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檔案·
劉虎平,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教師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長三角名校長,長三角科研先進個人,連云港市政府特殊津貼教育專家,連云港市勞動模范,連云港市“521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多次參加國家級、省級優秀課評比并獲佳績,領銜多個省級內涵建設項目;先后兩次獲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主持完成多項省級精品課題、重點課題研究,10余項研究成果在省、市級獲獎,發表論文50余篇。
【關鍵詞】課程建設;學校文化;辦學理念;學校管理
【中圖分類號】G47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06-0092-04
1993年夏,19歲的我從師范學校畢業后參加支援海島建設,被安排到連云港市連島小學教書。我每周一需要坐輪渡再步行40分鐘到達學校,為了更早地到校,通常選擇乘坐私人舢板小船與風浪搏擊后到達離學校較近的小碼頭。當時,島上的物資匱乏,條件艱苦,但初為人師的一腔熱忱伴著海島孩子們純真求知的臉龐,使我滿懷教育追求與理想憧憬而樂此不疲。我在課余時間常與孩子們到海邊觀海、聽潮、拾貝、逐浪;夜晚每每在反思日常教育中,伴著潮聲入夢,夢中亦有澎湃不息的浪濤。一晃三十余年,在教育的不斷發展中,歷經國家數次課程改革,我從一名普通的小學語文教師成長為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三十余年教海奮進,指引前行的不僅有教育改革的創新與變遷,更有那細數浪花的一張張笑臉。那只浪尖搏擊的舢板小舟,像是一道里程碑矗立在我教育生涯的起跑線上,時刻鞭策我。我亦于三十余年地向海而行中,帶領我的團隊,立足課程改革,攜手芳華,弄潮搏浪。
一、踏浪前行,在校本課程探索中迸發積極力量
1997年,我被調入區內第一所江蘇省實驗小學——連云港市東港小學,于2001年通過競聘任學校教導主任,幾年后又任業務校長。時值全國第八次課程改革,我和團隊共同踏入改革的浪潮。我認為,課程改革首先要改課,我們聚焦課堂,引入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以“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為導向。我帶領各學科教研組共同探索“生本動態課堂”,建構各學科范式,探索匹配的課堂評價與學生綜合評價體系,且多次召開市、區級課改現場會,在全市范圍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是我管理生涯中真正意義上與團隊直面課改“浪潮”,我沒有因短暫成效而自喜,而是持續思考,課改力促學生站立課中央,但要詮釋學習的真正要義,應改變學生自身,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因此建構聯通、融合、統整的課程空間與場域,促進學生自主建構、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更為重要。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的建立為學校課程創新與發展提供空間,為學生全面素養提升創造可能性,在“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一核心目標指導下,我與團隊在課程建設道路上不斷汲取新理念、新經驗,于課改的“浪潮”中踏浪前行。
2010年,我就任東港小學校長,充分挖掘校名“港”的文化內涵,致力于讓校園成為學生成長的搖籃、生命的港灣,讓學生立“港”遠“航”,成為學海航者、生活航者、人生航者。為豐富“港”這一目標體系,我帶領全體師生建構“一體兩翼”校本課程:“一體”即“港灣”課程,立足家庭、校園、社區、家鄉四種成長環境,從“溫暖港灣、快樂港灣、多彩港灣、激情港灣”四個維度分級段設置,讓學生從了解、適應生長環境到關心家鄉建設,以東方大港發展做小課題研究。此課程建設由師生共同完成,我與項目組老師帶領學生走進山海間、港口碼頭開展采訪調研,采集數據,還開設了《暢想坊》《摘星閣》《實踐窗》等欄目,展示師生的勞作與探究成果,讓學生在課程中會學、學會。2014年,我們又設計開發了“天地大課堂——東港學子六年間要完成的60件事”課程,將家長納入課程實施及創生陣營,與孩子一同參與學習60項實踐技能,深化家校共育。此課程為全區“3633”工程(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學生分別要完成30、60、30、30件事)提供了范本,且被遴選為2024年連云區政府重點民生工程。而以此為主軸的“港文化”課程于2015年獲評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建設項目?!皟梢怼眲t為經典閱讀與英語情境閱讀,分別由語文、英語教師團隊建設。經典閱讀立足古今經典名篇,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英語情境閱讀則融合校園環境特色,鼓勵學生參與情境會話、表演創編等。多樣、真實、趣味的言語實踐活動深受學生喜愛。
結合課程建設,我帶領學校領導班子構建了系統的文化體系,立足物質港、建設文化港、構筑生命港、引領師生鑄就航者精神、修習航者本領、體悟航者情感、提升航者境界,并結合“東港童夢”文化節和“精彩起航三部曲”等活動,讓學生深入領悟“港文化”神韻。
二、迎浪而上,在特色課程迭代中生發文化光芒
2015年,我調到連云港院前小學教育集團擔任校長。該學校的命名與書院有歷史淵源,還有小交警和小科技兩項學校特色。我認為,學校的特色可多方面,但不能因為特色突出而抑制了學校的文化發展,而學校特色也應是主旨文化視域下的生發與彰顯。我帶領學校領導班子、教師與家長代表齊上陣,提煉出立足書院文化、小交警特色、科技項目,突出“立人至上”育人目標的“立身在前”文化主旨:書院底蘊是立身之根本,小交警特色是立身之姿態,科技項目是立身之方向。課程文化理應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途徑,課程建構宗旨和愿景要基于文化、彰顯文化、融匯文化,而學校文化的進一步深化與升華要依托課程落實、通過課程滲透、伴隨課程發展。
因此,以“基于書院文化的底蘊課程”“基于交警文化的樣態課程”“基于科技文化的創生課程”為三條主軸,將“立身在前”理念滲透課程體系。“底蘊課程”將國家課程與學科拓展有機融合,基于課程實際又拓展學科內涵;“樣態課程”以“紅黃綠小交警”體驗課程為主軸,以“激情紅夢想課程”“明麗黃德行課程”“蓬勃綠生命課程”促使學生的品格成長更立體、豐滿;“創生課程”通過多維實踐載體,創設探究性學習與創新空間,引領學生智慧學習,提升科創素養。
我帶領團隊與學校骨干教師著重對小交警和小科技兩項特色活動進行課程優化。其一,做優小交警課程,將“健康生活、責任擔當”素養目標落到實處。邀請交警部門與學校項目組統籌編寫綱要,出臺了《颯爽英姿、立身樣態》讀本,構建三級段水平層次,生成職業認知、交規標識、模擬實習、體驗夢想四個領域,提煉出33個主題,讓學生于知識觸摸中明規、實踐參與中體驗、品悟內化中踐行。為豐富課程內涵,輔以物型環境,建立“紅黃綠”體驗中心,納入課程學習;創編了兩套小交警韻律操,獲全市公安系統的肯定并推廣;成立小交警國旗班、小交警協勤中隊、小交警社團,多方實踐,深化知行;實行畢業拿雙證,即院前小學畢業證和小交警學校畢業證。小交警體驗課程優化了育人模式,實現了學生的品格提升,此課程2020年獲評江蘇省中小學品格提升工程項目。
其二,創新小科技課程,學校努力挖掘探究創新、向善的科技文化。學校于2016年2月獲評江蘇省優秀少年科學院;同年4月,融合人文元素的“人文科技”項目成功創建為江蘇省中小學課程基地建設項目。2017年學校被評為江蘇省STEM教育項目學校。我將三個項目有機融合,帶領科創組成員將“STEM”中融入“藝術(Art)”元素,又開發了“基于項目的STEAM課程學習——一種整合的快樂學習之旅”課程。在此課程建設中,我們顛覆創新多元學科文化,找準立足點,以跨學科任務為驅動,以操作實踐為取向,將多學科問題融合交疊,分三級段提煉出12個項目主題,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開展探究活動,在項目設計、問題解決、審美體驗等跨學科學習中獲得成長。此課程于2018年在江蘇省“人文科技”項目評估中獲得優秀等級。
可見,基于學校文化主旨、凸顯文化精神的課程建設更能引領教師放眼全局,尤其在特色課程迭代升級中從學科走向跨界,更加關注學生情智發展、互動生成,同時更多地留有開展探索、找到方法、形成觀點、建構知識的“時空”。學生在問題空間里,在自主智識上、行動上有作為、有創新,實現“立身在前”課程體系底色、本色、特色的文化表達。
三、乘風破浪,在全人課程圖譜中煥發精神滋養
在這兩所學校的發展中,我帶領的管理團隊、教師團隊通過課程建設,豐富了課程理念,拓寬了課程視域,促進了學科知識融通,深化了專業理解,提升了專業能力。但是教師發展僅僅是專業素養上的深入與提高嗎?如何促進專業理想與現實需求更加緊密結合,促進精神的成長與豐盈,使教師無論在何種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總能坦然應對、乘風破浪,這是教師隊伍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
2020年6月,因要創建省級示范性教師發展中心,我臨時受命兼任創建組領銜人,不僅要抓學校工作,還要帶領區局團隊籌備創建教師發展中心。我再一次全面審思區域教師發展:教師發展不應局限于業務發展,而應著眼全面。新時期的教師還需要教育專業強、文化底蘊厚、人格魅力足。在培養全面發展人的大背景下,教師成長理應率先實現“全人成長”?!叭顺砷L”應是關注教師作為完整人的內在訴求,也是基于全面發展的學生立場和以學科專業為主流師訓范式的積弊考量?!叭顺砷L”應關注教師的個性良知、興趣愛好、豐富情感等,教師成長應是作為完整人的生命成長。2020年9月,我正式履職連云區教師發展中心,我快速調整工作方向,全面審視與診斷區域師資現狀,合理定位發展中心職能,確定“德能相彰”發展目標,科學設計以專業素養、興趣涵養、跨界滋養為內核,有利于教師“全人成長”的師訓體系,三方融通,實現從“學科本位”式向“全人培養”式的跨越。
我帶領發展中心研訓人員,準確聚焦課程內容體系的多元建構,力求構筑促進“生態林”式特色課程,充分拓展其廣度與深度,使之更貼近教師成長需求與未來核心素養要求,實現基礎夯實課程與自主菜單課程交互滲透,以專業素養提升為主,輔以興趣涵養與跨界滋養,促進教師全面素養提升。
一是階段性成長課程。以全景式研修、抱團式共進、嵌入式浸潤打造新教師助力課程;青優組團,以聯片研修、項目主導、課堂主渠打造實踐平臺,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立足高層次人才梯隊建設,實施私人定制式課程建設,一人一案,從素養提升、成果總結、教學風格及主張提煉等方面助力名特優教師成長。二是“紅燭”續力課程。針對中老年教師工作動力不足現象,為有能力的經驗型教師搭建續力平臺,以賽代訓,滿足有發展愿望的老教師群體需要;以評助推,分設風華獎(45~50歲)和風韻獎(50歲以上),于重大節日進行表彰,向多平臺推介;帶團輻射,區校兩級遴選優秀教師帶團,推廣經驗,發揮傳承與輻射作用,全方位助推老教師尋找彰顯個人魅力與價值的舞臺,實現續力生長,提升他們的價值感、獲得感、幸福感。三是系統化精準課程。打造“領航”品牌,引領名校長、名班主任、名優教師展示教育成果,輻射應用;創優名師工作室建設,凸顯名師效應,一室一課程,助力骨干教師素養提升;實施校長領導力提升工程,以寒暑兩季健全隊伍長效培養機制。四是“3+X”賦能課程。印發《連云區“3+X”教師賦能工程實施方案》,要求教師堅持練字,并每周展示;強化閱讀,每月分享閱讀心得;撰寫文章,每學期參加學術大賽;依托工會活動等多平臺展示個人特長及綜合素養。強化內生動力,彰顯興趣涵養,實現精神的愉悅與生長,以教師“全人成長”為學生全面素養提升提供榜樣示范。
“全人成長”課程促進教師生命成長、幸福生活,既是專業成長支持系統,助推教師以跨界思維突破學科藩籬,充分融通,更是奠定人生成長的根基,使之深植教育理想與情懷?,F已形成區域教師發展的系統化共識框架,引領著我們情智共生、一路前行,豐富著校園生活,豐實著價值認同,豐沛著教育教學,豐厚著專業領域,豐盈著精神成長。
課程建設是無涯教海里永居高位的浪峰,它吸引著我與團隊“在一起”,在霞光絢爛的海天間,不斷地弄潮搏浪,積淀成長的力量,在人生坐標系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使“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一群有共同追求共同夢想的人走得更遠”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