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諸葛亮“躬耕于南陽”新解

2025-03-23 00:00:00梁中效
社會科學動態 2025年2期

摘要:漢代的南陽郡是黃河與長江之間的經濟高地與文化走廊。“躬耕于南陽”,是尚忠文化的自我表白,南陽是夏人之居,諸葛氏起于夏;“躬耕于南陽”,是興復漢室的自我定位,南陽是劉姓祖居地,更是光武帝崛起之地;“躬耕于南陽”,是崇儒重道的自我追求,劉邦是第一個祭孔的帝王,劉秀與劉備皆是太學生或名儒弟子;“躬耕于南陽”,是興微繼絕的自我激勵,是對劉秀君臣儒者氣象的神往,是以“克復為己任”的自我激勵,是對劉秀君臣儒者氣象的神往。

關鍵詞:諸葛亮;躬耕;南陽郡

中圖分類號:K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5)02-0112-07

諸葛亮有著濃郁的“南陽情結”,自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千百年來,人們多從“躬耕地”的實用性方面去解讀,而忽視了其內在深刻的文化內涵。對此,筆者曾撰成《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文化意象》一文,發表在《成都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1) 20年后的今天,筆者對諸葛亮“躬耕于南陽”又有新的認識。故撰此文,以就正于方家。

一、“躬耕于南陽”,是文化正統的自我表白

諸葛亮生活的漢末三國初年,皇權的神圣化與儒家的正統化已經成為時代潮流,出生在禮儀之邦的諸葛亮,更深受傳統文化的滋養和培育;蜀漢政權建立之后,作為大儒盧植學生的劉備,深得孔融等同時代儒生的垂青。而南陽是光武帝劉秀及其功臣的發祥地。這一切深深地吸引著諸葛亮。

首先,漢代的南陽郡是“夏人”的居住地,夏是中國忠義思想的開端,為后人樹立了榜樣。葛天氏是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是我國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圣皇”之一," 是可以與“燧人氏”“伏羲氏”等相提并論的人杰,是“襲伏羲之號”的三皇時的“帝王”,又是我國音樂、歌舞始祖,還是利用葛這種植物纖維織布、穿衣的發明者。《呂氏春秋》《竹書紀年》和《史記》等文獻記載的《葛天氏之樂》,是中國音樂、詩歌、舞蹈、劇目、農牧業和養生學的重要源頭。《呂氏春秋》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萬物之極。”(2)西漢時期,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寫道:“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南陽則是中原文化向南方挺進的基地,保持著先王之遺風。《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樸,猶有先王之遺風。”(3)夏人淳樸忠義,勇于任事,大禹治水,公而忘私,三過家門而不入。《史記·高祖本紀》云:“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4)夏人的尚忠思想,在大禹治水時得到充分發揮,澤被后世,影響深遠。詩仙李白《公無渡河》詩云:“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波滔天,堯咨嗟,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殺湍煙洪水,九州始蠶麻。”在李白看來,大禹心系天下,治理洪水,確保了農耕文明發展。《禮記·禮運篇》記載,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宋人張九成在《論語絕句》詩云:“擔板人多見一邊,圣心思慮甚周旋。方知大禹同夫子,彼此觀之無間然。”宋人認為大禹治水甚至可以與孔子的“天下為公”相媲美。作為齊魯文化傳人的諸葛亮,通過南陽將夏人尚忠與儒家君子人格密切結合在一起,使“躬耕于南陽”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其次,諸葛氏是遠古圣王“葛天氏”和夏朝“葛氏”的后裔,漢文帝追封“葛嬰”的孫子為諸侯,南陽是將夏與漢聯系起來的寶地。陳壽《三國志·諸葛瑾傳》裴松之注引《吳書》曰:“其先葛氏,本瑯邪諸縣人,后徙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又引《風俗通》曰:“葛嬰為陳涉將軍,有功而誅,孝文帝追錄,封其孫諸縣侯,因并氏焉。”(5)此與《吳書》所說不同,但都著重說明“葛氏”到“諸葛氏”的演變,沒有言及“葛氏”的起源。宋代著名史學家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記載:“葛氏。伯爵,嬴姓,夏時諸侯。今許州郾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即其地也。子孫以國為氏。又《風俗通》云,葛天氏之裔。又賀葛氏,改為葛氏,虜姓也。漢有潁川太守葛興。后漢有汾陰令葛龔,有文集七卷。”“諸葛氏。本葛氏,夏、商諸侯葛伯之后。《英賢傳》云,舊居瑯琊諸縣,后徙陽都,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焉。《風俗通》云,葛嬰為陳涉將軍,有功,非罪而誅,漢文追封其孫為諸侯,因以為氏。《世本》云,有熊氏之后為葛詹氏,齊人語訛,以‘詹葛’為‘諸葛’。”(6)鄭樵的記載,說明了幾個問題:第一,諸葛是夏朝諸侯葛伯的后裔,相傳伯益的后裔葛伯,被封為諸侯,之后,其后世有一支遷居諸城(今山東諸城),后遷至陽都(今山東沂水),因當地已有葛姓,故后來的葛姓取“諸葛”二字為其姓氏。第二,秦代葛嬰(陳涉大將)在農民起義中屢立戰功,卻被讒言所害,遭殺身之禍,而后世漢文帝為其不平,遂賜其子孫為諸縣侯,由此,后人取“諸、葛”二字,合姓“諸葛”。第三,有熊氏之后為詹葛氏,齊人語訛,以詹葛為諸葛。綜合以上文獻資料可知,諸葛氏的得姓途徑雖有不同,但追本溯源,卻一脈相傳自夏朝的諸侯葛伯。《史記·殷本紀》:“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集解》引孟子曰:“湯居亳,與葛伯為鄰。”《地理志》曰:“葛,今梁國寧陵之葛鄉。”諸葛亮家族之所以會以諸葛為姓,主要是基于血統和地緣兩個因素。在血緣上,他們是遠古圣王葛天氏與葛伯之后;在地緣上,他們是世居中原的華夏文化正統。明人王圻商《邱早行遇雪》:“云暗商邱野,天連葛伯城。”諸葛氏后人奉葛天氏與葛伯為諸葛姓的始祖。宋人曾豐在《贈豫章來子儀言詩》中認為葛天氏是中華詩歌之源。“詩源始自葛天氏,三人投足歌牛尾。萬象包羅八曲間,國風雅頌其流爾。八曲不幸世不傳,傳世僅余三百篇。”葛天氏的八曲借《詩經》的國風及雅頌得以傳播。而南陽是“詩經二南”的核心地帶。鄭樵在《通志》中明確指出,二南之地是華夏詩歌的起源地。“臣之序《詩》,于風、雅、頌曰,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而不曰風,風者教也,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也。于‘二南’則曰,‘周’為河洛,‘召’為岐雍。河洛之南瀕江,岐雍之南瀕漢,江漢之間,二南之地,《詩》之所起在于此,屈宋以來,騷人墨客多生江、漢,故仲尼以二南之地為作詩之始。”(7)因此,作為華夏正統文化傳人的諸葛亮,以“躬耕于南陽”而自傲。

二、“躬耕于南陽”,是興復漢室的自我定位

劉邦雖以平民身份取得皇帝寶座,但君權神授的理論與天人感應的理念在漢武帝之后日臻完善,在東漢時期已經深入人心。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儒,抬高“天”的權威,制造了“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等神學理論,以神權論證君權,以天道論證人道,將儒學神學化。它在形式上不無荒誕神秘的色彩,但就內涵實質來說,卻建立在理性的堅實基礎之上。以“天”的名義,將道德倫理置于君權之上,將道統、天統置于君統、政統之上,借以約束與制衡君主的權力,即以神權限制君權同時,董仲舒又延續了荀子的外王路徑,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思想,使儒學能夠滿足封建統治者強化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等現實政治的需要,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賞識,最終實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理想。東漢著名大儒班彪在《王命論》中,就是運用天人合一與君權神授的理論渲染劉邦的地位。

蓋在高祖,其興也有五:一曰帝堯之苗裔,二曰體貌多奇異,三曰神武有徵應,四曰寬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加之以信誠好謀,達于聽受,見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從諫如順流,趣(趨)時如響赴;當食吐哺,納子房之策;拔足揮洗,揖酈生之說;寤(悟)戍卒之言,斷懷土之情;高四皓之明,割肌膚之愛:舉韓信于行陳(陣),收陳平于亡命,英雄陳力,群策畢舉: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業也。若乃靈瑞符應,又可略聞矣。初劉媼任(妊)高祖而夢與神遇,震電晦冥,有龍蛇之怪。及其長而多靈,有異于眾,是以王、武感物而折券,呂公睹形而進女;秦皇東游以厭其氣,呂后望云而知所處;始受命則白蛇分,西入關則五星聚。故淮陰、留侯謂之天授,非人力也。(8)

劉邦起自社會下層,在君權神授的背景下被逐漸賦予神圣的光環。《漢書·高帝紀》記載班固的論贊說:“是以頌高祖云:‘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由是推之,漢承堯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幟上赤,協于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9)何謂“天統”?《漢書》注引臣瓚曰:“漢承堯緒,為火德。秦承周后,以火代木,得天之統序,故曰得天統。”(10)班固認為劉邦乃堯帝之后,實際上是受到其父班彪和劉向的影響。其“天統”之說,則是直接繼承了司馬遷的觀點。諸葛亮在政治生活中,常以劉邦和劉秀為榜樣。當年劉備三顧茅廬之時,27歲的諸葛亮就以“南陽郡”為圓點,以劉邦、劉秀的成功為案例,建議劉備“跨有荊、益”,然后兩路北伐,統一天下。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11)

這既是諸葛亮策劃的天下三分的戰略藍圖,更是青年諸葛亮以政治家形象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跨有荊、益”,實際上是以劉邦據益州、劉秀興起于荊州為藍本。“益州之眾出于秦川”,正是劉邦統一天下的戰略方向;“荊州之軍以向宛、洛”,恰是劉秀奪得天下的戰略方向。他不僅要求劉備以劉邦、劉秀為榜樣,以“漢家信義”為號召,以“跨有荊、益”為根據地,最終實現“興復漢室”,而且他本人以此持守終身。諸葛亮在壯年時所寫的《后出師表》中講:“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12)他以劉邦為楷模,告誡后主劉禪。更重要的是在國家危難之際,諸葛亮將儒家的道義與漢家正統相結合,在魏、蜀、吳三方的激烈較量中,率先打出了“據正道而臨有罪”的道義大旗,占據了道德制高點,而將天命與儒家思想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漢代帝王,則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223)春白帝城托孤之后,諸葛亮調整內外政策,面對曹魏的脅迫,高舉道義大旗,宣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理念。“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仆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藩。亮遂不報書,作正議曰:‘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后永戒。魏不審鑒,今次之矣;免身為幸,戒在子孫。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齒,承偽指而進書,有若崇、竦稱莽之功,亦將逼于元禍茍免者邪!昔世祖之創跡舊基,奮羸卒數千,摧莽強旅四十余萬于昆陽之郊。夫據道討淫,不在眾寡。’”“又軍誡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昔軒轅氏整卒數萬,制四方,定海內,況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可得干擬者哉!”(13)在諸葛亮的人生旅途上,最敬重的就是劉邦、劉秀、劉備三位漢家帝王,在遇到劉備之前,他最敬仰的人還是劉秀。正如諸葛亮在《論光武》一文引曹植所言:“漢之二祖,俱起布衣。高祖閥于微細,光武知于禮法。高祖又鮮君子之風,溺儒冠不可言敬。”“世祖多識仁智,奮武略以攘暴,興義兵以掃殘。”“故曰,建武之行師也,計出于主心,勝決于廟堂。”諸葛亮亦認為,劉秀及其28將,皆“一代之俊異”。“光武神略計較,生于天心,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于是以謀合議同,共成王業而已。”(14)明末清初思想家、大學者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指出:“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而尤難矣!”(15)事實上,他名為“中興主”,實屬“開創之君”。“高帝之興也,恒患寡而亟奪人之軍,光武則兵有余而撫之也不易,此光武之定天下所以難于高帝也。”(16)對于劉秀的恢廓大度,英明神武,他佩服不已,甚至贊嘆說:“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17)在他看來,劉秀應該是三代以來當之無愧的一代明君。特別是光武帝劉秀那種“據道討淫,不在眾寡”的精神激勵著諸葛亮。這是他為了興復漢室而“躬耕于南陽”的文化奧秘。

三、“躬耕于南陽”,是崇儒重道的自我追求

儒家的獨尊地位和深入人心在漢朝完成,劉邦、劉秀、劉備都尊崇孔子與儒家。作為來自孔孟之鄉的諸葛亮,不僅深受三位帝王的影響,而且有著濃郁的敬重孔子的地域文化觀念。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祭孔第一人”。《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后從政。”司馬遷說:“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劉邦以“太牢”之禮祭祀孔子,不僅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基礎,而且給后世的文人士大夫樹立了榜樣。宋人陳普《詠史·漢高祖》:“莫把溺冠輕議論,要觀過魯太牢心。”明人孫承恩《漢高祖》:“魯邦經一祀,國脈倍精神。”明人陳璉《謁孔林》:“過魯祀太牢,實始漢高帝。”宋明詩人皆高度評價漢高祖劉邦祭祀、崇敬孔子,由此推知諸葛亮的時代也必定深受劉邦的影響。劉秀是中國古代開國皇帝中唯一出身“太學生”的明君。《后漢書·光武帝紀》記載:“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王莽天鳳中,乃之長安,受《尚書》,略通大義。”(18)擁有太學文憑的劉秀,在全國統一之后偃武修文,推崇儒學,以“柔道治天下”。“雖身濟大業,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19)劉秀身體力行,重建禮儀之邦。《后漢書·儒林列傳》記載:“昔王莽、更始之際,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及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采求闕文,補綴漏逸。”(20)“初,光武遷還洛陽,其經牒秘書載之二千余兩,自此以后,參倍于前。”(21)“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學,稽式古典,籩豆干戚之容,備之于列,服方領習矩步者,委它乎其中。”(22)到東漢中期,儒學大盛。漢末孔融曾上書說:“臣聞高祖創業,韓、彭之將征討暴亂,陸賈、叔孫通進說《詩》、《書》。光武中興,吳、耿佐命,范升、衛宏修述舊業,故能文武并用,成長久之計。陛下圣德欽明,同符二祖,勞謙厄運,三年乃歡。”(13)東漢君臣,以劉邦、劉秀“二祖”為榜樣,躬行儒學,世風大變。范曄評論說:“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專事經學,自是其風世篤焉。其服儒衣,稱先王,游庠序,聚橫塾者,蓋布之于邦域矣。”(24)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說:“起于學士大夫、習經術、終陟大位者三:光武也,昭烈也,梁武帝也。故其設施與英雄之起于草澤者有異,而光武遠矣。”(25)“光武則可謂勿忘其能矣。天下未定,戰爭方亟,汲汲然式古典,修禮樂,寬以居,仁以行,而緣飾學問以充其美,見龍之德,在飛不舍,三代以下稱盛治,莫有過焉。故曰:光武遠矣。”(26)如果說“霸王道雜之”是西漢的統治思想,那么“儒道之互補”則是東漢的統治精髓。劉秀將儒、道思想結合起來,以“柔道”治天下。“柔道”一說還是劉秀稱帝后,回鄉看望父老鄉親時提出。《后漢書·光武帝紀》記載:“時宗室諸母因酣悅,相與語曰:‘文叔少時謹信,與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聞之,大笑曰:‘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27)縱觀劉秀的一生,這也是劉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準則,他把“柔道”之術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一點對諸葛亮產生了深刻影響,其《誡子書》等名篇,都是儒道互補的佳作。劉秀的“柔道”思想,也讓東漢開國君臣具有儒雅之氣。清朝著名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劄記》卷4《東漢功臣多近儒》中指出:“西漢開國,功臣多出于亡命無賴,至東漢中興,皆諸將帥皆有儒者氣象,亦一時風會不同也。光武少時,往長安,受《尚書》,通大義。及為帝,每朝罷,數引公卿郎將講論經理。”“是帝本好學問,非同漢高之儒冠置溺也。而諸將之應運而興者,亦皆多近于儒。”(12)光武帝的功臣鄧禹、寇恂、馮異、賈復、祭遵、朱祐等人皆讀經好學,而功臣王霸、耿純、劉隆、景丹等人,皆少時游學長安。“是光武諸功臣,大半多習儒術,與光武義氣相孚合。蓋一時之興,其君與臣本皆一氣所鐘,故性情嗜好之相近,有不期然而然者,所謂有是君即有是臣也。”(28)在這種政治文化背景之下,儒家文化在東漢已深入社會下層,成為時代潮流。儒家文化在齊魯大地更是深入人心,故漢代鄒魯諺曰:“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29)諸葛亮的遠祖諸葛豐精通經術,為郡文學。《漢書·諸葛豐傳》記載:“諸葛豐字少季,瑯邪人也。以明經為郡文學,名特立剛直。”“元帝擢為司隸校尉,刺舉無所避,京師為之語曰:‘間何闊,逢諸葛。’上嘉其節,加豐秩光祿大夫。”(30)諸葛豐是典型的剛直不阿的儒家人格,其家風必然惠澤諸葛亮。《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31)劉表治下的襄陽,是漢末戰亂中的文化教育中心。《英雄記》曰:“州界群寇既盡,表乃開立學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闿、宋忠等撰五經章句,謂之后定。”青年諸葛亮在此游學,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儒家文化的影響。建安二年(197),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于水鏡先生司馬徽。《魏略》曰:“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后公威思鄉里,欲北歸,亮謂之曰:‘中國饒士大夫,遨游何必故鄉邪!’”(32)裴松之對諸葛亮的求學與志向有精彩評價。“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志氣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若使游步中華,騁其龍光,豈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質魏氏,展其器能,誠非陳長文、司馬仲達所能頡頏,而況于余哉!茍不患功業不就,道之不行,雖志恢宇宙而終不北向者,蓋以權御已移,漢祚將傾,方將翊贊宗杰,以興微繼絕克復為己任故也。豈其區區利在邊鄙而已乎!此相如所謂‘鹍鵬已翔于遼闊,而羅者猶視于藪澤’者矣。”(33)在裴松之看來,諸葛亮如果北投曹魏,其地位不在陳群、司馬懿之下,之所以“終不北向者”,關鍵在“翊贊宗杰,以興微繼絕克復為己任”的“功業不就,道之不行”。而“崇儒重道”的前提就是“興復漢室”。因此,“躬耕于南陽”正是其“興微繼絕”的自我追求。

四、“躬耕于南陽”,是興微繼絕的自我激勵

諸葛亮“興微繼絕”的實現路徑,就是支持劉備從鼎足而立到興復漢室。在三國創建者曹操、孫權、劉備三人中,唯有劉備受過系統的儒學教育,是漢末大儒盧植的弟子。《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雖然“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34),但盧植對他的影響頗大。盧植是涿郡人“身長八尺二寸,音聲如鐘。少與鄭玄俱事馬融,能通古今學,好研精而不守章句。融外戚豪家,多列女倡歌舞于前。植侍講積年,未嘗轉眄,融以是敬之。學終辭歸,闔門教授。性剛毅有大節,常懷濟世志,不好辭賦,能飲酒一石”(35),深通經學又勇于擔當、不被世俗所干擾的儒學大家,在漢末甚少見。盧植還是反對董卓的勇士,董卓“大會百官于朝堂,議欲廢立。群僚無敢言,植獨抗議不同。卓怒罷會,將誅植”,又議郎彭伯諫卓曰:“盧尚書海內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36)董卓才停止,但免植官而已。文武全才的盧植不僅讓劉備敬仰,也是漢末諸葛亮等青年人的楷模。同時,劉備還與鄭玄、陳紀等大儒有交往。令諸葛亮印象深刻的是,先帝亦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之間,每見啟告治亂之道悉矣。”(37)陳元方,名紀,字元方,出自東漢名望卓著的潁川陳氏大族,與其父陳寔、弟陳諶,皆“以至德稱”,“父子并著高名,時號‘三君’”(38)。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人。鄭玄先學今文經學,后習古文經學,網羅眾家,通融為一,成為漢代最大的“通儒”,是兩漢經學之集大成者。其經學成就及由其學術而形成的學派,后世稱之為“鄭學”。劉備“周旋陳元方、鄭康成之間”,深受兩位儒學大師的影響,其思想收獲又傳導給了諸葛亮,即在社會動蕩之時,“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慧,”“威之以法”,“限之以爵”,以至“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39)劉備還與孔子的第19世孫孔融有交往,北海相魯國孔融為黃巾賊所圍,使太史慈求救于先主。先主曰:“孔文舉聞天下有劉備乎!”(40)以兵救之。孔融曾勸劉備接替陶謙為徐州牧。孔融不僅有家學淵源,而且文學造詣頗高,是“建安七子”之一。劉備與鄭玄、孔融等名儒往來,不僅證明了他的儒學修養,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在諸葛亮等青年才俊心目中的地位。諸葛亮“躬耕于南陽”,就是向劉備、劉禪父子表明他“興微繼絕”“興復漢室”的政治追求。在諸葛亮等人勸劉備稱帝的奏折中說:

關羽圍樊、襄陽,襄陽男子張嘉、王休獻玉璽,璽潛漢水,伏于淵泉,暉景燭耀,靈光徹天。夫漢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也,大王襲先帝軌跡,亦興于漢中也。今天子玉璽神光先見,璽出襄陽,漢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與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應,非人力所致。昔周有烏魚之瑞,咸曰休哉。二祖受命,《圖》《書》先著,以為徵驗。今上天告祥,群儒英俊,并進河、洛,孔子讖、記,咸悉具至。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祇降祚,圣姿碩茂,神武在躬,仁覆積德,愛人好士,是以四方歸心焉。考省靈圖,啟發讖、緯,神明之表,名諱昭著。宜即帝位,以纂二祖,紹嗣昭穆,天下幸甚。(41)

這是劉備稱帝的輿論書,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天人合一的政治內容與文化信息。其一,漢水是西漢、東漢、蜀漢的發祥地。“夫漢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也,大王襲先帝軌跡,亦興于漢中也。”劉邦在漢水上游的漢中盆地稱漢王;劉備在漢中稱漢中王。而漢水就在漢代南陽郡之內。其二,天子玉璽潛于漢水,伏于淵泉,暉景燭耀,靈光徹天,“瑞命符應,非人力所致”。其三,劉備稱帝既符合儒家禮儀,又受到群儒的擁戴。“今上天告祥,群儒英俊,并進河、洛,孔子讖、記,咸悉具至”。其四,劉邦、劉秀“二祖受命,《圖》《書》先著,以為征驗”,“宜即帝位,以纂二祖,紹嗣昭穆,天下幸甚”。其五,南陽郡在漢水之陽,是“二祖”興王之地,是“一代之俊異”的“云臺二十八將”崛起之地,更是諸葛亮“躬耕于南陽”之地。恰如東漢大學者張衡在《南都賦》中所云:“于顯樂都,既麗且康!陪京之南,居漢之陽。割周楚之豐壤,跨荊豫而為疆。”(42)“夫南陽者,真所謂漢之舊都者也。遠世則劉后甘厥龍醢,視魯縣而來遷。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乎堯山。固靈根于夏葉,終三代而始蕃,非純德之宏圖,孰能揆而處旃!”(43)“高祖階其涂,光武攬其英。是以關門反距,漢德久長。”“皇祖止焉,光武起焉。據彼河洛,統四海焉。本枝百世,位天子焉。”(44)張衡認為南陽是漢之舊都。華夏劉姓始祖劉累,在夏朝時由魯縣(今山東曲阜市東北二里古城村)遷到南陽堯山(位于伏牛山的東段,是堯的裔孫劉累立“堯祠”紀念先祖的地方,這里是天下劉姓的發源地),使南陽成為劉姓的“靈根”之地。《史記·夏本紀》也記載:“陶唐既衰,其后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45)南陽是劉邦進入關中的根據地。公元前207年的七月,劉邦奪取南陽郡宛城,奠定了打進秦朝統治中心關中最關鍵的前進基地。劉秀名為西漢宗室,實為南陽郡布衣。為了反抗王莽暴政,拔劍而起,騎牛上陣,奮舉義兵于南陽郡舂陵。他率領“云臺二十八將”(46),經歷了千難萬險,血戰整整15年終于統一天下。所以,漢代的南陽郡,不僅是歷史上的“夏禹之國”,版圖中心,“一都之會”,更是“皇祖止焉,光武起焉”的東漢發祥之地。諸葛亮對這一漢代的政治高地與文化圣地魂牽夢繞,他“躬耕于南陽”,就是要崇尚道義,“興微繼絕”“克復為己任”。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魚水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劉秀君臣關系的影響。“三代而下,君臣交盡其美,唯東漢為盛焉。”(47)“雖志恢宇宙而終不北向者,蓋以權御已移,漢祚將傾,方將翊贊宗杰,以興微繼絕克復為己任故也。”劉備與諸葛亮君臣服膺光武帝劉秀的治國理念,即“以靜制動,以道制權,以謀制力,以緩制猝,以寬制猛而已。帝之常言:‘吾治天下以柔道行之。’非徒治天下也,其取天下也,亦是而已矣。柔者非柔弱之謂也,反本自治,順人心以不犯陰陽之忌也”(48), 諸葛亮的《誡子書》正是劉秀“柔道”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49)

諸葛亮“躬耕于南陽”,不是一般的自我表白,而是對劉秀君臣儒者氣象的神往,是“興微繼絕”“興復漢室”的自我激勵。王夫之甚至認為諸葛亮興復漢室的志向超過劉備。“向令先主篤信關羽者信公,聽趙云之言,輟東征之駕,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時,連吳好以問中原,力尚全,氣尚銳,雖漢運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灑于許、洛,而徒流于猇亭乎?公曰‘漢、賊不兩立’,悲哉其言之也。”(50)因此,王夫之的結論是:“蜀漢之祚,武侯延之也,非先主之所克勝也。”(51)“躬耕于南陽”正是諸葛亮的政治理想與文化理想。

五、小結

漢代南陽郡,在“陪京之南,居漢之陽”,地跨黃河與長江兩大流域,又是承東啟西的戰略要地。清初著名軍事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南陽府》中引用熊剛大的論述曰:“南陽北連中原,東通吳會,西接巴蜀,南控蠻越,故諸葛武侯嘗以為用武之國。”(52)諸葛亮以漢代的南陽郡為躬耕之地,隱居待時,寓意深刻。

首先,南陽是夏人之居,諸葛氏源于夏朝,中華劉氏始祖劉累由山東曲阜遷到南陽堯山,使這里成為天下劉姓的發源地,因此諸葛亮“躬耕于南陽”,是文化正統的自我表白。其次,漢代的南陽不僅是劉邦起兵之后事業的轉折點,是劉秀誕生與崛起之地,是光武帝功臣們風云際會之地,是劉備由弱轉強的轉折點,漢水中上游更是西漢、東漢、蜀漢的發祥地,因此諸葛亮“躬耕于南陽”,是興復漢室的自我定位。再次,漢代是儒學由獨尊到深入人心的關鍵時期,“漢儒守一經,學者如云隨”(宋人潘興嗣《師道》),漢之“二祖”劉邦、劉秀皆崇儒重道,劉秀及其主要功臣皆是太學生出身,滿朝文武蕩漾出一股儒雅之氣,這在中國古代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深深地吸引著來自孔孟之鄉的青年諸葛亮,使他“躬耕于南陽”。此外,在漢末軍閥混戰到三國初年的戰略競爭中,諸葛亮率先打出了“據正道而臨有罪”的道義大旗,占據了道德制高點,而將天命與儒家思想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漢代帝王,則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因此諸葛亮“躬耕于南陽”,則是“興微繼絕”、興復漢室的自我激勵。諸葛亮的“羽扇綸巾”形象與“躬耕于南陽”的文化意象則完全一致。明初學者方孝孺《蜀相像》詩云:“羽扇綸巾一臥龍,誓匡寶祚剪奸雄。”清人鄂山的《武侯祠聯》:“望重南陽,想當年羽扇綸巾,忠貞扶季漢。”清人尹加銓的《隆中懷古》:“魚水交歡起臥龍,綸巾羽扇倍雍容。”清朝乾隆皇帝推崇諸葛亮為“人豪”,其《詠史》詩云:“嘗觀古之人,臥龍實人豪。寧靜用致遠,澹泊志何高。綸巾而羽扇,被服儒者曹。其材兼韓張,奚用持弓刀。”(這也許是陜西五丈原諸葛廟前“心外無刀”碑文之淵源。)可以作為諸葛亮“躬耕于南陽”論題的點睛之筆。

注釋:

(1) 梁中效:《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文化意象》,《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2) 呂不韋撰、張雙棣等譯注:《呂氏春秋譯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頁。

(3)(4)(45) 司馬遷:《史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2、277、63頁。

(5)(11)(12)(13)(31)(32)(33)(34)(37)(39)(41) 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232、912—913、923、918—919、911、911—912、912、871、903、903、888—889頁。

(6)(7) 鄭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64、1980頁。

(8)(42)(43)(44) 嚴可均輯:《全后漢文》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32—233、548、549—550、550頁。

(9)(10)(29)(30) 班固撰、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第124—125、4813、4994、124頁。

(14)(49) 諸葛亮撰、李伯勛箋論:《諸葛亮集箋論》,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6—307、286頁。

(15)(16)(17)(25)(26)(47)(48)(50)(51) 王夫之:《讀通鑒論》,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33、136、137、139、140、146、34、265、267頁。

(18)(19)(20)(21)(22)(23)(24)(27)(35)(36)(38)(46) 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58、1717、1719、1717、1744、1747、47、1428、1432、1398、524頁。

(28) 趙翼撰、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90—91頁。

(40) 常璩撰、任乃強圖注:《華陽國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第356頁。

作者簡介:梁中效,陜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陜西漢中,723001。

(責任編輯 劉曉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网|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丝袜第一页|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欧美日韩v| 婷婷激情亚洲|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91视频精品|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第三区|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婷婷亚洲视频| 欧美五月婷婷|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日韩天堂视频| 久久6免费视频| 亚洲性视频网站|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69免费在线视频|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91丝袜在线观看| 伊人网址在线| 久久超级碰|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国产成人一区|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午夜a级毛片|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 亚洲精品动漫|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国产三级毛片|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亚洲成人www|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swag国产精品| 亚洲人人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成肉网| 亚洲婷婷丁香|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欧美激情首页| 欧美色图久久| 亚洲天堂网2014|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