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語:“十人九胃。”這句話的意思是:十個成年人中,有九個有胃病。這雖然是基于生活常識的推斷,但的確有一定道理。臨床數據顯示,胃病在我國十分普遍,不少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群長期受慢性胃炎、胃潰瘍、胃食管反流等疾病的困擾。據估算,我國慢性胃炎的發病率可達到50%。許多慢性胃炎患者因胃痛、反酸、噯氣等癥狀而苦不堪言。那么,除了積極治療外,如何調理飲食,才能遠離慢性胃炎呢?
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即多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性病變。簡單來說,就是胃黏膜細胞發生損傷,出現炎癥反應。該病尤其多見于中老年人群。
1.慢性胃炎的分類
根據病變程度,慢性胃炎可分為兩種類型。
(1)慢性淺表性胃炎
該病也被稱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是發生在胃黏膜表層的淺表性損傷,病因是胃黏膜上皮細胞遭到破壞、發生炎癥,不存在胃黏膜深層結構損傷。患者一般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或僅有比較常見的消化不良表現。
(2)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由于胃黏膜反復遭受損害,導致固有腺體發生萎縮,其病變程度較為嚴重。患者會發生“腸上皮化生”:原有的胃黏膜細胞被腸上皮細胞所取代。同時,由于胃黏膜腺體萎縮,胃泌素的分泌量相應減少,這會影響胃酸的正常分泌和胃腸道的正常蠕動。如果任由病情發展,可能增加患者胃部發生癌變的風險。
2.誘發因素
(1)飲食習慣
不良飲食習慣,如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高鹽飲食、酗酒等,是引發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飲食長期不規律、暴飲暴食,可導致胃酸分泌紊亂,損傷胃黏膜,影響胃部正常功能。辛辣、高鹽食物和酒精等會對胃黏膜產生較強的刺激,誘發和加劇胃黏膜炎癥。飲食結構單一、膳食營養不均衡,可導致機體營養不良,影響胃黏膜的修復功能。
(2)精神心理因素
研究發現,胃部健康與精神心理狀態有一定關系。持續的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可能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影響胃黏膜血液供應,使胃部更容易發生炎癥性病變。
(3)長期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能夠在胃部的強酸環境下生存,損害胃黏膜,從而誘發胃部慢性炎癥。
(4)藥物和化學物質
研究證實: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等藥物,長期暴露于氯仿、苯等特定化學物質中,能夠誘發慢性胃炎。
3.主要癥狀
(1)飽脹感
多數慢性胃炎患者會出現胃脹、早飽的癥狀,嚴重影響食欲。患者少量進食后,就感覺胃被撐得滿滿的;有時沒有進食,胃部也存在脹滿感。這是因為,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受損,胃排空時間延長,攝入的食物不能及時被消化,從而引起胃脹。
(2)胃痛
胃部鈍痛、燒灼痛,也是慢性胃炎患者較為常見的臨床表現。患者的胃酸分泌過多,對胃壁黏膜產生刺激,可加重胃黏膜損傷,引發或加重疼痛。痛感通常會在飯后加重。尤其是在患者食用辛辣、油膩或是溫度較高的食物之后,痛感會更加嚴重。胃部鈍痛較為溫和,表現為隱隱作痛,胃部有沉重、酸脹感。相比之下,燒灼痛的感覺像是“胃內有一團火在燃燒”,這種不適感讓人更加難以忍受。
(3)噯氣、反酸、惡心、嘔吐
慢性胃炎患者由于胃排空時間延長、胃酸分泌增多,會出現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等癥狀。這些不適感時輕時重,反反復復,讓患者苦不堪言。
合理調整飲食
不懼慢性胃炎
對于健康人群而言,及時調整飲食習慣,有利于保護胃部健康,預防慢性胃炎的發生。對于慢性胃炎患者來說,除了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之外,選擇合適的食物,掌握正確的飲食方式,不僅能改善食欲、緩解胃部不適,還能夠改善整體營養狀況,提升生活質量。希望以下實用建議,能幫助各位讀者守衛胃部健康,遠離慢性胃炎的侵擾。
1.定時定量進食,保證胃部“生物鐘”的規律運轉
人體處于饑餓狀態時不及時用餐,胃酸缺乏食物來中和,過多的胃酸可能刺激、損傷胃黏膜,從而誘發或加重慢性胃炎病情。如果過度進食,則會增加胃部消化負擔,促使胃酸大量分泌,容易引起胃酸反流、胃痛及燒心等癥狀,增加罹患慢性胃炎的風險。
由此可見,規律的飲食對胃部健康尤為重要。建議您一日三餐定時、定量,讓胃部規律工作。一般來說,建議早餐時間安排在7∶00-8∶00,午餐時間安排在11∶30-13∶00,晚餐時間安排在18∶00-19∶00。每餐適量進食,避免過饑或過飽。如果部分慢性胃炎患者有食欲不振的情況,可以少食多餐,每日進食4~5頓。
2.細嚼慢咽,讓食物和胃做“朋友”
進食速度對于胃部健康有一定影響。進食速度過快,食物得不到充分咀嚼,不能與含有淀粉酶的唾液充分混合,讓粗硬的食物塊進入胃中,可能會劃傷胃黏膜,也會增加胃部的消化負擔。長期如此,無疑會加重胃黏膜損傷,引發或加重慢性胃炎病情。
建議您用餐時細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讓進入胃部的食團均勻、細膩,避免損傷胃黏膜,減輕胃部的消化壓力。而且,細嚼慢咽還能有效增加飽腹感,減少過量進食的可能性。正常情況下,早餐的進食時間應不少于15分鐘,午餐和晚餐用餐時間應不少于30分鐘。建議每一口食物都咀嚼15次以上。進餐時應保持專注,避免看電視、玩手機,以促進消化酶的分泌,讓大腦及時得到飽腹信號,避免攝入過多熱量。
3.食物溫度適宜,口味清淡
過燙或生冷的食物、高鹽食物都會損傷胃黏膜,建議您合理調整食物的溫度和口味。吃火鍋、粥湯等熱食時,應耐心等待食物晾至溫涼再食用。少吃冰淇淋、冰棍等冷食,少飲用冰鎮的碳酸飲料。夏季炎熱,可以用常溫的綠豆湯、西瓜等解暑。烹飪應控制食鹽量,可使用限鹽勺等工具計算每日的食鹽攝入量。少吃腌制食品、加工肉類和高鹽調味品。
4.營養均衡,多吃新鮮果蔬
日常飲食的食材盡量豐富,多選擇新鮮食材,使用健康的烹飪方式,保證膳食營養均衡,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供能營養素的占比合理。足量攝入新鮮蔬果、全谷物,不僅能滿足人體對于維生素、礦物質等的需要,還能促進食欲,適度提高患者的進食量。
部分慢性胃炎患者,由于胃脹、胃痛等癥狀,不敢正常飲食,因此存在營養不良的狀況。這類人群尤其要選擇合適的食材種類和烹飪方式,以改善營養狀況,促進病情康復,促進胃黏膜損傷得到有效修復。
由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受損,因此不建議食用過酸和膳食纖維含量過高的果蔬,如檸檬、韭菜、芹菜等。蔬菜應盡量選用蒸、煮、燉的方式烹飪。食用水果可去皮、去籽,更有利于消化。
5.遠離煙酒、咖啡、辛辣食物,讓胃免受傷害
煙草和酒精是胃部健康的“大敵”。煙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會直接刺激和損傷胃黏膜,加重炎癥反應。長期大量飲酒,酒精可導致胃黏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因此,為了胃部健康,要堅決戒煙,減少酒精攝入,慢性胃炎患者更應嚴格戒酒。
咖啡因和辛辣食物會刺激胃黏膜,誘發和加重慢性胃炎。因此,患者應避免飲用部分品類的奶茶、咖啡、濃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飲品。辣椒、芥末、大蒜、生姜等辛辣食物會刺激胃黏膜,患者應少吃,以減輕胃黏膜損傷。
6.飯后不要立即運動,給胃留點“消化時間”
適量運動能促進消化,改善胃腸道功能,但應注意運動時間。餐后立即進行劇烈運動會損害胃部健康,加重慢性胃炎患者的不適癥狀。
當食物進入胃內,人體分泌胃酸以分解食物,胃壁肌肉會進行收縮、舒張,促進食物與消化液相混合。如果此時進行高強度運動,特別是涉及腹部肌群的運動,會令血液更多地流向肌肉組織而非胃部,進而減少胃部血流量,影響正常的消化過程。
同時,運動時人的交感神經興奮,可能使平滑肌痙攣,導致腹痛。此外,在運動過程中,腹部肌肉收縮、腹腔內壓力增大,胃可能產生機械性振動,可能導致腹脹、腹痛、反酸等不適。
因此,建議飯后至少休息半小時再運動。這樣做不僅有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還能減輕胃部不適。
7.注意飲食衛生
幽門螺桿菌長期、反復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誘因。如果經檢查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應及時進行治療。同時,無論是否感染,平時都應注意飲食衛生,減少在外用餐頻次,使用公筷、公勺,避免與他人共用餐具,以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