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建設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是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必然要求,正確認識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價值,了解蘇州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現狀,對照黨和國家對實踐基地建設的相關要求,充分挖掘思政資源、對接教材多元整合、創新多樣教學方法、搭建多維平臺協同構建可行有效的實踐路徑,為區域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和思政工作創新探索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區域探索;蘇州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06-0046-03
【作者簡介】張小惠,江蘇省張家港市教師發展中心(江蘇張家港,215600)研訓員,高級教師。
“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是大思政課建設的內在要求和鮮明特質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建設曾明確提出:“辦好這門課,要激發全社會育人‘大能量’,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強調校內校外聯動,讓‘大思政課’全員參與。”[1]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為大思政課提供了實踐平臺,它打破了傳統課堂的空間限制,把思政教育的觸角延伸到廣闊的社會空間。
一、建設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價值之蘊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闡明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價值,就是要回答好其對新時代思政工作創新和教育強國建設的作用。
1.培根鑄魂,凝聚“思政引領力”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大思政課承擔著新時代鑄魂育人的重要使命。大思政課建設把思想政治教育推進到了大社會、大教育的視野,實踐教學基地作為社會大課堂這個生活教學場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拓展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路徑,具有知識傳授、價值引領、行為塑造等多重功能。
2.實踐鍛造,增強“人才競爭力”
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人才培養體系,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個體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理解和適應社會變化,勇于探索和創新。利用實踐基地進行教學遵循了知行統一的要求,學生在參觀、訪談、調查、志愿服務中觀察、記錄、解疑社會生活現象,在社會實踐中考察、對照、檢驗,向實踐要答案,在“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反復中拓展能力、增長才干、培養品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下實現全方位成長。
3.聚合資源,匯筑“社會協同力”
新時代大思政課以“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為基本原則。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實現了政府統籌、部門協作、學校主導、家庭盡責、社會參與,充分利用“多聯式”的協同育人資源,通過跨領域合作增強教育實效。
二、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之策
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構建與打造需要“穿越”本土資源的歷史與現實。蘇州作為吳文化的發源地是歷史文化名城,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悠久的革命傳統;蘇州也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有著獨特的城市發展經驗。經過廣泛挖掘,王淦昌故居、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蘇州吳江區程開甲小學入選國家級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李強革命歷程展示館、王淦昌故居、中國宋錦文化園等16家單位入選江蘇省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此外,蘇州還開發了一批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地方特色課程基地和一批校內實踐基地。這些實踐教學基地構成了思政教育的資源寶庫。
當然,要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基地的教育功能,就要著眼于可行有效的實施準則,建設好、利用好區域資源,才能彰顯大思政課的實踐品格。
1.開發多樣資源,高起點構筑
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開發要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選擇與大思政課教學相匹配的歷史生活資源和現實社會生活資源要素。以蘇州為例,可利用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新四軍太湖游擊隊紀念館等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利用王淦昌故居、程開甲小學等建設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利用城市規劃館、展覽(示)館、體驗站等建設改革開放創新精神的培育基地;此外還可綜合考慮門類、位置、設施等方面,將自然、無序、復雜且碎片化的社會資源轉化為有主觀預設、有系統組織的教育資源,建設具有鮮明蘇州特色(如蘇州園林、蘇州刺繡、昆曲等)的實踐教學基地,以蘇州園林開發為例可設計主題教學,如表1所示。
2.構建多元課程,高品質整合
“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延展到實踐場域的教學樣態”[2],教育者應自覺把課程主題與實踐基地相關聯,將靜態的教材文本轉化為動態的教學實踐。利用實踐基地教學在內容設置上不僅要有思政意識,還要有課程意識,使情境內容課程化。同時,課程開發要圍繞主題,融入真實的“生活因子”,使教學內容情境化。蘇州以知識體系為支撐、以基地門類為標準開發課程,站在多學科視角構建融合第一課堂的理論性和第二課堂的實踐性的立體的“實踐基地+”課程體系,實現教學內容與鮮活場景的有機融合。文末表2是依托地方人民法院開發的法治教育實踐基地教學課程。
3.創新多種方式,高效能組織
實踐教學基地在教學方式上大多采取參觀、演示操作等方法,形式比較單一,學生自主選擇的范圍小。放大實踐教學基地功能需要瞄準育人目標,豐富現場教學的實現路徑,讓學生在沉浸式、多樣化的體驗參與中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生活的互動貫通。蘇州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形成“理論學習—實踐檢驗—深化認識—提高創新能力”的發展路徑,幫助青年學生學以致用,鍛煉能力。以蘇州園林基地教學為例,可以采用實踐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游園觀景中感受蘇州園林文化;可以采用現場講解式教學,讓學生在工作人員、志愿者的講解中知曉蘇州園林的“造園”技藝;可以進行宣傳創作式教學,學生通過選景、拍攝、配音或配樂,制作園林游覽小視頻;還可以進行活動體驗式教學,讓學生運用園林藝術的布局技巧制作微景觀。
4.搭建多維平臺,高標準協同
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要加強部門協同,打破學校與各類場館、組織、機構之間的二元格局,發揮“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調動社會力量,實現校政、校企、校校共建;加強區域協同,將各區域實踐教學基地資源進行系統優化和主題整合,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發展聯盟,形成系統化、模塊化、立體化的實踐教學基地資源系統;加強隊伍協同,積極探索思政課程教師、其他課程教師、實踐基地教師的協同育人機制,形成校內外專兼結合的實踐基地教學隊伍;強化平臺協同,利用社會實踐平臺、網絡平臺等組織教學和推廣輻射,形成廣泛的社會共識。
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是落實好新時代大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要準確把握黨和國家關于大思政課建設的最新和具體政策要求,努力探索適合區域發展的基地建設格局、理念和實踐路徑,統籌協調、多維整合、實踐創新,通過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教學融通實現大思政課育人的目標和初衷。
【參考文獻】
[1]田麗,趙婀娜,黃超,等.大思政課,總書記心中的一件大事[N].人民日報,2022-05-22(001).
[2]蔡文成,張艷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邏輯關系辨析[J].思想理論教育, 2021(7):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