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以廣西K大學職教師資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通過調研數據分析,發現職教師資本科生在技能提升方面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實踐教學不足和校企合作不緊密等問題。為應對上述這些問題,文章從以下三方面提出針對性策略:政府應制定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推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學校需優化課程設置,增強實踐教學;企業應提供更多實習與就業機會。
關鍵詞 政社校企;協同;職教師資本科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4.039
Collabo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Society,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Enhance the Capital of Vocational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 Vocational Skills of Students
ZHOU Rusheng HUANG Baoyang ZHONG Guilin
(1.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545006;
2. Guangxi Nanning Technician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07;
3. Guangxi Automobile Group, Liuzhou, Guangxi 545007)
Abstract The article takes the capital students of vocational teachers at K University in Guangx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data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vocational teachers' capital students have problems in skill improvement, such as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design, insufficient practical teaching, and weak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e article proposes targeted strategie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rmulate policie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in talent cultivation; Schools need to optimize their curriculum and enhance practical teaching; Enterprises should provide more internship an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Keywords government, society,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undergraduate of vocational-teacher education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當前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面臨一些挑戰,如課程設置不合理和實踐教學不足,這些問題直接導致職教師資本科生的職業技能水平難以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同時,在政、社、校、企“四位一體”協同推進職業技能提升過程中,存在協同機制不完善、合作深度不足等問題,制約了各方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利用。因此,本研究以廣西K大學職教師資本科生為例,探討職教師資本科生職業技能提升的路徑和方法,以期切實提高職教師資本科生的職業技能水平,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的需要。
1" 當前職教師資本科生技能提升存在的問題
1.1" 協同機制不完善
盡管學校與政府、企業和社會在人才培養的職業技能提升方面有一定的合作,但協同機制仍不完善。雖然政府、學校和企業三方都對此有所投入,但彼此間的協同工作仍顯得力不從心。一方面,政策推動的力度和企業實際參與度之間存在落差,使得很多政策在實際操作中并未完全落地;另一方面,學校與企業在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的合作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融入和長期規劃。這種協同上的不足,導致政府、社會、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缺乏深度和廣度,導致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的效果不明顯,進而影響到職教師資本科生職業技能提升的整體效果。
1.2" 課程設置與行業需求脫節
職教師資本科生的課程設置受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影響,仍偏重學科知識的傳授,而實踐能力培養相對薄弱。以廣西K大學為例,其課程設置上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比例偏高,專業實踐類課程比例明顯偏低。這種課程結構使得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難以達到應用型本科學生的水平,未能充分體現職教師資培養的職業性、學術性和教育性的“三性”特質。同時,課程設置未能緊跟市場變化,無法滿足行業需求,影響了學生的就業率。這種課程設置與行業需求脫節,致使學生在應對崗位挑戰時顯得力不從心。
1.3" 實踐教學不足
職教師資本科實踐教學薄弱,具體表現為實踐課程設計不足、實踐場地少、資源短缺。在實踐課設計上,實踐課程的學時安排不足,實踐環節在整體課程中的占比偏低。比如,在廣西K大學職教師資本科專業課程設置中,理論課受重視程度較高,所安排的學時也相對較多,而實踐課通常被忽視,在學時安排上也相對不足,使得學生在校期間接受的實際操作訓練時間有限。尤其在一些復雜的教學任務中,短暫的實踐課很難讓學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職業技能。在實踐資源上,實踐場地短缺和實踐教學資源不足是制約職教師資學生實踐效果的重要因素。企業和學校是職教師資學生獲得實踐經驗的重要平臺,然而,許多院校的實踐基地數量不足,與企業合作深度不夠,學生往往難以獲得持續、深入的實踐機會,這限制了學生技能的培養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導致學生難以了解行業的最新技術和行業動態,從而在技能和知識的更新上滯后于行業需求。
1.4" 校企合作不深不實
校企合作模式能為學生提供基本的實習崗位,使之獲得實際的工作體驗,幫助他們順利就業。但在實際職教師資培養中,由于校企業合作多集中于短期的實習安排,缺乏深入的實踐指導和長期規劃,企業難以深入了解職教師資培養的具體需求,提供的實習內容與培養目標存在偏差,學生難以接觸到多樣化的實踐內容,實習效果不佳。例如,職教師資培養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專業的教學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以便能夠在未來的教學中更好地進行專業實踐。而在校企合作中,企業提供的實習往往是重復性的機械操作工作,學生的實習內容與培養目標存在偏差,學生難以接觸到涵蓋教學設計、學生管理、技術研發在內的實踐內容,實習經歷流于表面,實習效果大打折扣,無法有效促進其專業技能的全面發展。
2" 職教師資本科生職業技能提升策略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推動職教師資本科生的職業技能提升,廣西K大學積極探索基于政社校企四協同提升職教師資本科生技能的新模式,其核心目標是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其實施路徑是通過政府、社會、學校和企業四方的緊密合作,整合各方優質資源和力量,構建高效的人才培養體系。該路徑的實施,有助于學生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上實現均衡發展,能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和終身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2.1" 建立政校企協同機制,推動技能提升持續發展
建立政校企協同機制,其核心在于政府、學校和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通過整合資源、優化流程,構建高效的人才培養體系。首先,政府、社會、學校和企業四方需明確合作的目標和定位。各方應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的方向,確保培養目標與企業和學校的需求緊密相連。政府可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鼓勵學校和企業結合市場需求設計相應的課程和實訓項目,使各方合作朝著共同的方向發展。其次,建立定期溝通和協調平臺是協同機制成功的關鍵。學校可主導創建多層次、多形式的交流機制,如定期召開合作會議、建立信息共享平臺等,促進各方之間的信息流通和資源共享,增強各方之間的信任與合作,促進更深入的交流與理解。同時,為了確保協同機制的有效實施,政社校企四方應簽署正式的合作協議,明確各方的責任與義務。協議應包含合作內容、目標、實施細則和評估機制等,以確保各方在合作中能夠遵循既定的目標和流程。政社校企協同機制的建立,不是一次性的合作,而應形成持續發展的循環機制。通過定期評估和反饋,學校可根據各方需求和學生的反饋不斷調整和優化課程內容和實踐環節。同時,政府應關注這一合作模式的效果,及時進行政策調整和資源配置,確保協同機制的有效性和持久性。通過這種持續的互動與調整,能夠持續推動學生職業技能提升,以適應社會和經濟的快速變化。
2.2" 優化課程設置,確保與行業需求相符
優化職教師資本科課程設置是提升職業教育師資培養質量和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關鍵。為確保課程與行業需求緊密相連,廣西K大學針對職業教育師資課程設置實施一系列系統的改革措施。首先,廣西K大學深入企業和兄弟院校開展調研,建立常態化的需求分析機制,與行業協會、企業和專業機構合作,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精準捕捉行業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變化,形成全面的行業信息數據庫,為課程設計奠定堅實基礎。其次,廣西K大學建立政社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推動課程共同開發,邀請企業技術專家、中職學校一線優秀教師參與課程設計,確保課程內容與崗位需求無縫對接。同時,廣西K大學設置融入企業和中職學校真實情境的實習與實踐環節,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和教學能力,實現理論知識向職業技能的有效轉化。廣西K大學通過引入行業前沿技術和新興領域的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其適應未來職場挑戰的能力。最后,廣西K大學強化職業技能認證與考核機制,根據標準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確保學生畢業時獲得行業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同時,廣西K大學實施多維度考核機制,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和技能水平,激勵其持續進步。
2.3" 加強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為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廣西K大學采取多項措施,深度整合地方產業資源,構建起一套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旨在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磨礪技能,提前適應職場需求。首先,學校通過增加實踐課時和多元化教學模式,確保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學校積極拓展校外實踐基地網絡,與多家本地知名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這些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實習機會,還成了他們職業技能訓練的重要平臺。通過簽訂詳細的實踐合作協議,學校確保學生在企業內部的實踐環節能覆蓋生產、管理、服務多個維度,使學生能夠在全真模擬的工作環境中,親身體驗從項目策劃到實施、從問題解決到成果評估的完整工作流程,從而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技術操作能力和職業適應性。最后,為進一步提升實踐教學的專業性和實效性,學校實施了“企業兼職導師制度”,精心挑選一線技術人員,邀請他們擔任學生實訓、創新創業和畢業設計的導師。這些兼職導師不僅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和精湛的技藝,還能夠直接將最新的行業標準和技術趨勢融入教學實踐中。他們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及企業實際需求,精心設計實踐任務,通過項目驅動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兼職導師還通過定期的反饋會議和一對一指導,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并糾正操作中的不足,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扎實掌握核心操作技能,緊跟行業發展的步伐。
3"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立足于政社校企四方協同的綜合性視角,選取廣西K大學作為實例,對其在政校企協同機制構建、課程設置優化、實踐環節強化等方面的實施路徑進行了詳盡的剖析。研究發現,上述措施在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與實際操作能力方面展現出了顯著成效,有力地驗證了本研究提出的路徑優化方案的有效性。為進一步完善職教師資本科生的職業技能提升體系,進而提升職業教育的整體教學質量,本研究提出幾點建議:①強化政府角色。政府應出臺更多支持政策,促進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動職教師資本科生職業技能提升。同時,政府還應建立評價機制,對合作項目進行定期評估,以確保合作效果。②完善課程設置。學校與企業緊密合作,持續關注行業動態,調整課程設置,確保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緊密相連,同時引入更多實踐課程和項目,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③拓寬實踐平臺。學校和企業應共同建立更多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同時,學校應引入企業導師制度,讓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得到專業指導和反饋,提高實踐效果。④加強產學研合作。政社校企應共同投入資源,開展科研項目和人才培養項目,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通過產學研合作,提高學校的科研水平,同時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儲備。⑤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政社校企應定期召開協同會議和交流活動,分享信息、資源和經驗,共同解決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推動職業技能提升工作的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民族地區政社校企‘四位一體’的職教師資本科生專項職業技能提升培養培訓模式的研究與實踐”(GXGZJG2021B079)。
參考文獻
[1] 王明,李華.基于政校企三協同的職師本科生職業技能提升路徑優化與創新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23,45(2).
[2] 張濤.基于政校企協同的職教師資培養路徑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3.
[3] 李紅,張偉.政校企協同下的職教師資創新能力提升路徑研究[C]// 2023全國職業教育與教師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023.
[4]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23)[R].北京: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2023.
[5] 黃保養.基于校企合作的職業培訓課程開發探究[J].知識文庫,2022(6):97-99.
[6] 陳思宏,周如勝,黃保養.新能源汽車專業“三段學程·三融三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J].中國培訓,2023(1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