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省口岸中學在“清以正身、源以立學”的“清源”文化引領下,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育人價值,通過打造德性場域、完善校本課程、開展實踐活動、優化評價體系等路徑,聚焦學生的志業體悟和品格提升,托舉學生自覺成長為“四有氣質”青年。
【關鍵詞】“清源自覺者”;志業體悟;品格提升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08-0037-03
【作者簡介】戴培,江蘇省口岸中學(江蘇泰州,225300)學生工作處處長,高級教師,泰州市教學能手。
在教育的廣袤星空中,江蘇省口岸中學(以下簡稱“口岸中學”)如同一顆閃耀的星辰,秉持“清以正身、源以立學”的“清源”文化理念,深入挖掘學校辦學歷史和辦學特色,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育人價值,在德性場域、校本課程、實踐活動、評價體系等方面不斷探索與實踐,聚焦學生的志業體悟和品格提升,培養學生“品性高潔之清氣、書香浸潤之雅氣、自我賦能之朝氣、自覺擔當之志氣”的優秀氣質,努力鐫刻出他們最靚麗的青春底色。
一、文化環境潤心田
在口岸中學,環境是無聲卻有力的教育者。高一新生踏入校園的首項任務便是在學生志愿者的帶領下參觀校園。他們來到校園東南角的蒼松林中,看見一座“清源亭”烈士紀念碑靜靜矗立。學生志愿者深情講述著吳正清和趙鑫源兩位烈士的英勇事跡。學生們神情莊重,仿佛穿越時空,親眼看見了烈士們舍生報國的偉大身影,深切感受到他們堅守民族大義的堅定決心。飲水思源、不忘先烈,“清源亭”楹聯“清源滌濁培桃李,正氣驅邪樹棟梁”如同一股清泉,潤澤學生的心田。在這里,“清源”精神的種子悄然播下。
校園中還分布著“九方苑”“一石苑”等36處蘊含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景點。“清源志業”廣場、“奮斗者”大道、閱讀長廊、榮譽墻,每一處都成為德育的生動課堂;“清源書苑”、圖書館、閱讀角、時政長廊,處處彌漫著濃郁的書香氣息,熏陶著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洗禮。
學校還將“清源”文化延伸至家庭。國慶假期前,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項特別的“作業”:利用假期精心布置家庭環境,在廚房、書房、客廳、庭院等地方融入“清源”文化元素,表達對“清源”文化的獨特理解。假期結束后的主題班會上,學生紛紛上臺展示。有學生介紹:“我用軟筆書寫了朱熹的《觀書有感》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掛在書房,提醒自己不斷學習和探索,保持個人發展與成長的源頭活水,永葆發展的生機與活力。”有學生表示:“我的父親是一名小學教師,受到他的影響,我從小立志長大后當一名人民教師,所以我把彩色粉筆截斷、打磨,拼接成‘正本清源’的手工藝作品,以此來勉勵自己求真務實、激濁揚清,弘揚正氣、守正創新。”
學生們一個個走上講臺,講述自己的作品創作想法,闡釋自己對“清源”文化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清源”文化如同春風化雨,無聲無息地浸潤著學生的內心,生根發芽。
二、多元課程啟智慧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課程則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口岸中學緊緊圍繞“清源”文化,構建了豐富多元的課程體系,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開啟“志業”的大門。
當日本政府決定啟動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計劃成為國際熱點話題時,口岸中學的特色項目課程“風云瞭望——基于社會議題的普通高中育人實踐探索”迅速聚焦這一時政熱點,開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
在語文課前的5分鐘時事述評活動中,學生各抒己見:“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行為,是對全球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嚴重破壞,極其不負責任!”學生激昂的話語中,彰顯出對家國責任的深刻理解與自覺擔當。
地理課上,教師帶領學生從專業角度分析核污染水排放對自然環境和周邊國家的影響:“同學們,日本周邊海域存在著復雜的洋流系統,如日本暖流、千島寒流等。核污染水排入海洋后,會隨著這些洋流迅速擴散。日本暖流會攜帶核污染水沿亞洲大陸東岸向北流動……”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時事熱點背后的科學原理,更增強了學科教學的實用性,讓知識真正“活”起來。
化學課上,教師詳細講解核污染水處理的常見方法:“對于核污染水中的一些放射性核素,可以利用化學沉淀法將其去除。此外,還可以使用離子交換法、吸附法、膜分離法……”同時,教師還介紹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背景、原因、處理措施及教訓啟示,讓學生對核能源的使用及其利弊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認識。不少學生在心底暗暗立下未來投身相關領域、為守護地球環境貢獻力量的志向。
此外,學校精心編寫、科學規劃并有序開設了一系列特色課程。“口中觀天下”“紅色基因”“四史教育”等“清源”思政課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清源大閱讀”“清源新勞動”“清源新美育”等體驗課程,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清源攝影家”“青讀時光”“風云瞭望臺”等品牌化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的舞臺,讓“志業”的種子在課程的滋養下,逐漸發芽、生長。
三、多彩活動展風采
“志業”的培養,不僅在課堂與書本中,更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得以深化。每周四下午,是口岸中學高一年級學生最期待的社團活動時間。下課鈴聲響起,整個教學樓瞬間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學生們興奮地拿著自己的數碼相機,奔向學校的小花園,參加攝影社團活動。社團指導老師早已等候在此,“同學們,今天我們的拍攝主題是‘校園里的秋意’,現在我來給大家介紹一個新的拍攝技巧……”老師耐心地講解如何利用光線突出景物的層次感,如何選取獨特的拍攝角度捕捉美好的瞬間。
學生們隨即分散開來,開始尋找創作靈感。有的學生蹲在花壇邊,專注地拍攝一朵在秋風中搖曳的菊花,試圖定格它最后的倔強;有的學生站在操場角落,透過樹葉的縫隙,捕捉灑在地面上的斑駁陽光,用光影展現秋的韻味;還有的學生被校園里金黃的銀杏樹吸引,不斷變換位置,拍下落葉紛飛的美麗畫面。活動中,學生們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共同進步。
與此同時,在其他活動教室里,“金嗓子”合唱社團的學生們放聲高歌,唱出青春的旋律;剪紙社團的學生們手持剪刀,在紙上精心剪裁,將心中的奇思妙想化作一幅幅精美的圖案;“科技小達人”社團的學生們則全神貫注地調試手中的無人機,操作它們穿越各種障礙,眼神中透露出對科技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
學校面向高一年級全體學生開放40多個社團,學生通過網絡自主選課,實現了人人參與。學科類、藝術類、科技類等各類社團活動蓬勃開展,學生在活動中不僅學到了知識和技能,陶冶了情操,而且對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未來職業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此外,學校還組織學生走出校園,開展高校研學、企業參觀、農田勞作等一系列“清源”志業體悟活動。這些活動深度挖掘社區和社會資源,為學生搭建了廣闊的成長平臺,讓他們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煉能力,全面提升綜合素質。
四、多維評價引方向
為了全面、準確地評估學生在“清源”文化培育下的成長與收獲,口岸中學創新采用“評價多維、標準自定”的評價模式,助力學生明確發展方向,實現自我認知與反思,促進全方位發展。
學校深入剖析“清正源新”品格內涵,將其細化為多個具體方面,并進一步量化為明確的標準,設計成別具一格的“評價卡”。這些“評價卡”就像一個個行動指南,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踐行“清正源新”品格,鼓勵他們成為“清正源新”品格的踐行者、傳承者和弘揚者。在評價過程中,學校依據“評價卡”的內容,全面收集學生一學期以來的表現,進行嚴格、精準的評價。學生不僅要進行自我評價,總結自己的優點與不足,還要參與互評,從他人身上學習長處,發現自身問題。同時,教師和家長也積極參與,從不同角度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
在評選與表彰環節,學校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自覺性。以評選“清源品格之星”為例,在主題班會上,學生圍繞評選類別和標準展開熱烈討論。“我覺得我們班的‘清源品格之星’可以分為道德之星、智慧之星、體育之星、藝術之星和勞動之星。”“這和‘德智體美勞’五好評選差不多,沒有體現出我們班的特色。”這時,主持人班長提醒大家:“同學們,別忘了我們評選的主題是‘清源’‘自覺者’‘志業’呀!”在一番激烈的討論后,班級最終確定了具有本班特色的“清源品格之星”類別和評選標準。在這一過程,學生對“清源”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口岸中學持續深入地開展“清源自覺者的志業體悟行動”,以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引領、影響廣大學生,幫助他們實現品格、志業等多方面的成長與蛻變。在未來的教育征程中,學校將繼續深化“清源”文化育人實踐,讓每個學生在“清源”光影的照耀下,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描繪出最靚麗的青春底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