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關系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小學部)突破傳統課程界限,打通并融合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精心開發一系列特色課程,并將課程內容巧妙融入各類活動,將活動元素引入課程體系,促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深度銜接。
【關鍵詞】伙伴關系;課程研發;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08-0014-03
【作者簡介】袁亞青,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小學部)(南京,210036)教師,一級教師。
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小學部)深植于“和”文化的豐厚土壤,積極倡導并踐行“伙伴學習”模式,通過搭建多元的伙伴關系網絡,將課程目標、內容與形式等要素巧妙關聯,通過課程與活動的深度融合,引領學生在積極參與中收獲豐富的體驗,于深度體驗中實現自我感悟,在深刻感悟里不斷成長。借由課程引領下的實踐活動,學生學會了如何學習與運用知識,懂得了關心與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了獲取知識的高效方法,提升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獲得了人際交往互動的技巧,增強了運用各學科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促進課程與活動深度融合的策略
1.確定體現一致性的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指向課程建設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特色課程雖只是學校眾多課程類型中的一種,其目標也同樣具有引領作用。學校開展的活動很多,但有時會面臨活動與課程彼此獨立、未能形成育人合力的問題,導致一些活動缺乏明確的教育目標和系統規劃。基于關系育人理念,學校應系統梳理課程與活動的目標,確保兩者在促進兒童全面發展上的一致性與連貫性,深入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與品質,包括知識技能的學習、人際關系的構建、情感的發展等。
2.選擇具有整合性的活動內容
學校打破學科與活動界限,整合課程內容與活動資源,結合小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興趣,突出校本化、活動性、實踐性等特點,選擇一系列具有整合性的活動內容,引領學生學會如何與自然、與他人、與自我和諧相處。例如,以小學六年的成長軌跡研發特色成長課程,開展“你好”系列活動。“你好,一年級”活動旨在帶領一年級學生熟悉校園,認識老師,親近伙伴;“你好,十歲”鼓勵三年級學生繪制“成長地圖”。
3.優化關注情感性的實施方案
學校根據課程目標與活動內容, 建立統一的管理機制,優化實施方案,合理安排時間、地點和人員,統籌師資調配、資源分配等。在此過程中,學校需著重關注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表現狀態,同時注重他們的多維關系網絡的構建與深化,適時提供精準的引導與支持。在不同關系轉換、豐厚情感傳遞中培養他們開放包容的胸懷、合作共贏的能力,形成共生共長的姿態。兒童在師生關系、伙伴關系、親子關系等多維關系中,獲得多重角色的體驗。
二、促進課程與活動深度融合的路徑
1.基于課程引領的活動開展
國家課程標準詳細規定了各年段學生應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明確了學科知識的范圍和核心技能培養,對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開展提出了相關的要求。活動開展只有緊密貼合課程內容,才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的深度交融。學校充分發揮課程的引領效能,基于課程標準、目標及內容,精心設計并有效開展各類活動,助力學生鞏固知識、拓寬視野、提升綜合能力。學校針對不同年級開發出一系列特色課程,并基于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在低年級階段,課程設計緊扣學生耳熟能詳的糖果、牛奶、雞蛋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引領學生步入生活,在親身實踐中感受生活魅力、洞悉世界奧秘,進而形成對生活與世界直觀且多元的認知。中年級聚焦木頭、汽車、地名等事物展開研究,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觀察探索、主動質疑、與伙伴共研,逐漸形成自主探究與深度學習的習慣。高年級著重關注月亮、環保、長征等主題,通過開展藝術展演方面的跨學科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國家與世界,增強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
2.基于活動需求的課程開發
在教育實踐中,學校通過了解學生在各類活動中的興趣點、遇到的現實問題和成長需求,開發更具針對性的課程,并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對課程內容與形式進行創新設計。這種課程開發模式使活動與課程緊密相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升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了知識學習與實踐應用的深度融合。以學校運動會為例,學校巧妙聯動多門學科,精心構建了豐富多元且趣味十足的運動會課程體系。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道德思辨,使其深刻認識到運動賽場規則與秩序的重要性。在語文學科中,學生熱情投入運動會口號的創作,并勇于分享運動會的主題內容,以此鍛煉并提升語言表達及實際應用能力。在數學學科中,學生科學規劃出行方案,精心設計運動會方陣,合理統籌安排運動會比賽時間,強化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在科學學科中,學生全面了解人體骨骼、肌肉與運動的關系,探索科學奧秘。在美術學科中,學生為啦啦隊隊員繪制面部油彩,設計主題服飾,展現藝術創造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學生學習如何為運動健兒加油鼓勁,以及怎樣安慰比賽失利的伙伴,增強其心理調適能力。在勞動教育方面,學生精心準備運動員的健康早餐,通過實踐鍛煉,進一步增強了勞動能力。
3.實現課程與活動的雙向進階
課程設計與活動開展相互促進。精心的課程設計為活動開展筑牢根基,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學生認知特點及教學目標,系統規劃知識體系,課程設計的深度和廣度直接關乎活動的成效,為活動的開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同時,活動的有效開展也為課程設計的優化提供反哺。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與反饋,為課程設計提供現實依據;在活動開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需求,促使課程設計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不斷創新。課程設計精準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活動開展切實助力學生吸收知識與提升能力,這種雙向進階不斷循環上升,共同為學生全面發展賦能。
學校“彩虹糖兒童閱讀”系列課程秉持“書本是甜的,閱讀是快樂的”理念,致力為每一個學生構建完整幸福的閱讀人生。該課程從師資支持、課程研發、資源整合、活動支撐等多個維度進行了精心設計。課程建設緊密結合不同年段學生特點,融合課內外閱讀,依托“糖果書吧”定制各年段閱讀書單,有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學校先后推出“閱讀我,靠近你”“故事爸爸”“致敬·生命”等主題閱讀活動,匯聚教育合力,實現了課程與活動的相互促進。
課程引領活動開展,依據活動需求開發課程,進而實現課程與活動的雙向進階,為學生打造了一個全面、充滿活力的成長天地,推動了學生各項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