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山東的一面旗幟。近年來,山東堅定扛牢農業大省責任,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通過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2025年,山東如何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擔當?如何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山東省副省長陳平。
民生周刊: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的重托和厚望。近年來,山東在鄉村振興片區建設、穩產保供、鄉村產業發展、和美鄉村建設等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陳平: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三農”工作一直十分關心并寄予厚望,賦予我們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大使命。去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到山東考察,明確要求我們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再加力。山東牢記總書記囑托,始終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堅定扛牢農業大省責任,統籌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2024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28萬億元、同比增長3.9%;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6617億元、同比增長3.7%,均居全國首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257元、同比增長6.2%,高于城鎮居民1.4個百分點。
一是積極探索推進片區建設。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堅持片區化推進、組團式發展,因村因地而宜,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抓村連片、示范帶動,打造具有齊魯特色的新型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共同體。目前,省市縣已梯次建設片區1598個,覆蓋村莊1.5萬余個。特別是創新實施國有企業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推動90個國有企業和102個片區結對,為片區建設注入了新動力。
二是扎實做好穩產保供工作。始終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作為頭等大事。堅持不懈狠抓糧食生產,聚力實施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突出整建制、大協同,深入推進“噸糧”“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帶動全省面上均衡穩定增產。全省糧食總產連續4年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2024年達到1142.04億斤,再創歷史新高,特別是單產達到452.51公斤/畝,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5倍。
同時,認真踐行大食物觀,發揮陸海資源優勢,深挖設施農業、畜牧業、海洋漁業、鹽堿地綜合利用“四大潛力”,蔬菜、水果、肉蛋奶、水產品等重要農產品產量均持續保持全國領先,為全國穩產保供大局作出山東貢獻。
三是著力加快鄉村產業發展。作為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山東深入拓展“三個模式”,立足農業資源優勢,精準務實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努力使產業振興成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鮮明特色。
突出做好“土特產”文章,構建“13+N”鄉村特色產業體系,啟動實施優勢特色農業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試點,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達到8個,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涉農縣全覆蓋。抓好主體培育,大力實施農業龍頭企業提振行動,全省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超過1.1萬家、占全國的1/10,農產品加工能力居全國首位。搶抓數字化機遇,實施數字農業突破行動,建設“齊魯農超”“齊魯農云”等數字化平臺,積極拓展數字化應用場景,推動數字經濟同農業產業深度融合。大力推進農業“走出去”,統籌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農產品出口額連續26年領跑全國。
四是穩步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堅持把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任務。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全省實現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管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行政村分別達到60%、99%以上,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0%以上。扎實推進農村基礎設施網建設,農村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6.6萬公里,農村規模化供水率達到95%。
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在全國率先建設鄉村教育振興先行區,開展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質提效三年行動,去年新改造提升村衛生室1.06萬個,鄉鎮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深入開展鄉村文明行動,鄉村治理效能不斷提高,農村社會保持穩定安寧。
民生周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列為2025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山東將如何貫徹落實?
陳平:山東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專門將“統籌鄉村全面振興和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2025年重點工作任務之一,提出高質量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高水平推進新型城鎮化,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圍繞這一目標任務,著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堅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聚力深化改革創新,深入推進擴權強縣、財稅體制、要素配置等改革,健全強縣產業幫扶弱縣機制,全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一批農業強縣、工商大縣和文旅名縣。深入開展城鄉融合縣域試點,推進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努力在縣域內率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
以縣域為單元,聚焦小城鎮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深入實施小城鎮創新提升行動,加大對小城鎮產業發展支持力度,鼓勵小城鎮承接城市轉移產業,推動技術、資金和人才等各類要素合理集聚,提升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把小城鎮建成鄉村治理中心、農村服務中心、鄉村經濟中心,真正使其成為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引擎。
二是加快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重要市政公用設施布局向城郊鄉村和規模較大的中心鎮延伸、城鎮地區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通過設施連接提升城鄉通聯水平。創新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穩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由常住地供給、覆蓋全部常住人口。
優化就業、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資源配置,推動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下沉基層,健全城鄉養老服務網絡體系。健全人口流動動態監測機制,推動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指標、財政補助資金等,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市傾斜。
三是突出抓好產業融合。發揮山東作為農業大省的優勢,著力在以產業融合促進城鄉融合上下功夫,以現代種養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為基礎,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為路徑,推動產業在城鄉間合理布局、協同發展,吸引更多資源要素往農業農村領域集聚,努力以產業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健全產業向潛力地區梯度有序轉移協作機制、資金多元投入保障機制、要素節約集約利用機制,提升縣城產業支撐能力和功能品質。著力破除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通過改革的辦法實現城鄉資源同市同價,切實增強城鄉經濟聯系,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持續動能。
民生周刊:做好2025年“三農”工作,山東的總體思路和工作目標是什么?怎樣持續擦亮“全國農業看山東”金字招牌?
陳平: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做好“三農”工作意義重大。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擔當,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再加力,著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著力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著力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擔當起農業強省示范作用,為農業強國建設貢獻山東力量。
一是堅持以增單產、拓空間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牢牢把握大面積均衡增產這個核心,分作物、分區域縱深推進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加快建設“德聊噸半糧”“汶陽田”等六大引領區,強化資源集聚和要件集成,深入挖掘單產潛力,持續推動糧食產能提檔升級。
同時,加快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大力建設現代設施農業創新引領區,提升種植業、畜牧業、海洋漁業等設施化、裝備化水平,加大鹽堿地農業綜合開發利用力度,不斷拓展山東農業發展空間,持續夯實穩產保供基礎。
二是堅持以優特色、提質效為主要著力點,加快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認真踐行大農業觀,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加快構建以全產業鏈、集群化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做精做細做強鄉村特色產業,進一步健全特色產業發展規劃體系,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產品種養,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快打造10個以上千億級特色產業集群。深入實施龍頭企業提振行動,著力培優扶強一批千億級、五百億級農業行業領軍企業。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大力提高農業設施裝備現代化水平,強化數字技術賦能產業發展,全面激發農業發展新動能。
積極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市場,大力開拓海外新興市場,高水平建設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加快打造農業對外開放發展新高地。特別是注重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把產業發展的收益更多留在農村、留給農民,實現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
三是堅持以抓片區、帶全局為重要抓手,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持續探索片區化推進路徑,推動片區建設豐富內涵、延展提升,促進黨建聯合、資源整合、產業融合、人才聚合。深化國有企業與片區“一對一”合作機制,統籌各方面力量向片區集聚。2025年將啟動建設省級片區75個以上,并持續下大力氣抓好已建片區的鞏固提升。
同時,面上統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網建設,持續抓好農村供水保障、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質提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努力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不斷提升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四是堅持以優機制、增活力為根本目標,穩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真正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進一步破解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深層次矛盾。切實穩定土地承包關系,認真落實“大穩定、小調整”要求,堅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穩妥做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工作。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有條件、有意愿的農戶發展家庭農場,促進農民合作經營,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高素質農民隊伍建設,提高小農戶生產經營能力。
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快構建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不斷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進一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督和收益分配制度,提高集體經濟收入和服務帶動能力。持續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注重探索更多金融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推動構建財政金融聯動機制,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落實落細各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加大財政支農投入,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用好實績考核、督查激勵等有效抓手,切實凝聚起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合力,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持續鞏固農業大省“壓艙石”地位,奮力譜寫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