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品質是任何一所普通高中應有的辦學追求,但高品質辦學的實施路徑不應相同。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以傳統“共生文化”為辦學特色,將文化價值嵌入課程、師資、德育等育人要素,形成以“共生”為內涵特質和價值聚焦的育人架構。以文化為底色的高品質建設,成為學校根植傳統接壤時代的辦學個性。
【關鍵詞】共生文化;共生課程;共創團隊;共情德育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06-0032-05
【作者簡介】1.季仲平,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江蘇南通,226302)黨委書記,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2.巫燦燁,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江蘇南通,226302)黨委副書記、校長,高級教師;3.張煒,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江蘇南通,226302)黨委委員、副校長,高級教師。
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以下簡稱“通高”)由近代教育家孫儆于1923年籌資創辦。百年通高始終以教書育人和造福鄉梓為己任,始終走在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前列,始終將辦學質量和辦學品位作為內生動力和責任使命。學校不忘初心使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共生文化”為辦學特色,努力提升辦學境界,打造高品質的學校教育。
一、辦學特色,源自文化立校的探索實踐
一百多年前,學校創始人孫儆創辦新學,張謇聞之特贈手書“以學愈愚”木匾。以此為文化淵源,學校將校訓定為“正德厚學”,從“德”“學”兩個方面照應“愈愚”,指向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在這樣的文化根系中,“共生文化”成了協調師生發展的文化驅力。
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學校對“共生文化”進行了長時間、系統性、漸進性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不斷厘清其對師生發展的促進作用、對教育行為的驅動效益,使之成為學校發展的精神底色和價值向導。
“共生文化”是指以共同的生命發展為旨歸,師生在共同學習與生活交往中,相互包容、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學校形成與之相應的以包容合作為特征的觀念文化、以交流互惠為特征的行為文化以及以人本關愛為特征的制度文化。通州高級中學倡導的“共生文化”,強調異質包容性互惠發展主導的同質發展觀。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說,“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養積極的態度,真正讓教師、學生和學校一起成長。優質學校的理想就是成就師生,讓師生共同成長”。學校在課程、師資、德育等內涵建設中始終貫穿“共生”理念,探索“共生文化”的育人落點,不斷豐富共生育人的實施路徑。
二、辦學品質,基于文化鋪墊的育人架構
(一)構建“共生課程”,打造“共學課堂”
在“共生文化”理念的觀照下,學校依據培養目標、學生需求、校內外教育資源,對已有校本課程進行整合重組,構建了“共生課程”體系。學校將課程理念提煉為:提供適切的“共生課程”,優化“共學課堂”,讓學生健康、智慧、高雅,讓生命獨到、陽光、豐富;課程與師生共生,讓優秀影響優秀,在影響中彼此成就。
1.以系統思維建構課程新生態
學校把“共生課程”理解為一種以生活經驗為內容,通過學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實踐,溝通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具體形成以下四大校本課程。
(1)創新培養課程。該課程主要通過項目化的課題學習,利用社會、高校、研究機構資源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引導其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策略,助力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先后入選清華大學新百年領軍計劃優質生源基地、南京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戰略合作伙伴、北京大學博雅人才共育基地。
(2)審美共生課程。該課程以審美為價值取向,探索師生審美素養共同發展的新路徑。學校依托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以審美為價值取向的共生課程”建設,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逐步完善“賞美”“習美”“創美”三個校本審美課程模塊,形成“光影”“陶·意”等系列校本材料。
(3)心理發展課程。該課程依托學校省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基地開展建設,以提升學生自信、堅毅、友善、助人、合作、創新等品質為目標,以自我認知、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為基本維度,在每一個維度下開發并實施選修課程、社團活動拓展課程,建立興趣潛能課程群、公益拓展課程群和生涯體驗課程群。
(4)特長培養課程。為促進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同時,個性特長能夠得到進一步展示和提升,學校對在非高考科目的某一領域有興趣、有特長的學生進行挖掘塑造,對藝術、體育等特長生進行優質、個性化培養,形成一批成熟的特長培養課程。
2.以具體策略進行可行性操作
學校對課堂教學這一育人環節進行了改革,在課堂促進知識向素養轉化、教與學方式的系統性變革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經驗,設計具體策略進行可行性操作。
學校開展了以激發師生內生活力為標志的“共學課堂”教學改革,以“師”與“生”為深化課改行動的雙主體,激發其自身的創造力實現“教”與“學”方式改革的同頻共振。
“共學課堂”教學改革以設計核心素養導向的學習目標為起點,構建課堂的三個隱性支持系統:師生對話的課堂話語系統、學生中心的課堂支架系統、學習進階的課堂思維系統。形成基本流程:主題共設→情境共創→問題共生→疑難共探→增值共評→知識共延。“共學課堂”最終以生生共學、師生共學的結構化課堂,階梯式實現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在實踐中創新推進四大工作機制:以“三課”范式建模為核心的教研組工作機制;以“共學案”導學設計為任務的備課組工作機制;以課改實踐為重點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以教師數字化素養提升為目標的智慧教學工作機制。
3.以科學指標設計校本化評價體系
學校以發展性評價為主、師生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與交流,給予每個學生中肯的課程評價,并且以評價推動學生的自主反思和成長,實現育人目標。
學校利用數字化平臺開發設計了“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與評價系統”,建立學生綜合檔案,從學籍信息、學業成績、高中規劃、成長發展四大板塊進行內容設置。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動態、實時記錄和評價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的過程,關注學生素養的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學校鼓勵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對彼此個性化表現進行評定和鑒賞。
為了更好地引導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改革,鼓勵教師根據自身特長開發校本課程,培育學校精品課程,學校構建了教師課程開發能力與績效評價系統。教師課程評價注重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同時依據評價結果建立校本選修課程分級評定制度,將執教課程分為精品課程、一級課程、二級課程、三級課程等四級進行評定。
(二)打造“共創團隊”,爭做新時代“通高先生”
“共創”即共同創造,是“共生文化”對師資建設的內隱要求,以此實現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助發展,不同類型的“團隊”內部共創、外部共生是其組織特征。以“共創”為理念,學校形成以“文化引領、平臺支撐、制度護航、活動賦能”為內容的“通高先生”師資培育機制。
1.建設“共創團隊”的文化標桿,引領全校教師學做“通高先生”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彰顯先鋒精神。學校黨委堅定地把強化黨建政治引領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找準教師隊伍建設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樹立黨員先鋒標桿,把“雙培養”機制落到實處,把貫徹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到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
二是弘揚“共生文化”,培育“共創團隊”。從“共生文化”出發,牢牢把握“共生”理念,將“個體發展”融入“共創團隊”建設之中,讓不同層次的教師在團隊之中形成合作、互補、和諧、共進的基本關系,使各層次的教師都努力成為“通高先生”。
2.完善“共創團隊”的發展平臺,助力全校教師能做“通高先生”
一是完善立體化的教科研網絡體系。完善從校長室到教科處,到年級組和學科組,再到教師個體的立體化教科研網絡,從組織設計的角度對教師專業發展進行整體布局,突出以課題研究引領聚合發展的創新思路。
二是建設多層次的教師發展共同體。實施“三航式”教師專業發展策略,包括新手啟航、能手續航、專家領航。新手啟航模式為新教師提供專業發展的底子;當新手教師在新手啟航的模式下逐漸成長為教學能手,“能手續航”模式為其“搭臺子”“結對子”“架梯子”;專家領航模式,對應為成熟的專家型教師提供“練膽子”“樹旗子”“創牌子”的平臺。“三航式”對應的三種層次的教師,在學校中存在著共生與反哺的關系,為學校不同層次的教師發展提供活力。
3.優化“共創團隊”的發展機制,激勵全校教師善做“通高先生”
一是為教師個體發展建立引領機制。引導教師完善發展規劃,以“通高先生”為標桿,要求在一定時間內達成子目標,然后再次尋找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再達成,螺旋式上升,努力實現自己的職業價值。優化教師專業發展生態,建立“專業化發展電子檔案”,設定教科研成果獎,評定教科研先進個人,從物質和精神等多個方面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支持。建立教師共生校本培訓,實施具有共生特色的校本培訓計劃,覆蓋全體教師;構建學校管理團隊效能培訓、班主任工作提質培訓及社團導師培訓等專業性培訓體系。
二是為教師群體發展開拓路徑。打造“‘四有’好教師團隊+名師工作室+學科研訓工作室+融合教學工作室”的多層次教師共同體體系,為“共創團隊”建設進一步開拓新的發展路徑,突出共同體“在常規運行中建立共創平臺、在專題研修中激發共創智慧、在信息共享下優化教學能力”的架構特點。
4.打造“共創團隊”的創新活動,推動全校教師爭做“通高先生”
一是通過文化作品激發教師創新活力。從學校文化的視角來看,有學校成員參與的各項教育活動及表述這些活動的資料,都屬于能夠代表學校成員生命活力的文化作品,充分利用這些作品可以激活教師團隊的創新活力,主要包括“以讀書會激活思考,讓創新成為職業習慣”“以研討會相互啟發,由共生創造品牌作品”“以交流會傳播理念,讓名師發揮輻射作用”等。
二是通過研究項目引領教師共創行動。通過發展規劃引領團隊共創,將個人發展規劃與團隊研究計劃(教研計劃)結合,重點關注每個團隊在每個學期的教研主題與科研課題,以項目化的方式來進行計劃研制、研修活動組織、成效評估并形成自主組織機制,促進團隊創新活力的持續生成。通過課題管理引領項目創新,將每個課題的申報、論證、開題、過程推進等環節和團隊建設評價相結合,融課題研究于常態化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促進“共創團隊”的生態良性發展。
此外,學校還積極開展“青穗拔節”青年教師培育工程、“通高風骨”名師團隊淬煉工程、“雙線一體”研修平臺提質工程等,為教師成長為“通高先生”提供多種保障。
(三)完善“共情德育”,推進“大思政”融合育人
基于“共生文化”的內涵要求,學校實施“共情德育”,即從學生道德認知、道德情感立場出發,注重德育細節和德育體驗,用“看似不經意實則用心經營”的德育細節影響學生,突出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德育接納與德育踐行”融合發生,促進學生個體與群體的共同發展。
1.形成具有五個發展層級的德育課程體系
“共情德育”借鑒陶行知先生的“五大解放”思想,形成五個特征:文化共情,培養審美力;身份共情,培養協作力;技能共情,培養實踐力;語言共情,培養表達力;思想共情,培養創新力。在這些特征要求下,學校德育課程體系形成五個發展層級。
第一層級包括指向自我的青少年“身心健康”課程和指向社會的好公民“大思政”課程,旨在培育健康個體和社會好公民。第二層級建立在第一層級的基礎上,開設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課程體系,結合自然資源優勢和社會文化建立面向學生的德育課程。第三層級以第二層級為基礎,學校通過德育幫助學生解放思想,使其能夠與自我和時代共情。第四層級是第三層級的細化操作,學生通過學校的德育課程實現縱向發展中的青春成長,實現橫向發展中的責任擔當。第五層級是前四層級的總領和方向,將教師等多方力量的理論研究與學生等多種群體的實踐體驗相結合,實現把學生培育成“自信的人、自主的學習者、積極的貢獻者、熱心的公民”的目標。
在這一層級體系下,“共情德育”課程的內容分為國家認同、修睦向善、道德品質、尊重生命、社會責任、熱愛勞動、審美品位、創新創造和身心健康九大模塊。高中三年,學生對應學習不同層級中不同課程模塊的德育內容。
2.形成“1+5”融合思政體系
學校將“大思政課”建設作為“共情德育”的關鍵環節,創新形成“1+5”融合思政體系。“1+5”融合思政體系涵蓋兩個維度,一是思政育人路徑維度,“1”指向思政課程,“5”指向“德智體美勞”五育課程,以思政課程為主體,以五育課程為融合,形成學科互補的思政育人全態;二是思政育人的保障維度,“1” 指向學校思政育人中心,“5”指向思政育人中心協調下的學生處、教務處、教科處、國際教育處、后勤處五個部門,形成涵蓋全校的思政育人體系。
(1)以政治學科為思政育人的關鍵載體。學校積極進行思政課堂教學改革實踐,落實“教”與“學”的方式變革,提高思政課育人的親和力、實效性。政治教研組初步探索形成了富有協同育人特色的主題教學模式,設計序列化的學生活動,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到生活中去。此外,政治教研組將課堂教學陣地向班會課陣地延伸,全面開展思政班會建設,協助學生處完善思政班會課程,負責指導思政班會教學設計,讓思政班會課程成為學校品牌。
(2)多維聯動,形成課程思政的融合樣態。首先,在實施德育過程中整合思政。在開展德育主題實踐中,挖掘關鍵事件作為思政育人契機,校本化生成富有情境性、時代性、體驗性的思政主題系列實踐活動。學校開發的“錘煉家國情懷、厚植報國之志”等十大課程,被人民網等多家媒體報道。學校把跨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實施大思政的重要資源,將思政類學生社團按照活動維度,分為政治參與類、紅色文化類、時事政治類、道德法治類、社會服務類等。
其次,在落實學科育人中突出思政。學校要求全體教師依據各學科課程標準,挖掘學科思政要素,找準學生發展和教學內容的“融匯點”,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精神、公民道德等教育內容自然且適時地融入到教學中。
再次,在藝體勞動課程中體悟思政。學校進一步強化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思政功能,準確把握各學科育人目標,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借助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讀書節、外語節等校園節會,堅持培養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校堅持以體載德、以美化人、以勞樹德,用青少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課程思政的吸引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最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滲透思政。作為教育部首批認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學校積極研究心育和思政的內在融合,成功申報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指向學生心理品質提升的共生課程建設”。健全家校協同育人機制,推動思政教育從學校到家庭實現閉環,聯系法院、檢察院、婦聯等單位部門組建“同心育人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