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中華民族而言,龍作為一種充滿深厚文化底蘊并帶有獨特象征意義的傳統形象,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隨著社會經濟和文明水平的不斷發展進步,古代龍形象也逐漸呈現出多元化與復雜化的發展趨勢,并成為中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之一。文章以考古發現中的古代龍形象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變遷為出發點,深度分析龍形象在其發展歷程中所蘊含的豐富象征意義、多文化的交融以及龍形象所隱含的深厚文化內涵。
龍作為一種中華傳統文化符號,有著獨特的精神內涵和審美價值。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龍的形象從最初的抽象混沌狀態轉變為清晰的擬態形象,其形態也從簡單、幼稚的單一形態發展到復雜、充滿活力的復合形態。龍形裝飾藝術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從其誕生到完善經歷多個歷史階段,并在各個時期展現出各種獨特的造型風格。
新舊石器時代交替時期
在遼寧省阜新地區挖掘出的“查海文化”和“先紅山文化”遺址里,考古人員發現兩塊陶器碎片,分別描述龍的“軀體”和“尾部”,這表明當時的龍形象已經具有“蛇形”的特征。山東鄒縣大劉莊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一件青銅人頭像,是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蛇頭”圖像。在遼寧丹東后洼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一件距今數千年的石雕龍蛇。該文物的蛇身呈現彎曲形態,頭部張開并呈現高昂之態,整體造型生動逼真。河北磁縣東溝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出土的帶有獸面紋的青銅獸面盆,造型別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的仰韶文化早期遺址里,“鳥龍”紋彩陶盆的發現(如圖1所示)奠定“古龍”起源。陜西寶雞鳳翔縣韓城古城發掘的西周墓葬中所見的龍圖像則顯示出其已經具備一定的藝術形態,并與中原地區的龍有很大差別。基于這些信息,可以推測,在遙遠的古代,龍被廣大的中華史前祖先視為吉祥之物,并且都有自己獨到的裝飾特色。隨著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推進,人們對圖騰觀念逐漸淡化,龍演變為一種中華傳統文化符號。盡管如此,龍的形象在這一時期依然保持著其原始的形態。
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商周時期
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商周時期,龍的象征意義經歷顯著的變化,從最初象征人畜合一的獸形形象到后來象征天地自然的神圣化形象,再發展成為一種具有豐富內涵的人格化動物符號。遠古先民把龍當作部落的圖騰,并創作了大量以龍為主題的造型藝術作品。在陜西北首嶺發掘出的仰韶文化彩陶中,不僅有人首蛇身壺蓋,還有各種陶器皿上的龍形圖案,這些都充分展示其在藝術裝飾領域所具有的獨到審美價值。另外,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被視為一種祥瑞之物,既可以作為神的化身出現在神話傳說中,又可以成為神與人溝通聯系的媒介。如東周時期陶器中的龍造型及紋飾,反映當時人們對“龍”這一動物圖騰的崇拜與敬仰。根據歷史文獻的描述,人類的祖先伏羲擁有“龍的形態”“蛇的身體”和“鱗片的身體”。這表明,早在史前時期,先民們就已經開始了對動物圖騰的崇拜。
進入商周時期,龍的造型在繼承夏墟時代核心特征的基礎上,增添角和足的元素,同時他特征保持與半坡型和夏墟型龍形象的緊密聯系。此時期的龍不僅在形態上有所發展,更在文化意義上承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商后期到西周時期,龍成為一種特殊而重要的圖騰符號,被用來作為象征權力的符碼,其形象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和外延,成為權力和威嚴的象征。此時期的龍形象包括夔龍、隱龍、蟠龍以及蟲龍等多種類型,它們或威猛或神秘,或靈動或優雅,各具特色。其中,以龍身上帶有獸面紋或獸首形紋樣而著稱,也有將其變形后出現的各種動物造型,如龍與鳳的結合,展現出一種超凡脫俗的美感。
龍的形態變化分為幾個主要類別:從商代初期到西周初期,爬行動物的形態變得受歡迎,其在銅器上蜿蜒盤旋,展現出一種原始而神秘的力量。魚形或蛇形龍出現于商周時期的銅器上,其特征是頭部較短而寬,尾部較長并呈蛇尾狀,仿佛在水中游弋,靈動自如。雙體龍的設計以正面的龍頭為中心,身體向兩側展開,這種設計在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得到廣泛傳播,它們仿佛是守護神一般,守護著人間的安寧與和諧。單頭龍形象,以頭部呈弧形或半圓形而構成的身體形態居多,常見的有“人”字形、魚形及鳥形器身的造型。這個形象是一個卷曲的龍,其身體是卷曲狀的,其中一種是龍頭的正面居中,身體環繞著,形成一個圓形,通常裝飾在盤的中心,這種形象出現在商代末期和周代初期,仿佛是宇宙的縮影,蘊含著無窮的奧秘。蛇形龍形象,主要出現于商周時期,多為頭部呈蛇形狀的動物造型,它們在銅器上蜿蜒,仿佛在講述著古老的神話故事。交龍形象描繪多龍纏繞,春秋戰國時期非常流行,它們在銅器上相互纏繞,仿佛在進行一場神圣的舞蹈,展現出一種和諧與力量的結合。這些都表明古人對龍的認識逐漸由單純崇拜轉變為以禮制為主要內容的文化領域。商周時期的龍紋飾以夸張和多變著稱,側面對稱布局賦予形象莊重威嚴。構圖由線條組成,表達特定思想情感。地紋常作為背景,直線在云雷紋和回紋中有所體現,展現出一種秩序與和諧。
西周至戰國中期,青銅器上龍形圖案豐富,如禮器、兵器和生活用具。高浮雕技巧突出龍形態,層次分明,紋樣多樣以增強效果。圖案設計通常基于中心線的四等分或二等分,并圍繞這一中心線形成對稱的獨立圖案。在這一時期,龍的形象是由原始圖騰崇拜逐漸演變而來的,這種演變孕育出一種神秘、莊重且持久的風格,被認為是商代奴隸主“君權神授”思想的象征。龍的形象不僅在藝術上達到了高峰,更在文化上成為一種永恒的符號,承載著古人對宇宙、自然和權力的深刻理解與敬畏。
春秋戰國時期到隋唐時期
春秋時期,青銅器由單一的祭祀用途轉變為具有較強實用性的生產工具。春秋早期,以龍為主題的圖案開始在青銅器上出現并廣泛流行。春秋中期,這種風格發生變化,龍的圖騰意義逐漸減弱,而作為日常裝飾的龍形象,其原有的兇猛形態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吉祥寓意的強化和豐富。在商周時期,青銅器紋飾中出現大量的龍形紋樣,其中以商代早期的最為典型。龍的形象呈現出完整的四肢和爪子,這使得其形象更為真實,為未來的龍造型提供堅實的基礎,并反映出當時人們對龍崇拜的心理傾向與審美情趣。
在戰國時期,隨著神仙信仰的廣泛傳播,龍的神性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龍不僅被視為水神,還超越以往的形象,成為能夠穿梭于生死之間、引領人們升入天堂的吉祥生物。在帛畫作品中,龍常被描繪為幫助墓主升天的工具,學術界熟知的案例包括出土于湖南長沙的戰國楚墓的兩幅帛畫——《人物龍鳳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如下頁圖2所示)。到秦漢時代,龍裝飾畫的藝術風格已展現出深沉而雄壯、氣勢如虹的特點。以河南省出土的畫像磚《東王公乘龍圖》為研究對象,該圖生動地刻畫東王公駕馭龍騰云駕霧的壯觀場面,龍首高揚,蛇形身軀蜿蜒曲折,充滿活力。
隋唐時期的龍形象介于蛇獸之間,四肢強健,特征形態飽滿,既現實又充滿精神力量。龍形態多變,體型豐滿,交配時后腿纏繞,形成三個爪子。龍象征帝王貴族,代表至高權力和尊貴地位,成為皇權的標志,象征輝煌和財富。龍形象作為文化符號,具有社會凝聚力和感召力,反映民族審美和情感。揚州出土的唐代云龍鏡融合龍與云紋,龍頭高翹、須飄逸、身健碩、姿態動感、四肢伸展、爪尖銳,四周祥云環繞。
宋代到明清時期
宋代,龍的形象由最初簡單單純的裝飾紋樣發展成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圖案樣式,并與佛教造像相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風格體系。其紋飾藝術經歷顯著的演變,由簡單走向復雜,呈現出一種多變且豐富的藝術特色。隨著時間的推移,龍的外形逐步穩定下來,為古代的龍形象提供了寫實藝術的基調。龍紋與鳳鳥紋相結合成為中國傳統紋樣發展到巔峰時期的一個重要標志。龍的身體逐漸變得更加修長,自由地展示其纖細的美麗,同時在其靈活的動作中也流露出一種清新的審美品位。明代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桂的代王府舊址中,至今仍保存著一座完好的九龍壁,其上的龍浮雕形態各異,更蘊含著神韻,完美地展現了明代龍形象裝飾藝術風格。
明朝時期,龍的形象種類繁多。明代帝王對各種龍形象都有不同程度的運用,并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根據龍的形象可以區分出各種不同的龍形象名稱。在古代的神話故事里,有角的龍通常被稱為蟲龍或幼龍,沒有角的龍則被稱為編龍或小龍,有翼的龍被稱為應龍,一只腳的龍被稱為夔龍,一頭雙身的龍被稱為肥遺龍,一身兩首的龍被稱為蜻龍,祥云環繞的龍被稱為云龍,喜歡盤成團的龍則被稱為團龍。頭部向上和尾部向下的龍被稱為升龍,而尾部向上和頭部向下的龍則被稱為降龍。清代,龍形象藝術承襲歷代藝術傳統,并在絲織品及陶瓷器裝飾中得到廣泛應用,如“皇帝龍袍”服飾文化現象(如圖3所示)。其展示出一種結構有序、高雅、持久并帶有高貴審美的裝飾風格。其造型豐富多樣,有單體龍和群居龍之分。從紋樣構成來看,清代龍形象可分為滿式與漢式兩大類別,其中滿式龍形象尤具代表性。滿式造型特征主要表現在滿地紋、串枝紋、散點紋、幾何紋以及適形構圖等技藝上。在紋飾方面,以動物紋樣為主導,同時融入人物與植物紋樣。
龍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藝術形象,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融合了多元文化,這使得龍的形態展現出強烈的吸引力。從史前時期到明清時期,龍形象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出現于各種藝術形式中,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和精神寄托。
(作者單位: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