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文素質教育與科學素質教育并重,共同構成中醫藥院校醫學生的基本素質教育。針灸推拿專業本科生人文素質教育與科學素質教育無法充分匹配,中醫藥院校重視度相對不足,學生學習人文知識自主性不高,且具體針對針推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及述評也較少。本文從針灸推拿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建立科學與人文素質教育一體化的教育模式,運用符合新時代大學生個性實際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資源,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等4項舉措,以期從課程設置系統化、教學方式趣味化、教育資源中醫特色化、考核體系全面化4個方面助力針灸推拿專業人文教育發展,穩步提升針灸推拿專業學生人文素質。
[關鍵詞] 針灸推拿專業;本科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 R245" " " [文獻標識碼] A" " "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25.05.023
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組成人的基本素質,是人的內在特質,可體現個人所儲備的人文科學知識及人文科學研究能力[1]。人文素質教育是中醫藥高等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與科學素質教育共同構成醫學生基本素質教育。中醫藥是中國文化的瑰寶,科學的傳承與發展中醫藥文化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徑[2]。現今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內核集中凝練為“仁、和、精、誠”:“仁”即仁心仁愛仁術,“和”即中正平和,“精”為精益求精,“誠”為醫德醫風之誠,是培養臨床醫學生的核心準則[3]。針灸推拿是傳統中醫五術之“砭石”與“按蹺”,是最經典的中醫外治法,做好針灸推拿專業本科生人文素質教育是中醫藥院校高質量教育的重要部分[4]。本文旨在介紹人文素質的內涵及重要性,分析現今針灸推拿專業的人文素質教育及本科生人文素質現狀,探討針灸推拿專業教學模式,提出建立科學與人文一體化的新模式,運用具備新時代大學生個性實際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資源,全面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等舉措。
1" 人文素質內涵及重要性
人文素質是一種人的內在特質,其綜合人的學識能力、意志、情感等多方面因素,可充分體現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等,體現人的行為規范、精神和價值取向及追求,并影響其他素質的形成與發展[5]。人文素質可解釋為在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水準及人文科學本身蘊含的精神——以人為對象為中心的精神[1]。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并肩同重,是合格醫學生的基本素質。針灸推拿專業注重技能操作和實踐,醫學生需具備扎實的中醫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還要有較強的心理素質和醫患溝通能力,更需要仁愛之心體察病患疾苦,以精誠穩健之心科學規避及合理解決醫患糾紛。
2" 針灸推拿專業學生的人文教育及人文素質現狀
2.1" 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與科學素質教育不匹配
針灸推拿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科學素質高而人文素質相對偏低的不均衡發展現狀,學生學習人文知識自主性不高,重要原因之一為學校未予足夠重視,未系統配備課程及師資力量。研究表明,學校各專業的人文素質教育評分參差不齊,中醫學對人文素質教育評分較高,非臨床醫學類評分較低,側面反映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可能存在偏倚[5]。
2.2" 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較強,但學習人文知識自主性不高
針灸推拿專業作為中醫學的重要部分,應做到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并重。現有的針灸推拿專業本科生科學素質尤其是實踐操作能力較強,但人文素質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①現有中醫院校包括針灸推拿專業在內的大部分專業未能給予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足夠的重視,均以選修課的形式供學生自主選擇,教學質量不高[6]。②醫學生學習醫學人文知識及相關課程的自主性不強,選修人文素質課程僅為修滿學分,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少,對于醫療政策和專業理論知識敏感性差,更多關注的是醫療糾紛與醫療事故。③中醫院校多缺乏全面博學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教師資源,多數人文學科的教師缺乏醫學專業背景,無法深入全面的融入醫療實際教授學生醫學人文知識,教師積極性不高,課程內容枯燥。④部分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重理論輕實踐。針灸推拿專業具有較強實操性,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大多中醫院校設定實訓課程提升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7];但學校未能合理安排醫學人文知識實踐,如開展見習、義診等社會活動,致使針灸推拿專業學生的科學素質無法與人文素質相匹配,具體表現在實習期間醫患溝通及處理醫患糾紛的能力偏弱[8]。
3" 創新培養方案探討
3.1" 建立科學與人文素質教育一體化的教育模式
遵循醫學人才的培養規律,建立科學與人文素質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重視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樹立發展高標準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標桿[9]。首先學校或學院應增加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比重,增設人文素質教育的必修和選修課程;同時要求學生積極參與院校或醫院的義診,建立素質打卡機制,且在校期間完成一定量的醫院見習任務,在見習中增加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提升自身溝通能力。
其次要注重醫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溝通能力等多方面綜合能力的培養。可分配學生一定的病案撰寫任務,保持學生與患者的長期溝通和病情跟蹤,給予學生醫患溝通的實踐機會和經歷獨立思考患者病情的過程。讓醫學生收獲醫學知識和技術的同時提升自我人文素質,樹立以患者為中心、以人為本的從業價值觀[10]。
3.2" 運用符合新時代大學生個性實際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在教育實踐中可采取多媒體教學、體驗式教學、情景教學、案例分析教學等行之有效又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11]。可設置醫學情景劇設計與實踐任務,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醫生和患者、患者家屬等角色扮演,一方面使醫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充分實踐醫患溝通技巧的理論知識,促進理論知識的理解、鞏固和汲取,另一方面在角色轉換中體會不同角色的心理需求,增強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效性。同時將課本章節內容分配給不同學習小組,設定搜集與閱讀相關文獻書籍的學習任務并進行分享。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汲取更多的人文素質相關內容知識。學習過程中歸納整理自己的閱讀內容,由少到多,再由多變少,真正認識到人文素質的重要性并逐步提升自我人文素養。
3.3" 充分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資源
中醫的興起與發展沿襲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如廣東的“嶺南醫學”、江蘇的“孟河醫學”等。江西在千百年發展歷程中孕育的“江醫學”是中國四大地方醫學流派之一[12]。江醫學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期間涌現出數以千計的杰出醫學家,逐步形成其特有的理論與技術體系,不斷指導江流域醫學流派的臨床實踐,且還在不斷輻射至周邊地域[13-14]。“江醫學”流派的針灸與推拿代代相傳、歷久彌新。近代典籍記載且頗負盛名的就有席弘、龔庭賢、李梴、龔居正、龔信等針灸名家,他們的針推學術思想各具特色且又相輔相成[15]。江針道與灸療不斷發展,從始至今均注重選穴與探穴并一脈相承,發展至今熱敏灸享譽世界。針灸推拿專業學生在教學中可充分發掘本區域醫學大家的高尚醫德醫風事例,通過講座、經典醫案講解及分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學習。在臨床見習中,讓學生動手給患者施灸、推拿,讓學生在學習掌握熱敏灸、力敏推拿的同時,學會同患者溝通交流[16]。
3.4" 考核評價體系的不足與改進
3.4.1" 考核評價體系的不足" 伴隨教育理念的升級,醫學生的德育評價在綜合教育考核評價中的比重也在不斷增加,但當前對醫學生的德育評價體系仍存在不足[17]:①德育評價不具備醫學特色,與醫學素養關聯不足[18]。現今不少醫學高校的德育評價與綜合類大學相近,沒有體現醫學的專業特色和醫學生的人文知識認知能力。針灸推拿專業作為傳統的中醫院校專業,應充分發掘古典中醫理論和中醫醫案中蘊含的人文素材,并將祖國傳統醫藥文化融入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②評價形式及主體單一。不少中醫藥院校仍以量表形式進行評價,且評價條目未及時更新。評價的主體大都為自評、相互評和教師評價,但后期學生進行臨床實習實踐階段接觸的群體擴大到臨床帶教和患者,單單進行自評、互評無法充分反饋學生的德育情況。
3.4.2" 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進" 提升德育評價在醫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德育評價體系。①增加德育評價在各類獎學金及評優評先的比重:提升評價結果的反饋作用,樹立培育高尚品行的價值觀,建立仁心仁愛、大醫精誠的從醫信念。②制定具備中醫藥高等院校的德育評價體系:可將醫學生的醫患溝通交流能力評價、義診等社會貢獻納入德育評價中。③豐富評價形式和擴大評價主體:可實行階段性醫學生德育評價,彌補終末評價的片面性,改進德育評價工作。在醫學生進入到見習、實習階段,可增加患者代表、臨床帶教及醫院教學辦的德育評分,以充分反映醫學生的實際醫患溝通能力,并體現其醫德醫風水平。④改變以考試和寫論文為主的單一、機械考核評價方法:建立學校、教師、學生的三方考核導向效應體系。相互問卷調查、隨機訪問、論文撰寫、講座、活動總結和作品展示等多種方式都可作為考核評價的形式呈現,促使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相互了解,相互促進,教學相長。⑤激發醫學生學習人文素質教育知識的主動性:提升其對醫療衛生政策和專業理論知識的敏感性。增設具備中醫特色的人文教育課程,將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融入中醫醫學生的人文教育中,在科學教育中滲透“大醫精誠”的醫學人文精神。
針灸與推拿是傳統的中醫外治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向上可追溯至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砭石”“導引”,在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下萌芽和不斷發展,是古典中醫的重要源頭之一[19-21]。針灸推拿學人文教育不僅需建立科學與人文素質教育一體化的教育模式,運用符合針灸推拿專業實際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還需充分挖掘針灸推拿專業富有特色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資源,同時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與德育評價體系,實現中醫人文內蘊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培養出符合新時代兼備科學文化素質與人文素質的濟世仁醫。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 鄒香妮, 王淑榮, 張敏, 等. 人文素養在中醫院校人才培養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J]. 中國醫藥導報, 2022, 19(7): 81–84.
[2] 郭倩, 李寶琴, 于欽明, 等. 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融入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模式的探索[J]. 中國醫藥導報, 2023, 20(10): 76–79.
[3] 周路紅, 李俊, 王蓓. 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的時代意蘊[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2, 20(5): 45–47.
[4] 紀靖康, 焦華琛, 李運倫. 砭石療法的源流及其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J]. 河南中醫, 2023, 43(5): 788–794.
[5] 龍蘇蘭, 楊芳, 王立, 等. 江西中醫藥大學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J]. 光明中醫, 2022, 37(6): 927–930.
[6] 樊廣花, 張軍. “雙一流”視域下中醫藥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的重塑[J]. 中醫藥管理雜志, 2022, 30(23): 23–25.
[7] 劉密, 鐘歡, 劉余, 等. 以能力為導向的《針灸學》課程模塊的設計與實施[J]. 中國針灸, 2018, 38(9): 995–998.
[8] 劉麗莎, 王淑娟, 蘇妝, 等. 以情景化模擬教學提升針灸學人文素質教育內核[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0, 18(19): 27–29.
[9] 胡海燕, 梁治學. 中醫藥文化融入醫學人文教育的價值及其途徑探析[J]. 經濟研究導刊, 2020(6): 132–133.
[10] 王瑞軍, 馬曉玲, 趙云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8(10): 63–65.
[11] 余倩, 付勇, 章海鳳, 等. 基于Moodle平臺《經絡腧穴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 時珍國醫國藥, 2023, 34(11): 2772–2774.
[12] 周步高, 喻松仁, 劉靜, 等. ?江醫學著名醫家針灸學術思想和成就述要[J]. 江西中醫學院學報, 2012, 24(6): 39–40.
[13] 謝宇鋒, 楊宗保, 陳赟, 等. 江針灸流派的學術源流及特色探析[J]. 中國針灸, 2016, 36(3): 327–330.
[14] 周步高, 何曉暉, 潘源樂, 等. 試論江醫學對中醫學發展的貢獻和價值[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22, 37(3): 1254–1257.
[15] 葉紫儀, 李虹, 劉靜, 等. 江醫學灸法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探析[J]. 江西中醫藥, 2022, 53(11): 1–4.
[16] 陳可吟. 醫患溝通中醫學人文作用分析[J]. 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9, 31(3): 412–414.
[17] 何辰怡, 李瑋. 新時代醫學生人文素養評價: 成效、困局與破局——以北京中醫藥大學為例[J]. 中國醫學人文, 2024, 10(5): 29–33.
[18] 張杰. 高等院校中醫人才培養的思考和模式探討[J]. 光明中醫, 2022, 37(6): 1086–1089.
[19] 周路紅, 李俊, 王蓓. 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的時代意蘊[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2, 20(5): 45–47.
[20] 胡曉宇. 新時代背景下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認知度調查研究——以某醫學院校為例[D]. 沈陽: 中國醫科大學, 2020.
[21] 郭太品, 任玉蘭, 劉沂濰, 等. 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5, 30(7): 2255–2258.
(收稿日期:2024–11–15)
(修回日期:202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