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之后,春耕春管正由南向北陸續展開。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這是新時代以來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對2025年“三農”工作作出系統部署,明確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王志剛最近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做好“三增”是系統性、全局性的工作,要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投融資體制機制創新。
人勤春來早,奮進正當時。2月18日,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片區”服裝廠車間,一臺臺小型生產設備整齊排列,縫紉機聲此起彼伏。自2月13日開始投產,目前已有100余名村民在這里上班。
武陵山深處的十八洞村,曾是深度貧困村。近年來,十八洞村依托自然風光辦起農家樂,逐步形成特色種植、苗繡、旅游等支柱產業。2024年,十八洞村集體經濟突破6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8000元。
一村富帶動連片興。花垣縣以十八洞村為牽引,聯動周邊雙龍、排碧等7個村,打造“十八洞片區”鄉村振興示范區,搭建就業幫扶車間,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實現家門口增收致富。
走進山東省成武縣黨集古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古樸有序的畫面,黃色黏土和青磚壘砌的房屋錯落有致,硬化的瀝青村道縱橫交錯,將村子的各個角落緊密相連。一磚一瓦講述歷史,一石一木承載鄉愁,這份獨特的古韻吸引著游客紛至沓來。
近年來,成武縣著眼于農村、農業和農民,著力于生態、生產和生活,以農文旅產業為抓手,積極推動旅游與鄉村的自然資源、文化價值、生態環境、特色村落嫁接,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國務院新聞辦2月2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表示,過去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克服了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等不利影響,“三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增產。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歷史性突破1.4萬億斤。“米袋子”更滿了,“菜籃子”更豐富了,各類農產品供給充裕。
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脫貧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保持穩中有增,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
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119元,同比實際增長6.3%,城鄉居民收入之比進一步縮小到2.34∶1。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扎實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加快補上,新建和改建農村公路達到13萬公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4%,建制村快遞服務覆蓋率超過95%,農村民生事業取得新進步。
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系逐步健全,農村群眾性文體活動豐富多彩,移風易俗深入展開,平安鄉村建設扎實推進。
“農業農村穩定發展,這為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增強了底氣,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撐。”韓文秀說。
“三農”工作成績有目共睹,但也呈現許多新趨勢新特征,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系統謀劃和有效加以應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杜志雄認為,農村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的有效推進,更是夯實中國式現代化農業農村基礎的重要推動力。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突出年度性、針對性、實效性。文件從黨中央關心關注的重大問題、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入手,既著眼當前,部署今年“三農”工作中必須抓緊抓好的一些要事實事;又放眼長遠,著力健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
韓文秀說,中央一號文件在穩定“三農”工作部署總體格局基礎上,將深化農村改革貫穿全篇,總體框架可以概括為“兩個持續、四個著力”。“兩個持續”就是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四個著力”就是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著力推進鄉村建設、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這些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點任務,必須結合實際細化實化,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堅持久久為功,進一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從而激發鄉村振興的動力和活力。
“三農”工作中有一句話常講,那就是:“說一千道一萬,農民增收是關鍵。”文件著重從兩個方面入手,部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中央財辦副主任、中央農辦副主任祝衛東表示,一是著力發展富民產業,二是著力促進農民工穩崗就業增收。
產業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興業才能富民。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堅持按市場規律辦事,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產品種養,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開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提升鄉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規范化水平。
當然,發展鄉村產業,要按市場規律辦事,適合什么就發展什么,有什么資源就發展什么,打好“特色牌”,做大“土字號”,不能一窩蜂地盲目上項目,避免同質化、內卷式競爭。
針對脫貧地區幫扶產業發展不均衡,有的發展活力不強甚至難以為繼等問題,按照鞏固、升級、盤活、調整的原則,一業一策分類推進幫扶產業提質增效。
發展鄉村產業,根本目的是富民。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機制,將聯農帶農作為政策傾斜的重要依據。引導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農戶等緊密聯合與合作,通過保底分紅、入股參股、服務帶動等方式,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外出務工仍然是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文件把促進農民工穩崗就業擺在重要位置,強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就業服務和勞務協作,脫貧勞動力穩崗就業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鄉村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農村的活力離不開年輕人。文件明確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
“一方面,注重加強對本鄉本土人才的培養,通過加強農民技術技能培訓,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程等措施,壯大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另一方面,注重外部人才引進,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實施一批基層服務項目等措施,為鄉村發展引進一批急需的人才。”韓文秀說,要讓年輕人在農村留得下,發展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