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是貴州“赤水竹編”非遺傳承人,近些年,她將非遺傳承與鄉村全面振興緊密結合,不斷在傳統手藝與現代審美中尋找融合發展之道,古老的竹編在她的手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隨著一件件竹編產品從貴州深山走向國際市場,楊昌芹帶動起來的竹編產業讓身邊的群眾在家門口增收致富。今年全國兩會,她的建議圍繞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等主題展開。
“我到老百姓家里調研,大家都覺得瀘州到遵義的高鐵要加快修建?!睏畈蹖τ浾哒f。赤水這個被稱為“竹編之鄉”的縣城目前僅有一條高速公路,“到貴陽要4個多小時”的交通現狀,已成為制約地區發展的關鍵。在楊昌芹看來,運輸物流成本直接影響產業競爭力,“鄉村全面振興首先要解決路的問題,這既是物理通道,更是經濟通道”。
2007年,楊昌芹從幼兒師范學校畢業后,放棄了進公立幼兒園上班的機會。因為喜歡上傳統竹編,她打算離開家鄉印江去赤水學習竹編工藝。
“當時的想法特別簡單,從小喜歡手工。”楊昌芹說,她的決定起初遭到家人的極力反對。顯然,在家人眼中這是一個任性的決定。
“母親說在農村女孩子有個穩定的工作就很不錯,為什么要去做別的呢?”楊昌芹說,剛開始做竹編的收入還不如幼師收入的零頭。
楊昌芹有著執著的個性,靠著自己的天賦和勤奮,短短幾年,竹編這門技藝就在她的手中煥發了生機,她的作品屢獲殊榮。而在多年努力之后,楊昌芹成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的傳承人。
2012年,楊昌芹在赤水市大同鎮成立了自己的竹編工藝廠,讓部分留守貧困婦女在家門口就能就業。
“我們正在申報國家級的技能大師工作室,成功后將形成‘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睏畈壅f。目前,楊昌芹率領的“牽手竹藝”團隊已建立貴州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通過“傳幫帶”機制培養青年匠人?!澳贻p人不僅能從這個行業里賺到錢,還能實現自我價值”,這種“經濟效益+社會價值”的雙重回報體系,正在影響當地一些年輕人的就業觀念。
非遺作品走出去要有商品屬性,楊昌芹帶領團隊開發了上千種竹編產品,通過展會、電商等渠道,源源不斷地將竹編制品銷往全國各地,甚至打進了國際市場。
“只有發展,才能更好地傳承?!睏畈壅f,傳統竹編技藝也要結合現代審美,非遺作品要在創新中創造價值,這樣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一根竹子,當作加工材料收益頂多10元錢,但是制成竹編手工藝品后,價格就可能是幾百倍。如今,在楊昌芹的帶動下,山上一棵棵青綠的竹子,讓當地百姓嘗到了增收致富的甜頭。
赤水是“中國竹子之鄉”,現有竹林面積130多萬畝,有20萬人從事相關產業活動,竹產業和竹經濟已成為撬動赤水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引擎。
“我以一個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大家介紹我們的苗族竹編技藝,這既是對竹編非遺傳承保護的肯定,也是對我們這些常年堅守的手藝人的莫大鼓舞。”2018年,楊昌芹第一次參加全國兩會,她就走上了“代表通道”,介紹家鄉的傳統竹編。
“用文化引領市場,用市場養活文化?!边@是楊昌芹在接受采訪時多次提及的一句話,她表示:“我們最終要形成文化品牌與產品品牌的聯動,就像前店后廠模式,既要在赤水深耕,也要到一二線城市開工作室?!?/p>
“當年輕人看到有希望、有引領力量時,自然會回來。”楊昌芹表示,當前她的團隊已實現3000萬元級的運營規模,并已證明靠竹編技藝傳承創新贏得發展的可行性,但要邁向5000萬元級產業集群,則需要優秀的管理人才加入。楊昌芹在提到產學研基地時強調:“未來,這里不僅是生產車間,更是集培訓、研學、旅游于一體的文化地標。”
近幾年,中國“竹編功夫”引發了海內外網友的空前關注。為了讓竹編產品創造更大的價值,為了在傳統手藝與現代審美中找到更好的融合,楊昌芹到全國各地學習,到上海美院、清華美院進修,各地的美術展覽常常都有她的身影。
在立體精細竹編工藝升級過程中,楊昌芹和她的團隊創新推出了竹編瓷器、竹編首飾、竹編禪意香爐等一系列竹編工藝品,備受消費者推崇。
老手藝和新科技也能碰撞出藝術火花。楊昌芹認為,隨著AI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AI科技與傳統工藝的融合嘗試將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赌倪?》等影視作品不斷產生流量的同時,“借勢這類IP流量帶動傳統工藝發展”也是一種思路。
對包括竹編在內的非遺保護和傳承現狀,楊昌芹坦言,目前許多獨具特色的傳統技藝以及產品沒有形成品牌,缺乏規模效應。她認為,應該通過產業基地的建設,整合技術資源,完善培訓體系,打通產銷渠道,塑造文創品牌,這樣才能開拓出更大市場,更好地做好非遺文化和技藝的保護與傳承。
2012年至今,楊昌芹通過竹編技藝培訓的人群,涵蓋了周邊的留守婦女、易地扶貧搬遷戶、殘疾人、學校學生等,每年培訓人數上萬。
這些年,在楊昌芹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通過竹編增收致富。讓當地百姓能夠在家門口就業,還能照顧孩子和老人,“年輕媽媽們在基地里做著竹編,身邊是竹簍里熟睡的孩子。”每當談及這些,楊昌芹都很欣慰。
竹編產業怎樣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讓產業更好地發展呢?楊昌芹相信,當竹編形成品牌化、產業化之后,用品牌引領未來的市場,用市場來養活文化,她相信這樣不僅可以做成鄉村全面振興的文化產業,也可以做成鄉村全面振興的支柱產業。
“非遺是集聚每個地方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世代流傳下來的精神遺產,也是一個地方有別于其他地方的特色?!睏畈壅f。鄉村全面振興,一方面要有別于以前的鄉村,另一方面也要有別于現在的城市。在楊昌芹看來,鄉村全面振興不能千篇一律,要有區別,有特色,不可復制。
面對鄉村全面振興中一些地區“千村一面”的困境,楊昌芹認為必須深挖文化基因,“每個地方的特色文化都應該好好挖掘保存,做成差異化的產業”。
“做竹編是一件需要情懷的事情。不是馬上就能夠掙很多錢,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精神遺產。”楊昌芹認為,產業最可貴的是,可以持續穩定發展,不能像有些產業發展很快消失也很快。
楊昌芹表示,未來幾年,她和她率領的團隊將依托現有品牌,申請地標產品,讓更多人可以靠“赤水竹編”手藝和這個品牌增收致富,讓更多群眾參與進來,一起來振興鄉村。帶領老百姓干了好些以前不敢想的事情,楊昌芹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瓶頸,“困難來了,就有解決它的方法。”楊昌芹坦言,一個方法不對,就多試幾次。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拼搏的精神和積極的心態。
中央一號文件公布后,楊昌芹逐條分析政策機遇,“直播電商、智慧農業、AI技術……每個都是轉型抓手”。對于鄉村創業者,尤其是返鄉青年,楊昌芹給出了務實的建議:“吃苦是基本功,但更要抓住機遇,只有這樣年輕人的發展空間才會真正拓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