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發形成的角落聚集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學生青春期的各類行為,在潛移默化中產生推波助瀾或放大德育負遷移與負強化的作用。班主任要走近角落里的學生個體,關注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進而推進系統化行為干預,以解決角落聚集學生的行為問題。
【關鍵詞】班級建設;非正式群體;集體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08-0095-02
【作者簡介】1.許永,江蘇省無錫市東北塘中學(江蘇無錫,214100)教師,高級教師;2.徐鑫,江蘇省無錫市東北塘中學(江蘇無錫,214100)教師,二級教師。
角落群體是非指定、非常態下學生自發形成的團體。一般來說,當個別學生出現學習壓力較大、內驅力不足的情況,在班主任和心理教師等的心理疏導下,加上家庭及社區活動的介入,多會在傾訴、甄別、對話、疏導后,得到有效改善。而自發形成的學生角落聚集,會產生怎樣的負面影響,值得班主任的關注與思考。
筆者所在的學校也存在這種學生非常態角落聚集現象,其主要聚集地分別在教室后部的圖書工具擺放角、體育場看臺下、教學樓的樓梯交界處、自行車棚中等。這些看似不定期的非常態群體聚集,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學生各類行為背后的深層次問題,對學校的優良校風、嚴謹學風理念養成及優秀班集體文化建設起負遷移作用。
一、關心這一群,分析非常態團體聚集現象成因
人的本質需求是渴望自己的價值能夠被肯定。校園角落里的群體聚集,從某種程度上來解讀,是一群學生的心理交往認同與人際交往需要。他們多是教室里整日沉默的那幾個,或是游離于集體外的那幾個。班主任要了解、分析這種角落聚集現象是如何逐步產生的,明確角落聚集學生的現狀,再去引導和改變這一類特殊群體。
角落聚集現象的出現可能是由于部分班主任往往更強調常規、常態的班集體日常教育,卻或多或少忽視了學生案例觀察及個別化思想教育工作。
首先,要強化班主任的德育主導作用。充分激發班主任的德育主體責任感和工作積極性,從管得住學生,到管得好學生,不斷提高班主任的德育理論水平與德育實踐能力。其次,要充分發揮班級德育新生力量的作用,開展助理班主任(副班主任、學生成長導師、心理健康導師等)協同管理,選拔、培養班主任工作隊伍的后備人才,形成人數眾多、梯度合理、實踐豐富的學校班主任隊伍人才庫。最后,要夯實全員德育工作基礎,每個教師都要肩負起立德樹人的使命,都要秉持學科育人的工作理念,優化個案的“負責”,細化體驗的“細致”,強化活動的“實效”等,觀察分析在細微處,思想教育在明亮處,個案矯正在隱蔽處。
二、關愛這一類,推進系統化行為干預
1.早期干預
當學生異常行為淺表化、在學校角落有聚集苗頭的時候,班主任應盡快關注介入。例如,有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其實她早就在樓梯拐角聚集地與同學聊過,在心情周記、QQ空間里都有過或多或少的情緒表達,只是因為該生成績優秀且文靜,家長和學校差點錯過關心疏導的最佳期。
2.補償方案
長善救失,尋找特殊學生的別樣需求。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學生的智力結構是多元性的,其自我認知的方向和理解也是有差異的,學生在有針對性的引導下,會下意識地強化體驗,進而會降低其趨向異常的負面遷移。某學生多動、易怒,班主任推薦他加入學校足球隊。借助規律性的訓練,該學生逐漸緩解多動癥情緒沖動的壓力,注意力不集中與過度活躍的現象也得到了改善。
3.自我實現
如果他閃光了,自然就不太會愿意再站到角落里去了。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德育。自我教育讓學生從自我認知的調解改變,到自我體驗的積極認同,再到自我控制的理性覺察、自我實現。在一次的校園藝術節活動中,德育副校長讓一個行為習慣較差的學生擔任舞臺監督,負責節目演出過渡與協調、表演人員的服裝道具檢查等,大家才發現這名學生能如此有條不紊,并做到禮貌有加。
4.個別教育
這種校園角落聚集現象,既要基于全員德育、整體治理、系統矯正的生態鏈原則,又離不開個別教育。班主任要為角落群體的個別學生定制談話與主題活動。個別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單獨交流談話、伙伴互助和介入矯正。之前,班級有一個“漫畫少年”,長期沉迷于不健康的漫畫書籍,購買了大量主題漫畫的周邊產品。后來,班主任協同美術教師,積極引導其認識和學習漫畫的表現手法和幽默藝術效果等,最終這名學生在動畫渲染、動漫剪輯等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