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孜州擁有豐富而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分析了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數字媒介時代背景下對外傳播的必要性,并結合數字媒介背景從傳播主體、傳播對象、傳播方式、傳播渠道等方面分析了甘孜州非遺文化的傳播現狀,針對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對外傳播過程中的局限性提出優化策略,旨在為甘孜州以及其他區域類似非遺文化對外傳播交流提供參考思路。
【關鍵詞】數字媒介;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傳播力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7-009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7.029
甘孜州作為藏區三大古文化中心之一,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當地人民的歷史記憶、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蘊含濃厚的歷史價值、文學價值、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智媒時代,科技發展、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甘孜州非遺文化對外傳播成為重要話題,但州內非遺文化在對外傳播主體、對外傳播對象、對外傳播形式、對外傳播渠道等方面都與傳播預期存在較大差距,其豐富文化內涵傳承與傳播均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數字媒介的蓬勃發展為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如何借助這一力量有效提升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外傳播質量,提升其對外傳播力成為亟待研究與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一)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甘孜州非遺文化是一種文化傳承,作為其特殊民族歷史文化精華,大部分都是歷經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洗禮,才得以形成獨具特色的非遺文化。甘孜州非遺項目共二十六項(截止2024年12月),其內容涵蓋了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曲藝、傳統技藝、傳統美術、民俗、民間文學、傳統醫藥等領域①,是甘孜州“一市十七縣”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傳播者通過對甘孜州優秀非遺藝術與技藝文化進行表演、展示與分享,可以有效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二)甘孜州非遺文化價值與對外傳播
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豐富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為有效保護、繼承與發展甘孜州非遺文化,需要對其傳統非遺文化技藝、藝術、精神等進行傳承與傳播,通過將非遺文化具體內涵進行提煉、概括、合理闡釋與恰當表現,并且借助對外傳播媒介與平臺,把具有民族特色與民族精神的非遺文化貫穿于國際傳播與國際交流當中,有利于擴大其影響范圍。甘孜州非遺文化的對外傳播是指將甘孜州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各種渠道與方式分享、介紹、傳播給其他國家和地區,以促進文化交流和理解,尤其是借助數字化媒介進行對外傳播,這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內容,對于展示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促進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三)甘孜州非遺文化對外傳播的必要性
首先,甘孜州非遺項目傳承人在非遺項目上存在較大差異,通過對傳承人實地探訪調查,大部分非遺項目傳承人呈現老齡化特征,由于傳統師承模式,部分非遺項目已出現傳承人斷層的問題,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問題亟待解決。其次,數字信息技術已成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有效路徑。自2005年起,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下,非遺領域的數字技術應用和推廣不斷深入,非遺傳播的數字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借助數字化技術對外傳播,可有效實現甘孜州非遺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傳承與創新型發展,以網絡技術與數字媒體技術為對外傳播手段,可以有效促進甘孜非遺文化國際影響力,促進文化認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二、甘孜州非遺文化對外傳播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對外傳播主體維度
對外傳播主體是甘孜州非遺文化“走出去”的中堅力量,甘孜州非遺傳播主體呈現多元化特征,通常包含非遺文化的管理單位與職能部門、非遺文化傳承人、非遺文化的愛好者等,同一傳播主體可能會有交叉。當前,甘孜州非遺對外交流主要呈現為兩種方式:一是相關非遺部門、機構組織的對外交流;二是社會面自發地對外傳播。在相關部門組織的對外交流與對外傳播中,傳播主體由于受現實地域環境的影響,民族性較強,國際化傳播意識不強,而大部分自發的對外傳播則以非遺傳承人為主,但由于其傳統師承模式,已出現老齡化與斷層等現實問題,嚴重影響了甘孜州非遺對外傳播力。
(二)對外傳播對象維度
對外傳播對象即對外傳播甘孜非遺文化的具體內容。甘孜州非遺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具體包含傳統舞蹈、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等類別。在對外傳播過程中,一方面受眾缺乏正確的認知途徑,另一方面欠缺共通的意義空間,對甘孜州非遺文化對外傳播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正確的認知途徑指的是受眾能切實感受、體驗、了解到甘孜州非遺文化,從而對非遺文化產生多樣認知,但由于甘孜州非遺文化受到現實客觀環境(如地域條件)的影響,大部分甘孜州非遺文化難以“走出大山”,受眾難以知曉。共通的意義空間則指的是非遺文化的傳播需要具備共同的文化背景與可有效溝通的語言,但甘孜州非遺文化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其對外傳播過程中會存在文化差異和認知障礙,最終表現為一部分受眾對甘孜州非遺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存在困難,傳播效果受到負面影響;一部分受眾由于缺乏對非遺文化的了解,會對其非遺文化價值、內涵、意義等認識不足,難以產生共鳴和興趣。
(三)對外傳播形式維度
對外傳播形式上,甘孜州非遺文化多以線下集會人際傳播的形式進行傳播,例如借助國際化峰會、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的形式進行,在活動過程中非遺傳承人對甘孜州非遺文化(如藏戲、鍋莊等)進行表演、展示,并借助大眾傳播媒介擴大宣傳力度,由此提高其國際知名度,但由于人際傳播模式受時空限制,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受有限的資金與技術投入現實環境的影響,活動組織、舉辦、開展頻率低、規模小,其對外傳播輻射面小,傳播范圍受限。
對外傳播語言上,甘孜州非遺文化傳承主要通過漢語或者雙語(漢藏)形式進行傳遞,傳受雙方由于語言障礙造成了信息溝通的壁壘。語言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但甘孜州非遺文化的傳播往往受到語言障礙的限制,難以搭建其共通的意義空間。一方面,大部分非遺傳承人不懂外語,難以與國際化受眾進行有效地溝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在對外傳播過程中,對外翻譯質量與水平不高,存在對非遺文化翻譯不準確、不專業等現實問題。非遺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由于語言限制,無法準確傳達其內涵和特色,影響了國際化受眾的理解度和接受度。
此外,甘孜州非遺文化對外傳播還有借助大眾傳播媒介以紀錄片、短視頻的形式以及數字化傳播形式進行對外宣傳。例如紀錄片《造物甘孜·藝甘孜》中介紹了德格金屬鍛造、稻城阿西土陶、白玉藏刀鍛造、爐霍郎卡杰唐卡、色達格薩爾彩繪石刻、新龍藥泥面具、色達藏族服飾等代表性甘孜非遺項目,但該片為預告片,受時長限制,其非遺內涵傳播只能浮于表面,受眾理解度低。而在短視頻傳播中,其內容主要聚集在“理塘丁真”“甘孜縣文化館”“甘孜發布”等短視頻賬戶,賬戶定位多為綜合性賬戶,缺乏對非遺內容的垂直宣發,傳播受限。
(四)對外傳播渠道維度
有限的傳播渠道限制了甘孜州非遺文化對外傳播力。雖然甘孜州在非遺文化的對外傳播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傳播渠道仍然有限。目前,主要依靠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媒體合作等方式進行傳播,覆蓋面和影響力有限。
非遺文化的對外傳播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支持。甘孜州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地方財政在非遺文化對外傳播方面的投入有限,由于傳播方式單一、傳播內容質量不佳、傳播渠道輻射范圍有限等問題,在非遺對外傳播維度達不到預期效果。尤其在互聯網時代,數字化傳播已成為主流,但甘孜州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建設仍比較滯后,由于缺乏先進的設備和專業化人才,其對外傳播缺乏有效的數字化傳播手段,同時也缺乏具有影響力的數字化平臺和內容,影響了甘孜非遺文化采集、制作的質量和對外傳播的效果。
三、甘孜州非遺文化對外傳播力提升路徑
(一)國際化非遺人才培養
“走出去”,注重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語言能力的非遺人才,鼓勵非遺傳承人學習外語,加強非遺傳承人的語言培訓,提高與國際人士的溝通交流能力,組織非遺人才參加國際文化交流培訓,提升甘孜州非遺文化對外傳播力。
“引進來”,甘孜州非遺文化傳承組織管理機構以官方名義邀請國際文化專家和學者到甘孜州進行交流和指導,為非遺傳承人和從業者帶來國際前沿的文化理念和創新思維,有效促進甘孜州非遺文化的創新發展和國際化傳播。
(二)國際化非遺品牌打造
借助國際知名媒體,利用現代化視聽技術以主題報道、專題報道、專題紀錄片等形式優化其對外傳播的內容與質量,推動其國際化品牌的打造。在堅持非遺產品民族化、原生性的基礎上,優選甘孜州優秀非遺文化內容作為傳播對象,積極開展國際化交流。同時,積極學習借鑒各國優秀非遺文化元素,平衡好非遺項目的傳統化與現代化之間的關系,適時對優秀非遺項目進行現代化加工與創新,打造更多國際化非遺作品,有效推進甘孜州非遺文化對外傳播。例如通過舉辦國際展覽,將郎卡杰唐卡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對具有特色的非遺手工藝項目(如藏刀鍛造、黑陶制作、雕版印刷紙張等)進行國際化包裝和設計,使其符合國際市場的審美和需求,推動甘孜州非遺手工藝品走向國際市場,通過產品的輸出帶動文化的傳播。
(三)數字化非遺平臺搭建
數字化傳播是提升甘孜州非遺文化傳播力的有效舉措。數字媒介背景下,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力的提升需要高效利用現代化技術,傳播者合理借助數字媒介技術完成數字化傳播方式的轉換,可以有效提升其非遺文化對外傳播的感染力與影響力。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即利用現代化數字傳播技術將“文化遺產轉換、在線、復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數字形態,并以新的視角加以解讀,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②。
甘孜州非遺文化對外傳播力的提升離不開非遺數字化平臺建設與搭建。首先利用甘孜州非遺文化官方網站、社交媒體賬號等,發布高質量的非遺文化內容,吸引受眾的關注,隨后加強數字化建設,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數字化平臺進行傳播。隨后,加大數字化人才的培養與數字化建設資金投入,提高非遺文化的數字化采集、制作和傳播水平,提高將非遺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以及實物資料的搜集、整理和數字化處理的能力,開發能代表甘孜州非遺文化的數字化產品,借助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體驗項目、手機應用程序、3D裸眼技術等,實現非遺內容的數字化采集、圖像呈現、共享開發,讓國內、國際受眾更加直觀地感受甘孜州非遺文化的魅力。
(四)多模態化非遺內容呈現
打造立體化的大眾傳播渠道,通過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和數字媒體如社交媒體、視頻平臺等深度融合,聚力傳播,建立甘孜州非遺文化官方網站、社交媒體賬號等,發布集圖、文、音視頻于一體的高質量的非遺文化內容,吸引國際觀眾的關注,全方位、多角度地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同時,借助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力量,通過自媒體、博客、在線視頻等形式,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展示,以文字、圖像、聲音、影像和網絡互動耦合而成的多模態媒介傳播形式,有效彌補了以文本為主要敘事方式的傳統單模態媒介的局限性,將非遺文化的傳播置身于更加多維的敘事空間。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現狀、面臨的挑戰等內容進行梳理,結合數字媒介時代背景分別從“國際化非遺人才培養”“國際化非遺品牌打造”“數字化非遺平臺搭建”“多模態化非遺內容呈現”四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旨在助推甘孜州非遺文化對外傳播,提升甘孜州非遺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https://www.ihchina.cn)。
②王耀希:《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參考文獻:
[1]劉佳.數字化賦能非遺對外傳播多模態語料庫平臺構建研究[J].上海翻譯,2023,(06):34-39.
[2]諸葛文嬋.講好中國故事視域下溫州非遺的對外傳播策略[J].大眾文藝,2023,(14):217-219.
[3]田君熙.陜西特色非遺美食文化對外傳播策略[J].現代食品,2024,30(11):23-25.
[4]楊玲燕.傳播學視域下非遺文化外宣翻譯策略研究[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4,(03):41-46.
[5]李志榕,蘇家玉.AIGC技術驅動下的非遺文化傳承戰略探究[J].創意設計源,2024,(05):23-28.
[6]李夢鴿.非遺傳承視角下七星螳螂拳文創產品設計研究與實踐[D].山東建筑大學,2024.
[7]趙森.基于SOR理論的甘孜非遺數字化傳播策略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22.
[8]李亞琴.數字媒體技術融入非遺傳承策略研究[J].現代信息科技,2020,4(08):112-114.
[9]王怡丹.數字技術對非遺文化傳播的應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21.
[10]黃韜.淺談非遺文化走出去助力對外文化交流[J].中國民族博覽,2024,(14):40-42.
作者簡介:
張雪,女,漢族,四川自貢人,四川民族學院任職,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與數字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