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這句民諺道出鹽堿地給農民曾經帶來的危害。
我國鹽堿地具備開發種植潛力的面積約有5億畝,鹽堿耕地超過1億畝。加強綜合開發、修復利用,才能充分釋放鹽堿地作為“潛在糧倉”的價值。
鹽堿地,如何變糧倉?
談及鹽堿地的改良和利用,全國人大代表、山東東營市濕地城市建設推進中心職工張金海建議,在鹽堿地開展甜高粱試驗示范種植。
“甜高粱具有耐鹽堿、耐旱澇、適應性強等特性,兼具經濟和生態雙重價值,在鹽堿地的改良與綜合利用中具有獨特優勢。”張金海說。
鹽堿地是“潛在糧倉”,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受制于淡水資源短缺、鹽堿化程度重、土地改良成本較高等因素,我國的鹽堿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目前依然較低。
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地處東營的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考察調研時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要加強種質資源、耕地保護和利用等基礎性研究,轉變育種觀念,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創新領域取得突破,將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近年來,一些以往的“不毛之地”得到了合理開發利用,鹽堿地變為片片綠洲,塊塊糧田。
我國鹽堿地面積較為廣闊,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在張金海看來,甜高粱在鹽堿地綜合利用中具有明顯的優勢,但目前沒有成規模種植,導致試驗數據少、產業鏈發展差。
“甜高粱除了能產高粱米外,莖稈也有顯著的資源利用優勢:含糖量(生態學術語,指某一時刻單位面積內實際存活的有機物質總量)高達10%至15%,生物量是普通作物的3至5倍。”談及甜高粱的經濟價值,張金海說。
甜高粱的這些特性使其在飼料加工、有機肥生產、綠色氨醇、氫能制備及造紙工業等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且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
除了經濟價值外,甜高粱種植的生態效益優勢也很明顯。在生態價值方面,甜高粱的根系能夠深入土層2米以下,根量大約是玉米的2.4倍。種植甜高粱,可逐步降低土壤鹽分,改善鹽堿地生態。
此外,甜高粱可作為推動農業綠色經濟轉型的重要載體。甜高粱生長光合效率高,根系發達,生長旺盛,青貯可用于飼料,其秸稈可作為生物質原料制備綠色氨醇燃料等。
張金海設想,若在我國東北、西北、黃淮海等鹽堿地集中區域規模性種植,后期再配套建設生物煉制一體化工廠,就可形成融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被改良后,鹽堿土壤可恢復成為正常的農用土壤,可逐步種植苜蓿、玉米等較高價值的農作物。
“在重點鹽堿地區域開展甜高粱試驗示范種植,是深挖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和踐行大食物觀的有益實踐。”
張金海建議,在我國東北、西北、黃淮海等鹽堿地較為集中的區域科學布局甜高粱試驗示范種植基地。在此基礎上,探索飼料加工、有機肥生產、綠色氨醇、氫能制備及造紙工業等相關產業,從而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鏈條。
讓鹽堿地產出豐收糧是一項系統工程。張金海建議,要從國家層面開展調查研究,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完善政策、資金、標準等保障體系。
例如,開展甜高粱試驗示范種植,離不開“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的支撐。需要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等共同參與,聯合開展甜高粱“卡脖子”技術攻關。
在張金海看來,開展甜高粱試驗示范種植也離不開央企的支持和主導參與。對此,他建議,可參照“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模式組建股份制專業公司,以撬動地方國資和民間資本進入該領域,實現企業效益、農民利益、生態價值的共贏。
我國鹽堿地多,部分地區耕地鹽堿化趨勢加劇。“針對不同鹽堿地類型,要制定差異化的生產方案。”張金海建議,通過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為鹽堿地綜合治理與可持續利用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系統解決方案。