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等外傷導致的脊髓損傷可引發神經功能障礙,令部分患者無法自主排尿,需要放置導尿管或進行膀胱穿刺造瘺引流尿液,這會對其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不少患者反復和醫師溝通,急于恢復“自主排尿”。但是,對于絕大多數脊髓損傷患者來說,在特定時間段內進行“導尿”,比“自主排尿”更安全,更有利于康復。這是怎么回事兒呢?
脊髓損傷可導致患者無法自主排尿
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致殘性損傷類型。根據中國脊髓損傷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我國脊髓損傷的發病率大約為60/100萬人,并且近年來有上升趨勢。脊髓損傷的病因分為外傷性和非外傷性兩大類。外傷性脊髓損傷主要由車禍、高空墜落、重物砸傷等外力作用導致。非外傷性脊髓損傷主要由疾病急性特發性脊髓炎、視神經脊髓炎等引起。脊髓損傷可導致損傷節段以下發生運動障礙、感覺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為肌肉力量減弱、感覺減退或完全喪失、排尿困難等。
排尿是涉及大腦、基底節、腦橋、脊髓和自主神經、膀胱、尿道的復雜生理過程。在整個環路中,任何一個部位發生損傷,都會影響人的排尿功能,引起尿頻、尿急、尿失禁、尿不盡、尿潴留等臨床表現,影響日常生活。
當膀胱內的尿液充盈,會刺激膀胱壁產生信號,信號通過位于脊髓的低位排尿中樞傳遞至大腦。如果大腦判斷條件合適,便會“指揮”膀胱逼尿肌收縮產生膀胱內壓力,讓尿道括約肌舒張,促使尿液排出。
脊髓受損會擾亂信號的正常傳遞,導致大腦無法有效調控膀胱逼尿肌與尿道括約肌的協同運作。例如,膀胱逼尿肌收縮加壓時,尿道外括約肌卻不能適時松弛,便會讓尿液無法正常排出。這種疾病在醫學上被稱為神經源性膀胱。
“導尿”比“自主排尿”更安全
神經源性膀胱會導致尿潴留、尿頻、尿急等癥狀,影響日常生活,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由于患者的尿液不能正常排出,長期滯留可導致細菌滋生,容易引起尿路感染。膀胱有三個出口:一個尿道口,兩個輸尿管口。若膀胱內壓力持續升高,尿液不能正常排出,便會向輸尿管逆流,長期如此可導致腎積水。病情進一步發展可嚴重影響腎功能,甚至會導致腎衰竭。
所以,對于脊髓損傷患者而言,最核心的治療目標是將膀胱壓力保持在安全范圍內,以減少膀胱輸尿管反流,從而保護腎功能。臨床治療通常不建議患者強行自主排尿,以免排尿不暢使膀胱內壓力上升,進而增加膀胱輸尿管反流的發生風險。而采用導尿等輔助排尿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膀胱內壓力升高,從而確保患者的安全。
醫師會通過尿流動力學檢查,在安全的前提下,判斷患者是否能夠嘗試“自主排尿”。該檢查是通過導尿管將生理鹽水灌注到患者膀胱,模擬儲尿過程。灌注完成后讓患者排尿,模擬排尿過程。過程中,醫師可以通過測壓計和X線攝影測定膀胱內壓、逼尿肌壓力、尿道壓力、膀胱容量、殘余尿量等信息,從而全面了解患者的排尿功能。
神經源性膀胱目前只能改善,無法治愈
目前,對于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尚沒有治愈方法。醫師只能盡量幫患者緩解癥狀,保護腎功能。
1.導尿治療
(1)留置導尿管
長期留置尿管易導致尿路結石、尿路感染等并發癥,且影響生活質量,對患者康復不利。因此,導尿管只能短期留置——留置時間一般不超過3周。
(2)間歇性導尿
間歇性導尿是幫助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排空膀胱的首選措施。簡單來說,該方法是定時將導尿管插入膀胱,引流出尿液后,將其立即拔除,不必將導尿管一直留置在膀胱內。間歇導尿的最大優點是可以讓膀胱的充盈和排空節律接近正常的生理狀態,有利于促進膀胱恢復儲尿和排尿功能,幫助患者形成良好的排尿習慣。同時,與長期留置導尿管相比,間歇導尿的感染風險較低。
需要注意的是,實行間歇導尿的患者應嚴格遵循醫師制訂的飲水計劃,控制每日飲水量。規范操作導尿管,準確記錄每次的導尿量,以保護膀胱功能,避免引起尿路感染等并發癥。
2.藥物治療
當尿頻、尿急、尿失禁癥狀嚴重時,患者可以通過藥物調節膀胱功能。比如,M受體阻斷劑可用于抑制逼尿肌過度活動;M受體激動劑可治療逼尿肌收縮無力;α受體阻滯劑可降低膀胱出口阻力;注射肉毒素可抑制膀胱平滑肌的收縮,從而減輕膀胱的過度活動。
3.行為療法
患者在醫師指導下進行生活習慣調整,并配合定時排尿、盆底肌訓練、排尿意識訓練等,有助于逐漸建立良好的排尿習慣,提高控尿能力。
4.電刺激治療
電刺激治療是通過對盆腔組織器官或支配它們的神經施以電流刺激,促進神經傳導,改善膀胱儲尿和排尿功能。
5.手法輔助排尿
尿道外括約肌功能低下的患者,可以通過按壓腹部、屏氣收緊腹肌、叩擊恥骨上膀胱區、刺激大腿內側等方式,升高膀胱內部壓力,促進尿液排出。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必須通過醫師評估和指導,才能采用手法促進排尿,并需要定期復查。否則,如果患者的尿道外括約肌不能放松,進行手法輔助排尿,可能讓尿液在輸尿管反流,誘發腎積水。
6.手術治療
如果上述治療方式的療效不理想,目前臨床有自體膀胱擴大術、尿道懸吊術、人工尿道括約肌植入術等多種手術方式,可以幫助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改善癥狀。然而,這些手術均存在一定風險。例如,膀胱擴大術后可能出現尿路感染、尿潴留、排尿困難、尿失禁以及感覺和神經功能障礙等后遺癥。尿道懸吊術可能引起尿道假道形成、尿道狹窄復發等并發癥。患者應明確風險后,在醫師指導下權衡利弊,選擇適合自己的手術方式。
相信看到這里,您已經明白了——脊髓損傷后,不能急于實現“自主排尿”。“導尿”也許不方便,但對患者來說更安全。神經源性膀胱的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只有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方案,患者的病情才可以逐步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