制造業領域營業收入3202億元,建筑業領域營業收入594億元,批發和零售業領域449億元,服務業領域272億元。初步形成常州數字經濟產業園、常州創意產業園兩大數字產業集群。
數字社會更加普惠可及。高標準構建城市智慧管理體系,建設“一網統管”城市運行指揮平臺,打造“三級聯動、五級響應”的城市運行指揮體系。全方位賦能數字公共服務普惠,打造“十五分鐘”人社基本公共服務圈,建設“智慧健康云”醫療影像平臺。開展智慧社區應用試點,完成常州智慧教育平臺建設,打造“常州行App”品牌。多元化推動數字文化繁榮發展,拓展數字文旅消費場景,打造“5G+文化+旅游”智慧景區,建設“常享游樂享常州總入口”智慧文旅綜合服務平臺。多領域促進數字生態改善優化,建成生態環境監測監控一體化平臺、自然資源和規劃“一張圖”,建設常州市能源全景智慧平臺、“雙碳”數字孿生平臺。多舉措支撐數字鄉村穩步發展,推動金壇區、武進區成功入選江蘇省第二批數字鄉村試點,遴選全市首批數字鄉村發展服務資源池單位。
數字基礎設施擴容提速。建設中國移動長三角(常州)數據中心,整體規劃機架超2600個。算力運營能力大幅提高。通用算力方面,搭建9萬余核vCPU、258TB內存、15PB存儲規模的政務云;智能算力方面,建成總算力規模280PFlops的三個集群。常州市電子政務外網已涵蓋3個數據中心、3朵政務云、195家部門、500余個項目、4200余臺服務器、市本級8000余臺終端。搭建城市級運行視頻匯聚平臺,網絡基礎建設持續提升,實現市、縣城區OLT設備100%具備千兆平臺能力,千兆光網覆蓋率達395.43%。
數字場景建設取得實效。全面提升政務云服務能級,建成“三橫一縱”大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完善人口庫、法人庫和電子證照庫,形成基礎數字資源支撐體系,建設城市運行管理多級聯動事件智能平臺和城市運行“一張圖”,統籌政務區塊鏈技術平臺?!耙痪W通辦”融合發展增值增效。常州市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配套完善基礎資源庫,實現全市99%以上政務服務事項在線可辦。高質量打造“暢通辦”政務服務總門戶,堅持一源多端融合發展。建成貫穿政策惠企全鏈條、融合四端一體全路徑的“政企通”綜合平臺,延伸熱線閉環功能,集成服務應用,優化完善“我的常州”城市門戶App?!耙痪W統管”打造智能示范生態。聚焦經濟治理,全面展示全市經濟運行態勢,動態展示“新能源之都”產業發展趨勢,完成全國首張地市級“人才地圖”。聚焦城市治理,創新推出“城市體檢”,街區管理實現“云端解決”。聚焦社會治理,打造“數字黨建”,實現租賃住房分級智能管理,首創“民生實事云圖”。聚焦安全治理,構建全省領先的?;啡芷诎踩O管體系,實現全市所有在用電梯的實時監管,建成功能完備的應急聯動指揮系統。
三、推動常州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
完善體制機制,深化總體布局。推動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在于持續推動數據賦能,培育壯大數字產業,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全面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將數字經濟作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積極加快構建以政策文件為主干,以標準規范為支干的制度體系,為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撐。構建科學、全面、動態的數字經濟監測指標體系和數據產業圖譜。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數字經濟相關數據,常態化監測數字經濟的運行狀態和發展趨勢。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試點,探索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為全省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加大資源供給,推動配置改革。充分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有利于帶動各類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開辟新空間。要著力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大數據資源供給,統籌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壯大數據要素型企業,打造數字企業共同體。落實數據產權制度,依法開展確權登記。保障企業數據權益,推進非公共數據開放授權新模式。規范個人信息數據處理,建立健全采集、加工、使用和托管機制。推進數據價值挖掘,構建多領域場景應用試點示范。強化產業數據開發利用,建設重點領域平臺提升應用能力。健全數據交易流通機制,形成數據資產目錄。
聚焦數字產業化,助推能級提升。做強數字經濟基礎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賦能,實施“十鏈突破、百企領航、千景應用”工程健全生態體系,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強化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數字化賦能,培育壯大數字創意、智慧物流、金融科技等新型數字化服務業態。繁榮數據產業發展生態,引導支持數據要素型企業發展,探索建立數據要素型企業認定機制。鼓勵中小微企業發揮特色優勢,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探索數據資產化實現路徑,推動企業數據資產入表。加快數字經濟示范載體建設,建成數字經濟特色園區、基地和企業,提升數字產業集群發展和規模能級。建設科技基礎設施、機構和平臺,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設立研發中心。依托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推動“跨境電商+產業帶”融合,構建聯動發展的生態圈。
夯實發展基礎,提升保障能力。加強數字技術協同創新運用,出臺算力產業發展和應用行動方案,發揮“算力券”帶動作用,逐年提高本地智改數轉算力服務數量和本地化使用率。引入超算技術驅動大數據高效治理。建設低空空域管理系統,精細化助推產業集聚發展。穩步增強數字安全保障能力,構建數字安全的一體化管理體系,超前謀劃安全新技術,注重數據安全技術和業務創新的平衡關系。利用智能運算與大模型學習推演,構建數據安全共享框架。完善涉密管理機制,確保數據安全合規流通。加快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擴容提速,整合云計算資源建設統一政務云平臺,推進業務系統向電子政務外網遷移,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責任編輯: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